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顾命八大臣为什么失败(为什么咸丰帝的顾命八大臣斗不过一个26岁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栏目: 百科 日期:2023-02-14 18:00:39 浏览量(来源:小郎

    [摘要]为什么咸丰帝的顾命八大臣斗不过一个26岁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很简单,顾命八大臣,被咸丰皇帝忽悠了,而且被忽悠得相当惨,以至于把老命都搭进去了。1861年11月...

    为什么咸丰帝的顾命八大臣斗不过一个26岁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很简单,顾命八大臣,被咸丰皇帝忽悠了,而且被忽悠得相当惨,以至于把老命都搭进去了。


    1861年11月,首席顾命大臣肃顺,被押赴菜市口斩首。行刑前,肃顺宁死不跪,刽子手只能手持铁锤、砸断他的膝盖,然后再行刑。


    咸丰皇帝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一番好意,竟会将八大臣送上断头台!


    咸丰皇帝虽然只活了31岁,却破天荒地创造了多个羞煞祖宗的“第一”。


    在大清历史上,他是第一个在位十年,年年都在打仗的皇帝;

    第一个被洋人吓破胆的皇帝;

    第一个大敌当前,却拖家带口、离宫避难的皇帝;

    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让后妃干政的皇帝。

    ……


    他的一生充满槽点,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万般辛苦皆是空”。


    临终前,咸丰皇帝费尽心机搞了一场权力制衡,结果,俩月不到,就被自己的两个老婆,三下两除二拆了个干干净净。


    大清王朝就此偏离航向,朝着万劫不复之地一路狂奔。


    一个风华正茂、富有野心的女人,也就此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由于这一标志事件发生在辛酉年,所以史书将之称为“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到底怎么一回事?


    这一切,还得从一场密谋开始。


    一、咸丰之死


    1861年7月,被洋人吓得只能待在热河行宫避难的咸丰皇帝,因终日沉迷于酒色之中,终于不出意外地病倒了。


    眼看太医脸上的表情越来越凝重,时任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等职、统领行在一切事务的肃顺,赶紧向咸丰皇帝进谏,请求”效仿汉武故事”,此时皇太子载淳年仅六岁,为防止主少母壮、后妃干政,应杀掉太子生母懿贵妃、永绝后患!




    听到这个消息,懿贵妃顿时吓得魂不附体,遂脱簪待罪、抱着哭啼不已的载淳,整日跪在咸丰皇帝的病榻前,发誓绝不干政。


    这位惊慌失措的懿贵妃,就是日后执掌大清将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


    慈禧,出身叶赫那拉氏,17岁被选秀入宫,初封为“兰贵人";四年后,因生下皇子载淳,母以子贵,先后被晋封为懿妃、懿贵妃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慈禧长得虽不说多惊艳,但心机深沉、脑子灵活,更可贵的是,她通晓满、汉、蒙三种文字,而且能说会写,就是凭借这一点,慈禧一步步走上了人生和权力的巅峰!


    看来,“知识能改变命运”这一真理,不仅古今通用,而且男女通用。


    当咸丰皇帝偶尔懒癌发作时,他便指示懿贵妃代为批阅奏章,天长日久,懿贵妃处理政事的能力与日俱增,权力欲望也日益膨胀。


    肃顺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争分夺秒地赶在皇帝驾崩前,要求处死懿贵妃。


    咸丰皇帝被肃顺说得心动,但当他看到懿贵妃哭得梨花带雨、又抱着幼子跪在面前时,他立即心软了,既然人不能杀,那如何才能杜绝后妃干政呢?


