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评价北魏冯太后?被历史称颂的“文明冯太后”,本来没有资格登鼎历史舞台的,可偏偏因为北魏一条不成文的陋习,被推到了历史风口上,从而成全了光辉一生。这条不成文的...
如何评价北魏冯太后?
被历史称颂的“文明冯太后”,本来没有资格登鼎历史舞台的,可偏偏因为北魏一条不成文的陋习,被推到了历史风口上,从而成全了光辉一生。
这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北魏一朝沿用的“子贵母死”。
说白了就是儿子要成为未来的天子,做母亲的在儿子即位前要被杀死!
这也太悲催了!

历史轨迹
当初,北魏先帝拓跋珪首创了这一规定,他立长子拓跋嗣为太子后,决定参照西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的旧例,将拓跋嗣的生母刘贵人杀死,这就是北魏后世一直承袭的“子贵母死”的陋习。
汉武帝之所以用这种方法除去了钩弋夫人,完全是因为历史著名“恶妇”吕雉带来的恶果。
高祖刘邦驾崩后,吕雉专政,祸乱朝纲,消灭刘氏子弟,给汉朝带来了不可估计的损失。
汉武帝刘彻为防止“帝幼母强”这种吕雉现象的重演,就采取了杀死钩弋夫人的方法。

其实,这也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偏激措施,然而就是这种不怎么样的方法,竟然被北魏的帝王们奉为圭臬,延续了下去。
本来嫔妃们都希望生下皇子以获取地位和利益,这下子好了,都不敢怀孕了,被皇帝临幸后,还要偷偷服用避孕药,谁都不敢生下第一个儿子。
有人欢喜有人忧,文明冯太后就是因为这一规定而成为最大的获益者。

文明冯太后
冯太后有着皇族血统,她的祖父就是北燕最后一代君主冯弘,有皇室血脉的基因,冯太后肯定差不到哪里去。
冯弘的几个儿子冯崇、冯郎、冯邈因遭到嫉恨,怕在北燕被杀,在北燕还没有灭亡时就投降了北魏。
其中次子冯朗受到北魏皇帝拓跋焘的重用,担任秦、雍两州刺史。
冯朗就是文明冯太后的父亲。
文明冯太后还在几岁大时,冯朗就因为谋反的事受到牵连被杀。
作为冯朗的女儿,小姑娘被没收到了宫中。幸好冯朗的妹妹是拓跋焘的左昭仪,小冯姑娘由姑姑教育抚养长大。十年后,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知书达理的妙龄少女,引人注目。
十四岁那年,豆蔻年华的小冯被刚刚即位的拓跋濬看中,选为贵人,四年后又被立为皇后,母仪天下。

拓跋濬的儿子拓跋弘同年被立为太子。
拓跋弘的亲生母亲李氏出身南朝,当年拓跋焘挥师南征,拓跋焘的侄子拓跋仁在寿春经过李氏宅院,就将漂亮的李氏掠到北方。
拓跋仁谋反自杀,李氏随拓跋仁的家人一起被送到平城,李氏被还是太子的拓跋濬一眼相中。
拓跋濬被李氏的美貌惊艳,惊叹地询问左右:“这个妇人漂亮吗?”
左右都赞同说:“是啊是啊。”
拓跋濬居然等不及就在仓库里临幸了李氏,事后竟怀上了拓跋濬的第一个龙胎,生下了拓跋弘,李氏也被封为贵人。
而悲剧的是,随着拓跋弘被立为太子,宫中按照老规矩,命李氏自裁,拓跋弘则由冯皇后抚养。

