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董卓因为什么而做西凉刺史,西凉刺史董卓不过区区五万人马,为什么都奈何不得他

    栏目: 百科 日期:2023-02-12 20:00:15 浏览量(来源:小任

    [摘要]西凉刺史董卓不过区区五万人马,为什么都奈何不得他?很简单,因为董卓做对了三件事。董卓能统治洛阳,进而擅行废立、作威作福,从根儿上讲还得感谢袁绍,毫不夸张地说,若...

    西凉刺史董卓不过区区五万人马,为什么都奈何不得他?

    很简单,因为董卓做对了三件事。

    董卓能统治洛阳,进而擅行废立、作威作福,从根儿上讲还得感谢袁绍,毫不夸张地说,若不是袁绍出的馊主意,哪里会有董卓的“春天”?

    当初,汉灵帝去世前,试图废长立幼,改封王美人之子刘协为继承人,而为了达到目的,他还对宦官蹇硕委以重任,指望蹇硕能帮助刘协登基。

    但问题是,汉灵帝的皇后何氏想立自己的儿子刘辩登基,更重要的是,刘辩还有个强大的外援,也就是他的舅舅大将军何进。

    因此,蹇硕为了抢先立刘协为帝,与何进展开了极为激烈的斗争,但最终何进勾结十常侍击败蹇硕,并成功保扶刘辩上位,是为汉少帝。

    刘辩的登基,自然让母亲何氏以及舅舅何进地位高涨,尤其是何进,他与太傅袁隗(袁绍之叔)共同辅政,掌控了朝中大权。

    但何进在掌权后,一方面忌恨蹇硕曾计划谋害自己,另一方面忌惮宦官操控朝局,因此,在袁绍等人的建议下,决定出手除掉宦官集团,也就是“十常侍”等人。

    但十常侍也不是吃素的,他们探知何进有意对其等下手,就抢先走了何太后的路子,用重金收买以及哭诉等方式,让何太后站到了他们这一边。

    因此,在何进前去请示何太后要诛杀宦官时,遭到了何太后的阻止。

    如此一来,就让何进陷入两难境地,加上他这人性子上本身就喜欢犹豫不决,因此诛杀宦官的计划就暂时被搁置起来。

    就在这种情况下,袁绍给何进出了一个主意。

    绍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后汉书》

    袁绍的意思很简单,不就是何太后阻止诛杀宦官吗?只要何进下令,将边军调至洛阳城下,然后展开兵谏的架势,到时候就可以逼迫何太后点头。

    而何进听完这个建议,也觉得深以为然。

    就这样,董卓带着自己的部下,奉何进之命,浩浩荡荡地开赴京城洛阳,除了董卓之外,还有王匡、丁原以及桥瑁等人也从不同方向往洛阳进发。

    而就在董卓即将抵达洛阳的时候,洛阳城内发生了大乱。

    先是宦官们担心被何进诛杀,因此深感惶惶不安,不得已之下兵行险招,将何进诓骗至内宫后杀掉,之后袁绍等人借此机会带兵冲入宫内,又开始诛杀宦官。

    最终,走投无路的十常侍挟持汉少帝刘辩,以及陈留王刘协仓皇往宫外逃去。

    而在刘辩一行仓皇出逃之际,洛阳城内的混乱依旧没有停止,何进死后,其弟车骑将军何苗也亦被董旻(董卓之弟)等人联手杀死,何苗部众则被董旻接手控制。

    此时的董卓,已经距离洛阳城不远,史料上说大约也就是二十里左右,而当他看到洛阳城上空浓烟滚滚的时候,才知道京城发生了巨大变故。

    而他接下来的一系列操作,成功奠定了他能入住洛阳把持朝政的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尚未进入京城的董卓,所带的兵力实际上并不多,根本没有所谓的五万人马,如果真有这么多的话,当时任谁都拦不住他。

