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闯王李自成的铁杆兄弟刘宗敏最后的结局如何?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三十日,大顺军被迫撤离北京。在撤退的路上,李自成听信谗言斩杀了李岩。对此,刘宗敏异常愤怒,他...
闯王李自成的铁杆兄弟刘宗敏最后的结局如何?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三十日,大顺军被迫撤离北京。在撤退的路上,李自成听信谗言斩杀了李岩。
对此,刘宗敏异常愤怒,他大骂牛金星没有一箭功劳却敢斩杀功臣,还扬言要杀了牛金星。
但刘宗敏还没来得及动手,牛金星已经带着他的儿子投奔了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刘宗敏在撤退中被清军俘虏,最后惨遭杀害,终年38岁。
那么,铁匠出身的刘宗敏,他是如何一条道走到黑的?是否与霸占陈圆圆有关呢?
我们先从他的出身说起:

从小铁匠到大将军
刘宗敏出身贫苦农民之家,父母早亡,被舅舅收养,十二三岁就去学了锻铁手艺,当了铁匠,后来也算学有所成,成为一名手艺高超小有名气的铁匠。
刘宗敏是陕西蓝田人,也有说是米脂人,与李自成是老乡。据传,李自成起义时,曾与刘宗敏八辈结交,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较为亲厚,刘宗敏管李自民叫大哥,也一直占据着二把手的位置。
但刘宗敏能位居二把手,也并不全靠与李自成的私交,他在李自成起义的道路上也是有杰出贡献的。
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月,李自成被洪承畴、孙传庭大败于潼关南原时,士卒尽失,李自成仅率十八骑突出重围,逃入商洛山中,其中十八骑为首者就是刘宗敏。
崇祯十三年(1640年)九月,李自成再次在四川和湖北交界的巴西鱼腹山召集旧部,企图卷土重来,然而不幸的是,这次又栽了,起义军被杨嗣昌围困在崇山峻岭中。
辎重断绝,部众离散,绝望之中,李自成几次想要自杀,最后心灰意冷的李自成和刘宗敏一起入庙占卜,他对刘说,如果占卜不吉利,就让刘提着他的脑袋去投降。
结果得到的卦象却是三卜三吉,刘宗敏回去就杀了两个妻子,以表誓死追随李自成的决心。

刘宗敏在最起义军最困难的时候杀妻表决心,再加上占卜吉利,此事在农民军中引起不小的震动,“军中壮士闻之,亦多杀妻子愿从者”。
此后,李自成顺利地度过了绝境,收复了军心,于是由陕入豫,其势复振。
从此,李自成与刘宗敏的关系也更进一步,成为患难之交,誓同生死。但从中也可看出,刘宗敏是一个嗜杀、狡诈的人。
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李自成称奉天但是义大将军,封刘宗敏为权将军。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李自成在西安称王,国号大顺,封刘宗敏为汝侯,位居文武官之首。
在向北京的进军中,刘宗敏位居“提营首总将军”,相当于总司令,是仅次于李自成的二号人物,其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全局。
这一点,在李自成杀入北京城后也被证实了。

刘宗敏的骚操作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明崇祯帝自缢而死。原本势在必得天下的李自成,却栽在了几件重大事情上,而且这几件事都与刘宗敏有关。
在过短的时期之内获得了过大的成功,这却使自成以下如牛金星、刘宗敏之流,似乎都沉沦进了过分的陶醉里去了。
进入北京后,自成便进了皇宫,丞相牛金星所忙的是筹备登极大典,招揽门生,开科选举。将军刘宗敏所忙的是拶夹降官,搜括赃款,严刑杀人。
刘宗敏为何有如此行为?因为农民军内部出了大问题。
回看李自成十几年的征战史,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没有组织过任何像样的生产,也基本谈不上正常的赋税征收。可以说,他们一直以来所依靠的就是攻城掠地后的缴获来作给养。
像这样的情形在他们进入北京城后就维持不下去了,数十万大军蜂拥入城,原本依靠漕运从江南运送大量物资才能维持生计,但不幸的是漕运也断了,全军上下马上陷入粮饷难以为继的窘境。那么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

