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弥渡旅游景点(弥渡旅游景点推荐)

    栏目: dj舞曲 日期:2022-10-01 23:29:54 浏览量(来源:小周

    [摘要]弥渡旅游景点(弥渡旅游景点推荐),关于《弥渡旅游景点(弥渡旅游景点推荐)》的内容介绍。弥渡旅游景点,以及弥渡旅游景点推荐对应的百科知识,萌娘百科()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大理旅游...

    弥渡旅游景点(弥渡旅游景点推荐),关于《弥渡旅游景点(弥渡旅游景点推荐)》的内容介绍。

    弥渡旅游景点(弥渡旅游景点推荐)

    弥渡旅游景点,以及弥渡旅游景点推荐对应的百科知识,萌娘百科()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大理旅游景点有哪几个 大理旅游景点有:苍山、洱海...

    弥渡旅游景点,以及弥渡旅游景点推荐对应的百科知识,萌娘百科()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大理旅游景点有哪几个

    大理旅游景点有:苍山、洱海、崇圣寺、蝴蝶泉、石宝山、古城四方街、天龙八部影视城、巍宝山、三月街等。其中苍山是云岭山脉南端的主峰,由十九座山峰由北而南组成,北起洱源邓川,南至下关天生桥。苍山十九峰,巍峨雄壮,与秀丽的洱海风光形成强烈对照。

    大理白族自治州,首府驻大理市,是云南的16个地级行政区之一,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海拔2090米,东邻楚雄州,南靠普洱市、临沧市,西与保山市、怒江州相连,北接丽江市。地跨东经98°52′~101°03′,北纬24°41′~26°42′之间,东巡洱海,西及点苍山脉,辖大理市和祥云、弥渡、宾川、永平、云龙、洱源、鹤庆、剑川8个县以及漾濞、巍山、南涧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是中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

    更多关于大理旅游景点有哪几个,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大理有什么好玩

    坐观光旅游线的公交车或在大理市下关城区兴盛路客运站坐小班车,到观音堂站下,观音堂里观音菩萨为老身像,记载西汉时期,汉武帝攻打大理,观音菩萨化身老妇,背负大石,吓退汉兵,也是白族的智慧化身,观音堂是大理第一庙之称;游玩观音堂,便可到感通寺,感通索道可以到达清碧溪,体验徐悲鸿的“乞食妙香国,魂断清碧溪”,扶石阶而上,便可到达苍山大峡谷;可以到天龙八部影视城,乘坐索道,直达苍山最高峰马龙峰,冰雪覆盖冬天,洗马潭显得格外清丽,春天,洗马潭便沉睡在漫山遍野的杜鹃花花海中,索道回程经过七龙女池,你可以在此处逗留,全面欣赏大小不同而又层次分明的七潭;在大理三月街处,可以乘坐苍山索道,直上中和寺,寺旁有中和溪,溪流深处令人流连忘返;洱海风景片区有风情岛、小普陀。。。。

    漾濞县的石门关,有玻璃栈道;宾川县的鸡足山;巍山县的巍宝石,是道教文化,述说南诏时期的兴起;

    剑川县的石宝石,主要是石雕文化,县城有木雕文化,风景和人文有:千狮山,沙西古镇(即茶马古道的交易市场)、剑湖;

    洱源县,茈碧湖和温泉,凤羽古镇及《徐霞客游记》里的帝释山庙群和元代的火葬墓群、鹤林寺的“海眼”、清源洞,右所镇的国家湿地公园西湖,邓川镇的邓炎诏德源城遗址;

    鹤庆县的新华村,主要是银器手工艺品制作;

    弥渡县的花灯和弥渡卷蹄闻名;

    云龙县有太极村和云龙桥闻名,昆明大观楼长联里的“唐标铁柱”也是在云龙;南涧县的天然土林;

    祥云县的云南驿,是最早在《汉书》记载“彩云南现”的地方,有明朝时期的水目山和清华洞.

    密祉乡的旅游景点

    1、古驿道风貌

    文盛街茶马古驿道,因地制宜,依山布局,打破了构图方正,轴线分明的建筑风格,道路(巷道)随山势曲直而布置,房屋就地势的高低而组合。居所、民居建筑多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四合院”,也有“一颗印”式院落,土木结构,青瓦屋顶。房屋依山而建,一般由主房、厢房、面房、耳房组成,主房依山就势而建,高于面房和耳房,主房的前面为面房,两山侧为耳房,主房下两边为厢房。解放前,大多数是木屋草顶,现98%为土木结构,瓦屋面。按传统习俗,主房所有权属父亲,面房属母亲,耳房属儿女。文盛街市井设计,石板古道依山势布局,有主街,有巷道,有沟渠也有暗沟,街依沟延伸。高低错落,酷似江南集镇,又近于山镇特征,别具一格,如一幅迷人的风景画,有一种自然和人工巧合之完美,可算高原山区建筑风格的一大特色。

    2、魁阁(又称魁星阁)

    位于文盛街北出口处,青瓦覆盖,钩角飞檐,红栓(今已剥蚀)顶层高高挂着“魁星阁”匾,古朴庄严。它坐北朝南,大门敞开,四级古台阶,上至楼底平台,台上由大长古镶边砌成。跨入高门坎,阁内有一泥塑像。这神像一脚独踩鳌头,一脚高跷顶斗,双手高举,分举笔砚,圆眼环睁,作圈

    密祉镇点状,甚为威严,象征对文人的考核,传说,他就是掌管科举选儒大权之魁星神。成语“独占鳌头”即源于此。科举时代喻为中状元者,现多用于形容考试名列榜首之人。站在魁阁楼凭窗远望,文盛街,密祉坝,东边的村落可尽收眼底。阁楼四周的竹、桃、柳、塔汁树及园圃,与阁楼构成一幅郁有葱葱,富有乡村园林情趣的天然画图。