    当时董卓的兵力,大约是在三千人上下。

    卓初入洛阳,步骑不过三千。——《九州春秋》

    但在他发现洛阳城中有变的第一时间,马上下令全军催兵急进,在当天晚上,就赶到了洛阳城城西。

    之后,他又探知汉少帝被十常侍带往北邙山,于是又亲自带兵前去追赶。

    这一步十分重要,也是董卓能成功的前提,在他追上汉少帝并将其迎回后,手里就多了一个其他诸侯无法比拟的王牌。

    毕竟除了他之外,没有诸侯能在第一时间控制住了小皇帝。

    而这个时候,其他诸侯要么还没走到,要么还是一脸蒙圈,因此就在先机上,较之董卓落后了一手。

    但董卓却抢先控制住了汉少帝,这让他在政治上占据优势。

    这便是董卓做对的第一件大事。

    而第二件事则是在他进城后发生的,当时董卓虽持有汉少帝,但毕竟他的官职只是一介刺史,比起满朝文武公卿还是低了不少,所以,朝中不拿他当回事的大臣大有人在。

    比如当时的太尉崔烈,就敢公开呵斥董卓让其回避。

    因此,董卓必须想办法壮大自己的声势,毕竟只有声势大了,文武百官才会对他惧怕,董卓也才能震慑住众人。

    于是,董卓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辄夜遣兵出四城门,明日陈旌鼓而入,宣言云“西兵复入至洛中”。人不觉,谓卓兵不可胜数。——《九州春秋》

    什么意思呢?就是董卓安排自己的部下,在夜里乔装打扮后悄悄溜出城,然后白天穿上军装,遍插旗帜,大模大样地公开入城。

    如此反复几日后,城内不知内情的人均以为董卓兵多将广,实力不容小觑。

    这样一来,董卓就成功地震慑住了文武百官,也让其他有想法的诸侯不敢小看于他,从而稳固了自身的地位。

    当然,董卓这一招,毕竟说到底是个唬人的把戏,要想真正巩固地位,还得从增强自身实力入手。

    也正因为如此,在董卓入城后的第一时间,便吸收了原何进的部曲(张辽便是在此时归降董卓的),另外,何进之弟何苗的部曲被董卓之弟董旻控制,自然也成了董卓的部下。

    就这样,董卓从初入城时仅带了三千人马,迅速转变为实力强横的军阀。

    先是利用计谋来壮大自身的声势,使得百官和诸侯不敢轻视,同时又将何进、何苗的部曲吸收为己所用,进一步扩充自身实力,这便是董卓干对的第二件大事。

    而董卓干的第三件大事,则是吞并了丁原的并州军。

    丁原出身寒微,原本是并州刺史张懿的部下,在张懿抵抗胡人进攻兵败被杀后,丁原接任并州刺史一职。

    上任后,丁原开始屯兵,一度声势浩大,麾下也有不少猛将,比如吕布、张辽以及张扬,均是丁原部下之一。

    到了汉灵帝去世后,丁原也奉何进之命带兵进驻洛阳,并且还曾与何进一起商议诛杀“十常侍”的计划。

    而何进被十常侍诛杀后,丁原原本是有机会与董卓争锋的,毕竟他麾下可是有不少战力不错的并州军。

    但可惜的是,由于丁原过于信任吕布,而董卓探知此消息后,用计收买了吕布,最终,吕布将丁原杀死,并将丁原头颅献给了董卓。

    这样一来,包括吕布以及并州军,全都归了董卓所有。

    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布斩原首诣卓。---《三国志》

    算上董卓自身的部队,加上兼并吸收了何进、何苗的部曲,以及他利用吕布除掉丁原后吞并的并州军,董卓在一夜之间发财了。

    到了这个时候,京城中几乎已经无人再能和董卓抗衡。

    当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当时也不是没有人能抗衡董卓,比如袁氏(即袁隗、袁绍叔侄),其实还具备有一定的能量。

