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什么有些人把电视剧《何以笙箫默》看了又看?因为她们在看那个阶段的自己,看到的并不是电视剧,而是那段时光。在学生时代,喜欢上一个人,毫无保留,温暖热烈,不管是遇...
为什么有些人把电视剧《何以笙箫默》看了又看?
因为她们在看那个阶段的自己,看到的并不是电视剧,而是那段时光。
在学生时代,喜欢上一个人,毫无保留,温暖热烈,不管是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以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来抗争。不懂权衡利弊,就是喜欢这个人,太过喜欢了,喜欢的患得患失。可即使是这样,也愿意单纯地去喜欢这个人。
他们克服了那么多的困难,七年的离别,互相以为对方伤害自己的心情,七年不得见,没有消息,身边依旧有追求者的情况下。他们依旧能够坚持内心的自我,那份让他们悸动的感情,没有随着时间消散,而是变得如同烈酒一样,越发的醇香。
七年,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有这样的感情,就是因为难得,所以更加的珍贵。当我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候,其实看到的往往是自己曾经的经历,或者是自己曾经看到过的经历,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真心喜欢一个电视剧,一个电影,或者说,一个作品。
赵默笙七年前的勇敢和无畏,何以琛七年后的坚持等候,都在告诉我们,也许我们身上并没有发生这样的感情,但是这样的感情,是存在的。因为相信,所以喜爱。



为什么有些人把电视剧《何以笙箫默》看了又看?
别人我不知道,我自己从2015年《何以笙箫默》开播,前前后后反复看了十几遍,看了电视剧又回头去看了好几遍小说。
因为这部电视剧里有我的影子,有我的过去,第一次看这部电视剧时看得我流泪满面,是感动,也是释然:原来如果当年我们再勇敢一点,再坚持一下,最后我们也可以获得剧中男女主的结局。
当然这样的感受只是第一次看的时候有,因为第一次这么形象的用画面、情节向我展示着我的曾经、告诉我错过了什么,那是我曾经无法释怀的过去,曾经心里也有一个一直心有不甘的人和可能会拥有的结局。后来反复看的时候,就更像是在怀念自己的青春了,试图把青春记忆得更深刻更形象更有画面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早在2015年电视剧播出之前我就已经结婚了,不是当年那个人,也许获得的幸福也是有区别的,但不妨碍我过得很好。六年前,我有了一个孩子,孩子在会走路后,也喜欢一手牵着爸爸,一手牵着妈妈,让我们提高高,就像《何以笙箫默》最后结局的画面。虽然殊途,但终究以这样的方式同归。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在高中时也爱上了一个品学兼优的男生,非常直男,给人感觉很有距离感,有点清高,就跟何以琛很像。他是乡中学考到我们县城的国家重点中学的。同样哦的,背负着理想,认真学习。而我就是一个学渣,倒是拍摄、表演、文艺这些方面非常优秀也很突出。我和他互相产生好感是因为一个舞台剧,我编剧的一个童话剧,我们演了公主与骑士。经常排练加演出加全县出名,连老师都会下意识把我们看成一对。
后来我家里发生了一些变故,本就一般的成绩下滑到底。是他申请和我同桌,给我补习。那时家里的事搞得我无心学习,但他开玩笑的一句话成了我那时努力前行的很大动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他说:“不是喜欢我吗?不好好学习怎么考大学?又怎么和我在一起?”
在他这句话之前,我也只是暗恋,默默喜欢,毕竟那时上学是不能谈恋爱的,我想他那么爱学习,那么有理想,也一定不会理会与学习无关的事。没想到会在我学不进去的时候挑破。
我说:“所以……如果我们都上了大学就可能谈恋爱了?”
他没有说话,就淡淡笑了一下,眼神示意我看练习题,继续做,不懂就问他。他会给我讲解的。
真的,我感觉后面我能考上大学,考上自己喜欢的专业,他起了很大的作用,不光是精神上的鼓励,还有实际行动上的帮助。

后来我如愿考上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他也如愿考上了城市规划设计。但我们考上的大学差距很大,不但等次差别大还不在一个城市,隔得很远。
毕业的时候,他就说:“我同意了。”然后,高考后的暑假,我们就正式交往,但因为他高考后回乡一段时间,我们相处也只有一个月的样子,一起学习计算机。大学开学后我们就开始了异地恋,感情是十分好的,那个喜欢拍照的我,开始在大学学习专业知识,开始有机会见面就给他拍照。
原本的发展大概会是我毕业后去他所在的城市工作,等他毕业结结婚。因为他会读研,也会毫无悬念的考上研究生,我只能读到本科毕业,所以一早就说好,毕业后去他的城市找工作,他在读本科画的草图都可以卖钱了,我们的未来感觉会特别好。