    3、土主庙

    在魁阁西侧的三十米处,是一院三坊一照壁古色古香的建筑。大门虽简朴,但是不失古建典雅风格。进入大门,满院花木,交相争艳。花木皆 植于约三米长,一米高的大花台上木锦花树遮了半个院子,紫薇花树高出院墙,花团锦簇,艳丽多姿,耀眼夺目。南厢房三间,北厢房三间,均衡排列。雕画显目的下殿,立有各色泥塑佛像,中间一尊,传说是保一方平安的土主神像,古代常常在此祭祀,香火不断。清代时期,文盛街利用此庙为义学,私塾。教师是本街贡生李元阳先生,在当时重男轻女的时代,李贡生打破教男不教女的封建陈规,学生实行男女均收,教的是“忠”、“孝”、“仁”、“爱”、“礼”、“乐”,许多现在八九十高龄的老人,都在上过学。上辈老人讲,每每挑水或路过此庙,里面常传出朗朗读书声,令人驻足神往。它给文盛街增添了文化书香气息,传播下文化种子。经岁月的风雨剥蚀,现已失去了当年的光彩,除紫薇树依然傲立开放外,房屋已残破并改作它用。

    4、文宫(今永和完小)

    位于土主庙上方西侧,从土主庙大门西上石块铺砌的小坡约百米到坡头,即到文宫前平坦场地。登七级台阶,进入文宫大门,便是四合院一进两天井,古代是传统艺术建筑风格的大院。主院为一殿三厢楼房,东大门楼,是三层砖瓦土木结构的大楼,是文盛街“大木匠”刘京安负责设计建造的传统建筑。此楼高大,美观而坚固,北厢房三间,有会客厅,办公室,还有宿舍,北角侧门进去,又是三方小院,用一敞院,西边和南边有一厢瓦房,东边南边是围墙,此院既是花园休闲场所,又有教室、工作室。主院内有两棵桂花树,北边一棵为金桂,南边的是银桂(后枯死)。正殿就是“孔圣先师”大殿。沿十级石梯登堂,两侧大柱有色彩,巨龙盘绕,大屋顶画栋雕梁,各色图案,五彩缤纷。殿前走廊各扇屏门,雕刻有龙、凤、狮、虎和各类花鸟古代民间故事人物,山水形象各异,工笔精巧,栩栩如生。大殿神龛上除文昌帝君塑像外,又有檀香木精细雕刻的孔子牌位,两旁是一副述说孔子生平业绩的对联:“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逢祭孔节日,许多乡绅文士教师都来此殿顶膜拜,唱颂赞歌。此礼节纪念活动,解放后自然消失。文宫经多次易名,这所学校历史悠久的“百年小学”培养出不少人才,在此读书的学生中,有许多都在国家工、农、商、学、兵各行各业中成了骨干和中坚力量,有的在大学、中学、小学任教;有的在省、州、市、县级国家机关任职;有的在军队中担任保卫国家安全之军职。崇文重教的文宫,现在真正成了桃李芬芳,欣欣向荣,育人兴国之福址。

    5、聂家马店

    位于文盛街古道上方,离村委会100米。聂家马店是当时茶马古驿道上最大的一家马店,面积3200㎡,从平面布局来看,为四合院、土木结构、青瓦屋顶,由主房、厢房、面房、耳房组成主房座西朝东,两侧为厢房,院内走道2.5米,长80m,走道两边有客房5间,供客商歇脚之用,后院有一过厅,主房两侧为马厩有一口古井,深为20m,直径0.8m。从功能上看,该马店设施齐备,不愧为当时较为繁华的马店。

    6、杨家桂花店

    位于文盛街古道上方,因院落中有一棵直径约0.3m,10m的大桂花而得名,是古驿道上占地面积最大(4000㎡)的马店,房屋布局错落有致,构造较为复杂,房中有房,巷道环房屋布局,长110m,宽3m,房屋土木结构,正房左侧与二房住入,右侧有一过厅直进后院,为马帮首领的豪宅区,厢房是客商住处,正房前有马厩三间,且有单间马厩和单间住宿,方便马夫管马。

    7、古戏台

    位于古驿道上,土木结构,上下两层,走道居于整个楼台中央,两侧均有楼梯可上下戏台,戏台前用雕刻装饰,上层为表演区域,下层供化妆准备用,后院供人住,占地450㎡,古戏台是集文化交流和戏曲艺术欣赏的集聚地,来往客商常聚于此,欣赏地方文化和解旅途之疲劳。

    8、石家耕读大院

    位于古驿道中间段,大院整体为“三方一照壁”,前面是过厅夹一小院,大门过厅再进二门到后院,三进至布局,形成了风情浓郁,优雅的古朴风貌。石姓家族从南京经德苴阿助迁徒到密祉文盛街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此院落里,历代石姓老人都非常重视“耕读”且文风很盛,家教甚严,故人才辈出,学子比比皆是,并获 “太学生”匾额。清代出秀才,民国时有4个大学生,现代大学生达20多人,并有石绍程、石贤才、石天才、石兴才等一批文化人、被乡人誉为“鸡枞窝”和紫竹林中的“文化大院”。

    9、尹宜公故居

    弥渡早期中共地下负责人,民歌《小河淌水》的收集整理者尹宜公,其故居也在文盛街中央,为土木结构,青瓦屋顶,长30.2米,宽11.6米,占地350.32㎡。由于历史因素,部分房屋无人居住,急待修缮,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支持下,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完成。

