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林旅游景点大全(海林有什么好玩的旅游景点),关于《海林旅游景点大全(海林有什么好玩的旅游景点)》的内容介绍。海林旅游景点大全,以及海林有什么好玩的旅游景点对应的百科知识,萌娘百科()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海林旅游景点大全(海林有什么好玩的旅游景点),关于《海林旅游景点大全(海林有什么好玩的旅游景点)》的内容介绍。
海林旅游景点大全,以及海林有什么好玩的旅游景点对应的百科知识,萌娘百科()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海林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哪些景点必去?...
海林旅游景点大全,以及海林有什么好玩的旅游景点对应的百科知识,萌娘百科()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海林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哪些景点必去?
1、中国雪乡
推荐理由:2013湖南卫视大型亲子秀《爸爸去哪儿》最后一站的拍摄地
2、羊草山
推荐理由:雪乡第一缕阳光升起的地方,看日出、日落的首选之地
3、雪韵大街
推荐理由:雪乡的主街,热闹非凡,在此有置身于童话般的感觉
4、雪乡国家森林公园
推荐理由:一幅展不尽的山水画卷,,自然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
5、雪乡梦幻家园
推荐理由:《闯关东》、《北风那个吹》等影视剧都在此拍摄
6、二浪河景区
推荐理由:景色优美,冬天可以看见雪挂、雾凇等奇观
7、大秃顶子山
8、横道河子东北虎林园
推荐理由:世界最大的东北虎繁育中心
9、大北岔
推荐理由:山涧加原始林风景,非常震撼
10、中东铁路机车库
推荐理由:建筑风格独特,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
还有193条相关问答,更多海林新奇玩法,点击查看
谁知道牡丹江的海林是到底怎么样?
北方木业地板加工基地
【海林自然状况】
海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属山区和丘陵浅山区,距省会哈尔滨290公里,距牡丹江市仅12公里,距绥芬河口岸175公里,距东宁口岸220公里,距牡丹江国际空港20公里。滨绥、图佳铁路穿越全境,并贯通全国六大铁路干线,可直达天津、北京、大连等地。201、301两条国道贯穿全境,是黑龙江省东出海参崴、南下图们江的途经城市。地貌特征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全市行政区总面积8817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66.7万亩,辖8镇1乡、123个行政村。境内有36个中省直驻市单位、3个森工林业局和2个国营农场。总人口4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55.4%。市区面积9.3平方公里,人口10.2万人。有朝鲜、满、回、蒙等19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2.5%,其中朝鲜族占8%。海林市作为黑龙江省经济热点区域之一,靠近国家一类口岸,自然资源富集,经济环境宽松,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及投资商的关注。
【海林地理】
海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处长白山脉张广才岭东麓,素有“林海雪原”之称。地理座标为北纬44°02"~45°38",东经128°03"~129°57"。属山区和丘陵浅山区,地貌特征为“九山半水半分田”。全境属牡丹江水系。东与牡丹江市、林口县接壤,南与宁安市毗邻,西靠尚志市、五常市,北连方正县,西南一隅与吉林省敦化市相连。境内南北宽、东西狭,由东北向西南斜伸略呈弯曲,形如卧蚕。地势西高东低,最高西南部老秃顶子海拔1687米,最低东北部木兰集村海拔160米,平均海拔为400-500米。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9-3.6℃之间,年日照2300-2600小时,无霜期85-130天,年平均降水量450-1000毫米。
【海林历史】
海林历史悠久。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在海浪河流域生息繁衍。境内已发现14处自商周时期以来的历史遗迹、遗址。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汉、满民族特点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文化,铸就了海林人侠义正直、性格豪爽、粗犷奔放、热情忠厚的品格。
海林县制几经更迭,1948年9月新海县与五林县合并成立海林县,隶属松江省,1954年归黑龙江省管辖,1956年3月撤销县制,1962年10月恢复县制,1992年撤县设市。现辖8镇,123个行政村,有36个中省直驻市单位。
【海林资源】
海林自然资源丰富,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林木资源富饶,境内林地面积895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56.6%,高于全国近40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6000万平方米。林木树种繁多,主要有红松、水曲柳、柞、桦等针阔叶树种约20科120多种。动植物资源富集,主要有虎、鹿、熊、貂、獭、獐、鹭等野生动物;盛产木耳、蘑菇、榛松籽、薇菜、刺嫩芽等野生食用菌类、野果、山野菜等100余种;有山参、北芪、五味子、刺五加等中草药200多种。矿产资源多样,有金、铁、水晶、白云岩等金属、非金属矿藏36种。水利水能资源充沛,有大小河流144条,水能蕴藏量达500万千瓦。已开发利用56万千瓦,其中莲花水电站装机55万千瓦,并在境内形成133平方公里的莲花湖。
