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的农村打不来粮食究竟是什么原因?过去的农村打不来粮食的原因,很多人认为是无良种、无技术、缺化肥、没有一个好的“当家人”等原因造成的。乍一看,确实如此,但其实...
过去的农村打不来粮食究竟是什么原因?
过去的农村打不来粮食的原因,很多人认为是无良种、无技术、缺化肥、没有一个好的“当家人”等原因造成的。
乍一看,确实如此,但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离问题的本质还差得远呢。
比如问:你怎么走得这么慢?回答说:因为我没有自行车、没有汽车。表面看,这回答很合理。但其实并未接触到走得慢的问题本质?那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呢?只要进一步问:你为什么没有自行车或汽车?就能接触到问题的本质了。
当时为什么缺乏良种、技术和化肥等?皆因国家穷、科技不发达、生产不发展呗!为何如此呢?穷折腾是主要原因;另外,人这个重要的生产力没有得到很好的解放也很要命!生产队这种生产方式,就是导致生产力不能获得彻底解放的错误做法。
很多人认为,生产队搞不好,主要是缺乏一个好的当家人。
确实,有一个好的当家人的生产队,相比没有好的当家人的生产队总体要好些。但问题是:
有好的当家人的生产队为什么那么少?若普遍都有好的当家人,为什么粮食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为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无所谓当家人了,粮食产量就能提高很多?是突然因为有了许多良种、技术和化肥吗?显然没那么回事!
结论:农业这种相对简单的劳动,生产队这种松散的组织形式,当家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远不及部队、企业、工厂等行业。
部队、企业、工厂等,可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有效管理;而农活的轻重定性、工分的高低评定、分配怎么才公平等问题就是一团乱麻,从而使生产队的管理繁琐而效果欠佳,故相对搞得好的生产队不多。
而一大包干,这些问题,统统自然就消失了!所以,根本的问题,在于不顾农业生产的特点,违反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没有对人性因势利导,从而调动不起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自然就不会高啦!
而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自然使粮食产量得到了增加。更重要的是,使农村的大量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可以进城务工,投入到国家各行各业的建设中,使国家逐步繁荣昌盛起来。在此大环境下:科技有了长足的进步;良种、化肥、农技、农机等日新月异;粮食产量进一步得到提高——迄今为止,我们也连续十多年获得丰收,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产粮大国的地位。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如此的光景!
过去的农村打不来粮食究竟是什么原因?
我看了众多人的回答,基本上答在点子上,我是农民世家,可以毫不客气说,一颗谷子下田,到时在桌上出现热气腾腾的白米饭,整个历程基本上经历过。
近些年来粮食产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起码翻了几翻,为什么?
我同意多数内行人的总结,一是种子革新换代,都是培育的优良品种,红苕出现一窝十几斤(或者是一个苕王),水稻用不上双季稻,亩产可出二千斤以上,过去农业社突破干斤亩都难,其中在分田到户前后几年都如此。
二是广泛使用现代肥料与农药,过去庄稼因缺肥,土地瘦养分差,往往长不满粒,一个包谷有不少半节米、空尖尖,玉米杆因红色瘦小而甜当甘蔗吃、谷子、小麦用肥不当成因天灾造成光一把草,有时是可粒无收。三是科学种植,克服了过去管理不当的技术缺陷。
四是机械化的操作,一是耕地质量优秀,节省不少人力,使其更有精力加强农作物的管理,天灾也影响不大,粮食照样有收,稳产或增产的可能性较大。
从刚解放后的粮食亩产三、四百斤,到集体社队时五、六百斤,到七、八十年代的水稻千斤亩,近几年又翻了几倍,一目了然。总之时代不断发展,粮也在不断的产,这是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事实。
至于少数人提高因大锅饭影响粮食的产量,末免有些牵强,当作你不是瞎说。
我就问一句,合作化以前不是大锅饭,是个体单干,怎么粮食亩产只有三、四百斤呢?为什么土地下户以后十来年,也基本在八九百,千斤亩都难呢?你说集体懒,水稻中途还要用脚去踩二到,加上锄草;红苕中途也要翻1一2回藤,很多操作不得不说是现在人们无法想到的。
再说,如果不是大锅饭时代,用集体力量进行土地改造,兴修水塘水库水渠等,你能保证现在粮食稳产增产?恐怕有相当地区仍处在靠天吃饭之中,反正你不信,我信!
不看到有些评论,我是不想说的。
谢谢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