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美援朝战争五次战役结束之后,美国人是什么心态?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以后,志愿军和美国人共同认识到了一个问题:双方都已经无法彻底的战胜对方了,于是乎——和谈才是最...
抗美援朝战争五次战役结束之后,美国人是什么心态?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以后,志愿军和美国人共同认识到了一个问题:双方都已经无法彻底的战胜对方了,于是乎——和谈才是最好的方案。
美军虽然看出了志愿军的弱点——后勤不足。可是想彻底把志愿军打败已经完全不可能了。大家不要忘了,美国人此时已经付出了5.4万人死亡的惨重代价,如果再打下去,即使杜鲁门想打,美国群众也会把他赶下台的。
美国人对朝鲜战争的态度是非常复杂的,按照美国人的话说:这是一场被美国人“遗忘”的战争、一场被不愿意提起的战争。
美国人对朝鲜战争的态度与越南战争是截然不同的,好莱坞中有无数的大片是展现越南战争的。可是表现朝鲜战争的影片可谓是——屈指可数。
按照美国人自己的说法就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朝鲜战争结束以后,美国人自己得出了一个结论:谁要是和中国人打地面战争的话,那必将是一场灾难。
朝鲜战争的起因就不用多说了,二战以后美、苏划定了朝鲜的势力范围:以北纬三八度线为界,南北双方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托管。
往后北朝鲜在事先告知苏联方面并得到首肯以后,发起了统一朝鲜之战:1950年6月25日拂晓,北朝鲜数十万大军越过三八线攻入南朝鲜境内,预示着——朝鲜战争全面爆发。
由于当时南朝鲜军队战斗力几乎全无(历史原因导致),根本没有招架之力。三天之后,也就是1950年6月27日汉城就失守了。
随后北朝鲜军队一路势如破竹的前进、前进,7月20日占领大田;7月24日占领木浦;7月31日则占领了晋州。
此时南朝鲜军和美军被一直逼退到釜山一带,眼看着将有“下海喂鱼”的危险了。
1950年9月15日这一天,是整个朝鲜战争的重大转折点——美国人出手。这一天,麦克阿瑟率领300艘战舰、500架战斗机外加上数十万“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朝鲜战争的性质从一场半岛人民的内战变成了:国际战争了。
美军的登陆迅速将北朝鲜军队拦腰斩断,本来就已经因为战线过长、进攻过猛、后勤不足的北朝鲜军队开始溃败了。此后美国人率领的“联合国军”一路高歌猛进、一路势如破竹,先后重新占领了汉城、又夺取了平壤,并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越过了三八线。
当时“联合国军”司令麦克阿瑟的目标是:“饮马鸭绿江”外加上在圣诞节之前结束所有的朝鲜战事。他在给国内发回的电报中明确的说,广大的美国士兵们完全可以回家过圣诞节了。此处我只想说六个字:狂妄、狂妄之极。
麦克阿瑟忽视了一个最后导致其最终完全失败的因素——我们的态度。我方早在美军越过三八线以前的1950年10月3日就通过印度方面传达了一个清楚而明确的信号——美国人如果越过三八线进攻北朝鲜本土的话,我们不会坐视不管的,也就是说我们会出兵援助的。
美国人自视甚高,麦克阿瑟和杜鲁门都认为:我们刚刚建国,国内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是不可能跑到境外去和美国人作战的。何况美国人刚刚在二战中取得了“无敌之师”的光荣称号。但是他们都错了、错得很离谱,我们已经不是以前的我们了……
我们一起来分析两个问题:
一是,五次战役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二是,为什么第五次战役打完以后美国人和我们都能接受和谈的局面呢?