【海林交通】
海林区位条件优势,交通通迅便利。西距省会城市哈尔滨286公里,东距牡丹江市12公里,距绥芬河口岸175公里,南距珲春口岸274公里。铁路有滨绥、图佳、牡长线穿越境内,公路有301国道横贯东西。距牡丹江国际航空港29公里。全市通迅设施发达,光缆已连接全市城乡,各种数据通迅可满足用户国内国际通讯需要。
【海林发展】
海林的30年也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1983年,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全面展开,拉开了我市改革发展的序幕;随后,改革开放的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转变。这期间,我市的一系列改制、改革都走在了全省的前列。1988年,海林县被省委确定为城乡综合改革试点县,当年就实现了财政收入、工商税收“双超亿”,成为全省第一个“双超亿”的县份。1992年,以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标志,我市全面进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期,也就在这一年的10月18号,海林正式撤县建市,标志着我市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迈出新的步伐。1993年,海林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特别是1992—1995年海林连续4年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十强之首”。1995—1997年伴随国有企业改革,工业城市特有的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矛盾集中显现,企业兼并破产、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等成为当时十分重要的任务。1997年,海林市被批准为全国县级综合改革试点市,正是这一机遇,我们全面加快企业改革步伐,以股份制、整体出售、破产、兼并为主要形式,对全市90%的乡(镇)及乡(镇)以上企业进行了所有制改革,实现了调整中发展向发展中调整的重大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自2002年海林经济开发区正式辟建到2005年,我市经济开始逐步走出低谷,迅速实现了恢复性增长。2006年12月,市四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追赶跨越,振兴崛起”,以“速度改变海林、项目振兴海林、作风成就海林”,突出抓招商促投入、建环境上项目、正作风树形象,强势推进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各项工作呈现出加速提速、领跑争先的强劲态势。
——国民经济加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海林经济总量只有2.74亿元,财政收入只有1770万。预计今年,经济总量达到70.3亿元,财政收入达到7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25.6倍和39.5倍,年均增长11.4%和13.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100元。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显著提高。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三次产业发展也更加协调。到2007年,三次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23.9:61.5:14.6转变为22.25:48.9:28.85,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旅游、清洁能源等产业开发逐步加快,并日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海林知名度日益提高,城市形象显著提升。顺应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不断扩大开放,“林海雪原”、“威虎山城”、“中国雪乡”、“中国虎乡”、“中国猴头菇之乡”已成为海林的城市名片,先后荣获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联合国人居署可持续城市计划试点市、全国经典旅游景区、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8首届“江浙企业家投资中国首选开发区”和全国“十大诚信开发区”等多项殊荣,海林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更集聚了财气和人气。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乡面貌显著变化。30年的发展,主城区面积由5平方公里,拓展到11.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40%提升到58%,城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功能逐步提升,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一大批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新老城区全面对接,城区棋盘式道路骨架全面拉开,实现了通乡公路硬质化,明年将实现村村通硬质路。特别是今年城市建设投入资金达12亿元,是过去10年的总和。昔日封闭落后的“小山城”,如今已初步成长为“舒适、干净”和初具中等城市雏形的现代城市,正向着建设北方生态明珠城的目标迈进。
