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景帝明知诛杀恩师晁错,七国并不会因此罢兵,为何还要将其腰斩?你怎么看?薄情寡义,以后没人卖命了。汉景帝明知诛杀恩师晁错,七国并不会因此罢兵,为何还要将其腰斩?...
汉景帝明知诛杀恩师晁错,七国并不会因此罢兵,为何还要将其腰斩?你怎么看?
薄情寡义,以后没人卖命了。
汉景帝明知诛杀恩师晁错,七国并不会因此罢兵,为何还要将其腰斩?你怎么看?
汉景帝清楚,即使杀了晁错,七国诸侯也不会就此罢兵,但景帝还是把晁错腰斩啦。这就是帝王之术,景帝的高明之处。
01
削藩政策的来龙去脉
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后,逐步消灭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大封刘姓子弟为诸侯王,把他们视为朝廷的屏藩,而且认为这才是天下同姓一家。
西汉文帝即位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升自己的权威,就采用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举足轻重的大诸侯国分析为几个小国,以图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但是,诸侯王对于中央政权的威胁,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彻底解决。
之后,晁错多次上书汉文帝,提出削诸侯和改革法令的建议。文帝虽然十分赏识他的才能,但并没有采纳他的主张。
这与汉文帝以“仁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有关。削夺同姓宗族子弟的封地可谓不仁,违背高祖刘邦的遗愿可谓不孝。同时,文帝还担心削夺诸侯王的封地会引起他们反叛,平叛就会再次引发战争,这与他提倡的休养生息政策不符。
前157年,文帝驾崩,太子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景帝提拔晁错为内史,不久升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此时,中央专制皇权与地方诸侯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
前155年,晁错再次向景帝陈述诸侯王的罪过,请求削减他们的封地,收回旁郡,提议削藩。
晁错上疏《削藩策》,指出: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意思就是说,你削藩他们也会反,不削藩他们也会反。削藩,他们会早造反,但危害会小一些;不削藩,他们造反会晚一些,但危害更大。
奏章送上去后,景帝就让公卿、列侯和皇族集会讨论。由于景帝宠信晁错,没有人敢公开表示反对,只有大将军窦婴不同意。为此,窦婴与晁错也结下了怨仇。
于是,景帝诏令: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诸侯王闻之哗然,都强烈反对,憎恨晁错。
景帝诏令下达十多天后,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由,联合发动了叛乱。
这就是史称的“七国之乱”。
02
诛杀晁错以平息叛乱
景帝闻知七国叛乱,就和晁错商议出兵事宜。晁错建议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
此时,窦婴入宫请求景帝召见袁盎。袁盎曾经做过吴国的丞相,对吴王刘濞的情况熟悉,也曾经因为接受刘濞的贿赂被晁错弹劾过,被贬为庶民。
袁盎认为:“吴楚七国之乱不足为患,只要斩杀晁错,恢复他们的领地,兵不血刃,就可以平定叛乱。”
景帝默然良久,最后决定牺牲晁错以换取诸侯王退兵。
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但晁错此时毫不知情。
于是,景帝派中尉陈嘉宣晁错上朝议事,走到长安东市,陈嘉命令停车,宣读景帝诏书,将晁错腰斩。
03
晁错仅仅是景帝的一颗棋子,杀晁错为的是堵住所有人的嘴。
景帝清楚诸侯王叛乱的真正原因,是晁错削藩的建议动了他们的奶酪。杀掉晁错,不恢复他们的封地,他们依然不会善罢甘休。如果就此妥协,他们会更加嚣张,矛盾更加激化,中央皇权会进一步失去权威。
但由于晁错与所有大臣关系并不融洽,大臣们想趁机除掉晁错。如果不杀晁错,就会为重臣和诸侯王提供口实。为了堵住众臣的嘴,景帝必须牺牲晁错的性命,以此换取对诸侯王义正辞严的讨伐。
晁错死后,校尉邓公从前线归来,向景帝汇报。邓公认为诸侯叛乱,清君侧只是个借口。诛杀晁错对内堵塞了忠臣之口,对外却为诸侯王报了仇,而叛乱并不会平息。
景帝深以为然,也正如邓公所言,晁错被杀后,诸侯王并没有由此罢兵。
景帝降诏讨伐,不到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
其实,景帝、众臣都很清楚,杀不杀晁错都于事无补。
究其原因,主要是晁错德望不足。晁错锐意改革,深谋远虑,但与朝中大臣为此结怨太深;自己躲在京城而把皇帝推到了前线,惹起朝中忠臣的不满;危难之际不思积极平叛,反而携私怨打击政敌。晁错德行节义不足以服众,这是招致杀身之祸的根本。
景帝为了把平叛这事做得名正言顺,就借用晁错的脑袋以堵住众臣的嘴。
诛杀晁错作为策略,这是帝王之术,也无可厚非。遗憾的是,景帝平叛之后没有恢复晁错的名誉,这事做得太过分。其原因也是晁错与大臣们关系太不融洽,没有一人在诛杀晁错前后出来替他说话,这就是晁错自己的过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