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熙凤究竟是怎么死的?雪山崩,雌凤亡;血山崩,心悲怆。王熙凤,小产丧子,身患重病,贾府倒塌,凤姐被休,身回金陵,王家破败,万事哀凉。凤姐得了血山崩,贾琏急忙休妻...
王熙凤究竟是怎么死的?
雪山崩,雌凤亡;血山崩,心悲怆。王熙凤,小产丧子,身患重病,贾府倒塌,凤姐被休,身回金陵,王家破败,万事哀凉。
凤姐得了血山崩,贾琏急忙休妻,回金陵后,又遇王家破败,病情加重,一代脂粉英雄就此沉沦!

那么问题来了:第一,凤姐是怎么染上血山崩的?是谁造成的?第二,凤姐被休和血山崩有无关系?
本文分为三部分,我们先从贾府的财力状况说起:
01 贾府入不敷出,凤姐典当垫付
贾府家大业大,开销却也不小。对管家的王熙凤来说,是个肥差,却也是个苦差事,无法向公库支领的开销,除非挪用其他转款或者想办法巧立名目,否则王熙凤得自掏腰包赔垫。

比如,刘姥姥来打秋风时,王熙凤只得挪用了丫头们做衣服的二十两给她。
再如第五十一回,袭人要以姨娘的身份回家省亲,凤姐将自己的毛大衣送给袭人,并说:
“等年下太太给作的时节我再作罢,只当你还我一样”。众人笑道:“奶奶惯会说这话。成年家大手大脚的,替太太不知背地里赔垫了多少东西,真真的赔的是说不出来,那里又和太太算去?.......凤姐儿笑道:.....说不得我自己吃些亏,把众人打扮体统了,宁可我得个好名也罢了......”
可见,在缺乏公款支应的情况下,凤姐往往私囊赔垫,这种暗亏不易宣扬,凤姐的亏空无处可补。

不仅如此,凤姐的私钱更是用在了应急上,拿出自己珍贵的首饰典当变卖。
第七十二回,
凤姐道:我是你们知道的,那一个金自鸣钟卖了五百六十两银子,没有半个月,大事小事倒有十来件,白填在里头”
后来,夏守忠要借二百两银子,凤姐只得叫平儿:
“把我那两个金项圈拿出去,暂且押四百两银子”,平儿应了......两个都与宫中之物不离上下。一时拿去,果然拿了四百两银子来,凤姐命与小太监打叠起一半,那一半命人与了旺儿媳妇,命他拿去办八月中秋的节”
太监夏守忠来借钱,贾府公中没钱,但又不能得罪此人,逼得凤姐只好变卖首饰。
再者,贾府十分重视仪式感,任何节日、生日都要隆重,可谁曾想到,贾府公中连办中秋节礼的二百两也拿不出,还要靠孙媳妇动用私囊。

贾琏夫妻万万没想到,除了夏守忠这种“外崇”之外,还有“内崇”。
第七十四回,贾琏王熙凤二人私下向鸳鸯商量,商借典当贾母之物来应付财务困难。邢夫人听说后,趁机敲诈二百两,凤姐只得叫平儿:
“把我的金项圈拿来,且去暂押二百两银子来送去完事”
说是典押,实际上根本没钱再赎回了,等于投入了无底洞。
由此种种,足可见王熙凤的理家看似风光无限,实则有不足为外人道的苦楚。凤姐长期管家,上下打点,力保公平,如此,心力交瘁,遭受了身心创伤。
02 身心受创
第一部分,身体受创
第十四回,王熙凤打点贾琏要的大毛衣裳,收拾完已是四更天,脂批云:

此为病源伏线,后文方不突然
但王熙凤出现明显的病症,是在第十九回,但她管家理事,躲不了安静,又生性好强,自然不肯休息一日,长此以往,凤姐的健康逐渐耗损,
第五十二回,晴雯生病,宝玉便命麝月:
“和二奶奶要去,就说我说了,姐姐那里常有那西洋贴头疼的膏子药,叫作依弗哪,找寻一点子。”.......麝月笑道:“病得蓬头鬼一样,如今贴了这个,倒俏皮了,二奶奶贴惯了,倒不大显。”
可见凤姐经常头疼,因此常备膏药,贴在头上,已经变成了造型的一部分,素日里大家也是看惯了,不以为异,她每日受到的头疼的折磨成了常态,而这都是源于日夜操心。