——社会事业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全市科教文卫事业明显进步。城乡中小学校结构日趋合理,初步构建起以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为基础,以在职教育、老年教育为补充的城市教育体系。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和扶贫工作不断加强,“平安海林”建设卓有成效。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预计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现10200元、6200元。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执政水平显著提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着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扎实开展了“三讲”教育、“三个代表”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系列学教活动,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着力打造了与众不同的海林作风,各级党组织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不断加强,政治生态不断优化,为加速振兴崛起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特别是通过连续三年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形成了全市上下空前团结、发展氛围空前浓厚、发展热情空前高涨的大好局面。
【黑龙江海林经济开发区简介】
黑龙江海林经济开发区位于海林城区北侧,紧邻301国道,距牡丹江市仅12公里,处于东北亚经贸大通道中心地带和全省重点打造的哈—牡—绥(东)对俄经济带上。该园区始建于2002年6月,2005年底通过国家审核成为省级开发区,规划总面积15平方公里。
开发区内规划有“十二纵四横”的道路框架,按功能划为东、中、西三个分区。东区为对俄出口加工基地,重点发展食品、药品等出口产业;中区为商服、居住、行政办公和配套服务区;西区为海林国际木业城,重点发展木业产业。
2004年7月,海林市政府引进北京泛华集团作为战略合作伙伴,采取BOT方式建设经营开发区,实现了政府职能公司化运作。市政府与泛华集团共同组建新城区经济开发公司,由泛华控股,公司代表泛华从事融资和投资工作,进行征地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政府给予其10年的经营期,以土地经营收入和入区企业税收地方分成部分返还作为公司收入。通过政企合作建立起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建设经营机制,加快了开发区的开发建设步伐。
目前,已完成15平方公里总体规划,累计投入4.2亿元,完成征地6平方公里,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七通一平”,建成了四纵三横的道路骨架和铁路物流专用线,年内力争完成12平方公里道路建设和8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全配套。已引进企业34户,合同引资额21.6亿元。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56亿元,税收2—3亿元以上,创汇能力1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开发区将建成海林的新城区,新增税收4—5亿元,城市建设和商饮服及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新城区人口规模达到5万人以上,建成以木业加工为主的北方制造业名城,建成生态优良、经济繁荣、功能齐全、景观优美的海林新城区。2006年4月15日,省委书记钱运录到海林视察工作时,给予开发区建设充分肯定,称赞其“起步早、机制好、定位准、潜力大”,并指示要以开发区建设为龙头、为牵动,带动海林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实现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
【杨子荣烈士陵园】
杨子荣烈士陵园是杨子荣的安葬地,始建于1966年,占地面积8.5万平方米,由纪念园区、植物园区、碑林园区三部分组成,每年接待全国各地谒陵群众7万多人次,对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起到了重要作用。1994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AAA级景区。
杨子荣烈士纪念馆是杨子荣陵园的核心。为缅怀先烈、激励后人,2003年,海林市委、市政府决定重建纪念馆。新馆建筑面积2760平方米,总投资1080万元,为依山半地下建筑,馆碑相映,浑然一体,造型壮观,独具一格。馆内设序厅、陈列厅、多功能厅、4D影院及观众休息室、贵宾室等。新馆在省内外、军内外、各相关单位踊跃捐款和大力支持下,历时两年半,于2005年8月1日正式落成,成为历史上修建杨子荣烈士纪念馆社会各界参与程度最高、投资规模最大、展陈内容最权威、布展水平最高的一次,达到省内同类馆一流水平。
