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村里大伯去世了,他家出嫁的女儿请村里人帮忙没人帮。你怎么看

    栏目: 百科 日期:2023-07-01 20:00:58 浏览量(来源:小凤

    [摘要]村里大伯去世了,他家出嫁的女儿请村里人帮忙没人帮。你怎么看?今年二月,村里赵大爷去世了,一个去帮忙的没有,他儿子拿钱雇人都没去的。实在没办法,赵大爷儿子让主持白...

    村里大伯去世了,他家出嫁的女儿请村里人帮忙没人帮。你怎么看?

    今年二月,村里赵大爷去世了,一个去帮忙的没有,他儿子拿钱雇人都没去的。实在没办法,赵大爷儿子让主持白事的人帮忙抬棺,气的主持白事的都走了。

    人火化了两天,棺材盒在大门口外边放着,棺材在灵棚里,就是找不到人帮忙。

    为什么大家不去帮忙,都是有原因的。

    第一,他们全家人良心都坏了,从小孩子说起,就偷村里东西。

    自己不种菜,天天去别人菜地偷菜,大人不敢去,就嘱咐自己家孩子去偷菜。

    第二,他们家种了半亩地桃树,每年卖桃的时候,都赶上种桃大户,卖的多。“都是偷来的桃。”

    抓住过很多次,人家就下跪道歉,哭自己多困难,把自己头磕破,撞晕,逃避责任。

    在村里混不下去,全家人去了镇上租房子住,捡破烂,说是捡破烂,连偷在捡。

    赵大爷去世,人没有回来,火化后他儿子抱着骨灰盒回来的。

    因为没有帮忙的,儿子儿媳妇两个孩子自己挖坟窝子。干了两天才挖出来,他爹的骨灰就放在门口,我都担心再有狗给扒拉了。

    棺材是他们用推车给推去的。赵大爷下葬后,儿媳妇就在村里骂,“都有死的时候,就不信你们死了不用人帮忙。我和俺公公说了,让他半夜挨家挨户吓唬你们去。”

    赵大爷儿媳妇这么以骂,很多人家大门口都拴上了公布,我婆婆回家也给我家大门上拴上了公布。

    能让全村人这样对待的他们家还真不是头一家。

    村里家红白喜事他们家从不来往。以前他家生孩子,村里人都去。基本上都是三十到五十块钱,他们家连个喜糖都不买,也不请客吃饭。

    村里红事你不去就算了,白事他们家也不去。有今天这样的结果,真的是他们自找的,怨不得别人不去帮忙。

    父母这样,他们生的孩子也不是好东西,从小就学的赖人,会打滚,骂人的话张嘴就来。

    孩子的衣服脏的都看不出颜色,尤其是冬天的时候,那个手脏的都看不到皮肤,鼻子摸的棉袄袖子都成了铁。

    让我奇怪的事,孩子脏成这样子,人家的孩子一年到头从不见生病,

    很多人都说,这两个孩子长大了估计和他父母一个样,小时候就学着偷,长大了坐牢的料。

    村里大伯去世了,他家出嫁的女儿请村里人帮忙没人帮。你怎么看?

    李大伯去世后,院子里却静悄悄的,邻居们站在他家大门口,伸头往他家院子里看看,只看见李大伯的女儿和女婿站在那里,一个帮忙的人也没有。这时,无奈之下,李大伯的女婿想了一个办法,好多邻居才纷纷走进这个小院,帮忙办理白公事。

    李大伯一生勤劳,他多年以来一直赶集卖咸鱼和虾皮子等海货。

    头天晚上, 李大伯就会在自行车后座上绑好一个大筐子,里面准备好各种海货。

    早晨天不亮,李大伯就起床了,李大妈雷打不动的会给他做一碗鸡蛋面,李大伯吃上这碗鸡蛋面,就骑着自行车去赶集。

    在集市上卖海货,李大伯足斤足两,口碑很好,大家都愿意买李大伯的海货。

    别小看这点不起眼的买卖,李大伯靠着赶四集,翻盖了房子,供女儿读了中专,儿子读了有名的大学。

    李大伯的女儿中专毕业后,进了县城一家事业单位上班。

    儿子大学毕业后又被学校保送,读了本校的研究生,毕业后进了一家国内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年薪不菲。