朝鲜战争中尽管我们胜利了,但也暴露出了一个重大问题
1950年10月8日我们召开了一次扩大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才最终决定——抗美援朝战争的。导致我们出兵的直接原因有两个:
一是,美国人轰炸了我国的丹东市以及出动第七舰队阻止我们统一全国。
二是,当时美国人高速地向中朝边境挺进,眼看就真的要”饮马鸭绿江“了。这样一来,我们不得不直接面对美国人的威胁,中间连个缓冲地带都没有。
1950年10月19日,几十万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了鸭绿江去面对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美军。我们入朝以后先后打了五次战役,我来简单的分析一下前四次战役的情况:
第一次战役,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
志愿军主要在中朝边境及其附近地区,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南朝鲜军突然发起的进攻战役。
这次战役最大的特点就是八个字: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当时美国人没有想到我们会出兵,所以是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可是这次战役之后我们就发现了一个问题:与美军打仗和国内战场不一样。
以前我们在国内打仗的时候往往包围之后就意味着歼灭,可是在朝鲜战场上包围了美军并不等于可以歼灭美军。其实核心的原因只有一个:美军的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有时候我们已经用优势兵力把美军包围了,可是美国人靠着强大的火力优势和无与伦比的制空权完全可以:就地组织反击或者就地建成环形工事防守。我们也就无法有效地围歼美国人了。美国人很多时候可以运用空中优势直接把包围圈里面的士兵给”空撤“出去。
第一次战役并没有大量的杀伤美军,从而也给美国人造成了一个错觉:我们并没有全面参战,只是为了保卫边境线而派出的小股部队而已。
第二次战役,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此次战役我们取得了战略上的巨大胜利。
本次战役的目的就是将美国人赶往三八线以南地区。
这次战役中最著名的就是:长津湖之战了。当时为了给美军以突然打击,我们把驻守福建的第九兵团派往了朝鲜战场。可是有很多战士没有及时换上冬装,这也是后来造成伤亡过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朝鲜的冬天往往零下20度以上。
志愿军在长津湖地区与美军陆战一师展开了生死对决,这是一场炼狱一般的血战。我军穿着单衣在零下四十度的长津湖地区潜伏了几天几夜然后对陆战一师发起了突然进攻。
虽然志愿军已经把陆战一师给彻底的包围了,可是还是老问题——包围并不意味着歼灭。志愿军战士经过20多天的苦战,但是还是让陆战一师给跑了。
不过此战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歼灭了美军的一个团“北极熊团”、把“联合国军”彻底的赶到了三八线以南地区。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后来说过:这是陆战一师历史上最漫长的撤退,简直就是一场完全的溃败。
最后陆战一师以及美第十军在兴南港撤离朝鲜战场,美国人为了这次撤退一次性出动了七艘航母。此战过后美国人算是彻底知道了自己在朝鲜战场将要面对一个多么可怕的对手——中国人民志愿军。
第三次战役,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
其实在打响第三次战役以前美国人已经开始松动了,他们提议:先停火、后谈判的主张。志愿军认为这是美国人的阴谋,他们想获得喘息之机。
于是乎,我们一鼓作气地打到了三七线,汉城也再次被我们占领。当时国内一片欢腾,同时要求:志愿军再接再厉完全收复朝鲜全境。
不过此时彭老总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不建议继续追击美军,建议原地休整巩固战略成果。其实彭老总已经看出了问题的关键:美国人是有意的后撤,说白了就是战略转移。
当时美国一个新的将领来到了朝鲜战场——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这哥们经过了分析一番之后,总结出了志愿军的弱点;志愿军的后勤补给能力不强,只靠每个战士在进攻出发时随身携带的炒面,只能维持一星期的攻势,然后就不得不停下来了。
这不是战术性的,而是因为志愿军没有重武器,也没有防空能力,后勤补给也跟不上。
李奇微针对这一情况指定了一套毒辣的战术:志愿军全力进攻的时候,美国人可以靠着强大的机械化优势拼命的后撤。等到志愿军后勤补给不足之时,美国人在发动反击。这就是后来著名的:磁性战术。
于是乎,美国人在第三次战役以后基本就采取这个套路了,彭老总看清了美国人的意图——诱敌深入、聚而歼之。
当时彭老总认为:如果志愿军继续前进的话,后勤补给必将严重不足,如果美国人从背后登陆的话那将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第四次战役,志愿军也就基本放弃了全面进攻的战术而是采取了巩固之战。
此后的第四次战役双方基本是在三八线附近展开的。不过由于美军优势明显,导致我们不得不战略性的后撤——放弃了汉城。
我们来看一看第五次战役:1951年4月22日发起,至6月10日结束。
这次战役双方还是在三八线附近展开的,此次战役历时50多天。志愿军一共歼灭了“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8万多人,自己也作战减员了8万多人。
至此朝鲜战场上的大规模的攻防战基本结束了,我们从中朝边境一直打到了三八线并稳住了战略成果;美国人是从釜山打到了中朝边境,然后又被志愿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他们也基本稳住了。
在这样的一种现状之下,双方都无法彻底的战胜对手,最后只剩下了一条路了:谈判。这就是当时双方的心态以及后来采取的行动了。说白了就是:战争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延伸而已,当互相都无法消灭对方的时候,那就坐下来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和方式结束战争呗!