更是睡觉都不得安稳,第七十二回
凤姐道:昨晚上忽然作了一个梦.......正夺着,就醒了。”旺儿家的笑道:“这是奶奶的日间操心,常应候着宫里的事””
贾府上下外加宫里的事,内外交逼,凤姐又怎能有一刻喘息,再者饭量很小,每顿饭都是“不过略动了几样”(第六回)、“只吃这一点儿就完了”(第四十回),心力交瘁,体力不足,如此日积月累,导致了流产,并造成了如此严重的妇科病——血山崩。

第五十五回,
“刚将年事忙过,凤姐儿便小月了......谁知凤姐禀赋气血不足,兼年幼不知保养,平生争强斗智,心力更亏,故虽系小月,竟着实亏虚下来,一月之后,复添了下红之症。”
这次小月,非同小可,不仅元气大伤,而且流失的还是个男丁,对于“母凭子贵”的传统伦理而言,凤姐损失惨重,几乎赔上了未来
王熙凤虽卧床休养,但心神却一点没少耗费。就在勉强挣扎下,凤姐的病情越来越严重,随后又赶上王夫人抄检大观园,导致病情雪上加霜,
“到夜里又连起来几次,下面淋血不止。至次日,便觉身体十分软弱,起来发晕,遂撑不住”
鸳鸯听了直说这是血山崩。又请来太医诊脉,
少奶奶系心气不足,虚火乘脾,皆由忧劳所伤(第七十四回)。
这“由忧劳所伤”,可不仅仅是管家费心耗神带来的,更是有薛宝钗、贾琏、邢夫人的过错!

第二部分,心理创伤
1、邢夫人
正如兴儿所说,“如今连他正经婆婆大太太都嫌了他”(第六十五回),不仅如此,邢夫人对王熙凤的不满,逐渐变成了嫌恶怨恨,第七十一回:
邢夫人自为要鸳鸯之后讨了没意思,后来见贾母越发冷淡了他,凤姐的体面反胜自己;.....心内早已怨愤不已,只是使不出来。......邢夫人...近日因此着实恶绝凤姐
随后邢夫人便借机故意当众奚落凤姐
凤姐听了这话,又当着许多人,又羞又气,一时抓寻不着头脑,憋得脸紫涨.....凤姐由不得越想越气越愧,不觉的灰心转悲,滚下泪来。
贾母得知原委后说:
这是太太素日没好气,不敢发作,所以今儿拿着这个作法子,明是当着众人给凤儿没脸罢了

行事稳重合礼,却无端受辱,此时的凤姐真是心酸万分。王熙凤得贾母王夫人倚重,全力施展才干,却福祸相依,来自婆婆邢夫人的嫌恶怨恨终究让凤姐灰心悲凉。
2、薛宝钗
王熙凤小产后,休养月余,这期间,王夫人命李纨、薛宝钗和探春理家,这对于于王熙凤来说,无异于是晴天霹雳。

李纨虽是王熙凤的妯娌,但遇事不争,再加上其寡妇的身份,因此并不会威胁到凤姐的地位。再说探春,纵有极高的能力,但是个将要出阁的姑娘,对凤姐的地位更无威胁一说。
而薛宝钗就不同了!此次管家,王夫人偏加上一个薛宝钗,这意味着什么呢?
早在薛家举家住进贾府,便悄悄刮起了“金玉良缘”这股风,薛宝钗那金锁分明直冲宝玉而来,王夫人对这个外甥女更是无比欣赏。

这次的管家理事,无疑是在为宝二奶奶这一身份铺路,争取更多的舆论支持。而原本“事不干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明哲保身的薛宝钗,竟然欣然应允,无非也是正中其心愿。
对于宝玉的亲事,王熙凤同贾母一样,坚持黛玉是最佳人选。在王熙凤看来,薛宝钗成为宝二奶奶之日,便等同于自己要退位让贤了。
不仅会失去家务管理权,还要被迫回到贾赦“那边”伺候公婆。邢夫人如何对待无权的凤姐,该是可想而知。届时将是“虎落平阳遭犬欺”。

事实上薛宝钗确实没让王夫人失望,理家之中,虽然抢了探春的功劳,但却也是善施恩惠,行事稳重。
正因此,凤姐才费尽心机筹谋计算,不得不于病中强撑着察三访四。王熙凤“禀赋气血不足”,再经如此费心竭力,自然也就垮下来了。如此耗费心神,还不是因为薛宝钗带来的危机感吗?间接说来,也是王夫人造成的!
3 、贾琏