    10、周家巷道

    主巷道长420米,支干道一条与张家、戴家、杨家各大院相通到文盛街入口,长1100米。一条经过张家大厂分岔至李玉池、李玉正家大院长300米。巷道犹如鸡肠子、“迷魂阵”,弯弯曲曲,依房屋布局,把古驿道上排建筑融会贯通,户户相交,此路在古代的设计理念也居于在抵御外来侵入方便反抗或隐蔽,也因此,巷道深厚的文化成了旅游景点的又一大亮点。

    11、李家大院

    此院占地面积较大,房建结构较规范,并与其南的单院房相联共进一大门。四枋房建完整,南北耳房健全。此院落为正东西向,主房座西向东,据实地考察其木作结构及木料质地,当为清末新建,局部枋、檩、雕刻已有糟朽。此院各房均为重檐,且外走廊部分(俗称厦裆)均已被从檐柱一线装修利用,仅留60cm左右坎沿。院天井较大,东西1013cm,南北913cm,基本呈正方形,故此院落呈“一颗印”格局。

    12、碧云庵

    原名“飞来寺”,革命根据地之一,是文盛街后山坡上风光奇旎的古代佛教胜地。坐西朝东,屹立在古柏、桃李、桂林中,前面是层层梯田,下面是古木森森的梅家阱,南面是葱笼秀美的打箐苗山,面是松林莽莽的凤凰山,面近邻仁和里(新村)。碧云庵寺为一祖宗教建筑群,建筑群沿西依山建有照壁,大雄宝殿,西侧有祖公坛、玉皇阁。“大雄宝殿”为单檐歇山建筑,檐下为不雕垂花构件斗拱,其斗拱,檐枋等雕刻精美。殿内主要有用黄铜塑的“释迦牟尼”像和用乌铜塑的“闺佗”像,其余为太上老君、孔子等二十余尊塑像,形成了三教同殿的宗教信仰。在“大雄宝殿”东西侧,均有过厅,南面厢房为“祖公坛“,后为菜园,西面厢房为客房,后为花园,花园内有古茶花“九仙十八瓣”、玉兰、松柏等古树名花数十种,有10㎡左右的圆池,内设假山,花园集观赏游乐为一体,常有文人骚客聚于此,品棋诗画山水。大殿东西房及正门过厅均为二重歇山殿阁式建筑,庄严古朴,错落有致。每逢民间太阳会、光阳会等会期,香客不止,络绎不绝,正月十五期间,文盛街在此编扎龙灯。

    13、水碾、水磨、水碓房

    坐落在街南端玉帝山脚,小赖坡旁100米。始建年代无法考证。它的构造,为前辈人世代造福的功能至今在人们头脑中仍难以磨灭。它是利用丫口子(安乐村)奔流而来的亚溪河水分流作动力碾米、磨面、冲碓的。整个建筑分三层,象一座多层楼台式的上层是大碾户,内有一个大圆盘石槽,石碾通过下面的水轮旋转,传到轴杆,驱动石碾沿石槽内转动碾压而出米粒,由碾子碾出的米光泽好,颗粒不碎。人多的大家庭,多数到碾房碾米,连接碾房下面的是磨房,是继续利用碾房流下来的水,冲入磨水槽,带动轴推磨旋转磨出面粉的,磨面的种类有:小麦、大麦、荞子、高梁、蚕豆、豌豆、包谷等。再下一层是碓房,是再利用磨房流出来水用渡槽引下冲动碓房的大水轮转动,使水轮轴上的方板下下敲打碓尾,以此启动碓嘴石冲臼窝里的谷物。碓有四张,碓的使用较灵活,谷多的要四张,谷少的可视情况用一或二三张,大小户人家都适用。文盛街这座由碾、磨、碓三连贯组合的农产品加工作坊,在没有电碾磨之前,它不但减轻了人冲、人磨的劳动强度,造福了本街附近一些村子的村民。这座三用加工作坊,现虽已成为历史,但当时前人科学利用水资源服务生产、生活的智慧及创造力却深深的为文盛街后背人们怀念和敬佩。

    14、珍珠泉

    位于文盛街最南端,之所以得此盛名,是他与其他村镇多数大小水井相比有如下一些特点:其一、具有乡村园林建筑特色。井坐落在葱葱郁郁绿草、柳林之中,旁边是哗哗奔流的亚溪河,两岸是碧树葱笼、绿柳婆娑了、幽幽含烟,珍珠泉旬镶嵌在河畔的一颗明珠,井为正文形,由条形正面石砌成。深约三米多,四边各长2.5米,井面栏用整块长条大正面石铺成,挑水男女沿石板而行平衡不滑。其二、水质清纯,由地底层冒出的天然矿泉水冬暖夏凉,清沏见底,洁净清甘、爽口,用它制作豆腐、黄豆粉、甜米酒、酱菜等,外观色泽、品质最佳,食之甘味。为全密祉市场及县境内外消费者所青睐。水质标准符合国内国际指标要求。其三、出水量大,一年四季水象晶莹的一串串珍珠源源不断从井底冲向水面,大旱之年,亦然如此,不会干涸,以其永不休止的甘泉滋润着文盛街世代繁衍发展的子孙。