    已到强弩之末的咸丰皇帝,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自以为的“天才权力架构”。


    首先,他任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等人为“顾命八大臣”,协助小皇帝辅政;


    "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清史稿》


    然后,又把自己的两枚象征皇权的印章——“御赏”和“同道堂”,分别给了大老婆慈安和皇太子载淳,由于太子年幼,“同道堂”印章暂由其母懿贵妃掌管。


    同时规定,顾命八大臣拟定的章程、旨令,必须同时加盖“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印章,才能生效


    “两玺均大行所赐,母后用‘御赏’玺,上用‘同道堂’玺,凡应朱笔处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热河密札》


    这样一来,小皇帝、太后、顾命八大臣三者之间,可以相互制衡,谁也不会一家独大,等到小皇帝成年,自然就能顺利亲政了。


    咸丰皇帝满意地安排完这一切,就带着对列祖列宗的无限愧疚,永远离开了。


    但让他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自己精心设计的“三权制衡”,竟会这么脆弱,以致他的梓宫还没入京,一番心血就付之东流了。




    二、叔嫂联手


    咸丰驾崩后的第三天,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就接到了首席顾命大臣肃顺上的一道奏疏。


    大致内容是:“日后凡我等顾命大臣拟好的文件,你们只管盖章就行,不要看也不要更改”。


    “谕旨由大臣拟订,太后但钤印,弗得改易,章疏不呈内览。”——《越缦堂国事日记》


    肃顺差一点就明说了:您二位太后只管安守后宫,前朝的政事就别插手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


    慈禧野心勃勃、冷不丁被肃顺摆了这么一道,顿时怒不可遏,于是,立即跑到慈安处,哭诉顾命八大臣欺负她们孤儿寡母,不将两个太后放在眼里。


    原本,慈安对朝政并不上心,但经此一事,慈安突然意识到,她和慈禧才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想要保住爱新觉罗家对皇权的统治,就必须消灭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


    就这样,志得意满的肃顺,亲手将自己送上绝路:


    不仅逼宫未成,还让两宫太后成了亲密战友,把自己列为了头号敌人。




    很快,慈禧又找到了另一个实力派加盟——恭亲王奕䜣


    奕䜣,是道光皇帝的第六位皇子 ,也是咸丰皇帝即位前,最有实力的竞争对手。


    所以,尽管奕䜣有能力、有抱负、有思想,咸丰帝对他一直比较忌惮,不仅不给他任何实权,就连顾命八大臣也没他的份儿。


    可以想见,奕䜣心里那个憋屈啊!


    慈禧相信,只要自己抛出橄榄枝,恭亲王一定会站在自己这一边。


    但当时,慈禧在热河守丧,奕䜣则远在北京,正处理与英法联军的外交事务,怎么能和恭亲王联系上呢?


    慈禧深居后宫多年,不愧为权谋高手,她先是指使自己的大太监安德海冲撞慈安的宫女,然后借机将安德海贬回了北京。


    这样一来,慈禧的意思就准确无误地传到了恭王府。


    奕䜣得信后,立即心潮澎湃,奏请到热河奔丧。肃顺等人觉得恭亲王这要求也不过分,就欣然同意了。


    奕䜣在灵前哭得一把鼻子一把泪,而后又提出:想拜见一下两位皇嫂。


    肃顺一想,人家亲哥哥死了,弟弟想安慰一下寡嫂,也算合情合理,就放心地让他去见了。


    结果,这一见不打紧,慈禧和奕䜣一拍即合、密谋了几个小时,一场政变就此拉开帷幕。




    三、一招制敌


    两个月后,顾命八大臣决定护送咸丰皇帝的灵柩回京。


    按照祖制,小皇帝需要扶棺而行,但当时天寒地冻、回銮队伍又行进地十分缓慢,慈禧便以“皇帝年幼、不堪劳累”为由,建议两宫太后和皇帝先行回京。


    肃顺等人一合计,觉得带着小皇帝也是个累赘,不如拨出一队人马,让载垣和端华带着他们自行回京。


    可让肃顺等人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平时连坐马车都嫌颠得慌的慈禧等人,竟会昼夜兼程,仅用了两天两夜就赶到了北京。