转折就在他考研后,有一个出国深造的机会,他出国了。在这个时候,我也以为我等他几年,我们最终还是会在一起,但他母亲找上了我。
我的原生家庭很糟糕,有一个非常糟糕的母亲,在我们县城里是出了名的品行不好,家暴老公孩子。这个事最终他母亲还是知道了,她很介意!她觉得在那种家庭长大的女孩不会是好女孩,毕竟有那样的妈,孩子能好到哪里去?这是其中一个原因。
第二就是她觉得我配不上她儿子,现在她儿子又出国深造,层次就更高了,以后会有很好的工作与前程,遇到更好的女孩,而我跟他差距会越来越大。
第三就是因为当时县城里关于我们家有一个谣言,是来自于我早逝的亲姑姑。姑姑是怀葡萄胎医治不及时走的。被人传成了怪怪胎、得怪病。这个事也是多嘴的我的母亲添油加醋的到处说,说得我们县城熟识的人都知道,还说我们家有那个遗传,姑娘都养不好。他母亲很介意这个。
最戳心的是,她说他同意和我在一起,不过是因为当时高中时有个承诺,就是都考上大学就可以在一起。学生时代的承诺以后都会被现实打败。他越走越高,眼界越宽,见识格局都会不一样,对另一半的要求也会变,而我却一直在原地,终究会被淘汰。
因为亲生母亲从小到大的辱骂、语言攻击、虐打,不停的否认我,觉得我是不该活着人,我自卑而敏感,原本潜意识里就有我高攀了他的想法。他母亲说的最后一个原因简直直戳心门。想想一路发生的过往,感觉高中时确实有为了鼓励我学习有了一个承诺的事。也许他也没想到我会考上大学,既然考上了,以他言出必行的风格,他会兑现承诺的。但就像他母亲说的,人会变,他的成长确实离我越来越远,我和他的差距确实越来越大。

他母亲找过我之后,我跟他打了电话,那时他在国外,那时没有这么多通讯软件。阴差阳错的,那一次打电话我拨过去显示空号。这也是他出国后我第一次主动打电话给他,平时都是他打给我,他说他们设计院的电话可以打免费越洋电话,让我省省钱。其实后来回想起这些细节,才明白他什么都在为我考虑,知道我节省心疼钱,又想跟他煲电话粥,他就说他那边电话免费,其实也许并不免费,只是不想让我为钱操心。
那一通电话,成了最后的稻草。我以为他真的遇上了更好的人,又不想直接伤害我,就通过他母亲、通过注销电话号码来远离我。当时太自卑也太伤心,感觉自己多年的依靠突然垮了,也自责自己的差劲:怎么这么差?!差到只能仰望。
电话第二天、第三天都没打通,都是空号,他也没打过来。我在一天时间里辞掉工作,退了房子,收拾行李,一个人抹掉在那座城市生活过的痕迹,换掉了所有联系方式,就这样回到我读书的城市——重庆。

很伤心,但不绝望。他在我最糟糕的时候喜欢上我,后来也许爱过我,我的电脑里有很多我为他拍的照片。我想我这么差劲的人曾经被这么优秀的人喜欢过,该知足了。
所以,回到重庆我只休整了一个星期安顿好自己,就开始找工作。我还是做了与拍摄相关的工作,影视编导。我在自己的领域的闪闪发光,那种自卑与失去的痛,也在被时间和自己慢慢治愈。我也在时间里慢慢变得比以前更好。
后来就遇上了我现在的老公。我们认识后不久,我觉得跟他在一起没有压力,也不讨厌他,他一提做他女朋友我就同意了。交往一年后,他提出结婚,我也马上同意了。过去那一段给我的经验就是:恋爱谈久了,是结不了婚的,谈了一年刚刚好。