    15、凤凰桥

    与珍珠泉相伴,是古驿道上极负盛名的古桥梁之一,呈东方民族园林设计风格,双孔青石,桥身长约14米,宽2.1米,桥面全部用宽0.4米的长石条架成,桥两边有石雕柱栏杆作防护,重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造型精巧别致,中间的桥礅成棱形,向桥东西突出,犹如桥的两翼,名为“雁翅”,真正体现了“凤凰桥”的形态内涵,既起到装饰作用,又符合力学的原理,充分体现了当时能工巧匠的才智。为保护古桥,当地人民在古桥东侧修建了现代的钢混桥,一新一旧,一古一现,相映生辉,相得宜彰,体现着时代的发展和对历史的尊重。 桥的北头有一棵浓荫如伞的大槐树,开花季节,清香四溢。桥的台面西部立有一尊背东朝西、体重千斤,高1.8米(含底坐),昂首巍坐(非狮、非虎、非麒麟)的大独角兽的石雕旬。

    16、文明阁

    与凤凰桥相连的,原名“财神阁”,建于四十年代,为重檐攒尖顶,明二暗三层,总高约9.8米,底层高2.8米,古驿道自北向南穿行而过,是古驿道上古驿站关隘的显著标志。

    非物质文化遗产

    1、密祉花灯

    密祉花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追本溯源,它起源于唐南诏时期,据历史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治国有方,选贤用能,把国家治理得国泰民安。据传,为李翠莲冤死一案,他曾魂趋地府,调查了三教九流在生时的所作所为。唐太宗还阳后,举办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水陆大法会做道场,以普度各种受罪的阴灵。在大法会之前,组织了一批能歌善舞、爱唱爱跳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化起妆来,载歌载舞迎接“灯神”,抱“灯神”牌位的唐太宗为了不让他人看出自己,让丞相魏征将自己的眼眶、鼻子、嘴巴都抹白,并穿上黑罩袍,戴上鱼尾帽。这个抱“灯神”的角色在今天叫“老打岔”。水陆大法会期间,人们尽情地欢唱,自编自演,扎起彩灯,舞起狮龙。这就是传说中的花灯起源。

    密祉正月十五、十六花灯盛会相传是:古时候,东、西宫皇后因西宫皇后用竹篾扎了一个大脚女人玩花灯,惹恼了东宫大脚皇后而两宫大动干戈,西宫部下被追杀至密祉太极顶,危急中,部分将士跳下峡谷,紧急关头,皇帝得知真情,发急令招安。西宫所余部下回到弥渡,踏歌欢庆,时值正月十五元宵节大放花灯。这就是密祉正月十五、十六元宵灯会的源来。

    其实,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密祉花灯是南北文化交流的结晶。密祉在历史上就是重要的咽喉要地,一条贯通南北的古驿道穿坝而过,交通的便利不仅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增强了文化的交流。经天宝战争,两伐南诏,这里留下了10多万散兵游勇。这些人不仅带来了北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带来了苍劲古朴的黄河文化。明洪武年间,西平侯沐英的定西岭战役,以及明、清两代的军屯、民屯、商屯和开疆移民的活动,又带来了大量缠绵婉转的江南文化。正是由于南来北往的文化交流、融合,使弥渡密祉花灯广采南北文化的精华,表演形式灵活多变,在广泛传唱中与当地民歌糅合成本地特有的流派、唱腔、曲调,表演诸方面均具有地方独特风格。

    从“灯神”牌位的纪元、称谓看,与其有关的盛会源起,是不会晚于唐南诏时期的。“灯从唐王起,戏从唐王记”就是由此而说。灯会的程序一般分为接灯、耍灯、捂灯、闹灯、卸灯。队伍按先后顺序:扁灯→狮子→日月灯、桶灯→龙→小七姑娘→花瓶灯→白鼻子、大脚婆压阵灯队在供奉灯神牌位处组好队伍,由白鼻子抱灯神牌位走在队伍前,队伍与接灯神时相同,大家一齐唱着灯、跳着灯、耍着灯,到村口接灯神处,到了村口全体对着牌位下跪烧香祭拜,接着报吉利。内容为总结灯队的玩灯情况,并祈求灯神给予一年的保佑。由领狮人撕下狮子、龙身上点过光的地方,剪下一点龙、狮身上的“皮毛”与“老郎神”牌位一起烧掉。将“龙皮”、“狮子”皮解下,收拾好,队伍从现在开始不准敲打鼓,不准唱灯,不准高声喧哗,全部静悄悄地回到供奉灯神处,清点各种服装、道具一并装箱,不再使用。至此,整个灯会结束。组好的队伍要先到供奉“老郎神”—即“灯神”牌位前祈求平安、顺利,才能带着灯队去上会。各村灯队都要到密祉大寺前闹灯,据老艺人讲,因为大寺里供奉着密祉最大的神,所有灯队都必须到这里上会。行进途中,灯队以表演“过街灯”为主,即边走边舞,边走边唱。以花灯小调为“过街灯”表演曲调,到了大寺正前方后,灯队以表演“团场灯”、“簸箕灯”为主。灯场上不分老少,不分长幼,自娱自乐,各显其才。女人们舞的“母龙”,男人舞的“公龙”,还有儿童舞的“娃娃龙”,都在灯场上一显身手。巡捕村的云高台,更是一道特色风景(只在闰年表演)。

    2、《小河淌水》

    《小河淌水》源于密祉。词曲改编作者尹宜公先生,1924年出生于弥渡县的密祉。他回忆1947年春天的一个晚上作这首曲子时的情景说:“密祉放羊调优美的旋律让我想起家乡的月亮、深山、森林清风和蜿蜒奔流的小河,取了《月亮出来亮汪汪》的歌名。云南大学《教学唱》主编江骛建议用《小河淌水》更好,这首歌发表后,逐渐流传开来。”

    1945年“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以后,云南大学先后有两个由革命青年组成的合唱团—“哈哈合唱团”和“南风合唱团”,1947年春季以后,《小河淌水》就在这两个合唱团传唱。1953年黄虹在北京参加全国民族歌舞汇演时将原来的男女对唱改为独唱,演唱了此曲,随后又在布达佩斯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唱了此曲,以后时乐濛将它改编成管弦乐由总政文工团在许多国家演唱,《小河淌水》便想长了翅膀,驰名于今,传播国内外。

