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楼梦》里,林如海死后林黛玉有没有继承家产,有什么依据?林如海死前,已经把家产交给了林黛玉,林家的家产就是整座荣国府。“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代玉抛父进都京”,...
《红楼梦》里,林如海死后林黛玉有没有继承家产,有什么依据?
林如海死前,已经把家产交给了林黛玉,林家的家产就是整座荣国府。“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代玉抛父进都京”,其中就暗藏了林黛玉继承了家产。这是怎么回事呢?

甄士隐资助,大如州任职,贾雨村恋旧娶娇杏
要说林黛玉家的家产是整座荣国府,还得从贾雨村这里说起。寄居在葫芦庙中的贾雨村,得甄士隐资助上京赶考。甄士隐家则因为葫芦庙“火起”,被烧成一片白地,走投无路之下,只得投奔大如州,到了他岳父封肃家。一二年后,甄士隐遇见了跛足道人,便追随而去,留下了妻子封氏和两个丫鬟。
两个丫鬟中,有一人名叫娇杏。当年,贾雨村在甄士隐家见到娇杏,娇杏就是甄家丫鬟。然而,第一回的回目却写的是“贾雨村风尘怀闺秀”,闺秀,即大家闺秀,娇杏本是丫鬟,怎么就成了闺秀呢?
原来,娇杏并非“侥幸”,而是“日边红杏倚云栽”之红杏。《红楼梦》中的红杏,其实是贾探春,贾探春的花签是“日边红杏倚云栽”,大观园中,李纨的稻香村栽满了红杏。只有探春才是真正的大家闺秀,她才是真正的娇杏。红杏在日边,贾雨村、李纨都有皇帝的暗喻。因此,李纨的住处“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贾雨村只寄居在葫芦庙,庙中没有红杏,因而,他一定要娶娇杏。
得甄士隐资助,贾雨村科举及第,来到大如州任知府。到任后的当天晚上,贾雨村就把封肃传唤到衙门,问明了甄家情况。第二天,贾雨村又以两封银子、四匹锦缎,答谢甄家娘子。贾雨村此举,也算报答了甄士隐的资助之恩,不是个忘恩负义之人。答谢了甄士隐的恩情,雨村又修密书一封,托封肃转呈甄家娘子,说要娶娇杏为二房。于是,封肃说服了女儿,以一乘小轿,连夜将娇杏抬进了知府衙门。

娇杏到了贾雨村身边,“只一年便生了一子,又半载,雨村嫡妻忽染疾下世,雨村便将他扶册作正室夫人了”。
贾雨村为何不直接下聘礼给封家或者甄家,明媒正娶娇杏,而把这件事做得如此神秘呢?这是因为,贾雨村有“莽操遗容”,密娶娇杏,是其隐藏要做皇帝的野心。所以,贾雨村十分迫切,又十分神秘的要娶娇杏,并不是他恋旧,而是照应脂砚斋的两则批注:“是莽操遗容”、“奸雄心事,不觉露出”。
莽是王莽,操是曹操。林黛玉初入荣国府,在荣禧堂东侧的三间耳房中,见到了三条金钱蟒。这里,是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耳房,即二房,王夫人不是荣国府的正室夫人,而是“王莽”。
来到荣禧堂之前,林黛玉见到了王熙凤。凤姐戴着一条“赤金蟠螭璎珞圈”,蟠螭,即“有足无角类龙”之蛇。王熙凤是王夫人的侄女,王家就是“王莽”家。林黛玉眼中所见,正是荣国府的真实写照,这家藩王确实有人做了“莽操”。
荣国府有人做了“莽操”,庚辰本写的是“林代玉”,也就是以“林”取代了“玉”,黛玉才落得个“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的悲剧结局。这个结局,就是历史真实中的荣国府终极命运,林黛玉才是荣国府的终极代言人,或者说,林黛玉是荣国府真正的主人。

张如圭道喜,林如海托孤,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贾雨村在大如州任上被人弹劾,其罪名是“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雨村被参劾,便“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在淮扬地界受盐政林如海之聘,做了林黛玉的私塾先生。
这天,贾雨村在村肆中遇到了古董行中贸易商人冷子兴,两人演说了荣国府。这时,一个名叫张如圭的人前来道喜,说“都中”将启用被革职的旧员。冷子兴听说,便给贾雨村出主意,“令雨村央烦林如海,转向都中去央烦贾政”。
林如海恰好要把女儿黛玉送到“都中”,托付给岳母史太君抚养,便修书一封,委托内兄贾政助雨村官复原职。贾政果然按照林如海的嘱咐,“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拜辞了贾政,择日上任去了。”
从甄士隐来到大如州,贾雨村知大如州娶娇杏,张如圭村店报喜,林如海托孤,到贾雨村“夤缘复旧职”,讲的都是“如”字。如,即“如夫人”之“如”,古代称别人家的小妾为“如夫人”。那么,曹雪芹为何要反复写“如”呢?

