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大宋王朝不是重文轻武,能够一统天下吗?不能。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比较特殊的朝代,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很少有造反的朝代,有限的有记录的造反记录中,比较有名的就...
如果大宋王朝不是重文轻武,能够一统天下吗?
不能。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比较特殊的朝代,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很少有造反的朝代,有限的有记录的造反记录中,比较有名的就是梁山泊和方腊了。

原因就在于宋朝是士大夫阶层的巅峰,是儒家所追求的“众正盈朝”的年代。因为五代十国的教训太过深刻,赵匡胤又是武将造反的典型,所以赵匡胤害怕手下的武将也来黄袍加身这一出,就得压制武将的权利,而文官是仅有的选择,因为除了文官之外,还有外戚和宦官。而在当时的历史上,宦官还并未成为一股独立的势力,皇帝们并没有发现宦官的好处,即皇权的延伸。外戚就不说了,汉朝和唐朝的教训历历在目。所以当时皇帝只能在文官、武将、外戚之中选择其一,排除法之后,就是文官了。

而士大夫们在经历过开国两代皇帝的扶持之后,迅速进入国家中枢,成为了统治阶层。将国家的权利和社会利益比做蛋糕的话,士大夫阶层毫无疑问占据了最大的一块(此时的皇帝也选择加入了士大夫阶层,共同压制武将,将武将的利益瓜分了)。等到了宋朝中期,宰相文彦博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天子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所以在这些士大夫眼里,百姓是什么?是他们的奴仆和生产工具罢了。而管理百姓的手段里,武将靠什么?靠杀戮和强权。士大夫呢?靠洗脑和剥夺说话的权利。所以宋朝很少有造反的,因为士大夫决定将所有被剥削的活不下去的人,统统的纳入军队,即厢军。军队成了被提防的对象,因为他们是被剥削的活不下去的人汇集起来的,即贼配军!
所以并不是大宋王朝刻意选择重文轻武,而是当时的统治阶层在瓜分完武将的利益之后,并不愿意再吐出来。士大夫们作为统治阶层,做出了不抑制土地兼并的国策,所以士大夫们瓜分了天下大部分的土地,并且为了防止有人重新争夺士大夫们的土地,将自己的所有反对者和利益争夺者全部都划入了军队,即武将阶层,并对他们及其子孙进行洗脑(宋朝的土地集中程度难以想象,是少数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朝代,自耕农绝少,基本为佃农)。所以武将阶层(被洗脑的反对者集团)必然会被压制。而唯一有这个重新分配利益权利的皇帝,也选择将自身加入了士大夫阶层,把自己当做是士大夫的头头。所以压制武将是必然选择!如果不再重文轻武,国家分裂只是一瞬间的事,压制有多厉害,就有多大的反弹。
如果大宋王朝不是重文轻武,能够一统天下吗?
也不能简单说大宋王朝不能统一天下就是重文轻武的结果。
郭威建立后周,想统一天下;周世宗柴荣也想统一天下,死在平定天下的前进道路上;柴荣病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废后周建立北宋王朝,大宋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平定四方,基本平定并没完全统一天下时,就玩了一个杯酒释兵权,为的是巩固自己的帝位,在最后统一天下阶段还没完成就病故了。
继任者宋太宗赵匡义,也在想开疆拓土,统一天下方面是强势的,有野心的,并付诸行动的。赵匡义平定四方藩镇割据势力,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局面,但是,两次进攻大辽打了个平分秋色,实力不足只能开始采取守势。
赵匡义开始采取崇文驭将政策,这主要是他们夺取皇帝之位就不正,就是自身为武将强行夺权,所以也怕自己有此报应。此政策在还没统一天下的国度就开展,他就再也没有能夺取天下的雄霸之力。
结果,他们有统一天下的野心,也有军事行动,最终都受到强敌阻碍,却没实力平定四方,只能以失败而告终。这说明大宋王朝从开国时就缺少了一种力量的强大,后期继承皇帝者气魄和能力各方面的综合,基本没有超过前两代皇帝的。
所以,大宋王朝他从开始到灭亡,都没有能统一天下的能力,也没有能统一天下的王者出现。如果有这样的人,国策随时都可以变了的,所以不是国策限制,还是没能干皇帝人才的限制,也就建立不出强大的统一天下的实力。
赵匡义给定的崇文驭将国策,也确实限制了武力的强军,还有就是后继皇帝安逸享乐为主,进去搏击天下之心比较轻,放着舒服日子不享受,去冒太大风险自然大多数人都不会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