目前,子荣陵园已经成为海林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东北地区剿匪文化重点展区和全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北方著名的旅游景点。
【中国.海林山产品综合交易市场简介】
海林市山市镇属于深山区和浅山区交汇处,周边市县及接壤省份吉林省也多属深山区,森林覆盖率90%以上,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山产品资源丰富。辖区内驻有山市种奶牛场及山市、奋斗、密江、青岭子四大省直森工林场及地方林业局所属四个林场。共有红松果林2.9万公倾,产果林2.4万公倾,近年来,通过退耕还林新栽植红松果林6300亩,采取嫁接方法可新增红松果林4200亩。每年红松果林可产松籽5000吨。辖区广阔的山林、荒坡等地带,每年自然生长大量的蘑菇、蕨菜、猴头、黄花菜、黄瓜香、刺嫩芽等20多个品种山野菜。年产蕨菜600吨以上,黄花菜300吨,刺嫩芽等其它种类山野菜达1000吨,蘑菇产量1500吨以上。人工地栽木耳1000万袋以上。滑菇800万袋以上。为我们创办山产品交易市场提供了原材料的基础保障。
多年以来,山市镇已形成了一支颇具实力的山产品经纪人队伍,他们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以其独特的营销方式,和广泛的市场空间与外界保持着紧密的信息联系,在国内一些大中城市占有着大量的市场份额,根据市场需求,近几年也创建了部份山产品的深加工企业,由于条件限制,始终以小规模大群体的较为原始的方式经营,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要。这支队伍进入大市场,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将会给我镇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开辟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山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和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必将推动大市场的迅速成熟。
目前,山市镇的山产品已经在全国许多城市建立了销售网点,同时也占有这些市场的大量份额,以黑木耳,蘑菇为例,据统计,北京市市场80%以上的黑木耳来自山市,其余大城市如、上海、天津、青岛、威海、大连、沈阳等城市的黑木耳市场,山市镇也拥有40%以上的份额,如此巨大的市场占有率和原材料供给渠道,将会为市场运营的产业化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并且由粗放型经营,转化为精深加工,创建山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实现加工增值,占有市场先机。
山市镇交通便利,滨绥铁路从镇中心穿过,省级通乡公路全线贯通,镇址内主干道建成白色水泥路面。
中国海林山产品综合交易市场位于海林市山市镇内通乡公路南侧,铁路公路交通十分便利。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设计有50-200平方米的不同户型68户,分为交易区、加工区、仓储区、综合管理区四个部分,是集山产品、农副产品交易、加工、储藏、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市场。
市场将于11月投入使用,建成后将实行集中供暖,统一物业管理,并将工商、税务、卫生等一切面向业户收取的费用合为一费制收取,将最大限度的降低业户经营成本。
目前,黑龙江地区同等功能的市场只此一家,将成为影响省内,辐射东三省的山产品交易加工基地。
【海林食用菌】
海林市食用菌生产已有多年基础,遍布全市各乡镇,形成了较为稳固的一批种植大户。2005年初,我市将其列为全市农业重点产业之一。通过政策扶持、强化培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食用菌协会、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为菌农提供全方位服务等措施,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栽培菌类已发展到猴头、黑木耳、滑子蘑、平菇、香菇、榆黄蘑、鸡腿菇等十多个菌类,全市食用菌发展到1.44亿袋(椴)。2006年全市栽培总量为15969.7万袋,约1.6亿袋。2007年全市栽培总量为25089万袋,约2.5亿袋。2008年全市栽培总量预计为3.28亿袋。平均每年以31.2%递增.
海林猴头菇的特点:毛短、单个重量大、内部实心硬实、口感好、无苦味、营养丰富。
近年来我市主打猴头菇品牌,加大扶持力度,增加科技投入。2005年制定了海林猴头菇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2006年在海林标准基础上制定了牡丹江猴头菇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
海林猴头菇凭借其优良品质享誉全国,2005年被国家标准委员会定为国家级猴头菇标准化示范区;2007年海林市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认定为“中国猴头菇之乡”,境内海林镇被评为“猴头菇特产镇”。产品销往全国,出口日本、韩国等地。
