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水附近的旅游景点(三水旅游景点推荐),关于《三水附近的旅游景点(三水旅游景点推荐)》的内容介绍。三水附近的旅游景点,以及三水旅游景点推荐对应的百科知识,萌娘百科()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三...
三水附近的旅游景点(三水旅游景点推荐),关于《三水附近的旅游景点(三水旅游景点推荐)》的内容介绍。
三水附近的旅游景点,以及三水旅游景点推荐对应的百科知识,萌娘百科()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三水有哪里好玩的地方 ①古锅耳屋群②胥江祖...
回族美食馓子做法,以及柿子的做法对应的百科知识,萌娘百科()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馓子怎么做?
馓子色泽黄亮,香脆味甘。过春节,有的汉族人家也请少数民族邻里巧手帮做油馓子,用以招待兄弟民族客人,可见油馓子亦成为各族人民共同喜爱的名点美食了。
馓子是用白面为原料,稍加盐和调料,和面时要用比较大的劲道,最好能再加一些鸡蛋或者植物油,可以使馓子更香脆;把和好的面擀成面饼,再把面饼搓成细条(越细说明手艺越好),一圈圈放入油中炸制而成,酥脆可口。
馓子,也是回族的一种小吃,由于地区不同,也别称膏环,捻头等。它用面粉加少许盐和好,捻成细条,油煎而食,有盘馓和酥馓之分;以股细、条匀、焦酥、香脆为佳品。在宁夏各地,每逢节日喜庆,回族妇女同胞便各显身手,做出图形各异的多种馓子,点缀节日气氛。
油炸馓子怎样做好吃
馓子是西北地区回族特有的美食,是用油和面为主的食物,炸的苏酥脆脆的很好吃,不过做起来是有点难,如果做不好的话会不那么脆的。
1.将面粉放到盆里,给里面打一个或者两个鸡蛋。
2.将白糖、花椒、大香、八角、盐、味精、陈皮放到锅里熬成水,然后用熬好的水来和面。
3.将和好的面用布或者盆盖起来醒大概半小时左右,然后切成小块。
4.把切好的面抹上一层油,然后用纸包起来继续醒着。
5.再将醒好的面用手搓成一条一条的粗细均匀的面条。
6.锅内倒油烧熟,然后就可以把搓好的馓子放进去炸了,而且要不断的翻动,油温不可太高。
和面时用的水不要太烫
炸的时候油温不要太高,否则会炸糊的
做好之后也可撒点芝麻,看起来会更好
炸馓子怎么做
主料
面粉500克 鸡蛋1个
辅料
盐12克 植物油500克
炸馓子的做法步骤
1. 将面粉放入盆内,兑入约250毫升温水(天热可用凉水),鸡蛋1个,盐12克,同时放入,待盐溶化后,用手把面抄匀,再用手把面扎成柔软光滑有筋力的面团,盖上湿布饧20分钟
2. 案子上抹些油,把面放在案子上,在面皮上再抹一层油,用水搓成筷子样粗细的长条,分层盘入盆内。层层都要刷油,从头到尾搓成一根
3. 将面条的一头夹在左手的虎口处,用右手捋住面条,往左手并排伸出的4个指头上缠9-10圈,再取一双筷子,撑在缠好的面条圈套内,用双手拿住两头,往外抽至20厘米左右长,投入七成热的油锅中,刚一见热,立即将一头扭一个半剂,然后抽出筷子,在油锅中炸至定型,成柿黄色捞出即成
小贴士
馓子是一种油炸面食。在青海,汉族在腊月底制作,过年时招待客人,在正餐前食用。回族、撒拉族等一些少数民族的群众,在每年欢度传统的“古尔邦节”、“尔德节”、“圣纪节”,以及婚丧大事中,都把馓子作为待客的主要面食品。
回民炸馓子的做法家常做法和配方
馓子,又称食馓、捻具、寒具,是一种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北方馓子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多以米面为主料。馓子色泽黄亮,层叠陈列,轻巧美观,干吃香脆可口,泡过牛奶或豆浆后入口即化。
中文名
馓子
主要食材
水,面粉,食用油,食用盐等
分类
民间小吃,特色小吃
口味
酥脆香甜
别名
麻胡子、寒具、粔籹、细环饼、捻头
快速
导航
营养价值历史种类
做法
制作馓子要用上好的面粉,加少许食盐用水揉成面坯,然后饧面、切条,再搓成条状,环绕排满盆中,上面洒抹一些食用油。待面条在盆中回透,弹拉力恰到好处时,将面条绕在手上,用手来回抻开,撑、绷成粗细均匀一致的馓子条,然后放入油锅,用筷子轻轻翻动,掌握火候煎熬上色,炸成大把或小把金黄焦脆的馓子。
