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乡最记忆深刻的建筑是什么?明、清直至民国时代的沙市,时日全国众省商贾云集,曾形成著名的“十三帮”,为当时的经济主力;在对外物资交流、引进先进技术等方面发挥过重...
家乡最记忆深刻的建筑是什么?
明、清直至民国时代的沙市,时日全国众省商贾云集,曾形成著名的“十三帮”,为当时的经济主力;在对外物资交流、引进先进技术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十三帮”广泛团结社会名流、商界大佬、小贩平民等多个社会阶层,均建有大型会馆,为外籍旅沙同乡们在沙市的集聚、议事、交流场所。会馆大都设有大型戏台,如沙市人熟识的四川会馆“川主宫”古戏楼,以及山(西)陕(西)会馆“金龙寺”组成部分的“春秋阁”等,逢年过节都会唱大戏,因而会馆也是重要的公益和文化活动阵地,曾推动戏曲艺术在沙市的发展。
全国解放前后,会馆丧失原有功能,但大都被有效利用为办学场所。如汉阳帮晴川书院为原沙市二中校址,福建帮天后宫为现沙市实验小学校址,湖南帮禹王宫为现沙市四中校址;黄州帮黄州会馆则于1929年创办了齐安小学,后为沙市崇文街小学和沙市艺术中学的校址;众会馆在沙市教育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多笔。
黄州帮最大的业务是经营棉花,处于控制地位,有“白老虎”之称。民国时期,沙市曾是全国仅次于汉口、天津的第三大棉花输出市场,“白老虎”立下了汗马功劳。黄州会馆作为黄州同乡会的重要居所,其“圣地”功能无法替代。
黄州会馆在沙市会馆史上占据显赫地位,其规模和影响力位居前列。岁月的久远,时代的更替,让这处历史建筑群在老人们的记忆中日益模糊、淡薄,在年轻人的心目中是那么陌生、好奇。今天,还是让我们打开尘封的思绪,去找寻那历史的辉煌,去走进古色生香的时空,去领略和感触古老会馆建筑的风采和神韵。
黄州会馆位于沙市崇文街82--90号,据悉其由旧黄州府黄安县籍(今红安)著名商人吴景棠兴建,其后代吴俊臣当过该会馆多年的“值年”(负责人)。其已消失的主体建筑由两排四栋二层楼古典建筑组成,走道呈十字型,楼间间距六至八米,布置有大殿、厅堂、天井、厢房、戏台等设施。布局得体,构建雅致,雕饰精美,功能齐全;琉璃瓦顶,砖木结构,飞檐翘角,石碑嵌墙。现残存的石柱础大的有0.53米见方,非常的粗壮,足以印证出主建筑柱体及殿堂的气派、华贵。
黄州会馆尚存二层砖木连体建筑一幢,镶碑山墙一堵。老建筑长24米,石制浮雕前门框,铁皮木大门,圆拱造型的二道门。木元素充斥了其广泛空间,木门、木窗棂、木阳台、木柱、木横梁、木雕饰、木吊顶、木地板、木楼梯、木栏杆、木桌、木椅等。充分彰显古朴、简约、典雅的建筑风格。
完整山墙,通高约6米,长67米,厚0.6米。其基座由四层方形大石块组成,共两百八十余块。主墙体由长38厘米,宽20厘米,高12厘米的一块块青砖构成;每隔四米布局一竖排铁件,将高墙铆拉成整体,具有抗震、防倾斜、避变形功能。
墙身内侧镶嵌有四块标为“清朝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公示”的石碑。其原处室内,主体建筑遭毁后,方显“庐山真面目”;镶碑建筑工艺,在本市现存建筑物中非常罕见;作为历史见证物,碑文记载表述了该会馆的兴建历程,映衬出其跨越四个世纪的沧桑。
绵延二百三十余年的古砖墙,并不像荆州古城墙那样有“土城墙”相依托,其能够完整保存至今,堪称奇迹。墙身高大、雄伟,气势恢宏,厚重大气,堪比“城墙”,在荆州现存类似建筑中独一无二。高墙耸立,庭院深深,人们不难想象其主体建筑的壮观、磅礴和富丽堂皇。