2008年政府投入100万元,个人投入270万元新建一个猴头菇标准化示范区,一期工程正在施工中,已租地6万平方米,完成水、电、路建设,同时建设30栋标准化菇棚,9月中旬可投产。预计2009年二期工程投资500万元,建30栋标准化菇棚,一座菌种厂;2010年三期工程投资1500万元,建100栋标准化菇棚,一座食用菌科普馆。同时正在进行猴头菇有机产品认证及海林猴头菇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莲花湖】
莲花湖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境内东北部,是国家重点工程莲花电站建成后形成的大型人工湖泊,被列为黑龙江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湖面133平方公里,全长99.9公里,平均水深40米,景区控制面积1900平方公里。
莲花湖风景区以森林、湖泊岛屿和峰崖石壁为主体蠊观,景区内有三大峡谷、四大湖湾、五大蠊区、七岛屿和三十多个主要蠊点。百里长湖犹如一条蜿蜒的巨龙横卧在崇山峻岭之间。莲花湖两岸峰峦叠嶂、石壁峻峭、林木森森。鹰嘴峰、神龟石等鬼斧神工的自然蠊观为蠊区增添了灵性与神韵。山中平湖碧波如镜,水中群山倒影摇摇,波光山影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多姿的山水画卷。
莲花湖四季风光各异,蠊色宜人。春日,峰岭鹅黄,山花万点,相映成趣;入夏,山水雍容,林波同碧,生机盎然,是消夏避暑、疗养怡情的绝好去处;金秋,霜崖秋山,层林尽染,山珍与湖鲜并出,为旅游、美食佳季;隆冬,雪原林海,银装素裹,是观赏北国风光和冰雪游乐的理想胜地。
景区内植物丰茂,乔、灌、藤、草等各种野生植物种类繁多。有松、椴、柞、桦、水曲柳等林木,有山参、北芪、五味子等野生中药材,有薇菜、蕨菜、松籽等山珍野果。在巍峨苍茫的群山中繁衍生息着大量的走兽、飞禽,有虎、豹、貂、獭、狍、鹿、獐等珍贵的野生动物和鹭、雉、斑鸠等野生鸟类。世界最大的东北虎养殖基地——横道河子野生动物饲养场,现存虎70余只,林中观虎,举世罕有,兽王神威,近在咫尺。省级保护鸟类——苍鹭,现有4000余只,在青山碧湖之间,风姿优雅,翔飞翩翩。湖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著名作家曲波所著《林海雪原》中的威虎山、河神庙、老道庙、锅盔山、奶头山、猴石等蠊观均处于风景区内。威虎山、夹皮沟等地留下了英雄金代江东古墓群、清代烽火台等历史文化遗迹依然尚存。风景区交通、通讯发达,与滨绥、牡佳、牡图三条铁路和301国道比邻相接,距牡丹江机场和牡丹江市区仅50 公里和40 公里,牡丹江至群力码头旅游专线1998年全线开通。有两条环湖公路贯通、环绕全湖,程控电话延伸到各蠊区、蠊点。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旅游开发软、硬环境良好。 威虎山下创伟业,莲花湖畔绘宏图。诚邀各界朋友和有识之士到莲花湖旅游观光和开发建设。美丽温馨的莲花湖恭候您,淳朴好客的海林人民欢迎您。
黑龙江牡丹江最著名的八大旅游景点,你有去过吗?
1.雪乡
雪乡也叫做双峰林场,这里雪质好、粘度高,冬季可见到自然形成的各种雪堆造型,包括有名的“雪蘑菇”。在雪乡可以滑雪、玩雪圈,或者起个大早坐雪地摩托上山看日出,还可以去徒步翻越羊草山,感受林海雪原的魅力。
2.镜泊湖
镜泊湖位于牡丹江所辖宁安市境内,距牡丹江约两小时车程,它是由于万年前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狭长形堰塞湖。镜泊湖风景优美,处处是秀丽的山峦和葱郁的树林,坐上游船可在湖上欣赏两岸风光。镜泊湖是著名的避暑胜地,每年6-9月是这里的最佳旅游季,此时镜泊湖北端的吊水楼瀑布水量充沛、颇为壮观,而行走在火山口地下森林中则可感受清凉。
3.东宁要塞
东宁要塞,是二战最后的战场之一,素有“东方马其诺防线”之称。它坐落于黑龙江省牡丹江郊区的东宁县城,是日军所见的一处军事堡垒,为防御苏军所设。这是当时边境上最重要的要塞,曾被作为一级阵地。
4.威虎山国家森林公园
坐落于牡丹江海林市的威虎山国家森林公园是著名小说《林海雪原》的真实发生背景,杨子荣等剿匪大英雄曾经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伟大的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少传奇事迹。威虎山公园很大,有着广袤的树林和秀丽的美景。这里古木参天,松柏挺拔,邻靠莲花湖的杨柳在每年春夏季节,都随风翩翩,婀娜秀雅。
5.绥芬河边贸市场
绥芬河是我国与俄罗斯的陆路口岸,边关重镇,沿铁路和公路都可直接过境。绥芬河系满语“锥子”之意,因小绥芬河自城边山脚下流过而得名。城市建设始于19世纪60年代,距今已有一百三四十年的历史。当时《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绥芬河成了一个边境城市。如今,依山而建的幢幢新楼与古老典雅的欧式建筑、整齐的俄罗斯房舍组成了山城的整体面貌,显得清新而又宁静。
6.绥芬河国门
绥芬河是北方的边疆城市,再过去百余公里,就是俄罗斯的远东城市海参崴了。这里是通往俄罗斯的交通枢纽,是国际公路运输的货运口岸,是绥满公路301国道的重要部分。绥芬河国门,顾名思义就是中俄两国的边界区域了,一座巍峨雄伟的大门式建筑耸立在边境旁,往北,是俄罗斯,往南,是中国。
海林市的具体介绍
海林市
海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处长白山脉张广才岭东麓,属山区和丘陵浅山区,地貌特征为“九山半水半分田”,素以“林海雪原”闻名全国。全市辖8镇4乡193个行政村,总面积9903平方公里,人口43.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55.1%。
海林市自然资源丰富,有红松、白松、水曲柳、黄菠萝、椴树等多种林木;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东北虎、豹、熊、鹿等珍贵动物;还拥有人参、北芪、五味子、鹿茸等珍贵中草药材;盛产木耳、蘑菇、松籽、薇菜、蕨菜等山产品。矿产种类较多,已探明的矿床有27处,已开发利用的有沸石、石灰石、花岗岩、柳叶岩、石英、铁矿石等。水电资源丰富。