我们来简单的分析一下:美国人在第五次战役之后到底是个啥心态呢?
第一个心态:失望至极外加上接受现实
美国人在仁川登陆以后可谓是一路顺风、势如破竹般的往北推进的。在他们的心中朝鲜战事估计三个月左右就可以打完了,可是后来战局的发展超出了美国人的想象。
美国人在面对志愿军潮水般进攻的时候,我想他们一定是失落的、失望的、诅丧的,甚至是异常后悔的。他们原来想的是回家过圣诞节的,可是往后几年的圣诞节都只能在朝鲜这冰天雪地里面过了。
第五次战役打完以后,美国人已经承认了一个现实:尽管自己很强大、尽管武器和后勤补给优势明显、尽管有着无与伦比的制空权,可是依然无法击败拥有钢铁一般战斗意志力的志愿军。
第二个心态:后悔
当美国人深陷朝鲜战场的时候,他们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自己被苏联人给坑了。当时正是美、苏争霸时期,双方争霸的焦点是在欧洲、是在柏林,可是美国人自己却跑到朝鲜战场来打这样一场战争。
如果美国人长期陷入朝鲜战争的话,势必严重影响自己的实力从而让苏联人再欧洲主战场占了便宜。第五次战役之后,美国人是真的有点后悔了,他们需要赶快地结束这场错误的战争。
第三个心态:烦闷
随着美国人在朝鲜战争中的越陷越深,伤亡人数也呈不断地上升。到战争结束的时候,美国士兵的直接死亡人数达到了5.4万人以上了,这样的伤亡数字是美国国内无法接受的。
当时美国国内已经出现了声势浩大的反战活动了,杜鲁门也扛不住了。举个最直接的例子:麦克阿瑟的意见是继续扩大朝鲜战事,一定要继续进攻。最后的结果就是:杜鲁门直接让不可一世的麦克阿瑟下岗回家了。
当时美国人普遍的想法是:为什么要帮助南朝鲜人打仗而白白牺牲自己士兵的生命;为什么要不远万里跑到朝鲜战场去作战;朝鲜的好坏和美国人有半毛钱关系吗?
最后一个心态那就是:赶快结束这场毫无意义的战争。
也就是本文开头所说的,美国人认为这场战争是一场错误的战争、一场让自己深受其害的战争。
同样他们也永远的记住了:在远东一个叫做朝鲜的地方,他们碰到了一群真正的勇士,他们尽管武装到了牙齿但是依然无法击败他们。这群勇士就是: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抗美援朝最伟大的地方就是让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华民族再也不是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庚子国难时,那个任何人都可以欺负、都可以奴役、被人看不起的民族了。
从此以后,一个崭新而自信的新中国真正的诞生在了世界的东方。
抗美援朝战争五次战役结束之后,美国人是什么心态?