李自成和他的高级将领们把目光集中到了一个群体身上,那就是明朝的官员们,从他们身上敛财以保生计。此后,一出拷掠百官的闹剧上演,其主要负责人就是刘宗敏。
他从拷掠明朝官员再到京师富户,最后发展到普通百姓,据有学者统计,李自成、刘宗敏通过拷掠明朝官员和京师富户,所得收入高达七千万两。
对于这种大肆掠夺钱财的行为,刘宗敏是这么认为的:
此时但畏军变,不畏民变,军者所恃以攻取,少失意,则不为我用。若民,则我已制其肘腋,设有动扰,闭门分剿,不烦金鼓,一时可尽。且军兴日费金,若不强取,安能办给?
其意是说为了满足现有的军费开支,笼络军心,只能向民间强取。再说现在民众已被控制,若有反抗,派军镇压就可以了。
所以,刘宗敏在拷掠百官时,手段残忍,对百姓亦可想而知了,由此,起义军虽占了京城,但不得民心,最后的大溃败也就不意外了。

大规模拷掠给大顺军上下带来了大量的财富,从士兵到高级将领都是受益者。除了钱财,农民军还把把后宫宫女当作战利品分配给全军将士。
李自成、刘宗敏等高级将领就各自将几十位姿色绝佳的宫女收入府中,一般军官也配以明朝的皇亲国戚或者勋贵们的女眷。
刘宗敏,作为大顺军的二号人物,入城后他的工作就只有两件:一件就是拷掠百官敛财;另一件则是搜罗貌美女子过好自己的业余生活。
陈圆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被刘宗敏霸占的,但她不是普通民女,而是吴三桂的爱妾。抓了她的妾也就算了,把吴三桂他爹也抓去了。
吴三桂当时手握重兵,本来已经基本打算投靠大顺军,但鉴于刘宗敏的骚操作,直接导致了吴三桂反水,最终倒向了清军,成为大顺军大溃败的导火索。

据《甲申传信录》记载,李自成败退时,“步兵尽死,马一日夜驰五百里,心胆消丧。”
当初李自成带领他的将士们入城,崇祯自尽,明朝灭亡,恐怕他们早已认为天下已定,大功告成,往后没什么大仗要打了。但没想到的是,一个小小的山海关就成为了他们的噩梦。
然而面对吴三桂与清军联合,李自成却不得不“御驾亲征”,作为大将的刘宗敏为何不能独抗一面?
李自成与刘宗敏的关系很铁,但在入京后发生了变化。李自成对刘宗敏大肆挎掠的行为并不满意,认为有损他的形象,但又无力解决眼前的问题。
后来刘宗敏霸占了陈圆圆,和李自成又闹了不少矛盾。更为重要的是,刘宗敏已不满足于一直当老二。
入京后,刘宗敏几乎沉浸在金钱与美女的腐化堕落的生活中,除此之后,作为铁匠出身的他,还相当的残暴,为了让明朝官员拿出钱财,他的手段十分残暴,不少明朝官员被他折磨致死,就连他们的妻女也难逃厄运。
对于刘宗敏的疯狂行为,李自成却无力阻止。刘宗敏经常把李自成的话当耳旁风,还反对他当皇帝。
后来就在征讨伐吴三桂时,刘宗敏的态度也极为恶劣。很显然,他们二人之间已产生很深的矛盾。