    李大伯自己做个小买卖,挣钱就像长流水一样,儿子和女儿又都很有出息,他们家的日子红红火火。

    李大伯为人老实,但是他有个特点,就是不喜欢和邻居们人情往来。

    农村里,不管谁家生了孩子,大家都去送红糖鸡蛋和挂面小米,俗称送煮米。

    有结婚的,买上一箱酒或者买条烟,再用红纸封上二百块钱,叫送喜礼。

    谁家老人去世,大家就去买上两刀草纸,上面夹上一百或者二百块钱,表示哀悼。

    但是,这些人情往来,李大伯家很少参与。

    李大伯家的做人原则就是不卑不亢,你别用我的,我也不用你的!

    好多邻居都说李大伯家是堵上门朝天过,但是,他家日子过得从容,可能觉得万事不求人吧。

    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村子里有交情的人,你送我一箱点心,我给你回一箱鸡蛋,礼尚往来。

    这些礼物转来转去,大家一般都不需要再去专门买过年过节的东西了。

    李大伯和李大妈他们家没有来往,他俩就去镇上的商场里买回来鸡鸭鱼肉,关上门吃香的喝辣的。

    真是一家门里一家天。

    李大伯的女儿结婚时,按照风俗,需要找十二个人去女儿的婆婆家当贵宾。

    李大伯有点犯愁了,找谁去?李大伯只有一个姐姐,远嫁他乡,姐姐家的人也不方便回来。

    如果请本村的邻居,他们就不能空手而来,需要送贺礼,可是,李大伯平时和邻居根本没有来往,怎么好意思让他们送贺礼?

    无奈之下,女儿只得从单位里找了几个同事,勉强充做娘家人。

    儿子结婚时,李大伯干脆没有让儿子回来。

    别人家的儿子结婚,那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家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李大伯有自知之明,他不想让自己尴尬,所以就提前嘱咐儿子,在城里结婚。

    其实,儿媳妇本来打算在村里举办婚礼,她虽然是城里姑娘,但是她想体验一下农村的风俗。

    儿媳妇从电视上看到,在山东农村的一些地方结婚,都是穿着中式服装,在院子里拜天地,撒栗子和枣,入洞房,还摆流水席,村民熙熙攘攘,热热闹闹。

    儿媳妇就提出来要在村里结婚。

    李大伯和李大妈不希望让儿媳妇看到自己家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样子,说什么也不同意儿子回来结婚。

    李大伯把自己家的大门用黑漆刷了一遍,贴上了鲜红的双喜字,他和李大妈穿戴一新 ,收拾停当 ,去了儿子的城市,在大酒店里举办了婚礼。

    李大伯的儿子结婚,在村里一点动静也没有,大家看到他家门上贴了喜字,才知道他儿子结婚了。

    其实,李大伯虽然不喜欢交往,但是他心眼好使。

    有一回,在集市上卖海货,一个老太太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布包,一层一层地打开布包,拿出了皱巴巴的两块钱要买虾皮子。

    两块钱能买几个虾皮子?李大伯一看眼前的老太太,他马上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如果母亲活着,也和这个老太太差不多年纪了。

    李大伯把那两块钱塞给了老太太,他装上了一方便袋虾皮子,又装了一条咸鱼。

    他对老太太说:“大娘,这些虾皮子和咸鱼你带回家吃吧,这些货我进了好多天了,也不好卖,再不吃就不好了,你帮我吃了吧!”

    老太太千恩万谢地走了。

    其实,这些海货都是头一天刚刚从市场上进的,李大伯担心老太太不好意思要,或者怕欠他人情,他才故意这样说的。

    后来,这个老太太赶集的时候,就给李大伯捎来了两个煮鸡蛋,李大伯说什么也不要。

    他心领了老太太的好意,但是,他不喜欢收别人的东西。

    在村里,大家吃过晚饭后,就喜欢串门或者在街上聊天。

    李大伯不喜欢交往,他就扛上锄头,去庄稼地里转转,看看是否有需要收拾的活络。

    那天李大伯去了村南边的玉米地里,发现邻居张宝德愁眉苦脸地坐在地头上的大树下。

    不喜欢多言多语的李大伯没有打招呼,就在地里锄起草来,玉米才半人高,不能让草长高了,否则就影响玉米生长。

    当李大伯在玉米垄里锄草几个来回后,他发现张宝德还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他实在ren不住了,放下锄头走到了地头上,问:“宝德,你怎么了?遇到了愁事还是身体不舒服?”

