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上的长孙皇后是个什么样的人?“欲使子孙保全,慎勿处之权要”,这句话是长孙皇后临终前对唐太宗说的。可以说,长孙皇后是中华民族杰出的女性代表,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最...
历史上的长孙皇后是个什么样的人?
“欲使子孙保全,慎勿处之权要”,这句话是长孙皇后临终前对唐太宗说的。可以说,长孙皇后是中华民族杰出的女性代表,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贤德的皇后之一,甚至没有之一。

据史书记载,长孙皇后有气喘病,时间很长也没有治愈。公元634年,唐太宗贞观八年,长孙皇后曾随从唐太宗到九成宫去,半夜里警卫的将军们报告有变乱,唐太宗披上铠甲出来察看,长孙皇后也跟了出来。身边的人都劝皇后,夜晚天气太凉,而且山中风大,她又有病,不能着凉。长孙皇后说:“皇上已经震惊,我怎么能够在宫中安心?”坚持跟了出来。由此,气喘病日益加重,难以治愈。皇后的病治不了,宫里宫外都着急。有病乱投医,医生不能治了,就去寻找旁门左道,皇家人也不例外,求生是人的本能,人到绝境往往什么方子都很容易相信,都要试一试。
太子看到医生治不了母亲的病,就对皇后说: “什么医生都看了,什么药也都用了,您的病还治不好,只有祈求神灵了。请皇上举行大赦,并超度人去皈依道教或佛教,这也许能够获得阴福,而治好病。”皇后对太子说: “生死有命,不是凭智力能够改变的。若做善事有福,则我不会做罪恶的事。如若不然,妄求有什么益处!大赦是国家的大事,不可屡次下大赦令。道教、佛教是异端,祸国殃民,这都是皇上平素所不推崇的,怎能因为我一个妇人而使皇帝做他所不愿做的事呢。如果你们一定要这样做,我不如速死。”
太子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房玄龄,请房玄龄转告给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看到长孙皇后久病不治,也着急哀怜,就想接受这个建议,为皇后进行大赦。长孙皇后坚决不同意。由于长孙皇后力阻,才没有按太子的意见办。长孙皇后不信鬼神,不奉释道,把国事看得比自己性命都重要,不允许因为自己而坏了规矩,这在一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是极难得的。我们不能说长孙皇后是个唯物主义者,但确实称得起贤良聪慧、仁德慈义的皇后,是中华民族杰出的女性代表。

公元 636 年,夏六月,长孙皇后病危,在同唐太宗诀别时,对唐太宗说,长孙家的本族宗室,由于沾了皇亲的缘故,而得到了高官厚禄。他们不是因为有德才而被推荐上来的,很容易遭致灭顶之灾。要想使长孙家族的子孙后代能够保全,吃碗太平饭,就不要把他们安置在权要的位置上,他们只可以外戚的身份,随百官奉朝谒见就足够了。长孙皇后还就自己的丧事做了交代,对唐太宗说:“我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办过什么更多的好事,死了以后更不能累人害人,希望不要因修建陵墓而劳费天下,依山做坟、瓦器随葬也就可以了。”在礼仪上也希望一切从简,并说儿女辈不必令他们来,见到他们悲哀,只不过是扰乱人心。能说出这样的话,对生死荣辱看得如此平淡的皇后,也实在不多。她还告诉唐太宗,希望唐太宗能亲近君子,远离小人,善于接纳忠直劝谏,能够摒弃奸邪之言,并要节省劳作役使,禁止游猎赏玩。还对唐太宗说:“房玄龄事奉陛下很久,办事小心谨慎,非常周密,奇谋秘计,不曾宣泄,如果没有大的缘故,不应该疏远他、抛弃他。”长孙皇后临死劝谏唐太宗听忠言、用忠臣,是因为唐太宗批评了房玄龄,房玄龄受谴回家。唐太宗接受了长孙皇后的劝谏,恢复了房玄龄的职务。
公元636年,唐太宗贞观十年六月二十一日,长孙皇后在立政殿逝世。这年冬天的十一月,将长孙皇后(逝世后追谥文德皇后)葬于昭陵。唐太宗又撰文刻在石碑上,称“皇后节俭,遗言薄葬,认为‘盗贼之心,只求珍宝财货,既无珍宝财货,还求什么呢’。朕的本意也是如此。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将宝物放在陵墓中,才算为自己所有。如今依九峻山修陵墓,凿石工才一百多人,数十天就完工。不埋葬金玉,人马、器皿,都用土木,具备形式罢了。差不多可使奸猾的盗贼死心,使活着的人和死者都不受拖累,当使百代子孙奉为榜样”。从唐太宗的这番话中,可以看出长孙皇后的丧事安排情况,进一步了解这一杰出女性的为人及品德。
史书记载长孙皇后性情仁德孝顺、节俭朴素,爱好读书,常常与唐太宗从容不迫地商讨古代治国理政的事,建议唐太宗借鉴历史经验教训,推行有益的,纠正不利的,使唐太宗受益很多。唐太宗有时心情不顺,对宫人的一些小错失误发脾气,长孙皇后也佯装发怒,请求自己出来处理这些事情,先命令把宫人捆绑起来,等唐太宗气消了以后,再慢慢去讲清理由。因此,宫中从没有冤枉滥用刑罚的。