刘宗敏兵败被杀
李自成在一片石之战中大败,逃回北京后,匆忙之中还不忘举行了登基大典。皇帝梦碎了,命还是要紧的,眼下对李自成就是逃往哪里的问题。
李自成想退回到西安,但在河北正定又被清军教训了一顿,李自成还中了一箭。
这一战失败后,大顺军何去何从,高层的意见发生了分歧,一派主张往山西撤退,进军河南;另一派主张进军河南,最后退往陕西。
这两种方案倾向于退往陕西,李岩就是因主张进军河南,而被牛金星利用,引发了李自成的猜忌,最终毙命。
李自成最终从陕西撤退到陕西,八个月后,多铎带领清军攻入西安,李自成被迫又退到以前打游击的商洛一带。
顺治二年(1645年),李自成又退向湖广一带,牛金星眼看李自成气数已尽,带着一帮人开溜了。
1645年3月下旬,李自成撤离武汉,顺长江东下,清军紧追不舍。在江西九江一带,李自成被清军偷袭,损失惨重。
这一战,二号人物刘宗敏和军师宋献策被俘,清军处死了刘宗敏,却收服了宋献策。
最后,李自成逃到湖北的九宫山,一般的说法是他战死了。
闯王李自成的铁杆兄弟刘宗敏最后的结局如何?
“我是不学李自成的,你们要学刘宗敏,我劝你们不要学”。
1950年2月,毛主席访苏回国来到哈尔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在国内视察时,对东北领导干部所说了这句话。
这句话,差不多算是对明末农民起义军著名猛将刘宗敏盖棺定论的评价了。
刘宗敏虽然一生只走了短短的38年,但绝对称得上是大起大落:
早年贫寒低微,中途轰轰烈烈,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身世凄惨的孤儿
现有的资料记载,刘宗敏出生在大约1607年(即万历三十五年)前后。这正是大明朝国运江河日下,门户党争之乱愈演愈烈的时期,朝堂上东林党和阉党打得不可开交,市井间南方和北方势同水火,官吏豪绅对百姓层层盘剥。
万历皇帝已经十多年“静摄深宫”、“万事不理”, 怠于政事而耽于享乐。这个不上班的皇帝,整天除了挥霍侈靡,就是派出大量的矿监税使,在全国范围内巧取豪夺地收银子,搞的民怨沸腾,小老百姓活不下去,多次激起民变。
最可怕的是,万历皇帝这样日子竟然一过就是三十年,可以想象这个国家被他折腾成了什么样子。

早期几年还有有张居正努力搞出来个“万历中兴”撑着,但到了万历晚期,整个大明王朝就像一位病入膏肓的老人,无可挽回地走向死亡腐朽了。
刘宗敏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生在陕西一个贫苦农家,出生不久父亲因官府税使来逼缴租税无奈自缢身亡,其母沦为乞丐,带着刘宗敏四处乞讨。
很快,母亲又在饥寒交迫中撒手人寰,成为孤儿的刘宗敏被舅父韩清收养。
家庭不幸的遭遇,在刘宗敏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从幼年时代起就憎恨官府和豪强。
十二三岁时,刘宗敏拜河南陕州的铁匠为师,学习锻铁手艺。经过多年努力,成了一名手艺高超、名闻遐迩的铁匠。

忠心耿耿的猛将
如果能安安稳稳当个铁匠,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起起落落了。但乱世不容许普通人有简单的梦想,时代将风云际会的机遇送到了刘宗敏面前。
崇祯七年(1634年),李自成率农民军到达陕西蓝田,一路上杀官济贫。从小对官吏恨之入骨的刘宗敏深受震动,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李自成的义军。
他英勇作战,屡立大功,深得李自成的信任与器重。
崇祯九年(1636年),第一任闯王高迎祥兵败子午谷,为孙传庭所俘,很快被押至北京,凌迟处死。农民军推选李自成继任闯王,这时刘宗敏已是李自成麾下最得力的战将。

