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给茅盾文学奖作品排序,可排在前三、前五或前十都是哪些作品呢?你最爱哪几部呢?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文学界的一项重要奖项,旨在表彰杰出的中文文学作品。以下是一些备受...
如果给茅盾文学奖作品排序,可排在前三、前五或前十都是哪些作品呢?你最爱哪几部呢?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文学界的一项重要奖项,旨在表彰杰出的中文文学作品。以下是一些备受赞誉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下面的几部作品是我本人比较喜欢的:
1、《红高粱家族》(莫言):这部小说以乡村为背景,展现了中国历史变革时期的荒诞与残酷。它以生动的叙事和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2、《白鹿原》(陈忠实):这部小说通过对一个山村家族的历史沿革,展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兴衰变迁。它以宏大的叙事和深入的社会观察,打动了读者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3、《丰乳肥臀》(莫言):这部小说以一个家族的命运为线索,勾勒出了中国20世纪的社会变迁与家庭纷争。它以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女性命运的曲折与坚韧。

4、《尘埃落定》:阿来的代表作,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一部反映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历史和文化变迁的长篇小说。

5、《人世间》:梁晓声的代表作,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一部通过一个家族三代人的故事反映中国近百年历史风云变幻的长篇小说。

我个人比较喜欢以上5部作品,但还有很多好的作品都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于个人喜好,每个人对文学作品的喜好因素各不相同。
如果给茅盾文学奖作品排序,可排在前三、前五或前十都是哪些作品呢?你最爱哪几部呢?
作为一个读了将近三十年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中年人来说,上面的许多回答我觉得水平都相对有限(各位先别急着喷,听我说说看法)。
有许多人很推崇《平凡的世界》,但我觉得它顶多是三流作品。为什么呢?这要从路遥的师从和笔法来分析,路遥师从柳青,柳青作为“类鲁艺”这种环境培养出身的作家,有几个很致命的缺陷:一是极容易政治挂帅(参看《创业史》),二是片面模仿前苏部分作家的描写手法——盲目追求静态心理描写的效果,因此并不符国人传统的阅读习惯。
具体到《平凡的世界》一书,在内容上,作者有一种总喜欢不时跳跃出来感叹若干的词句(有时甚至是一大段一大段);有着那种动不动就拼命进行环境渲染的章节,这些大致都可视为对柳青创作水平局限性的一种继承,实质上是不符中国百姓阅读习惯的。
其次这部作品结构上看是前紧后松,第一部楔合尚可,后两部由于头绪多了,不少人物的归宿处理显得草草收兵。
最后这部作品为了表现主人公孙少平的形象,过度使用了偶然、巧合之笔,使人觉得在“编”故事。例如侯玉英对孙少平态度转变的诱因,郝红梅疏远孙少平亲近顾养民然后因偷手帕而招致后来种种的坎坷(路遥你即使要突出肯定一个人也不必让所有人围着他转,设计出几近“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情节)。这不得不说对作品的现实性带来严重的损害。
值得一提的是,官媒和许多所谓“主流”都在拼命抬高《平凡的世界》一书,甚至搬出“尊重逝者”的道德大旗指责所有对这部作品提出质疑的人。这种做法会不会物极必反呢,我相信历史自有公论!事实上,作为一个自幼在珠三角农村长大的人,我还想问各位读者一句:难道中国只有陕北地区存在农村吗?难道只有陕北的农民和人际关系才是真实美好的吗?为什么要用一种农村的生活方式否认其他农村生活方式的合理性呢?
话说回来,那么在我心里,茅盾文学奖的名次如果强行排位是怎样的呢,个人观点如下:
第一档次(排名不分先后,下同):古华的《芙蓉镇》(总结历史需要点勇气,微瑕之处是对王秋赦和李国香等人的暧昧关系描写,控制的分寸还需要加强);徐兴业的《金瓯缺》和凌力的《少年天子》(两者水平差不多,男人的历史和女人的历史,视角的区别,大开大合驾驭得不错,当然前者的观点偏传统,后者由于要体现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如庄太后的形象会稍显过于完美);刘心武的《钟鼓楼》(结构的创新以及对市井生活的出色演绎,貌似这本书评论的质疑声甚少)。
第二档次:阿来的《尘埃落定》,陈忠实的《白鹿原》,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王安忆的《长恨歌》等(评论从略)。
第三档次:李准的《黄河东流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刘斯奋的《白门柳》等(评论从略)。
勉强入流的: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莫应丰的《将军吟》,孙力、余小惠的《都市风流》,刘玉民的《骚动之秋》等(评论从略)。
说是“赝品”也不过分的:魏巍的《东方》,姚雪垠的《李自成》,刘白羽的《第二个太阳》,张平的《抉择》等(评论从略)。
一家之言,欢迎讨论,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