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代将领使用的棉甲防御力如何?明清时代的棉甲起码存在三种,一种就是完全由棉花一层一层压制而成,可以将其称之为“纯棉甲”,其完全由棉花和布匹制作而成,看上去像一件...
清代将领使用的棉甲防御力如何?
明清时代的棉甲起码存在三种,一种就是完全由棉花一层一层压制而成,可以将其称之为“纯棉甲”,其完全由棉花和布匹制作而成,看上去像一件棉大衣式的棉甲,这种棉甲实际上和现代的防弹衣很像,在当时的实际功用也和防弹衣差不多,能防鸟铳,使其不能大伤,根据记载:
“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
这种棉甲不会发生像金属铠甲那样经常生锈的问题,而且还能够保暖,防护力也不算差,对鸟铳的克制有奇效,因为其具有钢铁铠甲所没有的韧性,可以利用其材质吸收攻击攻击物体的动能,而不是利用其硬度硬抗铅弹。看起来这种防御似乎不太可靠,但实际上,由多层坚韧的长纤维组成的细密网络对来自外界的冲力有着十分良好的吸收作用,但这种棉甲只是棉甲家族中的一员。
还有一些棉甲,是用棉花、纸、牛皮复合制成,不过一般称之为缉甲,明朝著名军事家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中记述:
“今择其利者,步兵惟有缉甲。用绢布不等,若纸、绵俱薄,则箭亦可入,无论铅子,今须厚一寸。制法:在前用绵密缉,可长至膝,太长则田泥不便,太短则不能蔽身。”
而你提到的那些外表有钉子的棉甲,应该是另外两种棉甲,而不是纯棉甲和缉甲。
古人为了进一步提高棉甲的防御能力,往往会在棉甲内部或是外部缀上一层金属甲片(有明甲、暗甲之分)或是把锁子甲裹进去,然后用铜钉进行加固的固定,这种复合材料制作而成棉甲,其实更应该被称为“布面铁甲”,具有非常强的防御力,被明军和清军所大量装备。
等到清中后期时,由于火器的发展,棉甲已经不能很好的防御火器了,因此棉甲的铁质夹片被去掉,但上面的铜钉却还保留着作为装饰,这类铠甲主要用于清军将领们的日常穿戴,类似于军服,实际防御力却根本没有。
清代将领使用的棉甲防御力如何?
明代棉甲都是由棉花一层一层压制而成,看上去像一件棉大衣,似乎无法抵挡刀砍斧劈,这是一种误解,纯棉甲的作用有点类似于破弹衣凯夫拉外皮,棉铁复合甲则是在凯夫拉外皮上多了个陶瓷插板。题主应该说的是棉铁复合甲,而且是外部有铜钉的暗甲。清代的棉甲,主要是承袭了来自于明朝中后期军队铠甲的设计,明朝是受了蒙古棉甲的影响,只是为了便于穿着,改成了前开对襟。
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十三副盔甲起家,盔甲受明朝影响很大,故宫博物院就有一套红闪缎面铁叶棉甲,款式是对襟的,从肩膀到袖口都是铁叶覆盖,腋下还有护腋。
第一,棉甲的材料与设计。
棉甲外头是一层粗布,棉花很早以前就传进来了,只不过都是在边陲地区,以前 被当做“花”来观赏,直到唐宋时期开始移植到中原地区,但是纺织技术不行,所以棉布价格很高,直到黄道婆革新了纺织技术,棉布的生产量大了,价格才低廉,所以被大规模应用到军队铠甲上。
棉甲是在压实的棉花夹层里(把数斤棉花放进模具,泡水后反复用模具压薄,太阳晒也不蓬松为止,然后缝成薄片),用七厘米左右的小铁片排列起来,不留一点空隙,外头的小铜钉不是用来防御的,而是用来固定里面铁片辅助防御的。
第二,性能。
由于是棉花压实一层层缝制起来的,所以保暖性很好,又不需要像重甲那样量身定做,所以可以大批量生产,重量还轻,对前期杀伤力没那么大的火器还有一定防护力,弓弩也能防,可能不像插个钢板那样好用,至少可以让箭头进去的不深,但是肉搏就不行了,打上去还是很疼,就像我揍你肚子一锤,你都吐出来了,但是衣服完好无损,即便是现在的防弹衣,也会在某些子弹的冲击力下振动的受内伤,那时候子弹初速度低,还是可以防御弹丸的,但不是啥事没有,还是会有点小伤,至少得是很疼。
蒙古曾经两次攻打ri ben,但是都因为翻了船没能成行,淄重衣物都被日本的打捞,日本也认为这种棉甲性能十分优越,而作为附属国的李氏王朝更不用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