    毕竟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极多,就连董卓都算是袁氏的门人之一。

    但可惜的是,袁家虽说在朝野影响巨大,但奈何没有掌握兵权,而这也是当初袁绍极力支持董卓入京的一个原因。

    在当时的袁隗、袁绍叔侄俩看来,董卓是袁氏的故吏,只要将其召至京城,然后利用董卓的兵力,就可以帮助袁家干一番大事业。

    说白了,最早时董卓是被袁家当做一个打手来看待的。

    不过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里,袁家以为董卓会听他们的话,谁曾想到董卓并不是个容易控制的人,在他到了京城之后,看到当时混乱的局势,顿悟出“谁的拳头大谁就有理”的真谛后,干脆一脚将袁氏踢开了。

    而等到袁氏叔侄反应过来的时候,董卓已然成长为谁也奈何不得的一头巨兽。

    并且早在董卓刚进入洛阳时,就有人劝袁绍,说董卓必然会祸乱朝廷,不如趁其长途行军,士马劳顿之际,突然发动袭击,说不定就能擒下董卓。

    “董卓拥制强兵,将有异志,今不早图,必为所制。及其新至疲劳,袭之可禽也。”---《后汉书》

    结果,袁绍却百般犹豫,迟迟不敢下定决心,错失了这次绝佳的机会,再之后,董卓不断强化了实力,彻底稳固了自身地位,便开始着手废立皇帝。

    期间,袁绍虽说据理力争,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气节,但奈何袁绍手里没有兵权,故而也就没有与董卓抗衡的资本,最终只能“提桶跑路”。

    而在这里,还发生了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细节。

    袁绍跑了之后,董卓将废立之事汇报给了袁绍的叔叔袁隗,而袁隗居然同意了,由此就可以看出,这袁氏一门果真并不是安分、忠君之人,包括袁隗在内,一直都想着“火中取栗”。

    只不过,袁绍看清了局势提前跑了,而袁隗还在幻想着能捞一点是一点。

    最终,汉少帝刘辩被废,陈留王刘协因是董太后抚养,而董卓自称自己是董太后同族,因此在他的拥立下,刘协登基,是为汉献帝。

    再往后,董卓毒杀了何太后以及刘辩,又将一帮试图推翻他的大臣一一处死,其中,袁隗也因为其侄子袁绍、袁术起兵反董,遭到了董卓的杀害。

    料理完这一切后,百官们在董卓的压制下,均是噤若寒蝉,谁还敢反抗董卓?能保住命就不错了。

    纵观董卓夺权的整个过程,其实也是充满了谋略。

    虽说最开始他仅带了三千左右的人马,但他通过第一时间迎回并控制汉少帝,具备了其他诸侯不可比拟的政治优势。

    之后又利用计策壮大自身声势以及吸收何进、何苗的部曲,达到了扩充实力的目的,另外通过利诱吕布成功诛杀丁原,并吞并其麾下的并州军。

    这几件大事成功地干下来,董卓的实力得到暴涨,自然也就没人能与之抗衡了。

    而在这其中,最可悲也最可笑的就是袁氏家族,本来他们想的是在混乱中捞点利益,结果却引狼入室,并且这头狼还翻脸不认人,最终导致袁隗被杀,袁绍跑路,不得不说,这可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典范。

    西凉刺史董卓不过区区五万人马,为什么都奈何不得他?

    汉末时期,董卓是当时最有实力的地方实权派之一。不过董卓进京时,他所带的兵马没有五万人,按照《九州春秋》的记载,撑死了也就三千人。

    卓初入洛阳,步骑不过三千。——《九州春秋》

    并且董卓在进京前,其实他已经被调离西凉军了。当时汉灵帝对他明升暗降,一面晋封他为并州牧,一面又让他将兵权交出(交由汉末名将皇甫嵩指挥)。董卓心里清楚,如果兵权没了,他就完蛋了。

