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诸葛亮与王朗对骂,王朗说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为何最后还会输

    栏目: 百科 日期:2023-12-27 22:02:29 浏览量(来源:小元

    [摘要]诸葛亮与王朗对骂,王朗说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为何最后还会输?诸葛亮与王朗的对骂是历史上著名的辩论之一,发生在三国时期。尽管王朗言辞精辟,但最终败给了诸葛亮,主要...

    诸葛亮与王朗对骂,王朗说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为何最后还会输?

    诸葛亮与王朗的对骂是历史上著名的辩论之一,发生在三国时期。尽管王朗言辞精辟,但最终败给了诸葛亮,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才智过人:诸葛亮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千古奇才"。他拥有深厚的学问、卓越的智慧和高超的谋略,能够迅速洞察问题本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 知己知彼:诸葛亮非常了解王朗及其观点,并且针对性地反驳。他不仅善于分析问题、阐述道理,还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典故和引用经典文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3. 战略思维:除了纯粹的言辞辩论外,诸葛亮更注重整体战略。他利用对话展示自己的才华,并通过对抗与王朗进行思想碰撞,以此影响周围听众并树立自己在群众中的威信。


    4. 支持者和背景:诸葛亮在当时有广泛的支持者,他的观点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此外,他作为刘备的重要谋士,在政治地位和影响力上也占据优势。


    尽管王朗言辞精辟,但综合以上因素,最终导致他在与

    诸葛亮的对骂中败北。

    诸葛亮与王朗对骂,王朗说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为何最后还会输?

    诸葛亮骂死王司徒,可跟他之前在江东舌战群儒有的一比,都充分体现出了诸葛亮卓越的口才和机智的反应,这一段如教科书般的对话,现在读起来依然是令人激情澎湃。


    先附上诸葛亮与王朗王司徒两军阵前精彩的对话,也可以说这一场对话是字字搓心的骂战:



    王: (两军阵前,拱手)来者可是诸葛孔明?

    诸葛:(扶扇拱手)正是。

    王: 久闻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为何要兴无名之师?犯我 疆界?

    诸葛:我奉诏讨贼,何谓之无名?

    王: 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曹真在旁点头)

    诸葛:(羽扇遥指)曹贼篡汉,霸占中原,何称有德之人?



    王: 自桓帝、灵帝以来,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 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 命所归也!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治万 邦,这岂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比管仲,乐毅,何乃要逆天理,背人情 而行事?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尔等腐 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 民乐,岂不美哉?



    诸葛:(狂笑数声,扶扇而答)我原以为你身为汉朝老臣,来到阵前,面对两军将士。 必有高论,没想到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我有一言,请诸位静听。昔日桓帝、灵帝之时 ,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李榷,郭汜等接踵而 起。劫持汉帝,残暴生灵,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至狼 心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 !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东海之滨, 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 不容!

    王: (手指诸葛亮)你……诸葛村夫,你敢……



    诸葛:(愤而站立)住口!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 !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于西川,继承大统,我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你既 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怎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皓首匹夫?苍髯老 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

    王: (手捂胸口,颤声)我、我、我……

    诸葛:(大声斥责)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 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王: 你、你……啊……(坠于马下,左右上前扶起,已死)

    这一段精彩的阵前对话发生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刚刚收降姜维,攻取了天水、上邽和冀城三郡,风头正盛。魏明帝曹睿以曹爽为大都督,郭淮做副手,王朗为军师,起兵二十万抵御蜀军。王朗此时已经七十六岁高龄,仍不辞劳苦随军出征,两军阵前亦欲言语逼迫诸葛亮投降,却反被诸葛亮各种羞辱,最后词穷暴亡,这一场如教科书般的经典“骂战”,可跟诸葛亮之前在江东舌战群儒有的一比,不仅精彩,而且结果出人意料。



    王朗以“王师”之威,欲使诸葛亮望风投降,其实所言不无道理。自桓帝、灵帝以来,天下混沌无序,战乱无休,百姓生灵涂炭,魏武帝曹操以其英明神武,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一统北方。从王朗的角度来看,汉室已衰,改朝换代乃是大势所趋,顺应天命,而不做逆天之事,可谓天下苍生之所大愿。如今曹魏承汉之正统,九州占过半,甲士拥百万,占有绝对的优势。

    王朗从汉入魏,得到魏国三代皇帝的重用,因此他才在阵前如此不遗余力的舌战诸葛亮,以他渊博的才识,这一段对话其实也说到了重点,那就是顺天应命,不做无谓的抵抗,这是从历史的大局观出发,曹魏已经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所以王朗才如此自信,希望诸葛亮能识时务归降,“仍不失封侯之位。”



    两军阵前,各为其主。针对王朗的高谈阔论,诸葛亮的反驳可谓是铿锵有力,字字搓心。首先,诸葛亮质疑王朗的为人,直接揭王朗的老底,王朗举孝廉入仕,却不思匡君辅国,安汉兴刘,反而助逆乱国,同谋篡位!王朗是汉朝旧臣,所谓食君俸禄,尽臣之事,王朗背主而投,显然人品是很有问题的。

    诸葛亮还重点指出了汉朝的正统性,献帝虽横遭不测,但昭烈皇帝继承汉朝正统,诸葛亮是兴王师而讨逆贼,这直接把曹魏的法统性贬到一文不值,蜀军是以王师讨伐篡逆之乱臣贼子,道义乎,公义乎,曹魏皆无,国难之际,王朗不思尽忠报国,反助逆为猖,是典型的乱臣竖子。

    最后一段话,估计是诸葛亮情绪太过激动,言语实在是过激,竟活活把王司徒骂死了。

    这一段经典的骂战其实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杜撰的,王朗与诸葛亮根本都没见过面。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王朗早在曹魏太和二年(228年)就已经去世了,而彼时的诸葛亮,正经历第一次北伐因马谡失街亭,北伐功败垂成的失望惋惜。而且王朗学识渊博,品行端正,德高望重,以他的为人,是不会与诸葛亮争一时口舌之快的,而且王朗是寿终正寝,死后得到了优越的礼葬,他还是晋武帝司马炎的曾外祖父,王朗的孙女王元姬嫁给了晋文帝司马昭。

    这可能是王朗被黑的最惨的一次,罗贯中脑洞大开安排了这么一个桥段,让七十六岁的王朗以这种不堪的方式死去,《三国演义》这本书,总是觉得缺乏中肯性,过分强调蜀汉的正统,却极力的去弱化曹魏和东吴,在人物形象刻画上,比如像王朗、周瑜,就严重不尊重历史。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