洪武十一年(1378年)夏四月,朱元璋立《朱氏世德碑》讲述自己的家史。这篇自述家史中,讲到一母同胞的大哥朱兴隆(朱重四)时,是这样表述的:“孟兄先逝,合家守丧”、“孟嫂携幼,东归故乡”。所谓“孟兄”,指的是“如夫人”所生之长兄。朱元璋的父亲仁祖朱五四娶陈氏为妻,共生四子二女,朱兴隆是大哥,朱元璋是老四,一母同胞的大哥,变成孟兄,朱兴隆便有嫡长子变成了庶长子,因而,这一家就被划为皇室旁支,永久地失去了皇位继承权。
但是,“孟兄”这一脉并不服气,恐怕历代都有人暗藏“莽操遗容”。到了南明时期,荣国府便以林代玉,“娶娇杏”而称帝。
贾雨村做了应天府知府,便住在了兴隆街,书中称他是“兴隆街的大爷”。朱兴隆,就是朱家的大爷,仁祖的嫡长子。贾雨村既暗喻了朱兴隆,又以“兴隆街的大爷”隐喻了桂林靖江王家。
朱元璋起兵做大时,四个哥哥都已不在人世,唯独兴隆街的大爷留下一个儿子,名叫朱文正。“孟嫂携幼,东归故里”,讲述的就是朱兴隆的妻子带着朱文正投奔了朱元璋。朱文正作战勇猛,屡立大功,尤其是坚守洪都,为朱元璋打败最强劲的对手陈友谅立下汗马功劳。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记载,朱元璋十分喜欢这个侄子,问他要做什么官,朱文正答道:“爵赏不先众人,而急私亲,无以服众。且叔父既成大业,侄何忧不富贵?”朱元璋甚善其言,益爱之。但是,当朱元璋先封赏别的功臣时,朱文正极度不满,“骄淫暴横,夺民妇女,所用床榻,僭以龙凤为餙”,“前所对上者皆诡词”。

朱元璋闻知侄子如此,便派人斥责,“文正惭惧,谋叛降张士诚”。于是,朱元璋亲自去洪都拘押朱文正,并把他幽禁于桐城。荣,桐木也,荣国府其中之一隐喻,就出自朱文正被幽禁之地。贾雨村被弹劾的罪名,恰是朱文正所犯之罪。
朱元璋虽然处罚了朱文正,还涉嫌失手杖杀了侄子,但在洪武三年(1370年)“封建诸子”时,“推亲亲之恩”,仍然封兴隆街大爷之孙,朱文正之子朱守谦为桂林靖江王。荣国府嫡长子贾赦,字恩侯,就隐藏了这段“夤缘”,贾政,其实是“假文正之名”。
洪武元年,朱元璋追谥大哥为南昌王。洪武九年十一月,朱元璋诏令朱守谦之国靖江(桂林),“奉其祖南昌王木主以行”。这段历史,就是“林代玉抛父进都京”,朱文正毙于桐城,朱守谦只奉其祖父的牌位之国,南昌王成为靖江王一世祖——贾雨村夤缘复旧职,官职不变,藩国却由南朝改为靖江。
林如海送林黛玉进“都中”,这段故事,简直与朱守谦之国的历史丝丝入扣。如此,林黛玉就是继承了林如海的遗产,来到了荣国府,成为荣国府真正的第一代主人。而“林如海”却并没有真正之藩,靖江王是在朱兴隆、朱文正身后才被朱洪武封建的,当然可以理解为林如海的“遗产”了。