    于是董卓接受了任命,但是不交兵权。他上书给汉灵帝辩解道,说自己掌兵十年,士兵上下跟他的关系太好了,都要为他卖命。朝廷让他去并州,这个他没意见。但是西凉军的士兵也要跟着他一起去并州。随他一起“效力边垂”。

    汉灵帝一看董卓这么狡猾,便遣使者去下诏责备董卓。然而董卓那厮手上有兵,对汉灵帝有恃无恐。最终,董卓还是带了五千人向并州出发。但是走到河东郡后,董卓就不走了,因为洛阳发生了内讧。

    什么内讧呢?就是著名的十常侍之乱,大将军何进被杀。接着何进一党又进行报复,把宦官也大杀一通。导致京城大乱,连个能主持大局的人都没有。

    说到这里,要吐槽一下东汉末年的那些军阀和士族们了。那些人就是柳条上串王八,一类货色!董卓能进京把弄朝政,不是他有本事,而是京城中有内应。这个内应也不是别人,恰恰就是袁绍!

    那么袁绍和董卓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董卓有个身份一直被人忽略,他并不是个简单的土鳖军阀。实际上他早在汉灵帝熹平年间,就被司徒袁隗(袁绍、袁术的叔叔)征辟为掾吏。所以他是在袁氏一族的支持下,才得以火箭高升,一路坐到了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的位置。

    因此可以说,董卓就是袁家的门生,跟袁氏也有很紧密的利益关系。而董卓能进京,就是袁绍出的主意。

    在董卓进京的前夕,大将军何进打算将宦官诛杀,但是他的妹妹何太后不同意。于是袁绍就提议,干脆我们汝南袁氏与你合作,大家一同剿灭宦官,完成陈蕃窦武当年未竟事业。何进采纳袁绍的建议,确定了征召外兵进京,武力逼宫的决策。

    其中,由何进派出去,从洛阳出发至外地征兵者共五路。

    第一路:王匡至徐州征调五百强弩。

    第二路:鲍信至兖州泰山郡征兵。

    第三路:毌丘毅至扬州丹阳郡征兵。(刘备曾随行)

    第四路:张杨至并州征兵。

    第五路:张辽至冀州征兵。

    另外,由何进下诏,从外地调往京城洛阳的部队有三路。

    第一路:东郡太守桥瑁从东郡至成皋县。

    第二路:武猛都尉丁原从河内郡至孟津。

    第三路:并州牧董卓从河东郡出发,至关中上林苑。

    这个命令下发后,遭到了郑泰、卢植等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董卓不靠谱,于是何进对董卓敬而远之,拒绝其进京。所以就只有桥瑁和丁原两路人马进了京。

    结果,袁绍私招董卓进京!董卓还是大摇大摆的朝着京城而来。何进得知,派种劭先后两次劝阻,最终将董卓逼退,暂退到洛阳城西二十里处扎营。但是洛阳城还是在董卓的眼皮子底下,他随时都可以进城。



    之后一个月,洛阳大乱。

    先是宦官杀了何进,激怒了何进一党。接着以袁术为代表的何进一党杀进了皇宫,把宦官们杀的鸡飞狗跳。并且这还没完,那些凡是跟宦官有关系的,比如司隶校尉樊陵,河南尹许相等人,也纷纷被杀,并且还是被袁绍杀的。后来杀红了眼,董卓的弟弟董旻联合吴匡,把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也给杀了(怀疑他与宦官有染),并且控制了何苗的部队。

    随着何进被杀,宦官被屠灭,支撑着东汉政治平衡的三个支柱:宦官、士族、外戚,一下子就倒了两根。士族们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影响力反而还加强了。这个结果,恰恰就是袁绍最想看到的。

    但是,士族也分好几派,并不是所有的士族都是汝南袁氏的马仔。而且有些人还是何进的死党,这些人与袁绍的利益并不一致。所以董卓就成了关键人物。因为只要他加入哪一派,另外几派就只能等死了。