冯皇后自己没有生养,但是待太子拓跋弘很好,如同己出。
小太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冯皇后的全面影响,汉化程度很深。
拓跋濬去世时才26岁,冯皇后只有27岁,还是一个风情万种的少妇,拓跋濬的去世对冯皇后打击不小,面对守寡的现实,让她几乎无法接受。
宫中焚烧皇帝的生前用品,百官和嫔妃尽皆到现场临泣送别,哭声震天,冯皇后受到深深地感染,悲叫着跳尽火堆,要为拓跋濬殉葬,左右慌忙上前将她拖出来,半天冯皇后才苏醒过来。
就是这一壮举,让她获赞不少,这也为她登上政治舞台打下基础,对于有很深文化素养的冯皇后来说,让我们怀疑她的动机“不纯”。

走上前台的冯太后
此时,拓跋弘年仅12岁,虽然3岁就被立为太子,聪睿机敏,但是没有什么治国经验。
时任车骑大将军的乙浑乘机扶太子拓跋弘继位,并矫诏假传圣旨,把自己的政治对手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南阳公张天度等几个实权派人物召等宫中杀害。
乙浑又把在代城附近温泉疗养的平原王陆丽骗到京中杀害。
乙浑自任太尉、丞相,位居诸王之上,朝中大小事务都由他裁决。他在朝中广插亲信,并进一步扫除异己,顺阳公拓跋郁谋划诛杀乙浑,反而被他杀死。
眼看北魏朝廷一片乌云,就要变天。
这时候,安远将军贾秀站了出来,公然叫板乙浑。

贾秀掌管着官吏事务,类似于吏部尚书,他为人正直,且有很高的声望。
贾秀明白必须早日扳倒乙浑,否则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存亡问题,而是整个国家的存亡。
要扳倒权臣,单靠几个正直的老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更大的靠山。
他们开始秘密联系皇族宗室,拉拢所有反对乙浑的力量。
在此紧要关头,拓跋弘尊奉的保太后出场了。
她就是被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称为“北魏一朝极有关系的人物”的传奇女性——文明冯太后。
拓跋弘做皇帝,年轻的冯皇后就变成了冯太后,乙浑大权独揽,冯太后是极度不满的:小乙,你这么嚣张跋扈,把我堂堂的太后置于何处!

但是冯太后明白,这事不能操之过急,不然可能会造成整个北魏政权的全面混乱。
要想扳倒乙浑,同样需要周密安排。
与贾秀等人一样,她也想到了一个人,皇帝的远亲、侍中拓跋丕。
拓跋丕是拓跋什翼犍(十六国时期代国君主,北魏先祖,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祖父)哥哥拓跋翳槐的第四代玄孙,论辈分比皇帝要高不少,但爵位却很低,跟随拓跋焘南征,才得了一个子爵。
贾秀等人找到他,他又找到冯太后,两人迅速议定了除逆的策略。
天安元年(公元466年),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冯太后忽然派拓跋丕率领人马冲进乙浑的府中,逮捕了乙浑及其亲信,并列数他图谋不轨、意欲造反的证据,将他处死。

这样一来,冯太后就有了足够的理由接受大权,她宣布临朝称,并由前朝旧臣高允、高闾、贾秀共同参政。
北魏进入了文明冯太后的时代。
走上前台的冯太后处理起政事来一点也不差。
年轻守寡的冯太后虽然对拓跋濬的感情很深,可作为一个女人欲望还是有的,她和大臣李弈有了私情。
这事传得沸沸扬扬,拓跋弘听说后觉得很丢人,他不敢对太后怎么样,只能找个借口把李弈杀了。
冯太后见情人被杀,很悲痛气恼,从此号拓跋弘有了裂痕。
不久拓跋弘突然暴病身亡,当时的人都怀疑是冯太后把他毒死的。

拓跋弘死后太子拓跋宏即位,是为北魏孝文帝,看看这个皇帝的名字竟然与父亲的名字谐音,这在汉制王朝中是绝对不会出现的。
拓跋宏于皇兴三年(469年)被立为太子,他的生母李夫人也被赐死。由祖母文明冯太后抚养。
这冯太后也是历史超级保姆,家政做得好,竟然抚养了两代皇帝。
孝文帝登基后,冯太后变成了太皇太后,此时孝文帝才5岁,不能处理国家大事,所以冯太后再次临朝听政。
她掌握朝政大权后,对繁杂的事务都能加以审查并作出正确的决断。

