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玉环是怎么死的呢?绝大多数人都承认,根据历史记载杨贵妃在“马嵬坡之变”中确实是被处死了。不过,对于她是怎么死的,死在了什么地方,却还存在着激烈的争议。对此,史...
杨玉环是怎么死的呢?
绝大多数人都承认,根据历史记载杨贵妃在“马嵬坡之变”中确实是被处死了。不过,对于她是怎么死的,死在了什么地方,却还存在着激烈的争议。对此,史家与诗人各有所见,各执一词。
关于杨贵妃的死因,正史《旧唐书》《新唐书》的本传和《资治通鉴·唐纪》,以及野史《杨太真外传》等,都明确地记载是“缢死”。何谓“缢死”?词典上解释,“勒人之颈而使之死也”。既然是勒颈而死,自然就不会有血溅出了。可是,到了一些诗人笔下,却与史家持截然不同的见解。其中尤以唐代诗人为甚。
且看有“诗史”之盛誉的杜甫。“马嵬坡之变”发生时,杜甫已经四十四岁,可说是同时代的人。恰巧,第二年春天杜甫又到了都城长安。他沿着流经城东南的曲江行走,一时触景伤怀,感慨万千。《哀江头》一诗就是当时心情的写照。在写到“昭阳殿里第一人”时,下了这样两句断语:“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前面引述的李益诗中,也有“托君休洗莲花血”的诗句。白居易的《长恨歌》也写道:“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另外,杜牧《华清宫三十韵》中亦有“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之句。“血污游魂”,“休洗莲花血”,“血泪相和流”,“喧呼马嵬血”,血,血,血!显然,在这些诗人的心中,杨贵妃绝非如正史所记是被缢死的。
既然不是被缢而死,那么“佛堂前”“梨树下”之类的记载,也就值得怀疑了。这又产生一个死的地方的争议。相当一部分论者认为杨贵妃死在乱军之中。且看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中关于这段乱象的记载:
吐蕃王国使节二十多人,正拦住杨国忠马头,诉苦说找不到饮食,杨国忠还没回答,士卒们就大声呼喊说:“杨国忠联合胡人叛变!”有人一箭射出,射中杨国忠的马鞍。杨国忠惊骇逃跑,逃到驿站西门里,士卒们一拥而上,把他乱刀砍死,并像杀猪一样,剁下他的四肢,用长枪挑起人头,竖在驿站门口;同时,诛杀他的儿子、国务院财政部副部长杨暄,及韩国夫人、秦国夫人。总监察官魏方进斥责说:“你们怎么敢谋害宰相?”士卒又把他砍死。最高监督长韦见素得到混乱消息,出来察看,士卒扑上去,用铁器猛击他的头部,打得脑血齐流。
已经失去理智的士卒,多年的积愤无处发泄,实在忍无可忍了,便进行疯狂报复。冤有头,债有主。在这种情况下,把罪魁祸首杨氏家族“一锅端”、剪草除根是他们共同的意志。既然随行的两个姐姐都被杀掉了,杨贵妃也完全有可能死在乱军兵刃之下。因此,诗人们所写的未必都属无稽之谈。
其实,诗是完全可以用来证史的。现代史家就颇为推崇“以诗证史”的治史方法,也就是以“诗”为史料来证史、说史,解读历史。在这方面,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元白诗笺证稿》做出了楷模式的探索,达到了高妙的境界。关于为什么可以“以诗证史”,陈先生说得十分清楚:“中国诗虽短,却包括时间、人事、地理三点。中国诗既有此三特点,故与历史发生关系。把所有分散的诗集合在一起,于时代人物之关系,地域之所在,按照一个观点去研究,连贯起来可以有以下的作用:说明一个时代之关系;纠正一件事之发生及经过;可以补充和纠正历史记载之不足。”
杨玉环是怎么死的呢?