坐落在海林市境内的威虎山、鹰嘴峰、佛手山、鹭岛等,构成了海林粗犷而又峻秀的奇特风光。在庄严肃穆的杨子荣烈士陵园中,安息着战斗英雄杨子荣烈士的英灵。莲花湖等地29处景点已成为旅游佳境。
海林市经济发展基础好。九十年代初两次被评为黑龙江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市)之首。1997年,海林市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21.4亿元,年均递增11.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927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工商税收和地方财政收入已连续7年实现双超亿元,经济实力较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海林市大力实施“科技兴工富市”的发展战略,使工业成为海林市的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了食品、机械、建材、化工、木材、冶金、轻纺、造纸、能源等布局合理、门类齐全的城乡工业体系。年底,海林市工业行业发展到29个,主要工业企业150户,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9.3亿元,工业产品78类、近千品种。海林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5.5亿元,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7.4亿元。
党的十四大以来,由于不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特别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全市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并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变。同年,海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7.9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9.4亿元,年均递增7.5%和39.8%。乡镇企业已达741家;总产值、利润和税金分别达到14.2亿元、1.3亿元和2062万元,乡镇企业经济总收入达到13.6亿元。并形成了一批种植、养殖基地和种养大户。粮食总产达到21.5万吨,年均递增3.3%。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形成了市有主导产业,乡有产业强项,村有骨干项目,户有主营产品的特色农村经济格局。
海林市的内外贸易发展较快,市场载体建设迅速,商饮服务网点大幅度增加。海林市各类集贸、批发市场有34个,商饮服务网点3125个,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商品批发、零售市场体系。当年,海林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6亿元,城乡集市贸易额2.9亿元,年均递增12.8%、31.2%。
海林市非国有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达72.5%,成为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牵动力。年底,海林市个体私营经济达到15113户,从业人员2.1万人;私营企业35户,从业人员779人;个体私营经济总产值4.4亿元,商品销售额5.6亿元,上缴税金646万元;外贸进出口交货值完成9484万元,出口创汇312万美元。
城乡建设成效显著。海林市近几年共筹集城镇建设资金6750万元,市政设施日臻完善,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开始向小康目标迈进。当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812.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20元,增长1.6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9亿元,增长2.9倍;人均储蓄达5233.7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由过去的8.1平方米提高到10.6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已达19.7平方米。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同年,海林市已拥有普通中学32所,学龄儿童入学率97.1%。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各类放映单位373个;文化馆(站、室)186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4.3万册;广播调频台1座,电视转播和差转台7座,地面卫星接收站74个;有线电视已入户1.6万户。全市拥有卫生机构97个,医院床位1万余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53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