    在何进被杀的第三天,董卓也知道了洛阳的情况,于是率军前往洛阳。才二十里,半天就赶到了。

    董卓刚到洛阳,立即就得到了袁家掌门,太尉袁隗的认可。先是拜他当司空,接着又支持董卓杀丁原,吞并了丁原的并州军。再加上董旻之前吞并的何苗余部,董卓一下子就发财了。

    他找袁绍、卢植商议废立。卢植不同意,弃官而走。袁绍也不同意,也弃官而走。但是董卓不在意,他还是在进京后的第三天,废了汉少帝。



    说到这里,我觉得有一点很奇怪。按照《九州春秋》的记载,董卓进京时,率领步骑不过三千人,他觉得兵太少,害怕京城人士不服。便隔四五日,派遣兵士半夜潜出出四城门,第二天早上高举旌鼓而城,号称"西兵复入至洛中"。让大家觉得得董卓的兵马数不胜数,不敢反抗。

    率四五日,辄夜遣兵出四城门,明日陈旌鼓而入,宣言云“西兵复入至洛中”。人不觉,谓卓兵不可胜数。——《九州春秋》

    但问题是,按照十常侍之乱和汉少帝被废的时间记载。

    十常侍之乱是公元189年8月27日

    汉少帝被废是公元189年9月1日

    也就是说,董卓他是在进京之后的第三天就废掉了汉少帝。三天时间,这就明显与《九州春秋》中所记载的“率四五日”有明显矛盾了。时间对不上啊!

    所以我觉得,董卓进京后,他兵强马壮应该是事实,吞并了何苗和丁原的部队,他能不兵强马壮么?但是《九州春秋》中记载的董卓玩心眼,靠小把戏吓唬人,应该就是虚构的事情。

    这个质疑先放一边,再说回袁绍与董卓。当董卓兵强马壮后,何进的心腹鲍信对袁绍说,我们杀董卓吧?结果袁绍不同意!然后鲍信貌似心里明白了什么,怕是你们袁氏一族早就跟董卓是一伙人了吧?于是,鲍信当天就带着兵马跑路了……

    到了第二天,董卓说出自己要废皇帝时,袁绍跟董卓吵了一架,然后也跑了……

    董卓呼绍,议欲废帝,立陈留王。是时绍叔父隗为太傅,绍伪许之,曰:“此大事,出当与太傅议。”卓曰:“刘氏种不足复遗。”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献帝春秋》

    随后若干天,京城的有志之士,也纷纷向关东跑路。比如典军校尉曹操。

    当这些人全跑路后,董卓自然而然的就控制了朝廷,并开始了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以上便是董卓控制京城的全过程。从叙述中可以看出,董卓能够进京,玩弄朝政,与京城中袁氏一族的鼎力支持是离不开的。其中袁绍是关键人物,他叔叔司空袁隗则是幕后主使。整个过程(杀何进、杀宦官),就像是一个早就计划好了的阴谋。当宦官和外戚全部都被干掉后,士族就成了唯一独揽大权的群体。

    只不过,董卓就像是一个野兽。他最后野性大发,失控了!不仅一脚踢开了袁隗,最后还咬死了袁隗。自己一个人独揽大权,俨然以皇帝自居。而这一切的一切,就在于他手上不仅握着自己的西凉军,还吞并了丁原的并州军(吕布加盟),后来又吞并了何进的余部(张辽加盟)。最后发展成了当时最大的军阀,无人能敌!

    最后再说说袁绍为什么要跑。我觉得,袁绍最早应该与袁隗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在废立皇帝这个事情上,袁绍与叔叔的意见不一致。袁隗同意废,袁绍不同意。其结果就是袁绍逃出京城,袁隗继续与董卓合作。后来的结果证明了袁绍是正确的,董卓翻脸就咬主人,而且还是提拔他的恩公。当董卓的地位爬到袁隗之上后,袁术也跑了,而且还是带着虎贲军一起跑的。

    这就叫与虎谋皮,以为自己是训虎的,结果把自己给玩死了。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