刘宗敏的勇猛善战,不论在正史还是野史,在明军还是农民军中都是有目共睹,众所周知的。
著名作家姚雪垠在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时曾考察商洛、河南等地,收集很多关于刘宗敏的民间传闻。
比如在潼关南原大战中,刘宗敏率队撤退时落入陷阱,被追兵团团围住,刘宗敏一声怒吼,硬生生从陷阱中挥舞着大刀跳了出来;还有义军从蛰伏的商洛山中突围时,负责断后的刘宗敏被明军追到了悬崖边,射杀了靠近身边的一批明军后,连人带马跳下悬崖落入水中,顺利摆脱追兵……

有两件事能充分说明刘宗敏对李自成的绝对忠诚:
崇祯十一年(1638年),明朝廷派洪承畴、孙传庭等领兵在潼关围剿李自成。这一仗李自成遭遇人生第一次惨败,妻女失散,仅剩下十八个人突围逃出。刘宗敏不离不弃,和李自成一起,隐伏商洛山中。他全力帮助李自成收拾残兵,扩充队伍,锻造兵器,重整旗鼓,为闯王东山再起立了大功。崇祯十三年(1640年),明军四路围攻商洛,李自成、刘宗敏等突围至郧西(属湖北省)。没想到刚逃到湖北,就遇到张网待捕的杨嗣昌,李自成全军被围困于巴西、鱼腹诸山中,动弹不得。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刘宗敏为了挽救农民军,毅然杀死自己的妻妾誓与李自成共存亡。在他的鼓舞下,士气低落的农民军焚毁辎重,得以轻骑突围。
死于安乐的流寇
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李自成终于在16年艰苦卓绝的战斗中走向辉煌,在襄阳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号“奉天倡义大元帅”,称“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
战功赫赫的刘宗敏被封为为“权将军”,一年后又在西安被封为“汝侯”。从孤儿到铁匠,再到功成封侯,刘宗敏实实在在地践行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
这一年的三月十八日,刘宗敏和李自成攻克北京,结束了明王朝的统治,两一起走上了人生最巅峰。突如其来的胜利,让两个人彻底迷失了自己。
大明的灭亡,有政权的腐朽自溃,有天灾人祸的加速,有内乱与外患的撕扯,但李自成和刘宗敏无疑都把这一切当成了自己功劳,认为是“天命所归”。

也是在这一年,两个人却再也找不到当初的那种感觉了。当李自成打算派刘宗敏率军去打在山海关负隅顽抗的吴三桂时,刘宗敏说了一句非常可怕的话:
“大家都是做贼的,凭什么你在京城享受,让我去前线卖命?”
一句话,让农民军一直赖以生存的凝聚力烟消云散,也赤裸裸暴露了刘宗敏的本质——贼始终是贼。自己都认为自己是贼,没有大志向的贼。
身份地位与眼界格局的反差与错位,是刘宗敏的悲哀,也是李自成和他的农民军共同的悲哀。他们最终由轰轰烈烈迅速走向悲剧命运,也就不足为奇了。
就算坐在龙椅上,就算称王封侯,可是他们骨子里依然只是明朝人眼里的“流寇”,是他们心里的“贼”。

所以他们在北京只能想到烧杀抢掠,只能用种种骇人听闻的残酷手段索银逼饷。
在民怨沸腾中,两个人又都看不清形势,贸然带兵冲向山海关,1644年的一片石,埋葬了李自成和刘宗敏半生奋斗的辉煌。
把这一场大败和六年之前潼关南原的那场惨败相比,其实损失要小得多,撤退的人马也多得多。
但人心已散,这时的刘宗敏和李自成,还有他们的农民军,眼里和心中只有贪图享乐,没有艰苦奋斗。
大顺军内部的离心离德,节节败退。兵败如山倒,一溃千里,回天无力。
顺治二年(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下落不明。
同年九月,刘宗敏于撤退中在通县九宫山被清军将领阿济格抓住,因为拒不投降,被清军用弓弦勒死,年仅38岁。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八个字,也是刘宗敏和李自成悲剧命运最好的注解。
只是可怜了那些跟着他们出生入死的农民军,所倚非人,从朝不保夕到担惊受怕,最后都死于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