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俄为何要将首都从圣彼得堡迁回莫斯科?答俄的首都莫斯科。它的迁出,是1712年彼得大帝,把首都迁至圣彼得堡,彼得接手俄罗斯之时,他发现自己国家与庞大的疆域不相匹...
苏俄为何要将首都从圣彼得堡迁回莫斯科?
答

俄的首都莫斯科。它的迁出,是1712年彼得大帝,把首都迁至圣彼得堡,

彼得接手俄罗斯之时,他发现自己国家与庞大的疆域不相匹配的是,落后的经济规模和基础建设,在他亲眼见识到西欧发达之后,彼得渴望改变俄国现状,迫切为了夺取出海口,彼得向瑞典发起战争,取得胜利,让俄国人兵临波罗的海。

在公元1703年,在俄国的西北版图一座新城的建立,它名字就叫圣彼得堡。虽然这座城市,靠它拥有一座欧式风格,不足和俄国落后的一切抗衡,但是彼得需要的是一场地方,让深刻的社会变革,树立榜样在全国各地推广心可以理解。

当时俄罗斯的教会的力量和贵族势力在俄罗斯政坛,根深蒂固,盘根错节,他们一边千方百计地阻止改革的推进,一边加强自己的实力,莫斯科正是这种顽固派的老巢,在这里改革派,反对派,自由人士,受到打击伤害,一旦发现不同证件者,直接抓捕,流放……,虽然彼得是皇帝陛下,下边的阳奉阴违,政令难行的情况,他是一清二楚。。

改革不好会出问题,但是对于不改革,俄罗斯它会灭亡,为此,彼得大帝想了,变革一旦开始,就不能停下,既然莫斯科的势力盘根错节,那就干脆远离莫斯科。

1712年,彼得突然宣布迁都圣彼得堡,在这座与莫斯科截然不同的城市,人们衣着和饮食仿效欧洲,人们的思想西化,强大波罗的海舰队的军舰就停留在不远处的海面上,与欧洲的对手较量。在与德国的长久拉锯战,它掏空了沙俄的国力,人民揭竿而起,沙皇被赶下神坛。

当苏联尝试以新的方式执政,它要做的保住疆土,同时远离沙俄旧势力盘踞的地“圣彼得堡”。一战胜负未分,苏联提出单方面与德国媾和,避开欧洲强国干预。苏联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包括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地区获得独立,圣彼得堡成为战争前沿,此时作为首都的彼得格勒(圣彼得堡在十月革命后的称呼)已经不安全了。与此同时,拥护沙皇的旧势力在伺机发动复辟,苏维埃政府决定迁都回莫斯科。

现在莫斯科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首都,俄罗斯人口1.46亿,莫斯科人口约1230万。它拥有完善的工业基础,辐射全国的区位优势,并且还是一个交通发达,是俄罗斯政治中心,行政中心,经济中心,在全俄再找不到第二个城市可以取代它。
苏俄为何要将首都从圣彼得堡迁回莫斯科?
苏俄将首都从圣彼得堡迁回莫斯科,是个理智的举动,因为苏俄时期的圣彼得堡有着两大不足!如果不迁都,苏俄将面临巨大风险。
后来的二战,就证明了苏俄曾经迁都的正确性。
1、圣彼得堡的第一个不足:从军事角度看,安全性差

(1)圣彼得堡如何成为首都的?
很久以前,莫斯科就是俄国的首都,甚至,俄国的前身都叫莫斯科公国。
改变要从彼得大帝说起。
这是一个“给根杆子就想撬动地球的先生”,早期,彼得大帝隐瞒身份去西欧学习,回来后励精图治,一边继续祖先的扩张战略,一边有了更大的梦想。
彼得的大梦想是:不仅要扩张土地,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温暖的出海口,成为全球海权、陆权的双料大国。
说实话,这要求很高了,实现的难度和珠穆朗玛峰一样高。
当时的俄国面临的几个竞争对手的情况如下:
南边是奥斯曼帝国,堵住了俄国从黑海进入到地中海的出海口,这就像一个瓶塞子;西部靠南是波兰立陶宛王国,这个王国已经出现衰落的症状了;西部靠北边,是如日中天的北欧霸王瑞典帝国。
彼得大帝想得挺美,想要一鼓作气拿下奥斯曼,获得地中海的出海口。
事实证明,奥斯曼帝国不是纸糊的,一点都不好惹,作风极其彪悍,彼得大帝带人在1695年、1696年和土耳其人战斗,没获得太多的利益,就此和奥斯曼签订了和平条约。
此时,北欧霸主瑞典帝国蠢蠢欲动,大刀就要向俄国砍过来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彼得大帝带兵和瑞典在俄国的纳尔瓦开战。
这一战,让彼得大帝狼狈不堪。这一战,让彼得大帝瞬间清醒。这一战,让彼得大帝跑回了莫斯科。瑞典帝国是大患啊!

