[摘要]古代“爹爹”的称呼到哪个年代改称为“爸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很多人以为“爸爸”这个称谓是舶来词,实际上这是汉语的原生词汇。只不过“爸”这个称呼,直到上世纪...
古代“爹爹”的称呼到哪个年代改称为“爸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很多人以为“爸爸”这个称谓是舶来词,实际上这是汉语的原生词汇。
只不过“爸”这个称呼,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后,才在国内日常口语当中普及开来。
汉语当中,称呼父系亲属的称呼当中,以“父”、“爸”、“爹”、“爷”这四个字最多,在不同时期也都是各领风骚,不同朝代喜欢用的词语,也都是不一样的。
“爸”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广雅》当中,原文是:“爸,父也”;有意思的是“爹”这个字最早也是在这本书当中出现的,而且意思也完全一样,写的也是“爹,父也”。
最早出现用来称呼男性直系亲属的字是“父”,在商朝的甲骨文当中就已经有了。
甲骨文当中的“父”,就好像是个手持棍棒的人,意思当然也就非常明显,那就是手持棍棒在教训子女的父亲,这跟咱们的传统习惯,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
后来之所以出现“爸”这个字,根据目前的考究来说的话,是因为古汉语的读音问题。
按照《新方言》当中的说法,古汉语当中是没有轻唇音的,所以当时的“父”发音与“爸”一样,而三国时期《广雅》出现的时候,依旧还是这样,所以出现了“爸”字。
古代很长时间之内,人们不管是口头还是书面上所使用的字,都以“父”为主,即便是“爸”出现之后还是没有受到重视,而这是因为“爷”这个称谓的兴起。
繁体字当中的“爷”写作“爺”,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玉篇》,当时是个俗语。
既然是俗语,在诗歌当中就不是很常见,当时诗歌之中大多数都使用“父”字,可南北朝时代“爷”字迅速兴起[澹奕],比方说《木兰辞》当中的“旦辞爷娘去”,说的是辞别父母,而不是爷爷奶奶。
隋唐时代,因为大量民歌与现实主义诗歌的兴起,“爷”字越来越常见,成为当时人们主要用于称呼自己父亲的用词[澹奕],像是如今所说的“爷儿俩”也是当时留下来的习惯。
此外还有个更加常见的字眼,那就是“爹”,不过在古代,“爹”的使用频率刚开始也不高,直到唐宋时期才逐渐兴起,宋朝之后才算是与“爷”平分秋色。
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口语上主要用“爹”跟“爷”,书面还是以“父”为主。
尤其是在元朝元杂剧兴起以后,大量古白话文学的推广,使得“爹”字逐渐与“父”、“爷”对等,在国内呈现出三足鼎立的状态[澹奕],这时候“爸”还是用得非常少。
“爸”这个称呼真正兴盛起来,还是清朝没了之后的事情,当时大量文化人留学西洋,他们觉得“爸爸”这个词语更加亲昵洋气[澹奕],因此非常推崇,而民间广泛还是用“爹”这个称呼。
清朝国门被打开之后,大量西洋文化传统我国,而东部沿海地区成为最早接触外来文化的地方。
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出现了大量的文人作家,像是郁达夫、金庸、朱自清、茅盾、钱钟书、钱穆、徐志摩、古龙[澹奕]、梁羽生等人,几乎都是南方人。
而这些人在散文、诗歌还有各种小说当中,都习惯融入自己的语言习惯,比方说鲁迅的文章当中就充斥着大量的绍兴方言,所以有些晦涩难懂。
因为这个缘故,“爸爸”这个称呼快速兴起席卷全国,建国之后,确定以“爸爸”这个词语作为普通话当中正式的词汇[澹奕],继而在全国推广开来,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局面。
古代“爹爹”的称呼到哪个年代改称为“爸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爸爸”这个称呼古已有之,在三国张揖编写的《广雅》中就有解释道:“爸,父也。”一般是古代南方人对父亲的称呼,如明代张自烈编写的《正字通》中写道:“今南夷呼父曰波盖此字转也,按南史谣本作爹,夷语称老者为八八或巴巴,后人因加父做爸字。”
直到现在,南方还有不少方言还是以“爸”做为父亲的称呼,如我之老家浙江台州即是如此。