    弥渡旅游景点

    弥渡旅游景点弥渡县十大旅游景点

    1.东山国家森林公园 AA

    弥渡县东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在弥渡县东山国营林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九八八年东山林场为摆脱贫困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在林场场部建盖起林业招待所、餐厅、歌舞厅,并建成了停车场,修理厂等配套设施。一九九二年东山国家森林公园抓住杨遇,响应国家的政策,申请并成立了东山国家森……

    2.密祉景区

    密祉景区密祉乡位于云南省中西部,东北与本县苴力、寅街两镇接壤,西南与巍山、南涧两县毗邻。国土面积140平方公里。辖6个村委会、36个自然村、40个村民小组,2007年末总人口16236人,距县城30公里,海拔1800—3064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

    3.文盛古街

    文盛古街到了花灯之乡密祉,不走一走文盛街,等于白来。文盛街是滇西著名的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也是昆明通往印度、缅甸的交通咽喉。昔日的繁华虽然已清风一缕,踪迹难觅,然而,排徊于引马石,观赏现存的古建筑,品一品文盛大街豆腐,听一曲当地的花灯小调,却也是一种享受。文盛……

    4.报恩寺桥 

    报恩寺桥报恩寺桥,现在看着平淡无奇,历史上却是滇西到滇南古驿道的必经之路。以前这附近有个纪念林则徐的报恩寺。报恩寺桥的传说:相传在三百多年前,弥渡太花乡西河畔住着一户人家,老俩口勤劳善良,小女儿乖巧聪慧,靠着披星戴月地辛勤耕耘和挑顶灯织绣,渐渐地家境越来越好,……

    5.南诏铁柱庙 

    南诏铁柱庙又名铁柱观、铁柱庙,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西面约6公里的太花乡铁柱庙村。因庙内的一根铁柱而出名,是弥渡县最著名的古迹。南诏铁柱,又称崖川铁柱、建宁铁柱或天尊柱,铸于唐、南诏时期,不仅是大理州内仅有的六项国家级重点文物之一,也是全国绝无仅有的珍贵文物,……

    6.多祜清代砖瓦窑遗址 

    多祜清代砖瓦窑遗址多祜清代砖瓦窑遗址位于弥渡县寅街镇多祜村委会东北面,距村委会约1公里、小瓦窑村500米处。多祜清代砖瓦窑的结构属于明窑,因形状象馒头一样而俗称“馒头窑”。其制作方法是在山坡地上挖一个竖穴,然后在竖穴周壁用砖块支砌。窑体由火门、火膛、窑室、排烟……

    7.弥渡太极顶

    弥渡太极顶太极顶,位于密祉乡政府驻地西5公里的太极山巅,海拔3064米,为弥渡县第二高峰,冬春积雪,夏秋多雨,气候变化万千。开发于明代,殿阁别具风格,多为巨石垒成,有转石阁、竹扫寺、玉皇阁、忠义祠等宇。太极顶不仅自然景观神秘瑰丽,而且是天然中草药资源的宝库,植……

    8.弥渡五台大寺 

    五台大寺位于苴力镇下辖行政村——五台村委会,是苴力镇域内儒、道、释三教同流的宗教建筑群,整座寺宇坐东南西,前瞻太极群峦,后依五台翠屏,东、南、北三面皆古木苍天,青松掩映,景色宜人,真所谓“九州仙缘归佛地,五台玉案拱慈尊”。现存古建有观音阁及两耳、弥勒殿、王母阁……

    9.天桥营锁水阁 

    天桥营锁水阁天桥营锁水阁,位于弥城东约3公里的太花乡天桥营村西,坐西朝东,北临双龙海塘,面各天生桥文物景区,临水面山,景色宜人。1992年经弥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天桥营锁水阁始建于清光绪丁酉年(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合邑土庶集资建……

    10.永增玉皇阁 

    永增玉皇阁永增玉皇阁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由三进院落组成的古建筑群,占地面积3866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现存山门、戏台、中殿、南北殿、玉皇阁、龙祠、厢房等建筑,建筑群落庞大,是研究我国滇西地区古建筑文化的实物资料,又是研究滇西地区民俗文化、经济社会……

    大理旅游胜地有哪些?

    大理的主要旅游景点是:

    1、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简称榆城,位居苍山脚下,距大理市(下关镇,大理州与大理市政府所在地)13公里。大理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古城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城楼雄伟,风光秀美。大理城的规模壮阔,方围12里,原城墙高7.5米,厚6米,东西南北原有四座城门,上有城楼。如果说,自治州首府下关给人以繁盛、喧闹的印象,那么大理古城则是古朴而幽静。

    城中有一贯穿南北的大街复兴路,复兴路有各种专卖大理石制品、扎染、草编等名特产品的店铺和风味十足的白族饮食店。

    城内流淌着清澈的溪水,到处可见古朴雅的白族传统民居,这里居民不论贫富,都有在庭院内养花种草的习惯。大理古城也就有“家家流水,户户养花”之说。

    大理古城距下关很近,乘公共汽车半个小时即可到达,城内各汽车站和主要宾馆前都有车前往。

    2、苍山

    苍山别名点苍山,它是云岭山脉南端的主峰,东临洱海,西望黑惠江,共有雄峙嵯峨的19峰,海拔一般都在3500米以上,最高的马龙峰4122米,山顶上终年积雪,被称为“炎天赤日雪不容”。