绛珠草还泪,荣穆王为证,西方灵河岸上是归宿
林黛玉寓意第一代之藩的靖江王,书中是有交代的。第一回书中,甄士隐听一僧一道讲述通灵宝玉的故事,其中说到这样一段奇闻: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这段对话,被视为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的爱情“前缘”,《红楼梦》因而又被解读为宝黛之恋。这样的解读,其实大谬不然。绛珠草在警幻仙境中讲得十分明白,她只是去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以泪水偿还这段前缘,一生之泪“也偿还得过他了”,林黛玉何时说过要嫁给宝玉?宝玉又有什么资格娶林黛玉?
贾宝玉只是个“侍者”,“前世”是守卫赤瑕宫神瑛的侍者,“衔玉落草”,则是通灵宝玉的侍者,自始至终都是个仆人,林黛玉则是荣国府的真正主人。假如以现代人的观念,女主爱上仆人,林黛玉则有可能下嫁贾宝玉。

这段警幻之语中,交代了林黛玉真正的身份,她就是荣国府的真正主人。荣国府象征的是兴隆街大爷家的桂林靖江王城,这座王城建在北宋铁牛寺遗址之上,第一代靖江王朱守谦小名铁柱,就是荣国府家庙“铁槛寺”。
靖江王城坐落在漓江之畔,漓江的源头是灵渠,荣国府就在“西方灵河岸上”。朱元璋家的亲王王子受封藩王,都是第一代就之藩,而靖江王则是三世才正式抵达藩国——这就是“三生石”。石,即“石头记”之石,朱元璋按藩王规制,仿南京皇城,以石头修筑了靖江王城——这就是《红楼梦》中的金陵、都中、石头城之《石头记》。
贾赦、贾政,暗喻了靖江王一世祖和二世祖,林黛玉“抛父”之藩,她才是第一代靖江王的象征隐喻。因而,林黛玉进入荣国府之后,先见“始太君”,后谒荣禧堂,“荣禧堂”暗喻了靖江王祖庙。因为,这里暗藏了十六代靖江王,以及第十二代靖江王荣穆王。
书中写道,荣禧堂中“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从一世祖到靖江王灭亡,恰好是十六代,楠木交椅分两溜排列,每溜八张,暗藏“重八”。这就寓意这家藩王要“林代玉”,取代朱重八。荣禧堂、穆莳、东安郡王,这三个符码中,就隐藏了“荣穆王”。正是第十二代靖江王荣穆王之子,第十三代靖江王朱亨嘉露出了“莽操遗容”,靖江王在南明时期篡夺了洪武皇统。

顺治二年(1645年),朱亨嘉在靖江王城称帝(监国),用的年号是洪武,当年是洪武278年。这段历史暗写在《红楼梦》中,对应的就是“大如州”、“张如圭”、“林如海”、“如夫人”、“庶出”。朱亨嘉以洪武为年号,废除了朱元璋以后所有的大明帝号、年号、庙号,他们家才是“仁祖”的长房长子,名正言顺的嫡长子。
朱亨嘉此举,无异于谋反,隆武二年(1646年),隆武帝朱聿键派兵攻陷了桂林靖江王城,活捉朱亨嘉,废为庶人,并把秘密缢杀于福建连江——“玉带林中挂”,贾雨村秘娶娇杏。桂林靖江王取代朱洪武,也就是“林代玉”,庚辰本中的“林代玉”才是真正的林黛玉。
靖江王城被攻陷之日,一个太监把朱亨嘉三岁的儿子隐藏在王城的“雪洞”之中,然后带到全州湘山寺出家——“金钗雪里埋”,薛宝钗的住处就是“雪洞”。
湘山寺在湘江之滨,湘江的源头也是灵渠,“林黛玉”号潇湘妃子,三岁遇癞头和尚要度她出家——林黛玉又是靖江王世子朱若极的隐喻。朱若极,就是清初四僧之一、大画家石涛,“清僧录”的情僧,“曹雪芹”之一。
如果不是青埂峰(清更封),朱若极依然是“荣国府”的主人。所以,荣国府即林黛玉之家,她是荣国府真正的主人。林如海给予林黛玉的遗产,即整座荣国府。如果不是因为兴隆街的大爷与洪武皇帝之间的“夤缘”,就不会有靖江王城,也就不会有“石头记”之荣国府。