“不知保养”,这可不只是养气养心养神,更是指长期纵欲,不知节制。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四十六回,贾赦要纳鸳鸯,邢夫人先找到凤姐,想让其做个说客,而凤姐转述贾母的说辞:
老太太常说,老爷如今上了年纪,作什么左一个小老婆右一个小老婆放在屋里,没的耽误了人家。放着身子不保养,官儿也不好生作去,成日家和小老婆喝酒。
很明显,这里的“不保养”,便是不知节制,长期纵欲的意思。那么王熙凤会有这种情况吗?答案是肯定的。

毕竟贾琏比其父亲贾赦有过之而无不及,和王熙凤也能在午间“嬉戏”,凤姐不在身边时,多姑娘、鲍二家的、清俊的小厮都被贾琏收入囊中,正像贾母所说“脏的臭的都往屋里拉”。
贾琏如此渣,王熙凤又是个厉害角色,连平儿这样的心腹都被凤姐防着。那么凤姐在养病期间,岂会放任贾琏在外沾花惹草?——王熙凤自然会强撑着取悦贾琏。
【小结】:王熙凤在病中,仍不能置身事外,犹如凤姐对前来探病的宝玉所说:也只好强扎挣着罢了。总不得心静一会儿,别说想病好,求其不添,也就罢了。(第六十四回)

03 凤姐被休与死亡
王熙凤的判词: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画中的“冰山”,该是对应“末世”,凤姐这只雌凤所栖息的事冰冷险恶之地。
“一从二令三人木”,又该怎么解释呢?
这其中的“一二三”,其实是个顺序:
首先,听从贾母王夫人的号令,得到理家管事的权力,接着,号令贾府上下,最后被贾琏休妻。对应“哭向金陵事更哀”——被休后回到金陵娘家。但万没想到,王家遭遇不测,发生比被休更惨烈的悲剧。

可凤姐为什么被休呢?和血山崩有关系吗?当然有!
古代的七出包括:无子,淫佚,妒嫉,窃盗,口舌,不事舅姑,恶疾。
其中,无子、妒嫉、不事舅姑、恶疾,显而易见。
淫佚,并不只是出轨,也可解释为没有遵守男女之防。正如贾琏批评凤姐“他不论小叔子侄儿,大的小的,说说笑笑,就不怕我吃醋了”(第二十一回)。
窃盗,指存私房钱,当时的传统是不蓄私财,但凤姐利用公款放高利贷。
口舌,凤姐口齿伶俐,虽没搬弄是非,但其伶牙俐齿让人忌惮,最关键的是以此来压制贾琏。
可见,这“七出”,凤姐都犯下了,虽然无子、不事舅姑、恶疾这三项,并不是她本人的意愿,但却是事实清楚,也难怪凤姐会被休回金陵娘家。
王熙凤的判词旁,有幅画,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
这冰山,是王熙凤的靠山,指贾府和王家。冰山融,雌凤亡,贾府被抄,王家没落,两个靠山倾倒坍塌,凤姐也因重病血山崩而落入冰冷的水中
【总结】凤姐仅风光几年,为贾府的飘摇末世鞠躬尽瘁,结果却是镜中花水中月,令人感叹!
王熙凤究竟是怎么死的?
贾家败落后,王熙凤被贾琏休弃,最后命丧血山崩,这种惨景在她的判词写得很明白。
“金陵十二钗”中,王熙凤仅位列第九,然而作者与她的笔墨,是不让钗黛二人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自打出场,王熙凤便用最热烈闪耀的方式,此后凡有她的场合,大多都是明快活泼的,即使是在谋划一件坏事,也是叫人又爱又恨。
故事开始时,“四大家族”中的贾家、史家和薛家已经式微,唯王家却节节高升,王子腾自京营节度使升到九省检点。此消彼长,相对于其他家族的女儿,王熙凤更有了张扬的资本。
自打嫁入荣国府,姑妈王夫人便将内务之事交到她手中,再凭着一张巧嘴,很快取得贾母的关心。
娘家有王子腾这样的叔叔,贾府背靠贾母和王夫人两座大山,王熙凤的日子可谓顺风顺水,春风得意。
可惜,我们都知道,彼时的贾府外头看着鼎盛,内里实则已空。赫赫扬扬近百年的贾府,最终将“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覆巢之下无完卵,当日在贾府中享尽荣华的子孙们,也将风流云散,包括曾经遮天蔽日的王熙凤。

那么,王熙凤究竟是如何结束她的一生的?
其实在她的判词中,作者已经给我们做了非常完整的暗示。我们来看看: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判词还有一幅画,画中是一只雌凤站在冰山上面。
凡鸟是鳳的意思,这里面有个有趣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乃晋魏时期,名士吕安前去拜访好友嵇康,巧遇嵇康出门,嵇康的兄长嵇喜请吕安进屋,吕安止步不进,而是在门上写了一个“鳳”字,此字拆开是“凡鸟”,暗讽嵇喜为庸才。
所以作者用凡鸟称呼王熙凤,是不是暗示她是庸才呢?