    最奇妙的是,每两座山峰之间都有一条溪水,由上而下,由西顺东流淌一直注入洱海。这19峰18溪构成了苍山独特而多姿的景观。

    许多充满白族文化特色的景观都位于苍山之麓,比如著名的崇圣寺三塔、佛图塔、无为寺、中和寺、九龙女池、清碧寺三潭、感通寺等。在大理著名的“风花雪月”这四大名景中,“雪”之所指就是苍山上的雪景。

    3、大理三塔

    大理三塔,位于大理城约一公里处。为大理胜景之一。被称为大理古文化的象征。

    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高69.13米,为方形16层密檐式塔,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塔下仰望,只见塔矗云端,云移塔驻,似有倾倒之势。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三层,下层边长为33.5米,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上层边长21米,其东面正中有石照壁,上有黔园公沐世阶题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庄重雄奇,颇有气魄。

    三塔旁,原有规模害宏大的崇圣寺。据《南诏野史》(胡本、王本)、《白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寺基方7里,圣僧李成眉贤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铜40590斤,建于南诏第十主丰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公元834至840年),费工708000余,耗金银布帛绫罗锦缎值金43514斤。

    1925年地震,塔顶地震,塔顶震落,残破益重。建国后,三塔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精心维修。

    4、蝴蝶泉

    蝴蝶泉位于苍山云弄峰下,泉水清澈如镜。每年到蝴蝶会时,成千上万的蝴蝶从四面八方飞来,在泉边漫天飞舞。蝶大如巴掌,小如铜钱,无数蝴蝶还钩足连须,首尾相衔,一串串地从大合欢树上垂挂至水面。五彩斑斓,蔚为奇观。

    蝴蝶泉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蝴蝶泉叫无底潭,潭边住着父女二人,女儿叫雯姑,聪明美丽如一朵金花。雯姑长大后和猎手霞郎定下终身,后来雯姑被地主抢走,霞郎打猎回来后拼死将她救出。不料官兵追来,二人走投无路,双双跳进了无底潭,顿时,电闪雷鸣,暴风骤雨。待雨过天晴,潭中飞出一对美丽无比的大彩蝶,后面还跟着无数的小蝴蝶。那一天是农历4月15日。从此,每年的这一天,无数美丽的蝴蝶就会聚集在这里,讲述这动人的爱情故事。这就是有名的“蝴蝶会”。

    蝴蝶泉离周城很近,周城是大理洲内最大的白族村镇,约有近9000人口,这里曾是大理国王的御花园。村内有古戏台,还有本主庙、文昌宫等古建筑。现已被辟为白族民俗旅游村。

    5、周城

    周城位于大理古城北23公里,全村居住1500余户白族居民,是大理最大的白族村镇。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典型的以“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封闭式庭院形式构建的白族民居。有独成一院,有一进数院,平面呈方形。造型为青瓦人字大屋顶,二层、重檐;主房东向或南向,三间或五间,土木砖石结构,木屋架用榫卯组合,一院或数院连接成一个整体,外墙面多为上白(石灰),下灰(细泥)粉刷。

    白族民居特别重视照壁、门窗花枋、山墙、门楼的装饰。照壁是一主两厢三主庭院的必要建筑,多为一高两低的挑檐飞角青瓦盖顶的墙体;居主房正前,连接两厢山墙,使三方形成封闭庭院。照壁正中以石灰粉刷,书以四眼题字,或嵌大理石屏;四周镶勾出扇面、长方、圆形等图案,中以水磨或粉彩绘画。门窗特别是主房堂屋的格子门,多为云木、红椿、楸木、云山等名贵木材,雕上金鸡富贵、喜上眉梢、麒麟呈祥等吉祥图案。大门座选用海东青山石精凿成芝麻花点、砌出棱角分明的基座、上架结构严谨、雕刻精细、斗拱出挑、飞檐翘角的木制门楼。

    在周城,你还可以看到丰富的民族扎染制品。扎染是周城白族人民明末清初以来的民间传统工艺,扎染工艺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扎染布由手工针缝线扎,反复冷染浸制而成,显色青里带翠,凝重素雅。用扎染布制作的工艺品既充满浓浓的民族风味,也很具现代韵味。

    6、风花雪月

    大理一年四季风景如画,在诸多风景名胜之中,以风、花、雪、月四景最为著名和引人入胜。关于风、花、雪、月四景,当地白族人民有一首世世代代传诵的谜语诗,诗曰: 虫入凤窝不见鸟(风),七人头上长青草(花);细雨下在横山上(雪),半个朋友不见了(月)

    1962年1月,著名作家曹靖华游过大理之后,对大理的风、花、雪、月四景感慨万千,赋留风花雪月对联一阙:下关风,上关花,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

    下关风,下关一年四季都有大风,有时风力达八级以上。关于下关的风,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苍山斜阳峰上住着一只白狐狸,她爱上了下关一位白族书生,于是化作人形和书生交往,他们相爱的事被洱海罗荃寺的法师罗荃发现了,他不容他们在一起,便施法将书生打入洱海。狐女为救书生,去南海求救于观音,观音给她六瓶风,让她用瓶中的风将洱海水吹干以救出书生。当狐女带着六瓶风回到下关天生桥时,遭到了罗荃法师的暗算,跌倒在地,打碎了五瓶风,于是大风全聚集在天生桥上,故下关风特别大。按科学的解释,是因为苍山十九峰太高,挡住了东西两面的空气对流,而苍山斜阳峰和哀劳山脉的者摩山之间的下关天生桥峡谷仅为下关空气对流的出口,所以下关的风特别大,尤其是在冬春季节,行走在天生桥峡谷对着的街道上,大风吹的人站立不住。