成年后的孝文帝很感激祖母的辅助,曾经下令说:“我幼年继承大业,全靠太皇太后的辅佐,国家才得以安宁。我只能借助佛祖的力量来报答她的恩德,所有皇宫里养的伤害生灵的猛禽都要放归山林,然后在饲养它们的地方给太皇太后建造佛塔。”
冯太后足智多谋,能够裁决重大事情,对大臣的生死赏罚她能立刻决断,很多事情都不经过孝文帝,所以大臣们很怕她。她生性严明,即使宠信的也不放纵。
身边的人有些小过失也会被鞭打,多的要打100多下,少的也有几十下。
冯太后对那些被百姓推崇的人她都会以礼相待,赏赐给他们很多财物。
她在执政期间崇尚儒学,压制鲜卑贵族,任用汉族官员,并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文明冯太后名垂青史的是她的改革
那些男女之间的糗事,以及宫廷秘闻只是人性欲望的展露,而真正能让历史记住的是她在历史上闪光点:改革。
太和八年(公元484年),第一道摆上台面的改革令就是“俸禄制”。
从前的北魏官员是没有工资的,所有经济来源都来自于朝廷的小恩小惠,小赏小罚,因此造就了官员们的贪污受贿的风气,官员家里的开支靠什么平衡,大都来自于灰色收入。
冯太后出面主持,颁布诏令,将俸禄彻底制度化。
具体举措是: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
有了俸禄之后,贪污满一匹者就要掉脑袋。
新制度说到底 就是增加老百姓的赋税,用这部分收入来作为官员的工资。
有了俸禄保底,官员要是再被发现用各种名目收受赃款,就要严惩不贷。
以往官员们利用职权对老百姓三番两次征收钱财,现在由朝廷一次性征收的赋税所取代。对老百姓来说反而是好事,避免了被各级官员盘剥搜刮。

没想到的是,俸禄制实行才一个月,那些顶风作案的官员就因为赃款一事倒下一大片,包括孝文帝的舅舅,担任秦、益两州刺史的李洪之在内的四十多名官员,由于贪污数目超过了限额,被下令自裁或处死。
这一下子让那些贪婪成性的鲜卑官员们坐不住了,皇上要断大伙的财路,这怎么受得了?
宗室之一的淮南王拓跋佗代表大家奏了一本,说还是恢复旧体制为好。
冯太后也知道拓跋佗背后的这股暗流不可小觑,专门召集群臣讨论。
中书监高闾上表驳斥拓跋佗这个观点说:“发放俸禄对于官员是最佳的保护措施,廉洁的官员会更加清白,而贪污的官员会改过自新。

这样的措施要是被废止,那么贪官污吏会更加肆无忌惮地贪,清官廉吏却连自身维持生计都做不到。请太后想一下,淮南王这样的建议,岂不荒谬!”
冯太后对高闾的这番言论表示赞许,下诏新制不变,继续大力推行。
随着俸禄制步入正轨,冯太后下一项的改革措施也很快跟进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在给事中李安世的建议下,冯太后又颁布了“均田制”。
均田制就是北魏朝廷将境内的无主荒田重新分配,授予农民的措施。

北魏初年由于战乱的影响,众多流民纷纷依附豪强大族,成为佃户。这些佃户虽然不用缴纳赋税,但豪强对他们的强征暴敛丝毫都不比国家的赋税要少。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很多地无人去种,同时又有很多人失去土地的不合理局面。
均田制大致分为五条,第一条是关于土地分配的数量: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每人可以得到40亩农田,女子则可获得20亩,奴婢与普通人待遇相同。这与现在土地的分配方式不同,现在农村土地,只要有人口就能分上地,主要是那时候生产力太低了。
另外,每拥有一头耕牛,可以另外得到30亩农田,但有上限,超过四头后就不再补给。
分配的土地根据好坏差别,也制定了措施。以保证理论上的公平性。