而“爹”字,《南史》中称:“荆土方言谓父为爹”,可见南北朝时期为荆州地区的方言。但在宋朝官修的《广韵》中称:“爹,北方人呼父,与南史不合。”再到现在,作为对父亲的称呼,“爹”的分布非常广,基本上全国各地都有方言以爹称呼父亲。
产生这种不同,我认为是在历史长河中,随着人口的流动和文化的交流而发生的变化。但“爹”和“爸”一样,在古代都有很强的地域性。
那爸爸一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全国流行起来的呢?具体时间不可考,大概是在清末民国时期。那时候随着“国门被打开”,南方沿海地区成为了我国最早接触世界的地区。当时大量的南方年轻人开始接触新学思想,甚至赴海外留学,如孙中山、周恩来、蒋介石、胡适、鲁迅等等,他们后来逐渐成为了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广泛的活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相应的也将南方本土的文化习惯推广到了全国。
尤其民国及之后,南方地区涌现出了大量的文人作家,如鲁迅、朱自清、巴金、矛盾、钱钟书、钱穆、徐志摩、郁达夫、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等等,全部来自南方。他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从散文、诗歌到通俗小说,几乎垄断了中国文坛。
而作为南方人,他们在写作时难免会因此混入自身的语言习惯,使的一些南方方言逐渐在全国流行。就像我们现在的一些网络语言,如杯具、蓝瘦、囧、绿茶逐渐融入生活成为常用语言一样。
从“爹爹”到“爸爸”的演化,应该体现了不同时期,南北文化的兴衰交替,这种变化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发生过无数次。
另外爸爸这个发音,是婴儿第二容易学会的发音,第一个是“妈妈”,所以“爸爸”这个发音在70%的人类语言中有相似的含义。随着对外文化的交流,国外口语中“爸爸”等近似的发音有着相同的含义,对我国“爸爸”这一称呼的推广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以至于现在很多人认为“爸爸”这个词是舶来品。
最早期中国对于父母的称呼,就是“父”和“母”或者是“考”和“妣”,前者用于口语,后者用于书面。如收录劳动人民诗歌,偏向口语的《诗经》中就有无数如“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这样的句子。而对于“考妣”,《尔雅·释亲》:“父为考,母为妣。”并不特指已过世。
但到秦汉时期之后,逐渐发生了变化,父母逐渐演变为正式的书面语。而“考”和“妣”,开始特指已经去世的父母,并在前面加上先字。
这时期“翁”和“爷”或者“耶”开始成为常用的对父亲称呼。如《史记》中项羽要把刘邦父亲烹杀,刘邦便对项羽说:“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翁在古代一般除了父亲,还常被称呼老者,长者,后来逐渐演变为丈夫或妻子的父亲,如翁姑,翁婿等词中即是此意。
而关于“爷”和“耶”的称呼,最著名的就是《木兰辞》中的“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宋人程大昌在《演繁露》写到:“今人不以贵贱呼父皆为耶,盖传袭已久矣。”因此有些版本的《木兰辞》中“爷”会写作“耶”,现在一般会解释为后者为前者的通假字。
这个其实才是中国最常用,延续最长的父亲口语称呼,在古代非常长的一段时间作为主流。后来逐渐演变为对祖父的称呼,但是直到现在很多词汇和地区的方言中依然被保留,如“爷儿两”或“老爷子”当中依然被解释为父亲。
“翁”和“爷”是在古代流行很长时间的称呼,除了他们之外,不同朝代对父亲又有不同的称呼。如唐代,父亲和儿子交谈时称呼自己,或者儿子对父亲表示亲切的称呼会用“哥”。清代梁章钜《称谓录》云:“淳化帖有唐太宗与高宗书,称哥哥敕。父对子自称哥哥,盖唐代家法如是。”
另外需要知道的是,在古代,口语中大人一般指的是“父亲”,只是到了后期,有些贪官污吏为了溜须拍马厚颜无耻的称呼上司为“大人”,但依然为少数,更不能公开。要一直等到清朝,“大人”才开始成为百姓或下级对上级官员的称呼。所以电视剧中,如果看到清代以前的古装剧,称呼某某大人,其实是谬误的。
除此之外,在历史上或者不同地区,父亲还有“家严”、“家尊”、“家君、”、“达”、“大”、“伯”、“叔”、“舅”等等称呼。
上一篇:为什么去韩国(去过韩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