    上关花,上关位于大理苍山云弄峰之麓,是自唐代以来形成的拱卫大理的要塞。在关外花树村有棵名“十里香”的花树,传说为仙人吕洞宾所种,花大如莲,每年开12瓣,润年开13瓣,花色黄白相间,美丽诱人。花后之果壳黑硬,可做朝珠,因而又叫朝珠花。到清代晚期,由于游观的人太多,特别是官府的达官贵人到此赏花,都要当地白族群众招待,人民忍受不了这种白吃负担,于是把上关花砍了。据考证,上关花就是木莲花,此花在大理境内到处都可以见到。

    苍山雪,苍山上的积雪为何千年不化,在大理民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古代,有一批瘟神在大理坝子中横行霸道,使人民“十人得病九人亡”。有白族两兄妹为拯救受苦人民,在观音的指引下学法归来,将瘟神都撵到了苍山顶上,让大雪冻死。为了让瘟神永不复生,妹妹还变作雪神,永远镇住苍山上的瘟神,于是苍山雪人峰就有了千年不化的白雪。而实际上是因为苍山海拔太高,山顶气温低的缘故。

    洱海月,每到农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晚上,居住在大理洱海边的白族人家都要将木船划到洱海中,欣赏相映在海中的金月亮,天光、云彩、月亮和海水相应在一起,形成一幅优美的图画。关于洱海月,流传最广的是天宫公主下凡的故事。传说天宫中有一位公主羡慕人间的美满幸福生活,下凡到洱海边上的一个渔村,与一渔民成婚。公主为了帮渔民们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就把自己的宝镜沉入海底,把鱼群照得一清二楚,好让渔民们能打到更多的鱼。从此,宝镜就在海地变成了金月亮,放着光芒,照着世世代代的捕鱼人,于是成了“洱海月”,供人观赏。

    7、大理云景

    大理苍山西耸,洱海东卧,在苍洱之间有着许许多多的云景奇观,令人遐想陶醉。其中最奇妙、最迷人的有苍山佛光、望夫云、玉带云、火把云等云景。

    苍山佛光具备的条件是雨后放晴,有云雾缭绕,有太阳折射,只要条件具备,人们在苍山顶旅游时,都可以见到。

    望夫云一般在11点-13点左右生成,是大理指示性气候的云,一旦出现就预示洱海地区将有大风。

    玉带云多出现在夏秋之交的雨后初晴之时。

    火把云一般出现在农历6月25日前后,因这期间的白族人民传统火把节而得名。

    8、苍山玉带云游路

    苍山玉带云游路位于苍山半山腰海拔2600米处,北起小岑峰,南止圣应峰,全长16.2公里(不包括景区岔路长度),途经6座山峰,5条溪流。整条游路路基宽为2~2.5米,中间铺设有效路面为1.5米,路中间用青石板铺设,两边是弹石,路边采用石条做路沿石,并设有排水沟。在圣应峰设了专门的停车场,面积为1016.81平方米。

    苍山玉带云游路工程于1991年8月初开始踏勘动工,1992年底完成全部工程,经过1993年雨季考验后正式开始使用。整个工程历时3年,总投资240万元。苍山玉带云游路象一条银线,把云南最高的苍山电视转播台和半山的风景点桃溪、中和寺、风眼洞、龙眼洞、七龙女池、青碧溪、感通寺连接了起来。

    9、小普陀

    在洱海东部海中的一个小岛上,相传观音开辟大理坝子时,在这里的海面上丢下一颗镇海大印,即为小岛,以镇风浪,保护渔民,因此,渔民们在小岛上建观音阁,纪念观音,并把小岛东部的一个渔村取名海印村,将小岛叫做小普陀山,将观音阁该为小浦脱,意为观音修行之处。

    小普陀始建于明代,1982年重修,为亭阁式两层建筑。一层祀如来菩萨,二层祀观音菩萨。

    小普陀地处下关至双廊和蝴蝶泉的海面旅游线上,游船到此,都要停靠海岛,让游客登上小普陀,观赏洱海风光。

    10、花甸坝

    花甸坝由大、小花甸组成,座落在苍山十九峰中最北的云弄、沧浪两峰之间。大花甸海拔2900米,南北长10余公里,东西宽约1公里。坝子西面的的山峰峰顶终年白雪皑皑,经夏不消,40条大大小小的溪水汇集成万花溪,是坝子内的主要水源。东面小花甸群峰环报,海拔3200米,是绿草如茵的台地。

    整个花甸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奇花异草争奇夺艳,每到春夏之间,漫山遍野都是马樱花,纵横20多里,汇成花的海洋,成为花的世界。花中间杂这白豆花、芍药花等草本花卉,五彩缤纷,瑰丽迷人。明清以来,先后有李元阳、杨士云等文人学识游览花甸坝,均有吟咏诗作传世。

    11、南诏风情岛

    如果把苍洱风光比喻成一顶皇冠,那么南诏风情岛便是镶嵌在这顶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该岛位于洱海东北部的双廊村对面,往返交通十分便捷,住行也比较舒适,岛上人文、自然景观相当丰富。

    为了展示南诏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以雕塑特有的艺术语言,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云南的创世神话,岛上由沙壹母群雕码头、海景别墅、云南福星——阿嵯耶观音广场、南诏避暑行宫、白族本主文化艺术广场、海滩综合游乐园、太湖石景群落及渔家傲别景等八大景观组成,与别具特色的园林艺术融为一体。使人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寻回那份原始的真与补拙的美。

    登上小岛,一入眼便是一组巨大的石雕,叫做沙壹母群雕。这是根据《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记载的有关大理地区一则神话雕刻而成的。