    当肃顺带着大部队护送着咸丰帝的灵柩,还慢悠悠地行走在密云时,慈禧、慈安已和恭亲王奕欣商量好了对策,连顾命八大臣各自的罪名都拟定好了。


    一天后,一无所知的怡亲王载垣和端华,突然被抓入宗人府,紧接着,醇郡王奕譞带兵赶赴密云,将还在睡觉的肃顺从被窝里拉了出来。


    不久,皇上明发谕旨,载垣、端华赐自尽,肃顺斩首,穆荫、匡源、焦佑瀛等人革职、流放。


    自此,顾命八大臣全军覆没。


    在顾命八大臣里,肃顺权柄最大,死得也最惨。


    据史料记载,肃顺临死前,对慈禧破口大骂,刽子手只能敲碎他的膝盖,打断他的双腿,才让其下跪,而后斩首。


    "将行刑,肃顺肆口大骂,其 悖逆 之声,皆为人臣子所不忍闻。又不肯跪,刽子手以大铁柄敲之,乃跪下,盖两胫已折矣。遂斩之。"——《清史稿》


    此后,慈禧将大清帝国的权柄牢牢控制在了自己手中,这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再也不受任何人的挟制了。




    顾命八大臣为什么斗不过年仅26岁的慈禧?


    由于肃顺是顾命八大臣实际上的“领头人”,所以,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理解为:

    时年46岁,身居高位、政治经验丰富,又手握遗命的肃顺,为什么会败给一个年仅26岁、常年深居后宫、从政经验为零的慈禧太后呢?


    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以下五点原因:


    第一、皇权的不容侵犯性


    不管顾命八大臣的对手是慈禧、慈安两宫太后,还是以奕䜣为首的北京集团,他们的结局都注定必败无疑。


    为何这样说呢?


    因为顾命八大臣虽受遗命“赞襄政务”,但实际上,他们代为行使的是一部分皇权。


    而在封建时代,皇权是皇帝专属、不容任何人侵犯的,关于这一点,中国历史上无数血淋淋的例子都可以证明。


    西汉托孤重臣霍光,一度厉害到能废立皇帝的地步,结果呢?满门抄斩、遗臭万年


    明朝托孤重臣张居正,不仅高居首辅之位数十年,还贵为帝师,深得太后的信任,结果死后不久,就被清算抄家,差一点遭毁墓鞭尸


    远的不说,就说清朝历史上,辅政大臣做到极致的二位——多尔衮和鳌拜,哪一个不是污名满身、不得善终?


    所以,在顾命八大臣接受任命的那一刻起,他们失败的结局就注定了。




    第二、咸丰皇帝的设计失误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没有明确授予顾命八大臣起草诏书的权力。


    换句话说,两宫太后手里的印章是死的,但顾命八大臣手里的权力却是活的。


    这也就意味着,一旦两宫太后,抛开顾命八大臣,与恭亲王奕䜣联手,将起草诏书的权力移交给奕䜣,那顾命八大臣就彻底失去和两宫太后抗衡的王牌了。


    所以,载垣和端华直到被抓时,还大声叫嚷:“我辈未入,诏从何来?”


    可怜啊,他们到死都没想明白,咸丰皇帝临终前给他们挖了多大的一个坑。


    看来,将一些关键细节落实到纸面上,是多么重要啊!




    另一方面,把恭亲王奕䜣排除在顾命八大臣之外。


    不管从血缘关系、声望、能力等各方面考虑,奕䜣都有足够的资格入选顾命八大臣,但咸丰帝因为自己的私心,偏偏将奕䜣排除在外,这就为日后奕䜣投靠慈禧埋下了伏笔。


    没有恭亲王坐镇的顾命八大臣,要声望没声望,要兵权没兵权,这样的顾命八大臣,拿什么制衡慈禧呢?


    第三、肃顺骄傲自负、性格暴躁


    我们常说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肃顺的惨死,很大程度上是自找的


    他掌权期间,上得罪太后、皇帝,下得罪僚属,一言不合,就骂天骂地骂皇帝,在波谲云诡的权力斗争中,这样的人不是明摆着嫌自己命长吗?