黄州会馆为旧黄州府(今为湖北省黄冈市)所辖的黄冈、黄安(今红安)、黄梅、麻城、浠水、蕲春、罗田、广济(今为武穴)等地的驻外人士倾心、倾力打造。在湖北沙市、汉口、宜昌、襄阳、老河口、竹山、恩施,湖南洪江,陕西旬阳,四川成都,重庆等地均有兴建。现绝大多数留有遗存,其中不乏纳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汉口一处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起始建筑,其作为汉口历史商贸发源地,被誉为“汉口商贸之根”。
古黄州地域在唐朝时曾为齐安郡,因而黄州会馆也称为齐安公所。这既是一种古雅称谓,也表达黄州人对家乡古老历史的推崇和缅怀。
黄州人敬奉“帝主”(又叫“福主”),所以黄州会馆又叫“帝主宫”。历史上祭祀活动是会馆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为了消灾、佑安、祈福等,会将历史英雄、圣人等作为祭祀和膜拜的对象。“帝主”又称“三元大帝”或“三官尊神”,叫张七相公,相传为三国名将张飞转世,其已成为移民们的精神寄托。因此黄州会馆也是神庙与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
“圣地”黄州会馆在研究沙市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尽管其已纳入首批“荆州市优秀历史建筑”,但古体保护、挖掘、利用仍显不够,亟待整体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沙市艺术中学已停止在该处办学。废弃的教学楼,荒芜的操场,给黄州会馆的复建提供了契机,希有关单位能尽力、尽快恢复重现其主体建筑群,打造成“荆州市会馆博物馆”,为沙市增添一处重要的历史人文景区。

家乡最记忆深刻的建筑是什么?
坐标,豫南。
这两天河南省公安厅《关于公开征集张志强涉嫌黑恶犯罪团伙违法犯罪线索的通告》,说的就是我所在的县。其中的非法采矿,大概率就是我家南面的矿山了。

为什么说建筑提到涉黑又提到矿山呢?
离乡几十年来,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这片矿山上的建筑与石刻。
这片山,位于三个乡镇交界处,以金牛山为中心,周边又有扁担山、罗山、胥山、卧牛山、独山等等。
那时的金牛山,山清水秀,半山腰往下都是树,成片的板栗树、梨树、洋槐树……一到春天,梨花、洋槐花漫山漫谷。
对了,它有一个官方的名称:五道沟林场。
说是五道沟,真不止五道沟。金牛山下一道道岭像山神伸出的一条条腿。每两道沟的中间山谷,都有泉水汩汩而流。放牧的村夫村妇渴了趴下来喝一口,甘甜。
建筑就在金牛山的山顶。
从村子里远远望着,山顶上被一个黑色的圈围绕着,像是戴了个草帽。所以我们当地又叫金牛山为戴帽山。
爬山上才会发现,这圈黑色的帽檐,其实是用石头垒的寨墙。寨墙里面的院子里,破壁残垣。零落间能看到一搂出的石柱子,雕刻精美的石梁。还有,就是一座座石头的佛像。都有一人多高,面目饱满,线条柔和。
更多的石像,只剩下了端坐的身子,头不像哪里去了。偶尔也会看到一个面目端严的佛首,躺在寨墙内的杂草丛里。
这里此前一定是一座庞大的寺庙,只是不知是战火或是什么原因破败。
此后,偶尔想起,会从网上查一下确山的地方志,可惜,都没有什么结果。
历史如今只在记忆里了。
山被采石厂吃了个干净,曾经破败的院子,以及残破的石佛及坍塌的院落,都随着山下的传送带,送到了加工厂,变成建筑材料,再变成城市的高楼大厦的一部分。
尘归尘,土归土,建筑变换了一种方式重新归于建筑。
只是,午夜梦回,仍时时会想起,那座院子及寺庙:
到底,会是怎样的雄伟与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