    张宝德眼圈红了,他说:“唉,家里的日子过不下去了,我母亲得了胃癌,晚期了,医生说在医院也没有好办法,让我们回来了。”

    “现在我母亲疼得天天大声哭喊,想去医院。可是为了给母亲治病,家里已经开始借钱了,哪有钱再去医院?”

    “我去了好几个邻居家借钱,他们都没有借给我,就怕我还不上。唉,也不能怪人家,我家日子本来就紧巴,再给我母亲治病,的确困难。”

    张宝德说着说着,眼泪就出来了。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李大伯默默地叹了口气。

    到了晚上,李大伯拿出来了五千块钱,给张宝德送去了,张宝德感动得眼泪哗哗的。

    李大伯说:“我这钱不急着用,你也不要和别人说这件事,你什么时候有钱了再还我。”

    几天后,感恩戴德的张宝德,从地里摘了好几个大西瓜给李大伯送去了。

    但是李大伯一个西瓜也没有留,他帮邻居是他的心意,但是,他不愿意要别人的东西。他不愿欠别人的人情,虽然他把钱借给了对方。

    后来,李大伯借钱给张宝德的事还是传出去了,大家都很诧异,李大伯竟然借钱给别人?

    一天,邻居张伟突然来到了李大伯家,他张口就借一万块钱,说是儿子在城里买房子,还差一万块钱。

    李大伯说:“我儿子还在还房贷,我哪里有钱借给你买房子?”

    “我借给张宝德那五千块钱,是救命钱,谁挣钱都不容易。再说我是救急不救穷,我没有钱借给你!”

    张伟没有借到钱,气得摔门而去!张伟在邻里之间到处说李老伯为富不仁,一分钱也不借给他!

    这些风言风语也慢慢传到了李老伯的耳朵里,李大妈说:“当初就不该借钱给张宝德,这下好了,张伟也找咱来借钱,不借给他就得罪了他,到处里说咱不好!”

    李老伯也不辩解,张宝德愁眉苦脸、走投无路的样子,他实在是看不下去。

    李老伯和李大妈经常坐着公交车去县城的女儿家,那天,他们又去了县城,到了下午,李大妈忽然觉得心口里不舒服,不一会儿疼得大汗淋漓。

    李老伯和女儿赶紧把李大妈送到了县医院,在急诊室里,医生初步判断是心梗。

    万万没想到,李大妈呼吸急促,眼瞅着不行了,医生赶紧下了病危通知书,李大妈进了重症监护室。

    李老伯赶紧给儿子打了电话,和他说李大妈要不行了。

    儿子在公司里是网络工程师,经常被单位外派去国外出差学习,他本来打算要出发的。

    儿子只得改签机票,当晚就订了回山东老家的机票,很快就飞回来了。

    下午两点左右,急诊室的门突然打开了,医生急促地大声地喊家属在哪里?赶紧过来!

    李大伯和女儿、儿子一直守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听到医生的呼喊,知道肯定是李大妈不行了,他们三步并作两步跑进了急诊室。

    他们进去时,医生正在进行心脏按压抢救,但是心电监护仪慢慢变成了直线。

    儿子和女儿抱着母亲不肯撒手,他们哭得肝肠寸断,母亲好好的,怎么突然就心梗了?他们更是万分懊悔,平时为什么不给母亲体检?如果体检出心脏不好,就会多做防备啊!

    李大伯也是老泪纵横,手足无措地呆呆站在那里。

    由于李大妈走得仓促,什么都没有准备,李大伯哭着去医院对过的寿衣店里给老伴儿挑选了两套寿衣。

    当李大伯想找车把老伴拉回村里时,儿子说什么也不同意。

    他说:“单位里刚才又打电话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去,我们公司里和国外合作了一个大的研发项目,我的岗位别人不能代替。我们的研发团队缺一不可。”

    “我想在殡仪馆里为母亲举办告别仪式,然后直接回村让母亲入土为安。”

    李老伯只能同意了儿子的意见。他打电话给李大妈娘家,不一会儿,来了几个娘家侄子。

    他们一行几人在殡仪馆里为李大妈祭奠告别,然后直接去了村里的墓地。

    安葬了母亲,儿子安慰了父亲,给父亲留下了两万块钱,让父亲好好照顾自己,他匆匆返回了那个城市。

    李大妈去世好多天后,邻居们才知道她走了,在农村,白公事也是很隆重的,起码半个村子的人都会出动来帮忙。

    可是,李大伯家悄无声息就办完了白公事,邻居们说什么的都有。

    李大伯也觉得这样的方式安葬了老伴儿,不太好,可是有什么办法?儿子工作忙碌,急着赶回去,再说如果在村里办丧事,就得需要很多人来帮忙,找谁帮忙?