2009年6月,我和老公领了证,计划国庆节假期的时候在我老家办婚礼。我家人在老家邀请亲朋好友,消息也就辗转被他知道了,但他得到的消息是我们办婚礼后才知道的,延迟了很久。
2009年深秋,我记得很清楚,因为那天我穿了大衣,而他送了一条围巾给我,他还记得我曾经喜欢戴围巾。在他那里,消息出现了时间差,他以为我还没结婚,只是准备结婚。所以他得到消息,又花了很多时间从我们的一个留在老家工作的高中同学那里找到了我的联系方式,才知道原来我回了重庆。
他是到了重庆才给我打的电话,我本来是拒绝见面的,觉得已经没有见面的必要。但我老公说,我必须去见一面,不然这件事我会卡在心里一直无法释怀,也就会一直把他和那段过去记在心里。
所以我见了他,在一家24小时的茶餐厅聊了一个通宵。早晨六点,我把他送上出租车,临走时,他是含着泪拥抱了我一下。其实一整晚我都很冷静,虽然有些真相完全在我意料之外,更加不敢想的是他一直在那座城市等我,去我曾经说过我想定居的厦门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
当年拨出去是空号的电话,是他合租的一个研究生在做程序研究,黑了他的号。他那几天在完成一个重要项目,跟团队成员闭关制图,并没有注意到这件事。连续几天没打通也是这个原因。等他忙过了是五天后,就差两天!他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打不通了,因为我已经在第四天注销了号,搭乘当天最晚一班飞机到了重庆。如果不是他母亲找上我,我们一般是一周一两通电话,所以他五天打一通电话其实是正常的。但那么巧,我陷入自卑与深深的怀疑中,就这样错过了。

真的,没有经历过的人,看电视剧就是旁观者,看演员演戏,演的是自己渴望的理想主义。或者去看男女主长得好不好看,穿得有没有品质感。但经历过的才知道,就像电视剧一样,有的人,错过就是一生。那天见面,一直到送他离开,我都没告诉他:其实我早就不喜欢戴围巾了。
他上了出租车,还在频频回头看我,我一直看着他离开的方向直到他完全消失在我视线里。我知道我嘴角在不自觉的上扬:这就是错过,我曾经放不下的是以前的他,是高中时、大学时、考研时的他。而他爱的,是曾经的我,还喜欢戴围巾的我。

后来我知道他和他母亲的关系在我从他的世界里消失后就一直很不好。也许是见过我之后,他也释怀了吧。过了几年他也结婚了,本来是定居在乌鲁木齐的,妻子是维吾尔族的。这些消息都是他自己告诉我的,似乎每一个阶段性的事,他都会发信息给我,告知我,我也会礼貌性的回复:还不错、恭喜你……
六年前,我一次手术意外,被抢救回来,住在ICU时,收到了一条信息:“没事了吧?一定回复信息。”
我回复了“一切平安”。我又收到一条信息:“有问题随时联系我,过得不好,也请一定让我知道。我在成都定居了……”
接到这个信息,我差点忘记身上插满仪器,手机是老公探视时偷偷塞给我的,差点一下子坐起来!他在成都定居了!他的工作、家庭都迁过来,这可不是当年我一个人拖着行李就走那么简单啊。有的事,我不敢想,我怕我自作多情,也没回复他,甚至忘记问他,他怎么知道我出事了,还问我“还好吗?”
我出院回家,还收到他寄来的补血营养品和他的信息:“任何时候,别忘了你还有我这个娘家人。”
他都记得,我有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他一直在提醒我,我有娘家人,担心我受了欺负就像当年一样只能自己一个人默默消失。他也很懂分寸,这之后到现在,再也没联系过,但我知道他在成都,在我隔壁的城市。

我看了很多次《何以笙箫默》,因为怀念,因为那里面有我的另一个可能的人生轨迹。就像我们会被别人描述的人间烟火、星辰大海所感动是因为我们本身热爱生活热爱美好一样。《何以笙箫默》让我反复看,是因为它引起了我的情感共鸣,它在演绎我的另一种曾经离我很近我却失之交臂的脆弱人生。连里面女主的穿衣风格、职业爱好都跟我那么像,像到似乎在看一个更好的自己、理想中的自己。是的,女主的状态是我理想中自己的样子,是现实里做不到那么好的样子。
这两年我没再看了,因为我的人生轨迹在三年前发生了巨大变化,那部电视剧再没有能打动我、让我流连忘返的地方。人到中年,我已经与自己、与过去、与现实和解了。即便回忆起青春,更多的是校园的玉兰花、池塘的青蛙、学校操场上自己曾经奔跑的样子、还有一群穿着校服意气风发的学子……那个人已经成了回忆里的配角——在那一群意气风发的学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