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毛主席为什么在《沁园春•雪》提“唐宗宋祖”而不是明祖或清祖

    栏目: 百科 日期:2023-02-20 16:00:22 浏览量(来源:小苏

    [摘要]毛主席为什么在《沁园春•雪》提“唐宗宋祖”而不是明祖或清祖?《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一首非常著名的词作,特别是其中许多名句脍炙人口,就比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

    毛主席为什么在《沁园春•雪》提“唐宗宋祖”而不是明祖或清祖?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一首非常著名的词作,特别是其中许多名句脍炙人口,就比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人们在传颂的同时,也不禁会有所疑问,为什么是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成吉思汗铁木真五个人上榜。本文做一个简要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说。


    第一个方面从提到的英雄人物功业上来说,必须体量相当,都得是丰功伟业的著名帝王。

    纵观中国历史,能与上述五人相提并论,或者差不多的历史人物中,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也还可以作为候选人。但是因为后面两个原因,都不得不忍痛割爱。

    第二个方面从历史顺序分析。

    要人物出场按历史前后顺序不能乱,也就是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的历史顺序,不能颠倒,因为最后要落到“还看今朝”,所以几个人顺序倒过来就别扭了。

    现在的句子中五人里最后一个是元代的奠基人成吉思汗,而明太祖朱元璋和清圣祖都在他之后,如果改成“唐宗明祖(清祖)……成吉思汗”,历史顺序颠倒了。

    “秦皇汉祖”倒是也可以,但是后面有“宋祖”,刚才分析了,已经有了一个“祖”,汉祖也不好用了。


    第三个方面从诗词格律上分析。

    古诗词的格律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不能出律,这几句词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两句末二字必须是仄声字。也就是说如果“汉武秦皇,宋祖唐宗”就是出律了,是不可以的。虽然人还是那几个人,读起来就不美了。如果“秦皇光武”,光字出律,也不行。


    毛主席为什么在《沁园春•雪》提“唐宗宋祖”而不是明祖或清祖?

    我们先看毛泽东自己是怎么评价封建帝王的?毛泽东评价过历史上许多封建皇帝,通过他这些评价,我们能从中领悟到什么?

    毛泽东对封建帝王将相总体上持批判态度。诗中所列举的,都是中国古代皇帝中的极品。

    1925年12月,32岁的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显露出了一代领袖人物的豪迈气质。

    年仅32岁的毛泽东,其显露出的超过常人的胸襟和气魄,着实令人惊叹不已。

    毛泽东在他的名篇《沁园春·雪》中,提到了中国历史上几个极品皇帝。在他看来,虽然封建帝王总体上没有多少雄才大略之人,但这几个极品皇帝,可以称得上是古代皇帝中的代表人物,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的,明显比其他皇帝要高明。

    不过,从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角度来看,他认为:唐宗宋祖,秦皇汉武虽然很厉害,但都有明显的缺陷,文采、风骚很欠缺。至于成吉思汗,虽然武功显赫,却是一介武夫。

    而努尔哈赤,其文治武功,比之成吉思汗,又更差一筹。

    毛泽东指出这些封建皇帝的不足,并非全盘否定他们,而是要突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认为:当代人一定会超越古人。

    毛泽东对秦始皇的评价比较高。

    毛泽东是这么评价秦始皇的: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历史上骂秦始皇的人不少。但是在毛泽东看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是干了点实事的。其焚书坑儒行为,不能以今人眼光视之,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反而是孔夫子,空有名声,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不够大。

    而且,秦始皇是“祖龙”,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诗中其他人不写,怎么样也要把他写进去。

    毛泽东认为李世民和朱元璋都很会打仗,但李世民比朱元璋要强。

    毛泽东认为李世民的军事指挥才能,在封建皇帝中没有谁能超过他,无出其右。他是这么评价李世民的:

    “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李世民的军事指挥案例,给毛泽东以很大的启发。在他的军事生涯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其一再强调的最基本的作战策略,并始终贯穿于他的整个战争指挥过程之中。

    在总体实力不如对方的情况下,在局部地区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打胜仗。积小胜为大胜,逐步由弱变强,最终改变敌我双方整个力量的对比。即便是在总体力量已经超过对方的情况下,“杀鸡就是要用牛刀”,“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也是要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毛泽东还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

    “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攻,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谈论者杀。待敌人屡攻不克,兵士气愤已极,才下令反攻,一攻即胜。这样一可练兵,二可练民。”

    他对李世民的能征善战,善于用兵,褒扬有加。

    但是他认为:李世民在选定接班人方面,存在重大失误,不应该选择李治,这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同时,毛泽东对明朝的皇帝整体评价不高。他曾经说:

    “《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由于他对明朝皇帝普遍没有好感,加上军事指挥这方面,朱元璋比不上李世民,只能排老二,而诗词的篇幅所限,朱元璋肯定就要靠边站了。

    毛泽东说古代皇帝带兵打仗的冠军是李世民。不过当真如此吗?

    毛泽东在另一个场合,他又评价汉光武帝刘秀最会打仗:

    “历史上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

    一连用了三个“最”,不光最会打仗,还会用人,还有学问。如此高的评价,对毛泽东而言是绝无仅有。

    从这个评价来看,似乎还要超过李世民。

    不过汉光武帝刘秀,是汉景帝的儿子,长沙王刘发的后代,虽然也是一个极品皇帝,但他在历史上的名气,比汉武大帝似乎还要差了那么一点,汉武帝打出了大汉的威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毛泽东对此很欣赏。

    所以在诗中,汉武帝最终上榜。

    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在历史上的地位太重要了,是继唐朝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所以宋太祖被写入诗中。

    但是,毛泽东对宋太祖“陈桥兵变”之事很不以为然。他说:

    “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后周的臣子,奉命北征,走到陈桥驿,竟发动兵变,篡夺了周的政权。《旧五代史》却说他黄袍加身,是受将士们‘擐甲将刃,拥迫南行’被迫的结果,并把这次政变解释成是‘知其数而顺乎人’的正义行为。”

    毛泽东在诗中不提明祖清祖,当然还有诗词本身押韵的考虑。

    中国的古诗词讲究平平仄仄,读起来能够朗朗上口,我们读“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时,感觉非常流畅自然,但如果换成了“明祖清祖”,就会感到比较别扭,读起来也会显得比较生硬,缺乏诗词应有的韵味,其文学欣赏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题外话:毛泽东对女皇武则天评价也很高。

    毛泽东对李世民选接班人不以为然,认为正是由于李世民选择了李治,最终导致武则天当了皇帝,但这并不妨碍他对武则天的客观评价。毛泽东对武则天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

    你觉得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她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女人当皇帝,人们连想也不敢想。我看过一些野史,把她写得荒淫得很,恐怕值得商量。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