豫章公主早年失去了母亲,长孙皇后把她收养,对豫章公主的慈爱超过对待亲生女儿。宫中嫔妃以下的宫人有病,长孙皇后亲自抚慰探视,中止自己的药物膳食来资助她们,宫中没有不爱戴她的。皇后教训诸子,常拿谦虚节俭作为首要内容。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经来告诉皇后,说太子宫里使用器物太少,请求增添一些。长孙皇后不允许,对遂安夫人说: “作为太子,担忧的应该是在品德上不能树立,名声不能显扬,怎么能够担心没有器物用呢?”
以上只是长孙皇后的几个代表性贤德故事的记载,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取得的丰功伟绩,军功章里有长孙皇后的一半功劳。
历史上的长孙皇后是个什么样的人?
长孙皇后36岁就去世了,但是她的人生和贞观那个时代一样光彩夺目。公元636年长孙皇后去世,此后李世民时常哀伤的站在高台上,远望皇后的昭陵。能获得丈夫李世民的一世深情,只是一个庄重的皇后是不够的。

长孙家是鲜卑贵族,后迁居洛阳,长孙皇后出生在洛阳,父亲长孙晟一代名将,典故“一箭双雕”的主人公,讲话声音特别大,人称“霹雳堂”。先是长孙家看上了世交李家,以长孙晟的脾气还来了个“倒提亲”。长孙家看上李家,倒不是李家的名头,而是因为李世民的母亲窦氏。
长孙炽是长孙皇后的伯父,很早就认识窦氏,那时候窦氏还是一个小姑娘。有一回她去北周的皇宫里看望皇帝舅舅宇文邕,发现舅舅不喜欢刚嫁过来的突厥公主,于是就给舅舅提意见,请他多宠爱突厥公主,要以大局为重,才不会得罪突厥。窦氏小小年纪就有这番见识,令舅舅和大臣们很吃惊,她的名声也传来了。

长孙炽一直记得这件事,并告诉了自己的弟弟长孙晟,这个不一般的女子已经和李渊订亲了,将来他们的孩子肯定也不凡,李渊和长孙晟也是老朋友。
过了几年,长孙晟生了个女儿,名唤观音婢,在选女婿时,他想起了当年的事,正好窦氏生的二公子李世民比自己女儿大三岁,年纪相仿,急脾气的长孙晟直接上门“提亲”把亲事给订下来了。他可能没想到这个决定给了女儿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生。
然而不久,长孙晟突然去世了,长孙皇后和哥哥长孙无忌被异母的兄长长孙安业欺负并赶出了家门,幸好舅舅高士廉收留了两个孩子。高士廉抚养他们,并教他们识文断字,待到长孙皇后婚嫁的年纪,又督促李家尽快成婚。生活的多变,也让长孙皇后更加会为人处世,聪慧而包容。

大7岁的哥哥长孙无忌和李世民非常要好,李世民一点没有嫌弃遭遇变故的长孙兄妹。“十三为君妇,羞颜未尝开”,13岁的长孙皇后和李世民成亲了,纵然有丈夫的宠爱,但是家族里错综复杂的关系想处理好却一点也不轻松。
婚后的第四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就举起了反隋大旗,17岁的长孙皇后以及长孙家族投入了不可能回头的争天下事业中。在这场逐鹿中,李唐王朝胜出,李世民已经成长为一颗熠熠发光的将星。然而新的矛盾又产生了,一个是娴熟政务没有兵权的太子李建成,另一个虽是秦王,但是拥有兵权的李世民。加上在立长与立贤之间态度暧昧的父亲,太子如何放心?