贾雨村陪护林黛玉来到荣国府,实际上是朱守谦奉其祖木主之藩靖江王城,继承了兴隆街大爷的“遗产”。荣国府贾家都是靖江王城中人,其中的金陵十二钗既暗喻的事大明北京十二陵,又暗指的十二代靖江王。以林黛玉为象征的第一代靖江王,荣国府共同继承了“夤缘”遗产,只不过有嫡庶之分而已,不存在谁霸占了谁的财产。
《红楼梦》里,林如海死后林黛玉有没有继承家产,有什么依据?
林黛玉确实继承了林如海留全她的家产,而且是两份!
一份暗地里送给了贾政,由他保管。一份明着由林黛玉带进贾府,放在自己的房里。只不过文本写的很巧妙,容易被忽略而已。
第一份,把巨额的钱财暗中交给了贾政代管
林如海会给林黛玉留下多少钱?王熙凤和贾琏先后有过暗示。
第25回中王熙凤曾对林黛玉开过一次玩笑:“你别作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这段话里隐藏着一个重要的信息:家私。从王熙凤的话里可以看出,林黛玉的身家与贾宝玉的身家是相配的,也就是说,林黛玉拥有巨额财产。
第72回里,贾琏说过的“这会子再发个二三百万的财就好了”话里,就是指林黛玉的遗产。因为林如海去世之后,帮助林黛玉处理后事的只有贾琏一个人,这么多的外财也只有林家才可能有。
那这么多的钱是怎么进贾府的,交给谁了呢?书中也有暗示。
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贾雨村护送,得到的回报是重新当官。林如海派他进京时说过,他所有费用,都已经在给贾政的书信中说明白了,不需要贾雨村操心。在贾政的周旋下,贾雨村很快就谋到了金陵应天府的实职。这其中究竟花了多少钱,可以比对出来。秦可卿死后,贾珍替贾蓉买官,看到世交的份上,大太监戴权还要了他1200两银子。后来孙绍祖找贾赦谋官,5000两银子打了水漂,官也没有当上,这些从侧面写出,林如海为贾雨村谋官,花了不少的银子。
对一个家族老师尚且如此大方,对于自己女儿,林如海自然会全力以赴。他生病期间,趁林黛玉在家,曾经送钱物给贾政。书中对此写得很隐蔽,但是仍然被贾府的人知道。
红楼梦第12回。贾瑞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被王熙凤戏弄,让贾蓉和贾蔷两人抓了把柄,要偷摸跑回去时,贾蔷说了这样一句:“如今要放你,我就担着不是。老太太那边的门早已关了,老爷正在厅上看南京的东西,那一条路定难过去,如今只好走后门。”贾瑞听从贾蔷的安排,被浇了一身尿粪后才得以脱身,三步两步从后门跑到家里,天已三更。
三更半夜贾政在厅上看南京的东西,绝对不会是公事,贾政此时只是一个工部侍郞,南京不会有公事半夜找他。南京方面此时,只有林如海之事。据此推测,贾政看的东西其实是林家的钱。
第二份,由林黛玉自己带进贾府,放在了潇湘馆里
林如海虽然是个仕途之,但同时也是个读书人,诗书之族,除了钱之外,也会留下一些比钱更重要的东西:书和纸笔。
红楼梦第40回,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贾母带她到大观园参观时,先到了林黛玉的房间。刘姥姥看见窗下案上没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以为是哪一位公子哥的房间,得知是林黛玉的房间后,留神打量了林黛玉一番,笑道:“这哪里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刘姥姥的话是恭维,但也说出了一个基本事实,林黛玉的房间里有大量的书。这些书从何而来,自然是林如海留给她的。
林黛玉第二次进贾府写的很清楚:“黛玉又带了许多书籍来,忙着打扫卧室,安插器具,又将些纸笔等物分送宝钗,迎春,宝玉等人。”
林黛玉房间里的书自然不会是地摊上的旧书和杂书,而是那些比较名贵而且稀有的藏书。她在鼓励香菱学诗时,就暴露出自己藏书的价值。
“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黛玉听说,便命紫鹃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
这里林黛玉提到的王维、李白、应玚、阮籍,还有谢、庾、鲍等人,都是是名动一时的“大家”。他们的诗集绝非一册二册,一本两本,应该是成集或成套。这些诗作即使在现代,也是需要大量资金才能购买得起。
这些东西应该是林如海留给女儿的另一笔巨额财富。他死之后,几房妻妾只会认钱,不会认识到这些书的价值,所以林黛玉可以光明正大的把它们全部运送到贾府,摆放在自己的潇湘馆。
所以,林黛玉其实是继承了林如海留给她的遗产---钱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