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宋太宗赵光义制定重文轻武的国策贯穿了整个宋朝,你认为正确吗

    栏目: 百科 日期:2023-09-15 14:01:58 浏览量(来源:小费

    [摘要]宋太宗赵光义制定重文轻武的国策贯穿了整个宋朝,你认为正确吗?感谢邀请作答。应该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任何脱离开当时的历史背景单纯去讨论对错,本来就是一件不可取的...

    宋太宗赵光义制定重文轻武的国策贯穿了整个宋朝,你认为正确吗?

    感谢邀请作答。

    应该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任何脱离开当时的历史背景单纯去讨论对错,本来就是一件不可取的事情。当时的宋朝,面临的是一个怎样“烂摊子”?

    一、连年战乱,百姓民不聊生

    宋朝,承袭于五代十国的后周,通过“陈桥兵变”,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尽管其登基过程并未出现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但自自唐朝中后期尤其是五代十国的连年战乱,想必已经在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和其弟弟赵光义心中,埋下了“止战”这枚深深的种子。

    自公元907年—979年,很难想象,短短的72年时间之间,竟然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而这期间竟然还穿插着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荆南(南平)、北汉十个地方割据政权!而这期间,政权的更迭完全都是靠武力对抗来实现,这还不包括因经常出现的各种“抢地盘”行为而引发的局部冲突。

    可以说,五代十国,短短一代人的时间,却承受了太多的兵祸之苦,而由此引发的农业凋敝、商旅停滞,更是给普通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想必任何一个开国有为的皇帝,都不想重新看到治下百姓再因战争流离失所、尸横遍野。所以,恢复民生、休养生息理所应当的成为了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俩的首要任务。而“重文”、“轻武”也似乎成为了当时的最佳选择。

    二、吸取教训,皇权不可旁落

    其实自唐朝伊始的“节度使”制度,已经为地方武装力量割据甚至叛乱提供了“温床”。“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竟然身兼范阳、河东、平陆三镇节度使,拥兵十八万之巨,而且都是精锐的边防部队。而安禄山的振臂一呼,也彻底宣告了盛唐的衰落,

    随后而来的藩镇割据,在唐朝后期情况更甚,不仅有合法的带兵之权,甚至于财权和行政权都殴掌握在了地方节度使手中,这也为后来的五代十国之乱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而五代的更迭历史,更堪称是一部武将的发家史:先是后梁太祖朱温篡位,结束大唐;而后,后唐庄宗李存勖攻陷开封,灭后梁;载后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借契丹灭后唐,而13年后,因内部关系破裂,契丹军队南下灭后晋;此时的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国号后汉;短短4年后,后汉又被后周太祖郭威所篡。

    就连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不也是出身于行伍之间,而后被一群武将拥立,黄袍加身吗?

    昨天可以支持他,今天可以支持你,明天就可能支持别人。这种可以说发端自玄武门之变的“唯实力”论,让“皇帝轮流做”的恶性循环,始终浮现在各个朝代之间,那新晋的宋朝皇帝的位子,还能坐稳吗?

    所以,无论是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还是赵光义的“重文轻武”之策,都是在看到了“武力值”过剩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之后,不得已做出的选择。但随之而来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大繁荣大发展,则更为后世所津津乐道。

    宋太宗赵光义制定重文轻武的国策贯穿了整个宋朝,你认为正确吗?

    一个政策的正确与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合历史阶段的才是好政策。

    赵光义重文轻武政策适合了当时的历史需要,但后来历史环境改变后,宋朝皇帝没有适时做出改变,导致国家安全压力变大。

    赵光义做皇帝时,五代刚刚结束,国家刚刚走向和平,赵对五代动乱频繁深有感触,深知武人实力太强是导致国家战乱不断的重要原因,他要控制军队,提高文人在政权中的地位,对于国家稳定发展经济是最重要的。当时的武力与北方少数民族旗鼓相当,武力维持现状,提高文人地位就可以。

    从北宋中后期开始直到南宋,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整体实力增强,从军事上构成压迫,宋朝政权还固守重文轻武的国策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应该适当文武并重,适当提高军队军人的地位待遇,提高军队的主动性,让军人地位得到提高,激励军人保家卫国。宋朝廷没有突破这个政策,经济在发展,军事实力止步不前甚至军事战斗力下降,在遇到少数民族军队时很难取得胜利。

    赵光义制定的重文轻武的国策适合宋前期,中后期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宋朝未及时改变国策,宋在对外作战中处于守势。好的政策应当是文武并重,不能瘸腿,以文治国,以武卫国,二者缺一不可,应当是相互相成的关系。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