    老伴儿的仓促离世,让李大伯深受打击,他迅速衰老憔悴了,他不但赶不了集卖海货了,就连去地里转转也没有了力气。

    他天天躺在床上,饿了也不想做饭,糊弄一顿是一顿。

    每到周末的时候,女儿就回来看他。

    女儿的性格随父亲,她也不爱多说话,回到村子里,遇到婶子大娘,她也不打招呼。

    有一回女儿坐公交车回来,在车上正好遇到了同村的一个同学,她也在县城上班。

    下了车,她们俩一起往村里走去。她们走过一条大路时,同学亲亲热热地和邻居们打招呼,该叫伯伯的叫伯伯,该叫婶子的喊婶子。

    遇到抱孩子的邻居,这个女同学还拿出包里的糖果,送给孩子吃。

    李大伯的女儿就傻傻地跟在同学后面,同学惊讶地问她:“你怎么不和他们打招呼?”

    李大伯的女儿说:“我和邻居都不熟,从来不打招呼。”

    同学说:“亲不亲,故乡人,我觉得一回到村子,就都是亲人了,应该和他们打招呼。”

    她们俩走过去了,邻居们就在后面议论纷纷,说李大伯的女儿看不起人,太自高自大了,见了人也不说话,不就是在县城上班吗,有什么了不起?

    李大伯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女儿不方便来回照顾他,只得把父亲搬到了县城居住。

    李大伯在城里实在住不惯,女儿家是四楼,每天爬楼对他来说就是很大的负担。

    在城里,他谁也不认识,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是完全陌生的。

    在村里的时候,虽然他不爱交往,和邻居们也很少说话,但是,一草一木他都是非常熟悉的,他觉得踏实。

    但是,为了方便女儿照顾他,他只能住在城里了。

    儿子倒是很孝顺,他知道自己不能在跟前孝敬父亲,他每月会给姐姐寄五千块钱,当做照顾父亲的费用。

    可是,人年纪大了,有再多的钱也花不了多少。

    李大伯在城里每天郁郁寡欢,身体每况愈下。

    几年后,李大伯突然脑出血,偏瘫在床上了,女儿和女婿都要上班,他们只得给父亲雇了一个保姆照顾他。

    那些日子,李大伯的头脑一会儿糊涂一会儿清醒,保姆是个五十多岁的阿姨,她有照顾病人的经验。

    阿姨悄悄对李大伯的女儿说:“我觉得老爷子的情况不太好,你们给老爷子准备好送老的衣物吧,别到时候弄个措手不及!”

    女儿含泪答应了,她和阿姨一起给父亲买回来了各种送老用的东西。

    那天晚上,李大伯突然非常清醒了,他对女儿说:“闺女啊,给你弟弟打电话,明天让他回来一趟吧,我们爷俩说句话,我好久见不到儿子了。”

    “这些年,你弟弟出钱,你出力,对我尽到孝心了,我只有一个愿望,等我走了后,你们把我送回村里安葬,我不去殡仪馆了。”

    “你母亲去世时,咱们在殡仪馆里送走了她,好多年我心里一直不舒服,咱是庄户人,就按庄户人的风俗办白公事吧!”

    父亲用期盼的目光望着女儿,女儿点头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女儿马上给弟弟打电话,但是他正在国外出差,根本回不来,只好作罢了。

    几天后,李老伯要求回到了村里,当天晚上,他就在睡梦中去世了。

    女儿和女婿手足无措了,怎么办理父亲的后事?

    夫妻俩大眼瞪小眼,不知道找谁来帮忙。

    李老伯的女儿愁的眼泪唰唰而下,自己在村里举目无亲,弟弟又远在异国他乡,太难了!