    咱们从两件事上,就能一窥端倪。


    第一件事,公然咆哮朝堂、吓得皇帝尿了裤子。


    咸丰驾崩后,山东道御史董元醇曾上过一道奏疏,请求太后垂帘听政。


    慈禧当然高兴不已,于是召顾命八大臣前来,议议此事。


    肃顺一听当时就火了,立即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帘”为由,坚决反对。


    兴许是肃顺太过激动,说话时声音太大,以致小皇帝都吓得尿裤子了。


    “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涕泣,遗溺后衣”。——《越缦堂国事日记》




    第二件事,独断专行,不团结僚属。


    肃顺做事雷厉风行,但对身边人很苛刻,一旦他得势,别人的一点小错,他也要揪住不放。


    在肃顺担任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的一年时间里,大学士柏葰因他被斩首、大学士翁心存因与他不和被逼离职、大学士周祖培被他骂得体无完肤。


    肃顺以其与众不同的行事风格,几乎将重量级的僚属,得罪了个遍。


    以至在政变发生后,朝中几乎无人为肃顺求情。




    第四、肃顺与慈禧太后的恩怨由来已久


    从肃顺的种种做法来看,他从未将慈禧这位年仅26岁的后宫女子当回事。


    (1)多次在生活上苛待慈禧


    在跟随咸丰皇帝逃难到热河时,慈禧因自己乘坐的骡车太破,就向侍卫内大臣肃顺提出,想换乘马车。


    谁知,肃顺竟以“没空”为由,直接回绝了。


    后来,慈禧实在坐不习惯骡车,就又遣太监去问,这回肃顺对太监勃然大怒,骂道:

    “你们还当这是在宫里呢?皇后尚且勉强坐上马车,难道你们主子,想凌驾于皇后之上吗?”


    咸丰驾崩后,肃顺本该同时给慈禧和慈安上“皇太后”的尊号,可肃顺偏偏晚一天给慈禧上尊号。


    这种“区别对待”,让慈禧对肃顺更加怀恨在心。


    (2)曾建议咸丰皇帝临终前除掉慈禧


    要不是慈禧带着幼子苦苦哀求,咸丰皇帝说不定就真听了肃顺的建议,杀掉了慈禧。


    自这件事起,慈禧和肃顺的斗争就已经白热化了。


    (3)从骨子里反对太后垂帘听政


    很显然,在这一点上,肃顺和慈禧的看法又是截然相反的。


    慈禧代咸丰皇帝批阅了多年奏章,心中早就对权力充满了渴望,原来处处隐忍,是因为咸丰皇帝还在,不敢。


    如今,小皇帝是自己亲生的,慈安又和自己成了盟友,慈禧岂能允许区区一个大臣凌驾于自己之上?


    第五、肃顺的权谋手段太稚嫩


    肃顺这个人,办事能力一流,但在权谋手段上,他压根不是慈禧的对手。


    这从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来:


    (1)听任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先行回京


    肃顺此举,不仅主动送出了手中的王牌,还给了慈禧、慈安和奕䜣充分的政变准备时间,再加上北京是奕䜣的地盘,要人有人,要兵有兵,慈禧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然而,当政变发生时,肃顺还远在百里之外的密云睡大觉,如此后知后觉,他不失败,天理难容。


    (2)主动让出军权


    在热河行宫时,肃顺统领行在一切事务,手里也有一支保卫皇帝的卫戍部队。


    但咸丰驾崩后,肃顺不知怎么想的,多次以“差务暂较繁忙”为由,请求辞去步军统领等职务。


    两宫太后当然求之不得,没了兵权的肃顺,再怎么闹腾也翻不出花来。


    在这方面,慈禧看得比肃顺清楚,她不仅主动拉拢了恭亲王奕䜣,还得到了原军事统帅僧格林沁、原军事副统帅胜保、北京步兵统领文祥等实力派的支持。


    政变成功的前提,一是有人,而是有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军权。




    总结:


    在这场"辛酉政变"中,顾命八大臣失败得彻底,也失败得毫无悬念。


    当时,这8位朝廷重臣均年过半百,而奕䜣时年30岁、慈禧26岁,慈安只有24岁。


    由此可见,在权力斗争中,向来不以年龄为成败,只以能力论英雄!


