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据家谱介绍盐城大部分人是明初"洪武赶散"的苏州阊门移民,为何语言是江淮官话呢

    栏目: 百科 日期:2023-05-22 14:00:18 浏览量(来源:小卞

    [摘要]据家谱介绍盐城大部分人是明初 "洪武赶散 "的苏州阊门移民,为何语言是江淮官话呢?据史记以及民间传说,洪武赶散涉及有周、惠、刘、管、段、金、席、唐、吴、朱、戴等等诸...

    据家谱介绍盐城大部分人是明初"洪武赶散"的苏州阊门移民,为何语言是江淮官话呢?

    据史记以及民间传说,洪武赶散涉及有周、惠、刘、管、段、金、席、唐、吴、朱、戴等等诸多姓氏。

    关于洪武赶散,史记及民间传说有各种版本,虽然有红巾赶散、红蝇赶散的说法,但是比较可信还是明朝初年(洪武年间)江南人口迁徙苏北的历史事件,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在苏州建立根据地,自称吴王,与朱元璋抗衡。1367年张士诚兵败被俘,缢死金陵。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明朝。洪武帝为巩固政权,下令将苏州城内原来支持和拥戴过张士诚的士绅商贾没收家产,责令全家迁徙到外地垦荒屯田。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洪武赶散”。

    据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冯仁宏撰写的《新安镇源流》中称:“大明洪武登极之初,虑大族相聚为逆,使各道武员,率游骑击散,谓‘洪武赶散’,子孙相沿,传世为例。传至嘉靖,适奉旨击散,而苏之阊门周姓、常之无锡惠性,以及刘、管、戴、段、金皆被赶散,来至朐南(原海州以南地区),芦苇荒滩,遂各插草为标,占为民地,以作避兵之计。”

    淮安府移民还有一种苏州迁入之说;如泗阳县席、唐、吴、朱四姓,由苏州东洞庭山、昆山、句容、吴县等地迁入,因此该县现在仍存在有关原籍的广泛传闻。

    洪武赶散可以定性为强迫性的移民事件,统治者采用了拆居烧房,关押驱赶,不顾百姓的死活的政策,使大批移民苦不堪言,对其中倒流移民,又采取重治罪,这无疑是朱元璋的一大错误。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广大居民带来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有力推动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当然是非功过转头空,留与后人专家去开证和评论。

    认祖归宗的思想越来越得到华夏儿女的重视,很多人想明确的知道自己宗族姓氏由来,而我们现在也只能从一些史记和民间传说中得知此次洪武赶散涉及有周、惠、刘、管、段、金、席、唐、吴、朱、戴等等诸多姓氏,当然是非功过转头空,还有哪些只能留与后人专家去开证了。

    据家谱介绍盐城大部分人是明初"洪武赶散"的苏州阊门移民,为何语言是江淮官话呢?

    我也是江苏盐城建湖人,我的家谱,甚至先祖墓中出土的砖铭,都记载着家族从明代.洪武赶散到盐城西乡迁徙来的!所以洪武赶散历史是客观存在的!

    首先,为什么朱元璋要赶散?

    朱洪武将江南人口赶散到苏北具有政治军事和经济三大利益。

    从政治利益来说,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元末时代,已经不把不受人民欢迎的元朝军队放在眼中,他的真正对手是是豪强富宦们支持的张士诚起义军,而张士诚起义军受到江浙一带人民支持!所以朱元璋搞洪武赶散,通过流放苏杭一带城镇居民来消灭张士诚势力的政治基础!

    从军事角度看,朱元璋害怕张士诚势力死灰死燃,利用江南巨大经济实力重整旗鼓,与朱元璋军队对立,危害到明王朝!通过赶散让死灰复燃的经济实力消散!

    从经济角度看,经过元末明初战争,社会急需休生养息,增加生产,丰富物质生活。当年盐城一带是元朝未开垦的处女地,到处处于洪荒无人烟状态!洪武赶散旨在通过江南人口流放到苏北盐城开垦荒地,生产粮食,增加朝廷经济实力。

    所以,洪武赶散一箭三雕!

    其次,为什么许多家谱写苏州阊门

    其实,盐城这些被赶散江南人口,并不是说都居住在阊门。这些江南人口其实主要来源苏州到上海杭州一带百万居民,本来居住很分散。但是赶散不是自愿的,而是一种官兵解押的流放,既然是流放,人口众多,就必须有集中遣散地,这个遣散地就在阊门。通过阊门水陆码头上船进入大运河,穿越长江,经过里下河,遣散到盐城各地开垦荒地。因此很多家谱不约而同写上阊门,以示对洪武赶散这个伤心地的记忆!

    第三,为什么现在盐城居民是江淮官话而非吴方言呢?

    这里有几大因素:

    1. 人口来源因素:千年来,由于北方少数民族不断侵边,中原逐鹿,天下争雄,烽火四起,汉民族从魏晋南北朝时代到五胡十六国,中原地区人民带着中原汉民族优质农耕文化到江南,盐城不少氏族远祖来自山西陕西中原一带。当他们进入江南生活时,在语言上与江南人同化。
    2. 洪武赶散至今,历史弥远,长江天堑基本切断南北联系。从苏州赶散到苏北盐城的家族,反而与扬州淮安府原土著居民发生经济联系与家族联姻,比如盐城某乡一个吴氏族谱证明,洪武赶散后,其家族竟有三十多个女子远嫁到扬州高邮及清江淮城。这充分说明,盐城洪武赶散的苏州居民近千年来在与江南原籍隔绝状态下,在与扬州淮安商品交易和家族联姻条件下,原有吴方言日益消失,随乡入俗导致语言潜移默化,所以江淮方言成份就占主导地位!
    3. 事实上,盐城的苏州移民即使到现在,也不是完全消失吴方言,而是江淮官话中夹杂着大量吴方言的词汇!
    4. 正是由于语言演化程度不同,盐城地区人语言也不是纯粹的江淮官话,建湖人阜宁人东台人响水人射阳人盐都人大丰人同扬州人淮安人语音词汇区别明显!
    5. 正是由于语言演化程度不同,即使盐城市内部方言也互相隔阂,不存在统一的江淮官话。即使如题主所说建湖也十里不同音,高作乡与上冈乡,如沟乡与冈东乡方言区别明显。

    正是因为时间的洗礼,长江的隔阻,江淮大地长久经济联系与家族联姻,所以导致吴方言色彩淡化,而江淮官话成份增多!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