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上司马昭为什么不称帝?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魏国中曾经有一位名叫司马昭的权臣。司马昭是魏文帝司马昭的孙子,虽然他没有正式称帝,但他掌握大权、威势极大,被认...
历史上司马昭为什么不称帝?
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魏国中曾经有一位名叫司马昭的权臣。司马昭是魏文帝司马昭的孙子,虽然他没有正式称帝,但他掌握大权、威势极大,被认为是“魏国第二代皇帝”。
那么,为什么司马昭没有称帝呢?这一点历史上存在很多争议和猜测。一些人认为,司马昭并没有像自己的祖父司马懿一样称帝,是因为他非常聪明,知道称帝很难维持稳定。另一些人则认为,他并非没有称帝的意愿,而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成功。
司马昭掌握了大量的军权和政治资源,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影响力。当时的魏国皇帝曹髦年幼,国家大权被司马昭掌控,实质上成为了“皇后政治”。然而,司马昭不愿意冒险称帝,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时机不对。当时的政治环境颇为动荡,司马昭掌握的权力并不稳固。如果他在这个时候称帝,很可能因为缺乏足够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而被推翻。
第二,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虽然司马昭可以控制军队和政治资源,但他并没有获得足够的支持来称帝。在当时,称帝是需要得到官员和民众的认可才能成功的。司马昭没有得到这些支持,所以没有冒险行动。
第三,他很清楚称帝会给国家带来的后果。司马昭可能是一个聪明的人,他知道称帝会带来很多不利的后果。一旦他成为皇帝,他将失去他在政治上的优势;同时,他还需要在国内和国外面对许多安全和政治挑战。
综合来看,虽然司马昭没有称帝,但他仍然成为了魏国权力的绝对主宰。他通过大规模的军事改革和国家治理,使魏国在那个时期成为一个相对稳定和强大的国家。虽然他没有成为皇帝,但他的功绩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司马昭为什么不称帝?
很简单,司马昭称帝程序没完成就死了。
甘露三年(258年),司马昭平定了淮南三叛中的第三次诸葛诞之乱,已经基本消灭了反对势力,加快了篡位过程。
甘露五年(260年),刚烈的皇帝曹髦亲自率领僮仆数百余人讨伐司马昭。虽然这次完全是以卵击石,曹髦毫无悬念的被杀。但司马昭杀曹髦的行为引起了强烈的反弹,司马昭不得不将杀曹髦的成济兄弟诛杀,并夷三族。
司马代魏的进程也不得不暂时停止。
司马昭为加快代魏进程,决定建立一桩大功业让篡位名正言顺。
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决定发动灭蜀之战,绝对多数大臣均表示反对,包括功勋卓著的名将邓艾。唯有钟会表示支持。司马昭任命了此前从来没有独立统领大军经验的钟会作为伐蜀的主帅。
景元四年(264年),成功灭掉蜀国,并稳定了邓艾、钟会之死带来的混乱后,司马昭加快了篡位进程。三月三十日,司马昭由晋公改封为晋王,加九锡。
次年(254年)五月,魏帝加司马昭殊礼,晋王妃曰后,世子曰太子。
司马昭的篡位过程基本已经走完,只剩最后一步了。可惜司马昭还是没有生前做正式皇帝的命,这年8月份就死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在安葬了司马昭后,十二月正式走完代魏的最后一步,完成了篡位,捡来个晋朝的开国皇帝位置。
司马昭要是多活几年,完成篡位进程并做几年皇帝,西晋初期的皇室权威会比历史上好点,带来些好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