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东厂、西厂、锦衣卫在明朝覆灭时候为什么没有与李自成决一死战

    栏目: 百科 日期:2023-04-03 02:00:55 浏览量(来源:小花

    [摘要]东厂、西厂、锦衣卫在明朝覆灭时候为什么没有与李自成决一死战?当李自成打入北京的时候,厂卫组织就只剩下东厂和锦衣卫了。特务组织,这是大明王朝历史上的一个亮点,自明...

    东厂、西厂、锦衣卫在明朝覆灭时候为什么没有与李自成决一死战?

    当李自成打入北京的时候,厂卫组织就只剩下东厂和锦衣卫了。

    特务组织,这是大明王朝历史上的一个亮点,自明太祖朱元璋起,他便想着建设一个以武装和政治相结合的机构,不久后便诞生了锦衣卫,锦衣卫的诞生,是封建皇权达到新阶段的标志,也同样是大明厂卫制度的开始。

    之所以要建立锦衣卫,这与朱元璋“废丞相、削功臣”的执政思路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洪武二十三年的李善长案、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案,这两个大案能够波及到如此多的开国功臣,全都是靠锦衣卫暗中搜集的情报,所以朱元璋才能制造自古以来对开国功臣团体最大的清洗。

    除了搜集情报以外,为了加强皇权的脉络,锦衣卫取代了许多以前朝廷的通讯机构,让皇帝直接和官员沟通,明朝皇权对相权的迅速吞并,锦衣卫的存在功不可没,虽然在洪武末年锦衣卫因为执法残暴被废除,但利用过锦衣卫的皇帝,心理就像是被打开后的潘多拉魔盒:

    不可能真的戒掉

    只要明朝皇帝不恢复丞相,只要还想高度集中皇权,那么特务组织就得继续开门营业,所以朱棣登基后,他恢复了锦衣卫这个组织,而在恢复锦衣卫的基础上,朱棣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那就是给特务组织加入一个新的变数:给太监管理。

    朱元璋也好,朱棣也好,他们并不是信人的皇帝,对于文臣武将,他们更愿意去相信宦官,因为宦官在利益上与皇帝是一体的,而那些文臣武将则未必。

    洪武年间,锦衣卫的“瞒报”、“私刑”都超出了朱元璋的控制,朱元璋给予先斩后奏的特权,让锦衣卫把大明朝堂都玩坏了,所以朱元璋要废除锦衣卫制度,而朱棣登基后,回顾他爹用特务组织失败的根源,他总结一个道理,那就是锦衣卫的领导者有私心,如果换一个没有太多私心的,那就好领导了。

    有了理论就去实践,有了想法就去干,于是,东厂诞生了。

    东厂,全名“东缉事厂”,是朱棣在永乐十八年建立的新特务组织,而东缉事厂的招牌,就跟其名字一样,主要是以“缉事”为主,但具体做些什么,仍然是看皇帝的意思,简单来说,皇帝觉得是“事”,那就是事,东厂就有义务参与其中,缉事的标准完全在于皇帝。

    其实东厂和锦衣卫的职能是差不多的,直属于皇帝,进行各种监管官员的事务,甚至同样带有“私刑”的特权,而朱棣之所以还要设立东厂,目的有两个:

    一、将宦官引入特务体系,提纯忠诚度

    二、连锦衣卫都纳入监管范围

    监管锦衣卫,这是东厂的一大特色,也证明了朱棣的“猜忌”比起朱元璋那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对一个监管机构进行监管,这逻辑不是套娃,纯粹就是不信任。

    因为锦衣卫始终是“卫所”模式,所以锦衣卫的人员补充必然会逐渐演变成固定的世袭模式,而朱棣的东厂,则是以太监为领导,仍然以锦衣卫人员为架构的新组织,与有编制的卫所制度不同,因此东厂自建立那天起,就压了锦衣卫一头,并且还在吸锦衣卫的血。

    东厂的建立让朱棣“高枕无忧”,要说忠诚,没人比这些太监更忠诚,他们没有老婆,没有孩子,甚至连家人都没有几个,他们精神上最大的寄托,就是皇帝。

    或许说到这里,有人就觉得这群太监会不会不太靠谱,毕竟有能力、文化、思想的人谁会去当太监,而没能力的人,领导特务组织那不是坑皇帝吗?

    没有文化?