杨贵妃是被高力士弄死的。
马嵬驿之变大家都知道,杨贵妃被生生逼死大家也知道,可是是谁逼死了杨贵妃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士兵哗变,看见杨国忠不顺眼,早想收拾丫,可惜没机会,这会儿出了口恶气,为国为民除了一害。有人说是太子李亨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想篡班夺权,于是鼓动禁军把杨国忠杀了,然后自立门户,带领人马重头收拾旧河山。但是唯独没人想到幕后黑手是高力士。恰恰相反,在所有人的认识中,包括一些史家的认识中,高力士和杨贵妃关系好得很,铁的很,呱呱叫得很。为了让杨贵妃多活一秒,死得舒服点,还亲自给杨贵妃弄了三尺白绫,而不是吞金而亡或者跳井而死。
其实这都是那搁那。我们一一分析。
先说禁军哗变。如果说禁军是自发哗变,义愤填膺,被祸国殃民的杨国忠气蒙了,于是激情杀人,那么就有个问题,他们有想过后果没有。无缘无故打死宰相,这是造反。打死之后怎么办,是被李隆基下令把他们处死,还是他们自行了断或者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连李隆基也做了,干一票大的。再说了世界上那有什么自发哗变的事,肯定背后是有预谋的。陈胜吴广杀死两军官,都费了那么大劲,装神弄鬼的。所以说这帮禁军肯定是蓄谋已久的。领头的是谁,一目了然,禁军统领。
当时的禁军统领名叫陈玄礼。陈玄礼是李隆基老臣,当年跟高力士一起,拼了身家性命,发动了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后来又搞掉太平公主,之后一直担任禁军统领,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就是这么一个跟了李隆基四十多年的人,忽然就造反了?鬼信啊。所以说陈玄礼背后肯定有人,有人说此人就是太子李亨。绝大多数人都这么认为。
这么想是对的,也能服众,问题是不符合实情。因为紧接着太子李亨就带了一帮人马自立门户走人了,陈玄礼和高力士继续护送着李隆基去四川避难了。如果说陈玄礼是太子的人,为啥他不跟着太子走,因为杀死杨国忠杨贵妃之后,基本就等于跟李隆基摊牌了。那他还敢跟李隆基去四川啊。这不是拿自己老命开玩笑吗。李隆基是那种不记仇的人吗。他可是连自己的三个儿子都能杀的人啊。
所以答案只有一个,他不是太子的人,他是高力士的人。那么问题来了,高力士为啥要杀死杨国忠和杨贵妃。
先说杨国忠。杨国忠和高力士的矛盾由来已久。杨国忠是宰相兼外戚,高力士是宦官,自古以来宰相外戚宦官这就是三大势力,三大水火不容的势力。高力士作为李隆基的贴身侍卫兼秘书,睡觉都在卧室站岗的人,他和禁军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就是他掌管着禁军。但是并没有形成制度,有实无名。唐肃宗之后,李辅国鱼朝恩宦官就直接掌管了禁军,直到唐朝灭亡,禁军都是宦官在掌管。而其始作俑者,就是高力士。
面对杨国忠的飞扬跋扈,高力士多次跟李隆基说过,要搞死杨国忠,但是李隆基没同意。早在天宝十三载,也就是安禄山造反前一年,高力士就发现杨国忠搞不定安禄山,要坏事,就让李隆基搞掉杨国忠换人,但是李隆基没同意。现在安禄山造反了,借口就是清君侧,高力士觉得时机成熟了,于是让陈玄礼实行兵谏,清除了杨国忠。可以说禁军打死杨国忠是经过李隆基首肯的。李隆基此举跟汉景帝诛晁错一样,用杨国忠的人头向安禄山纳了投名状。我身边的坏人死掉了,你该收手了吧。
那么为啥杨贵妃也要死。要知道杨国忠和杨贵妃可是要区别对待的。杨国忠祸国殃民,杨贵妃可没有,无非就是贪图享乐而已。女人么,正常,谁不是爱慕虚荣之徒。所以当禁军要杀杨贵妃时,李隆基问高力士,为啥杨贵妃也要死。为啥不问陈玄礼要问高力士,因为他知道是谁在搞鬼。
高力士说,大家怕杨贵妃秋后算账。杨贵妃不死不安心。其实是谁不安心,是高力士,不是禁军。所以李隆基说,那你去把杨贵妃杀了。高力士于是亲手把杨贵妃勒死,还让陈玄礼亲自验尸,最后推到枯井里埋掉。
或者说,难道高力士和陈玄礼不怕李隆基报复。不怕。因为一来李隆基需要二人保护,二来他知道二人是唯一忠于他的人。如果说高力士和杨国忠是夺权的话,跟杨贵妃就是争宠。我以前曾经写过,高力士在长达几十年的岁月中,对李隆基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同样李隆基对他也有那种感情。因此杨贵妃的过度得宠刺激了高力士,她非死不可。
人生难过是情关啊。
欢迎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