    李老伯的姐姐在外地早已去世了,多年来和姐姐家的后代也不联系了,李老伯在村里没有别的亲人。

    女婿也是农村出身,他只知道老人去世要在大门上贴草纸,昭告邻居家里有白事。

    他赶紧在大门上贴了草纸,很快,路过这里的人都知道李老伯去世了,但是,没有一个人主动走进小院来帮忙。

    女婿头脑活络,他在单位里是中层,见过很多世面,他虽然不懂怎么办丧事,但是他知道这得需要乡亲们帮忙。

    女婿埋怨妻子,以前回娘家时为什么不和乡亲们多走动走动?现在遇到事了怎么办?一个帮忙的人也没有!

    李老伯的女儿低头不语,她也是万分后悔,平时李老伯一家和邻居们几乎没有来往,可是现在需要人帮忙了,找谁去?

    女婿想了一个办法,他赶紧开车去镇上买回来了好多烟酒,又去饭店订好了几桌饭菜。

    他打听好了村里主事的人是谁,他拿着烟酒直接去了人家,说明来意。

    农村人淳朴善良,主事的人一听就知道李老伯生前不爱交往,现在是没有人帮忙了。

    主事的人对李老伯的女婿说:“烟酒我不能要,你得带回去。乡里乡亲的,帮忙是应该的,你岳父也是好人,只不过他不喜欢人情往来。”

    “你放心,既然你来了,就是对我的看重,我会帮你们把白公事办好的。”

    主事的人来到了李老伯家,他叫来了平时负责安葬的那一帮人,不管谁来了,李老伯的女婿先敬上一条烟,鞠躬请他帮忙。

    不一会儿,饭店里送来了饭菜,女婿招呼大家赶紧坐下吃饭,边吃饭边商量怎么办。

    院子里人来人往,大家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张宝德听说李老伯去世后,赶紧带着全家人过来了,他们没有忘记李老伯对他的帮助。

    去墓地安葬李老伯时,应该是他的亲人穿着孝服跟在后面。

    但是,李老伯的儿子没有回来,只有女儿和女婿,人太少了,不好看啊!

    这时张宝德过来了,他让他的家人全部穿上了孝服,主事的人又安排了十几个晚辈,他们都身着孝服,走在送葬的队伍里。

    终于,在村里人的帮助下,女儿和女婿体体面面地送走了李大伯。

    从墓地回来,女儿和女婿又盛情款待了所有前来帮忙的邻居们。

    女儿和女婿在老家住了三天,他们无限感慨,如果不是大家帮忙,父亲的丧事还不知道怎么办!

    女儿说:“我现在终于知道了乡里乡亲的好处了,这次多亏了大家帮忙。”

    回城里前,李老伯的女儿和女婿又去买了很多份礼物,只要帮过忙的人,他们挨家挨户拿着礼物去表示感谢。

    他们对邻居说:“咱们村里不管谁家有公事的时候,一定和我们说声,我们是信到人就到!”

    他们还对大家说,以后在县城,只要能用到到他们夫妻的地方,在所不辞。

    李大伯的女儿和女婿,心怀感激,回到了城里。

    从那以后,虽然父母都没有了,但是每隔一段时间,到周末的时候,他们会带上礼物回到村里,看望年纪大的老人。

    他们从饭店炒几个菜,叫上几个邻居,大家边吃饭边聊天。

    他们返回县城时,后备箱里经常满满的,有各种青菜,土鸡蛋,白面大馒头,有时还有两只大公鸡。那都是热心肠的邻居送给他们的。

    父母不在了,但是这些邻居成了李大伯女儿的娘家人。

    我的感悟:

    李大伯不喜欢和邻居们人情往来,他去世后愁坏了女儿和女婿,怎么办白公事?

    好在女婿见过世面,他亲自出面,请来了主事的人,热情淳朴的邻居们帮忙,体体面面地送走了李大伯。

    李大伯的女儿终于认识到和睦的邻里关系太重要了!邻居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有来有往,多好啊!

    李大伯的女儿和女婿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他们经常回村里看望邻居,和邻居们交往,淳朴的乡亲们也把他们当做了亲人。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是亲必顾,是邻必护。

    远水不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众人拾柴火焰才能更高。

    邻居之间和和睦睦,亲如家人,这才是正确的相处之道。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