    那就给他们文化。

    朱棣时期,他在太监内部设立“书堂”,让太监也像科举学子一样上课读书,所以大明朝的太监,大多数都是出口成章的文化人士,为了让太监好好给皇帝服务,朱棣进行了自古以来关于太监这个群体最大的改革。

    因此东厂可谓是全方位“碾压”锦衣卫指挥使:

    要比受宠,锦衣卫输了。

    要比文化,锦衣卫可能还真的比不过。

    要比武功,这群太监已经没有寄托了,锦衣卫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时间,太监们完全都能拿来练武,最重要的是他们少了一个死穴,真打起来的话,锦衣卫未必那么能赢。

    不过还是东厂再怎么厉害,那也只是领导阶层的太监厉害,其主要组成部分还是锦衣卫,所以东厂的人数一直就不多。

    东厂受宠,但随着时间推进,东厂内部也出现了固化的利益集团,其实太监不是没有私心,只不过他们的“利益点”要比一般的文臣武将难找,只要愿意找,还是能找到,所以到了明宪宗朱见深时期,皇帝开始对东厂也不满了。

    明宪宗成化十二年(1476年),北京经常闹出人口失踪案,一则“妖狐夜出”的谣言席卷着京城,就连在宫里的朱见深都怕了,而当时有一个道士试图进宫刺杀朱见深,可面对大量的失踪案、刺杀案,东厂竟然无动于衷。

    无动于衷可能就是受利益蛊惑了,所以朱见深趁势让万贵妃的宠官:太监汪直设立“西缉事厂”,史称西厂。

    西厂存在的意义就跟其名一样,跟东厂对立,说白了,就是跟东厂对着干。

    而西厂是汪直带着百来个太监临时组成的,别看人不多,时间又那么短,西厂横空出世,正如当年东厂强压锦衣卫一般,让东厂哑口无言,因为西厂的人就是从东厂调来的,两个厂拼的就是谁受皇帝宠。

    也是西厂建立后,北京上层社会再次动摇起来,因为这群“新人”太狠了,没有大臣与他们有交情或者是深层次的利益关系,西厂就像是初生的牛犊,也是带着三把火上任的清官:权财看淡,不服就干,主打就是一个“忠诚”。

    一时之间,北京的官员哀怨连连,很多人甚至觉得是朱元璋归来了,而大小官员们纷纷上书抗议,要求裁撤西厂,一开始,朱见深是完全看不到上书,因为汪直看到谁露头都会迅速扼杀,也是后来内阁大臣们联合上书,指出有“异象丛生”,才吓得朱见深撤掉了西厂。

    后来西厂也恢复过一次,但疯狂了几年后,随着汪直倒台也就彻底关门大吉了,而西厂下一次“重新开张”,则是在明武宗时期,明武宗时期的宦官也是出了名的厉害,以刘瑾为首的“八虎”权倾一时,所以西厂再度被恢复,成为了刘瑾等人滥用权力的掩护。

    刘瑾掌握厂卫大权时,还特别搞了个“内行厂”,等于是将东西厂的核心人员再次精简,挑出专属于他的心腹,如果说东厂是锦衣卫的脑子,西厂是东厂的脑子,那么内行厂就是整个厂卫机构的脑子。

    但内行厂的建立者不是什么好人,内行厂自然是很快就会倒台,随着刘瑾被明武宗消灭,西厂和内行厂也正式关停,大明混乱多年的特务组织,终于还是回到了东厂和锦衣卫的简单结构。

    厂卫组织在北京沦陷时的表现:十分拉胯。

    厂卫组织经历这么多年的变化,大明皇帝渐渐明白其中的道理,那就是没有永恒的好制度,只有善用的皇帝,所以不能强求,更不能苛求厂卫自己能够多忠诚。

    比如在万历朝鲜战争的时候,数十年不上朝的万历帝就能把锦衣卫玩得出神入化,以前的锦衣卫窝里横,现在就能提前跑到朝鲜打探情报,这让锦衣卫的“特务”意义真正的升华了。

    但在崇祯时期,崇祯为了打击“厂卫”的领头羊魏忠贤,大大地削弱了厂卫的权力,相对应的,大明在此时经济的衰落,让厂卫的预算大大减少,没有钱了,干活的人自然就少了,曾经巅峰时期有十数万人的锦衣卫,不知道还能剩下多少人,而剩下这些人里,又不知道有多少能做事的。

    其实锦衣卫和东厂对崇祯的“忠诚”就不怎么样。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在北京城破之前,崇祯坚信吴三桂勤王便能挽救局面,可他没想到的是,上一个从辽东跑回来勤王的人,早被他在北京凌迟了,所以崇祯输的不是兵马,输的是人心,勤王的吴三桂在半路上磨磨蹭蹭,最终等到了崇祯吊死在煤山的“喜讯”。

    而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几乎没有锦衣卫、东厂的人员反抗,因为能反抗的早反抗了,或许战死了,那些不能反抗的,一般都是身价富贵的,他们根本不可能为了崇祯殉国。

    比如锦衣卫下属的西司房的提督孙光,北镇抚司指挥梁清宏、东厂掌印指挥使赵泗州,他们几位“厂卫”大佬,就是在拿着钱财跑路的时候,被李自成的人追上活活打死,也从他们被打死的细节中可以看出,这时候的东厂也好,锦衣卫也好,已经成为了名存实亡的组织了。

    有没跑成功的,也有跑成功了的,比如北镇抚司的一位掌刑指挥吴邦辅,他就跑到了南京。

    锦衣卫的种种表现,最让人感到敬佩的唯有当时的锦衣卫的二把手,指挥同知李若琏,他得知北京城破后,便在家中自尽,虽然也没有和李自成进行殊死搏斗,但也还算是殉国,说起来也能够以忠诚称赞他的一生了。

    这便是东厂和锦衣卫在北京城破后的表现,这简直就是一副众生相,而能被记载下来的,都是厂卫组织里面的“大人物”,大人物都尚且如此,那更多的小人物更不用说了,或许有锦衣卫都不敢暴露自己曾经是锦衣卫的身份,只能隐姓埋名了。

    而锦衣卫和东厂最后的表现算不算让人失望呢?