彼得大帝擦干了脸上的泪水,开始整顿,开始等待,他信奉: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报仇来得很快,甚至连三年都没等。
1702年,彼得一世趁着瑞典攻打波兰,马上出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复失地。并开始建立工事,修建城池。
1708年,瑞典帝国又来了,这一次,他们实在小看了彼得一世,此时的俄国简直就是脱胎换骨,一边 后退示弱,一边积蓄力量。后来趁着瑞典帝国想要前去乌克兰的功夫,彼得带人再次狠揍瑞典帝国,踩到地上使劲摩擦,获得辎重无数。
1709年,瑞典帝国再次前来,又被胖揍。一切说明,瑞典的查理十二世干不过年龄同样大的彼得大帝。
胜利了,彼得的忧虑又来了:自己带人返回莫斯科后,瑞典帝国一定会再次前来,怎么办?
想来想去,做出了一个决定:在彼得堡建都!行政机构,重要的军队都带过来。
这颇有点大明朝的朱棣“天子守国门”的架势。
1712年,圣彼得堡建好,就在这一年,彼得大帝完成了迁都,除了将行政官员迁移过来,还迁移了很多的富户。
彼得的迁都行动非常有效,后来和瑞典帝国的来回死磕中,俄国终究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并在1721年签订了著名的《尼斯塔特和约》。
就此,俄国从瑞典帝国手中夺得了芬兰湾、里加湾沿岸的土地。最关键的是,正式取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
那一刻,39岁的彼得大帝,满脸散发着光芒。
(2)从军事角度看,圣彼得堡有着重大缺陷

圣彼得堡作为首都,从军事角度来看,有着致命的缺陷:离波罗的海出海口很近,离芬兰陆地距离仅有180公里。
如果有强国从芬兰,或波罗的海攻击俄罗斯,首都被快速攻下来的概率非常大。这就是潜在的巨大风险。
彼得大帝的时候,“波罗的海”出海口南边的爱沙尼亚归俄国,瑞典帝国实力又在变弱,芬兰实力不强。
因此,一切被掩盖!
十九世纪初,芬兰又被俄国控制,成了俄国旗下的一个大公国,因此,圣彼得堡的风险进一步降低了。
但是,一战结束后,波罗的海三国先后独立了,芬兰也独立了。
如此,圣彼得堡的风险肉眼可见,迁都成了一个迫切的任务。从这个件角度看,苏俄迁都是无比正确的一件事。
二战时,如果圣彼得堡(列宁格勒)仍然是首都,很有可能被德国集中火力快速拿下。这验证了苏俄在1918年迁都莫斯科的正确性。
2、圣彼得堡的第二不足:地理位置不如莫斯科

(1)苏俄建立后,当时的经济、文化氛围,莫斯科不输圣彼得堡
从1712年开始,圣彼得堡成为了俄国首都,但是,短时期内,莫斯科作为文化、经济中心的地位没能改变。
随着时间的发展,圣彼得堡渐渐成为了首屈一指的中心,可莫斯科这一雄城的经济、文化的地位,还是和圣彼得堡一时瑜亮,不相上下。
这就像中国的北京和上海,一个是政治、文化中心,一个是金融、经济中心。
因为1918年的莫斯科,具有非常好的城市基础,经济较为发达,文化体系不弱,还有宏伟的克林姆林宫,如果要迁都,简直就是“拎包可入住,搬家无压力”。
所以,从圣彼得堡迁都莫斯科,没有更多的阻碍。
更重要的是,莫斯科的地理位置比圣彼得堡强太多。
(2)莫斯科绝佳的地理位置,要比圣彼得堡更出色

莫斯科地处俄国欧洲部分的中心地带,距离乌克兰、白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国家至少在600公里以上,这种距离,完全保证了战争一旦开始,具有一定的缓冲性,要比圣彼得堡的风险小了很多。
另外,莫斯科地处东欧大平原的中心地带,是如假包换的重要交通枢纽,如此,可以大大增加商品运转的效率,极大促进经济发展。
还有,莫斯科对俄国欧洲部分的各大城市,可以形成一个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辐射,是居于绝对的中枢地位。
除此之外,莫斯科前往西欧,也要比圣彼得堡距离更近。去往远东地区,西伯利亚大动脉起点就是莫斯科。
这样的地理位置,圣彼得堡是无法相比的。

总体来说,苏俄在1918年迁都莫斯科,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两个:一是,从军事家角度看,圣彼得堡作为首都风险很大;二是,从地理位置看,莫斯科是交通枢纽,是中心城市,也是经济文化中心。
这两个原因决定了:莫斯科比圣彼得堡更适合成为苏俄的首都!
苏俄在列宁带领下,于1918年迁都,这是很有远见的一步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