    政变结束后,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䜣成为议政王,大清进入历史上最后一个中兴时期——"同治中兴"。


    但,在度过“叔嫂合作”短暂的蜜月期后,当慈禧发现奕䜣也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时,又毫不犹豫用同样的手段,将奕䜣赶出了朝堂。


    没了奕䜣的帮助,慈禧犹如一只拔了牙的老虎,再也厉害不起来了。


    从根上说,靠政变掌权的慈禧,充其量,只是一位高超的权谋家,却不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


    所以,她能轻而易举将顾命八大臣连根除掉,却无法抵御外敌、富国强民。


    权谋家的眼里,装的只有皇权;政治家的眼里,装的才是百姓。

    为什么咸丰帝的顾命八大臣斗不过一个26岁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1861年11月,北京菜市口,咸丰托孤八大臣之首肃顺被处斩立决。肃顺行刑前宁死不跪,刽子手只得将其膝盖打断,至此咸丰帝留下的顾命八大臣因一场政变全军覆灭。


    回溯这段历史,我们还得先从咸丰驾崩前说起。1860年,英法联军进北京,吓得咸丰携妃嫔跑到热河避难,转年咸丰就因急火攻心重病缠身。咸丰自知命不久矣,遂于临终前抓紧处理身后事宜。

    咸丰子嗣单薄只有一个儿子,就是懿贵妃诞下的载淳,那时只有6岁。稚子年幼,咸丰终放心不下。他自知朝廷看似平静的表象下有三股势力暗流涌动,他们或有牵连却又各怀心思争权夺势。


    这三股势力首先就是以懿贵妃为核心的帝后派。别看懿贵妃只有26岁,可其杀伐决断不输男人,颇有些政治才能与野心,于是咸丰甚怕子少母壮,懿贵妃趁机上位擅权。

    其次就是为恭亲王奕䜣为核心的近支亲王派。奕䜣才能出众远超咸丰,当年只因不懂韬光养晦才输给咸丰错失皇位。如今奕䜣在朝中根基深厚,咸丰忌惮奕䜣深怕其夺儿子之位。再有就是以肃顺为核心的热河派,他们皆是对咸丰忠心耿耿的心腹大臣。

    于是咸丰为平衡各方权力以便相互制约,就封以肃顺、载垣、端华为首的热河派八大臣为赞襄政务大臣,拥有处理国事拟定圣旨的权力。

    但咸丰同时又赐给皇后慈安与懿贵妃,每人一个章,只有两人同时在奏折上盖章才算生效,相当于慈安与慈禧拥有一票否决权。


    咸丰自视如此安排,既把恭亲王奕䜣挤出核心权力圈,又能让顾命八大臣与懿贵妃互相平衡牵制。

    可咸丰却未料到,其精心布下的局,很快就被懿贵妃搅得乾坤颠掉,顾命八大臣输的一塌糊涂,甚至付出了生命代价。

    那么咸丰帝的顾命八大臣,尤其是手握咸丰帝遗诏的肃顺,为何斗不过只有26岁的慈禧呢?


    肃顺心直口快树敌太多

    晚清颓势朝臣庸碌无为,肃顺应是晚清朝廷少有的思路清晰,眼光独到之臣,甚至沙俄都有些忌惮肃顺鹰派思维。

    肃顺为人性直,心中想什么就说什么,凡其对朝政不满之处经常直言不讳,遂时不时就弹劾满洲大臣只知一味享乐,在政务管理方面低能低效,建议重视启用办事能力更高效的汉臣。

    肃顺说到做到,其大力举荐重用汉臣,从而得罪透了那些躺在祖宗功劳簿上,舒适惯了的满洲亲贵。

    肃顺得罪满洲亲贵还则罢了,可他还得罪了懿贵妃就是日后的慈禧太后,就只有吃不了兜着走了。

    咸丰临终前,肃顺就曾以子少母壮为由,建议咸丰效仿汉武帝去母留子杀钩弋夫人的先例,杀懿贵妃以绝后患。只可惜咸丰未听肃顺之议,却为懿贵妃与肃顺等人之间埋下了一触即发的仇恨暗雷。


    顾命八大臣难抵权欲诱惑妄想专权,排除异己未留丝毫余地。

    欲壑难填,当一个人拥有权力时,谁又能淡定安享本分不越位呢?有权之人从不怕权力大,而只想权力更大。

    咸丰逝后,肃顺等顾命八大臣从未将慈安、慈禧两宫太后放在眼中,总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表示,他们有管理政务亲拟圣旨的权力,慈安与慈禧身为女人只需盖章做做样子即可。从而八大臣讨论政务,将两太后晾在一边,根本不征求她们的建议,只把她们当做盖章的傀儡。