营养价值
馓子是用油水面搓条炸制而成,主要营养成分是脂肪及碳水化合物,属高热量、高油脂类食物,不宜多食。
馓子
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寒食节禁火时食用的“寒具”即为馓子。那时候,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义士介子推,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两日)要禁火三天,于是人们便提前炸好一些环状面食,作为寒食节期间的快餐,既是为寒食节所具,就被叫做“寒具”。[1]
共11张
馓子图片系列1
2000多年前,我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篇中,就有“粔籹蜜饵,有餦餭兮”的句子。著名宋代词人、美食家林洪考证:“粔籹乃蜜面而少润者”“餦餭乃寒具食,无可疑也”。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寒具的制作方法。
宋代苏东坡曾写过一首名为《寒具》的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记载:“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
新中国成立后,寒食节逐步与清明节融合在一天,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也早已遗失,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喜爱,时至今日,仍然是老少皆宜的时令食品。
馓子怎么做?你知道吗?
淮安茶馓是江苏省知名传统点心,历史悠久,驰名中外。1983年获江苏省优质食品奖,1991年获商业部饮食业优质品金鼎奖,1997年被认定为首届中华名小吃。本品采用优质原料,经过独特加工工艺精制而成,其色泽嫩黄,造型秀丽,松酥香脆、独具风味。
淮安馓子
茶馓是用红糖、蜂蜜、花椒、红葱皮等原料熬成的水和适量的鸡蛋、清油和面,然后反复揉压,搓成粗条,捻成面团,搓成或抻成由粗细匀称、盘连有序的圆条构成环状物,放入油锅炸至棕黄色即成。如今,在许多饭店和早点铺或菜市场上,馓子也以已成为常见食品,随时可以买到。
原料
水调面团:特制粉25千克 精细盐500克
炸制油:芝麻油、花生油各7.5千克。
制作方法
1.制水调面团:把盐用水充分溶解后,加入面粉拌和,然后将面团充分捣制,一般不少于20分钟,使面团具有良好的韧性。不调韧性面团制成后把它平摊在操作台上,由边缘逐步向中心划开。用双手把划开的面团粗条在操作台上揉搓成5毫米直径的细长圆条,边揉搓边逐层盘入放有花生油的磁盆内(每层之间必须涂油,防止粘条),条盘放好后必须放置2小时后才可绕条炸制。
2.绕条炸制:待盘条回饧后,以右手执条边拉边绕排列左手四指上,绕时左手四指伸直,用大拇指按住条头,绕7~8圈,再以右手伸入条圈中,两手四指并拢抻拉面条,使绕条延伸至原长2倍,再腾出右手用2支筷子叉住左手上的绕条绷紧,然后双手各执1支筷子放入油锅炸制,油温一般在220℃左右。入锅片刻用筷将绕条叠制成扇状,再取下竹筷。也可以使1支筷子翻转180°绕成长卷状。还可以用不同手法制成梳型、花朵型、帚型等。油馓成型后要在油锅内翻动,使色泽均匀一致。待炸至金黄色出锅沥油。
质量标准
形态:馓条整齐,无明显搭头,无并条。
条泽:金黄色。
组织:断面有孔,无面块,无杂质。
口味:香味纯正,酥脆爽口。
馓子的做法
油馓子:取2公斤面粉,加入150克清油和煮好的花椒水,调制成面团,反复搋揉,饧一会儿,切成10小块,再分别揉成面团备用。锅中放油烧至八成热,取面团一块,压成圆饼,从中用手指捅一个洞,先拉长,然后搓成筷子粗细的圆长条,再盘成数层,拉细,将长筷子挂好撑开,一端入油稍炸,起小泡后提起。再将另一端入油炸至起小泡,然后将中段入,手持筷子来回摆动,稍炸,再全部入油,将两根筷子错开合并起来,抽出筷子,用筷子拢住使之不分开,炸至呈金黄色时捞出,摆在大圆盘中,围摆成多层圆柱形。其特点是色泽黄亮,形状美观,香脆味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