    相传,南诏的祖先是一个名叫“沙壹”的女性,她以捕鱼为生,在捕鱼的过程中,触沉木而受孕,于是生下十个儿子,后来,哀牢山下又有一对夫妇生下十个女儿,九隆兄弟就娶了这些女子为妻,后渐相滋长,繁衍至今。这一传说被雕塑家赋予了生命,而且刻绘得出神人化,栩栩如生。

    12、感通寺

    感通寺位于点苍山圣应峰南麓,大理古城和下关之间,距大理古城约5公里,距离下关约11公里。感通寺背靠四季积雪不化的苍山,面对烟波浩淼,白帆点点的洱海,集天地间灵于一身,又名荡山寺。

    感通寺始建于南诏初年,背靠四季白云缭绕, 终年积雪不化的苍山,面对烟波浩淼,白帆点点的洱海。寺前林林葱郁,四季皆有山花烂漫;寺侧泉水叮呼,凉风习习。感通寺以环境清幽、殿宇轩昂、香火旺盛而被誉为"西南胜览无双寺,苍洱驰名第一山"。盛通寺山门座南朝北,山门左右,各有两尊护法神,面目狰狞,气势威严,令人肃然而生敬意。院西高台上为大雄宝殿。大殿内正中,供人佛祖释迦牟尼。佛祖之左,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之右,是迦兰菩萨。大友宝殿之前右侧原为班山楼。大殿之前左侧为客房,可供过往僧人和客人 食宿。寺后山上有担当墓。游客们游感通寺,捐功德后 可享用寺里的茶水素筵席。距感通寺后半里,曲径通幽 处,另有一寺名"寂照庵",游览也别有一番情趣。

    这里还有一则关于感通寺的传说,相传,明洪武十七年,感通寺的住持——无极大法师前往南京朝觐明太祖朱元璋,并带去了一匹白马,一株茶树。进献时正好是初春,白马嘶鸣,茶树开花。当时,明太祖认为马嘶花放,是大明江山的吉祥之兆,于是便给无极和尚赐名为“法天”,并授其职务为“大理府僧纲司都纲”(当时管理佛寺的大和尚的职务),并赐诗18首送归。全山僧众迎接无极归来的地方,后来也建了寺庙,称为班山(即现在感通寺山门下侧)。

    从此感通山寺庙大兴,明末高僧担当曾题联云:“寺古松森,西南览胜无双地;马嘶花放,苍洱驰名第一山。”

    崇圣寺

    崇圣寺,东对洱海,西靠苍山,位于云南省大理古城北约一公里处。崇圣寺以寺中三塔闻名于世,又称“大理三塔”;是中国著名的佛塔之一。此寺初称应天广福禅院,或称应天雪峰禅院,后世将崇圣寺视为禅宗云门宗、法眼宗的发源地。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赐名雪峰崇圣禅寺,一直沿用至今。抗日战争时期,大维宝殿毁于日军炮火,天王殿也被台风所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寺庙几成废墟。1979年起,政府批准崇圣寺作为佛活动场所重新修复开放。2002年起又大规模恢复重建崇圣寺,按时原于历史超越历史、出精品的要求,集唐、宋、元、明、清历代大理建设特色的精华,按主次三轴线,八台九进十一个层次进行规划建设,整个仿古建筑群落占地六百亩,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

    崇圣寺佛像以《宋时大理国画工张胜温画倦梵像》等为蓝本按大理多元文化、佛教禅宗密宗兼容的特色布局雕塑五百九十八尊件佛像法器,均用青铜烧铸而成,除禅宗元祖和九位出国为僧的国王系凡人不贴金外,其馀五百七十四尊都贴金彩绘,建筑群落采用细白麻石和青草石进行墙地面铺贴和台阶踏步的支砌,柱础佛台均用大理石汉白玉,整个群落石料整齐划一恢弘大气,体现大理石文化特色。

    佛图塔

    此塔造型古朴,具有典型唐代佛塔风格。四面砖壁的佛龛内存放有佛像,塔顶有青铜葫芦形宝鼎,整个建筑物与大理千寻塔相似,为唐代南诏国时期的建筑。民间称为蛇骨塔,位于下关以北3公里 (市郊乡羊坪村)原佛图寺前,因寺得名。佛图塔始建年代约为南诏(劝丰祜时期),其造型与千寻塔相同。塔身正中镶嵌着1575年(明万历三年)《重修佛图塔记》碑。塔通高30.07米,为13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有两层台基,塔门东向,塔身方4.5米,四壁厚 1.4米,中空1.3米。第一至四层呈直砌,第五层开始逐层收分。双层东西设佛靠,南、北设券洞,与塔心贯通,逐层交替上升。塔身内空,为筒体结构,直通至十二级。塔门为方形洞门,洞门上用横木作过梁,这是南诏时古塔的特点之一。蛇骨塔又相传为西印度无忧王遣使臣张罗迟所修,此乃佛教信徒们的穿凿附会,并无史迹可证,不太可信。据现仍存于塔西的一块明代石碑载,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曾重修。到了明万历元年(1573年)塔遭到一次严重的雷电轰击,正西从塔顶到培根裂开了五寸多,不到3天,塔又自行复合。两年后又重修过一次。从那时起到现在,又过去了400多年,其间是否重修过,已无记载可考。

    云南弥渡有哪些旅游景点?

    弥渡县,地处云南高原西部、大理州东南部,东与祥云、南华县接壤,南与景东、南涧县毗邻,西靠巍山县,北连大理市。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诏铁柱",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文学彝族农民起义遗址"、永增玉皇阁、白崖城遗址、金殿窝遗址等。著名景区密祉景区、天生桥、铁柱庙等。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