判词的后面两句,是王熙凤的命运走向。
一从二令三人木:
从,是嫁夫从夫,这按当时的伦理观念,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令,是在王熙凤在获得一定的权力和资源后,开始压制丈夫贾琏;
人木,是拆字法,为了凑成七字诗。拼起来就是“休”,意为王熙凤最终被贾琏休弃。
一从二令我们在前八十回已经见识到了。而王熙凤被休弃,于各处细节是可以预见的。
譬如第二十一回,贾琏向平儿求欢不成,得知平儿担心被王熙凤忌恨。迁怒于王熙凤,称要“将这个醋罐打得稀烂”;
这时的贾琏,还是相当害怕王熙凤的。
到了第四十四回,贾琏已经可以在王熙凤生日叫下人媳妇来屋里偷吃了。被王熙凤发现后,他竟然拔剑拼命。
再后来王熙凤害死尤二姐,面对棺中躺着的尤二姐,贾琏痛心疾首,经贾蓉提醒,吞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终究对出来,我替你报仇。”

很显然,王熙凤曾经做过的怪事,终究都要对出来,届时贾琏亦受其累,新仇旧恨,焉能不报?
与此同时,还有一群人等着对王熙凤落井下石。
最急不可耐的,便是贾赦夫妇了,自王熙凤进府,就揽尽风头,帮着贾政一边做事,真正的公婆贾赦和邢夫人却没有得到一点好处,尤其是贾赦要讨鸳鸯,最后却被贾母骂得人尽皆知,那笔帐很自然就算在了王熙凤身上了。
试想到时贾母去世,王熙凤被查,王夫人想救她也无能为力啊。她很自然被遣回贾赦这边,邢夫人不得百般刁难吗?而王熙凤毕生行举,“七出”中就犯了好几出,休弃那不是分分钟的事儿吗?
这情形,正如她判词中的那幅画。
画中的冰山,是王熙凤的靠山,这靠山近有贾母王夫人,远有威风八面的王子腾。可是后来,四大家族一损俱损,贾家王家尽皆败落,王熙凤倚靠的冰山就此消融,她成了无立足之地的鸟儿,等待她的只有死亡。

而这冰山,除了暗示王熙凤靠山崩塌,还暗示了王熙凤的死因,那就是血山崩。
冰山,通雪山,冰山崩塌消融,便是“雪山崩”,谐音“血山崩”。而王熙凤的血崩之疾,在前八十回就有多次提及。
终日奔走于繁忙家务的王熙凤,给人的感觉一直是活力十足的。加上养尊处优,饮食起居异常讲究,谁也想不到她会身患隐疾。
在第五十五回,忙完年事后,王熙凤便小产了,掉的还是日盼夜盼的哥儿。按当时的规矩,小产也要休养月余,可在坐小月期间,王熙凤还记挂着府中大小事情,如此耗费精神,最终导致心力亏虚,患上了血山崩。
这一次患病,王熙凤是休养了八九个月才好。

到了第七十二回,也是操办完贾母寿辰这件大事中,王熙凤被邢夫人抓住小辫子狠命按在地上摩擦,颜面尽失。要强的王熙凤对事情一无所知,哑口无言,回来就倒下了。
王熙凤卧病后,鸳鸯来探望,屋外撞上了平儿,就先了解情况,平儿却小心翼翼告知:
“只从上月行了经之后,这一个月竟淅淅沥沥的没有止住。这可是大病不是?”
听平儿一说,鸳鸯便激动了:
“嗳哟!依你这话,这可不成了血山崩了。”
随便还说,自家姐姐就是因血山崩而去世的。
惜字如金的作者,突然安排鸳鸯来说这段故事,绝对不是为了充字数的,而是为了借鸳鸯之口,告诉我们王熙凤将来也会因此病而丧命。正如当初她笑骂袭人“你以为将来是做姨娘的,然天下事未必遂心如意,别忒乐过了头。”结果花袭人真的没能当宝玉的姨娘。

相对于黛玉的泪尽而亡,宝钗的独守活寡,王熙凤的下场,是极悲凉的。她一生虚荣浮夸,争强好胜,前半生风头出尽,结果现实用她最难以接受的方式,狠狠羞辱了她。她一直紧盯着的贾琏,最后将她休弃,她不惜掏空积蓄补贴家务,最后换来众叛亲离,她讳疾忌医,却死于疾病……
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