第五次战役结束之后,美军最大的心态变化就是,志愿军没有之前看起来那么可怕,弱点已经完全暴露出来了,美军有能力击败志愿军。
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心态有几次变化。朝鲜战争开始之后,美军派出了一个史密斯支队,增援韩军,但在朝鲜人民军的面前,这个千把人的支队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就直接被击溃了。所以这时候不仅是韩军害怕,美军对朝鲜人民军其实也是比较害怕的,对战胜朝鲜人民军没有多少信心。
仁川登陆成功后,美军切断了朝鲜人民军的后路,将朝鲜人民军包围在了朝鲜半岛的南部,后勤断绝,补给不继,美军迅速击败了朝鲜人民军,人民军残部迅速向北后撤。美军这时候士气就比较高涨了,觉得朝鲜人民军已经完全被击败,剩下的人民军残部已经溃不成军,无法组织有效防御,所以,联合国军饮马鸭绿江指日可待。
就在美军离鸭绿江只剩下一百公里左右的时候,终于撞到了墙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来了。虽然在麦克阿瑟看来,中国已经失去了最佳的出兵时机,这时候再参战,也不可能改变朝鲜人民军一败涂地的结局了。但美军还是在遭到志愿军的迎头痛击之后,感觉到这不是人民军的小股部队,也不是麦克阿瑟说的只有几千人的小部队,是在掩护人民军撤退。

第一次战役就这么开始了。志愿军不仅迎头堵住了信心满满的美军,而且疯狂穿插美军的后路和侧翼,企图将突出的美军和韩军围而歼之。美军没有见过这种战法,大为恐慌。于是,当美军发现志愿军开始穿插自己的侧翼和后方的时候,就开始不顾一切的撤退。很多时候,美军为了突围,需要付出非常惨重的代价。
第一次战役结束后,麦克阿瑟仍然认为志愿军不足为虑,对美军的前景十分乐观,所以回去之后稍微修整了一下,就又发动了新一轮的攻势,目标仍然是打到鸭绿江。志愿军仍然是以逸待劳的姿态,因为这时候战场在靠近中国边境的地区,补给线没那么长,所以,美军打过来,志愿军如法炮制,美军一头扎进了志愿军的包围圈,付出惨重代价之后才终于撤到清川江以南。
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意外,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死了,正在美国国内和朋友聚会喝酒的李奇微接到了电话,到朝鲜走马上任,接替沃克。李奇微到朝鲜半岛的时候,看到的美军是一支失魂落魄的队伍,非常迷茫,因为他们觉得中国人简直就是幽灵,神出鬼没,美军想打的时候,找不到中国人,等到美军刚想要休息的时候,中国人就漫山遍野的冲出了,听到中国人的军号声,美军就心里打颤。

李奇微分析了一番之后,总结出了中国军队的弱点,每次攻势都只能持续一个星期,然后就自己停下来了。这说明志愿军的后勤补给能力不强,只靠每个战士在进攻出发时随身携带的炒面,只能维持一星期的攻势,然后就不得不停下来了。这不是战术性的,而是因为志愿军没有重武器,也没有防空能力,后勤补给也跟不上。
所以,李奇微针对志愿军的弱点,制订了一套战法,他称之为磁性战术。也即是在志愿军发起攻势的时候,美军就开始后撤,因为美军机械化程度高,所以在撤退的时候不要拼命跑,而是要和志愿军保持三四十公里的距离,也就是保持在步兵行进一天的距离之内,等到发现志愿军攻势结束,准备停下来休整的时候,美军再开始全线反击。
不能不说,李奇微这个战术是狠毒辣的。所以,第三次战役开始之后,美军就开始有组织的后撤。原本志愿军以为美军在汉城会组织抵抗,结果李奇微直接带着李承晚撤走了,没有进行任何抵抗。而且,美军不仅退过了三八线,而且一口气直接退到了三七线。这时候,彭德怀感觉不对劲,要求志愿军在打下汉城之后,全线停止进攻,只留五十军在汉江以南充当桥头堡,其余部队全部留在汉江以北。

果然,志愿军攻势停止之后,李奇微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开始反攻。于是就进入了第四次战役,美军反攻,志愿军则在五十军的死守之下,主力部队开始分路撤退,转移到安全地带,组织防线。等美军打过来的时候,志愿军再反击。美军发现志愿军已经准备好了,于是又退回去了,第四次战役结束。
第五次战役则是志愿军筹备许久,用刚入朝的散兵团和十九兵团两个生力军,再加上二次战役之后就后撤整补的九兵团,三个兵团全线进攻,以东线为重点,捕捉美军一部,目标仍然是一次战役消灭美军三到五个师。美军仍然是和第三次战役一样,志愿军进攻的时候主动后撤,引诱志愿军各部队之间拉开距离,等到志愿军掉进包围圈,再开始反击。这次战役也就成了彭德怀后来自己总结的平生四大败仗之一。
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伤亡8.5万人,歼灭美韩军8.2万人,60军180师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少数人突围出来了,不少师级干部被俘。如果不是六十三军在铁原地区死守,掩护主力转移,还会有更多的人员伤亡。但即便是在主力部队转移完成之后,六十三军后撤,战场态势也仍然是美军主攻,志愿军被动防御。这之后的一段时间,是志愿军最为困难的时期。一直到苏联援助的武器逐步到位之后,才改变这一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