    慈安无欲无求倒也无所谓,可把权力看得比天大的慈禧岂能忍受靠边站?更何况皇帝是其亲儿子,慈禧更觉自己才是独揽大权的正主,遂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开始暗中筹划除掉顾命八大臣。

    肃顺等人妄想使两宫太后靠边站同时,还想将恭亲王奕䜣完全边缘化,不仅未给奕䜣任何重要职位的恩旨,只让其处理些与洋人打交道受累不讨好的苦差,甚至就连办理咸丰丧葬事宜,都不让这个亲弟弟沾边,直接将奕䜣推向了慈禧一派。


    顾命八大臣手中有权却无军权

    肃顺等人试图专权却未及时把军权攥在手中,甚至还将手中掌管皇帝卫戍部队的权力拱手送人。

    其实也不是肃顺等人主动放弃,当时他们只想做样子走过场,借口政务缠身需要分解工作压力,遂假意向两太后请辞。谁料慈禧未有一丝挽留,竟就坡下驴夺了他们掌管御林军的权力。

    军权是权中之权,可想而知顾命八大臣手中无一丝兵权,拿什么与慈禧等人抗衡,这也是其最大软肋。


    顾命八大臣大意失荆州,不敌慈禧的稳准狠

    肃顺等人只知慈禧贪权,却低估了这个年轻女人的心机权谋之深。由此肃顺只顾控制慈禧表面盖章权力,却未提防其背后小动作,才令其环环相扣悄然逆袭。

    慈禧先通过哭诉母寡子弱之可怜,又痛斥肃顺等人欺凌弱小之可恨,以博得慈安支持。后又偷派心腹太监安德海赴北京求助奕䜣。被边缘化的奕䜣岂甘落寞?正预谋伺机而动,听闻慈禧召唤一拍即合。随即奕䜣借口祭拜咸丰来到热河,实为面见慈禧商讨倒八大臣计划。


    奕䜣在咸丰灵前痛哭流涕表演一番,又想面见慈禧欲安慰寡嫂孤侄时,顾命八大臣竟无一人阻拦,就是其最大失误。

    如果说肃顺等人先前未笼络慈安,让两太后联手还算是小失误,毕竟慈安懦弱起不太大作用。可他们竟然让奕䜣与慈禧叔嫂单独会面,真真的脑子进了水。奕䜣与慈禧密谋一番,即刻返京准备政变相关事宜。

    握有兵权就是行事胜利的底气,奕䜣回京先将大将僧林格沁以及兵部侍郎胜保拢在手中。随后奕䜣又联络反对肃顺的满臣拟罪弹劾肃顺。

    奕䜣在京准备就绪,慈禧在热河就开始要求扶咸丰灵柩回京。肃顺等人本不欲回京,可又拗不过慈禧只得答应一起扶柩回京。


    快到京城之时,慈禧又借口载淳体弱,想让八大臣中的载垣、端华与她们穿小路先行回京,剩余六大臣扶柩后行,肃顺竟再行臭棋又同意了慈禧提议。

    慈禧回到北京一见迎接大臣,就痛诉孤儿寡母被肃顺等人欺凌的惨状。事先做足准备的满臣们也纷纷拿出提前拟好的奏折,要求严惩顾命八大臣。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端华二人反应迟钝,眼见慈禧顺势拟旨捉拿顾命八大臣,竟未来得及给肃顺等人送信,就被抓入狱。我们不得不慨叹慈禧识人之准,据说肃顺被抓时正与小妾在被窝温柔乡之中。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慈禧尽施雷霆手段,根本不容肃顺等人辩驳,很快就将其八人或流放或赐自尽,只有肃顺被处以斩立决。这就是慈禧得以垂帘听政成为最大赢家的辛酉政变。


    结语

    顾命八大臣之所以一败涂地,排除树敌太多、专权、无军权等次要因素外,主要还是低估了慈禧这个年轻女人。肃顺等人哪怕能减少任何一处失误,皆能打乱慈禧计划的环环相扣,就有可能改写历史,只可惜终未斗过慈禧的稳准狠。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