    其实严格来说,东厂也好,锦衣卫也好,给予他们一个“特种部队”的帽子,那是言过其实了,他们就只是情报、特务机构,跟所谓的特种部队是完全不沾边的,这也说明了他们的军事实力、武装力量在军队面前是拿不出手的,他们擅长的地方并不是正面战争。

    面对大明的终局,厂卫组织其实无事可做了,大明不是缺少情报,而是缺少忠臣和信任,在李自成入京前,崇祯苦苦哀求大臣们捐钱来凑军饷,可这些人宁愿藏着上千万白银被李自成后来折磨得不得不交出来,也不愿意给崇祯一个机会,所以大明亡在人心了。

    比如被李自成严刑拷打的锦衣卫执掌者骆养性,他因为花了足够的钱保下了自己的性命,但要说他无能,大清第一个不答应,因为骆养性在大清入关后,立即投奔大清,不久后成为大清的第一个总督,还加太子太师,虽然这也有多尔衮拉拢汉人的意思,但没有能力,也轮不到骆养性。

    这就意味着,锦衣卫还有能力,还有一口气,但很多人都躲了起来,他们不愿意给大明卖命了,骆养性都是如此,又怎么去苛求他人。

    最后的最后,锦衣卫的“余晖”还在南明政权的身上出现过一段时间,那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

    马吉翔在大明灭亡后,借口自己是“世袭锦衣卫”,混入了南明的核心权力中,而马吉翔这个人喜欢拍马屁,又贪图享乐,能力很一般,他得以快速晋升,既因为南明当时的弱势,也因为他马屁拍得非常好。

    但马吉翔最后也还是陪着永历到了缅甸,再后来的咒水之难中,马吉翔殉国,这也让锦衣卫不太好的名声总算是找回了一点脸面,或许殉国非马吉翔愿,可这个结局,也算是为了大明数百年的特务历史,画上一个还算光彩的句号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东厂、西厂、锦衣卫在明朝覆灭时候为什么没有与李自成决一死战?


    明朝的锦衣卫与东厂虽然是特务机构,但他们主要在于收集情报监督百官,并非那种取人首级犹如探囊取物的特种兵部队,所以他们在抵挡李自成部队时并没有起太大作用,才使人认为这些机构在明亡时没有作为。

    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合称为厂卫,其中西厂、内行厂存在时间很短就不说了,我们来说说锦衣卫与东厂明亡时的作为。

    锦衣卫虽然在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之役时潜入朝鲜为明军提供了不少情报,但李自成的大军兵临北京城下时是很突然的,当时兵部发骑侦探都是有去无回,要么投降了李自成要么逃离了北京。李自成大军兵临城下以后,守城的中坚力量三大营不久就投降了,这种速战速决并非消耗战,锦衣卫的刺探情报作用就没有显现出来。

    锦衣卫一部分人在守城过程中死亡,如锦衣卫都指挥王国兴、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若珪、锦衣卫千户高文采等俱死之以赴国难。还有一部分人在世袭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的带领下投降李自成,满清入关以后再降清。


    东厂太监的记载比较散乱,因为当时的局势太复杂,资料不全面。但整体来说很多太监都投降了,比如说崇祯帝寄予厚望的监军太监杜之秩与唐通守居庸关,结果杜之秩先投降了。李自成攻至内城时,剩下的太监要么投降要么大难临头各自飞了,最后崇祯帝自缢时就剩下提督太监王承恩了。

    再说说崇祯朝时期的厂卫特殊情况,崇祯帝继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除掉了魏忠贤。之后更是走了一步错棋,魏忠贤被除掉以后崇祯帝还将太监势力范围的厂卫系统几近摧毁架空,想要加强集权,但是并没有。反而使厂卫监督百官的作用失去,东林党势力更加之大。

    崇祯朝的厂卫,锦衣卫只能沦为大汉将军的那样普通宫廷宿卫,东厂后来因为崇祯帝被东林党架空的没办法了,又开始起用太监而活跃了一段时间。但所用太监皆是奸诈之辈,很多监军太监起到了很恶劣的负面影响,如太监高起潜就与杨嗣昌合伙坑死了名将卢象升。


    本来厂卫系统在对付李自成或者关外满洲军事集团时,不说可以展开斩首行动,最起码可以刺探情报配合军队作战,但是崇祯帝的昏招使厂卫系统成为摆设,到了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之时,锦衣卫与东厂太监只能是尽忠而死的死,投降变节的投降,没有发挥出该有的作用,真乃遗憾。

    欢迎吐槽、评论、点赞、关注。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