这样的形势下,后宫的女人们自然也不会闲着,太子妃频繁的出入后宫,拉拢李渊的后妃们,如果李渊听到的枕头风都是不利于李世民的,那么太子地位就稳固了。李世民在外征战,作为妻子的长孙皇后自然不能让丈夫陷入流言蜚语中,她也时常在宫里走动,孝顺父皇李渊,哄好后妃们,更重要的是她没有与太子妃敌对,仍然尊敬有加,温柔以待。长孙皇后应该也不希望发生后来的玄武门之变。
有些事是躲不开的,唐朝建立的第九年,突厥来犯,太子李建成谋划半途杀了李世民,而东宫李世民的眼线已经把消息递了出来。秦王府的谋士都知道要杀了李建成、李元吉,但是没有人敢说出来,这时长孙无忌第一个喊了出来,接下来秦王府开始策划部署。

那么长孙皇后在这场政变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多年后,房玄龄惹李世民不高兴,长孙皇后出面求情说:当年玄武门之变,房玄龄出了那么多主意,这多年过去了依然没人知晓,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谨慎的人……。可知,玄武门之变长孙皇后是深刻参与其中,支持丈夫。
公元626年凌晨,还是秦王妃的长孙皇后一身戎装来到将士们面前,作了简短的慰问演讲,随后骑上战马走在李世民的身后,来到玄武门,亲眼见证那个血色黎明。李建成、李元吉被杀。
三天后,她成为太子妃,两个月她成为皇后,坐上皇后的位置,她第一件事就是“做个闲人”。经历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看到了妻子聪明过人,于是三朝之后总拿朝上讨论的事来问长孙皇后。但是长孙皇后总是不理他,笑而不语。

从西汉以来,她见了太多外戚乱政的,如:吕后之乱,霍光之乱,王莽篡位等,现在她的哥哥长孙无忌是第一功臣,如果她再参政,长孙家族的结局会怎样?另外她还很节俭,但不是穿破衣服这种行为,华服珠宝她也有也戴,但是不多,够用就好,宫殿也装饰,有大唐盛世的气派,但是恰到好处,对子女吃穿用度也一样要他们够用就好。
当李世民被魏征气的暴跳时,她会用“主明臣直”的古语来调停。长孙皇后劝谏李世民的故事很多,总能让李世民平静下来,甚至李世民在房玄龄面前炫耀皇后在各种事情上都能启发他。“妻管严”的房玄龄也心领神会的笑笑。

李世民登基,长孙无忌功劳巨大,被给予宰相大权,但是干了一年后,长孙皇后非常坚定的请求李世民撤去长孙无忌的职务。李世民当然不同意,于是长孙皇后又去找哥哥长孙无忌,跟他道明历史上吕后家族、霍光家族等的结局。饱读诗书的长孙无忌也是明白,立刻去辞职。
贞观七年,李世民想再次启用长孙无忌,却遭到了拒绝,情急之下,李世民写了一篇《威凤赋》,情真意切。无奈长孙无忌出山,而长孙皇后经常提醒哥哥不能拥权自重。

还记得当初赶长孙皇后兄妹出家门的长孙安业吗?长孙安业不务正业,甚至牵连谋反,却得到了长孙皇后的庇护。李世民要杀了长孙安业,长孙皇后为其求情,解释到:“以前人们都知道他对我不好,现在陛下要是处死他,人们肯定会说我仗着陛下宠爱在报复他,有损陛下的名声。”长孙皇后为了李世民打压有能力的哥哥,为曾经伤害她的人求情。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长孙皇后的贤德自然不用说,那她的美貌呢?《全唐诗》卷5收录的一首《春游曲》据说作者就是长孙皇后。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可见长孙皇后对自己的样貌非常自信,不仅聪明有才智,容貌也是美丽动人。丈夫的爱也给了她更大的自信,而她也是一位痴情的妻子。李世民生病,她衣不解带的贴身伺候,腰间系着一瓶毒药,这令李世民非常震惊,他得到的答案是如有不测,她也不独活。

若有不讳,义不独生
可惜深情却不能长久,贞观十年,长孙皇后还是重病不治撒手人寰,年仅36岁,安葬在九嵕(zōng)山。临终她叮嘱墓里不用奇珍异宝陪葬,用的人马器具都是木头做的。墓穴也只是一百多人花了十天时间凿的一间石室。
晚年的李世民也承认自我约束能力,相比长孙皇后在世要减弱。13年后,唐太宗李世民去世与长孙皇后合葬昭陵。
长孙皇后,作为妻子、皇后,堪称完美,大唐盛世离不开她的那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