第二条是关于分配的方式:只要达到纳税的年龄,就可以分配土地;年老不能耕种或去世后,田地则自动归还国家……
均田制的实施使大量佃户重新得到了土地,国家控制了充足的税收资源,社会也趋于稳定。均田制不单单针对汉人,胡人只要符合条件,同样可以获得土地,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整个北魏社会的农耕化。
这一制度被北朝的齐、周、隋沿袭采用,并不断改进,直到唐朝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才被废除。
凭这一点,足以让决策者冯太后名垂史册。
这标志着北魏从一个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国家完成了向一个农耕民族国家的过度。
别以为冯太后的改革到此结束了,其实还有大招在后面。
在一年后的太和十年,冯太后的第三项制度出台了。

冯太后的宠臣、内秘书令李冲发起了改革地方组织的“三长制”。
所谓“三长”,就是指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选择能力强、德行高的乡人担任长官,称为邻长、里长、党长。
大有现在农村里的生产小组长和村民代表的意味。
各长负责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检查户口、征收赋役。
这样一个层层落实,从基层、基础夯实起来的政策,在当时一宣布,竟然炸了锅。
因为那时候,北魏的行政管理简单,北方豪强聚众自守,设立“坞壁”这类独特的社会单位,坞主即为宗主,他们建立“宗主都护制”。隐瞒户口,占用更多的社会资源。

有了三长制,北魏底层就有了制度性的保障。这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肯定会动了那些宗主的奶酪,让他们无利可图。
秘书令高佑、中书令郑羲的观点是三长制看起来很有用,其实难以推行。
郑羲还说道:“如若不信,不妨试试;失败之后,就知道臣所言不假了!”
太尉拓跋丕赞成施行,认为此法若行,国家与个人都可受益。
多数大臣处于两可之间,认为时值农忙,新旧制度难以衔接,不如缓行,等到秋收之后再颁布。
李冲很不以为然,对一干大臣说:“新制度若不凑准时间,大家得不到好处,肯定会有怨言;眼下改制,正好让老百姓立即享受到实惠,认识到改制的目的。”
冯太后最终力排众议,采纳李冲的意见,果断向全国推行三长制度。

经过统计,各地户口数大量增加,豪强们不高兴,冯太后又下令降低赋税,这样反对的声音就越来越小了。
实行三年的三长制度,成为冯太后政治生涯中最值得一书的一笔。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北魏逐渐驶入一条半自觉地轨道。
文明冯太后的历史地位,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一个人能有一项改革措施也就够厉害的了,而冯太后竟然有三次改革。
这个女人太厉害了!
国学大师吕思勉在他的《两晋南北朝史》中提出:“孝文之为人,盖全出文明冯太后所卵育;其能令行于下,亦太后专政时威令夙行……”
可见史学界对冯太后的肯定。

虽然这位巾帼女杰宠信“面首”与太监,但是对比后世的则天女皇她要强得多。
武则天利用酷吏杀伐太多,心狠手辣,对自己的子女丝毫不心软,但文明冯太后并没有因为崇尚面首影响政令的实施。
相反,她的两大面首王叡和李冲并不是“绣花枕头”,而是很有能力,就这品味,冯太后要拉武女皇几条街。
尤其是中书令李冲,在冯太后去世后依然参与朝政,尽职尽责,深受孝文帝的重用。
冯太后给北魏帝国留下太多的遗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孝文帝本人。

她的另外两点贡献就是兴办学校与尊崇儒礼,她的目的就是从教育和礼仪上对北魏进行全盘汉化。
冯太后深谙文化熏陶要从娃娃抓起的道理,对于拓跋宏本人,冯太后则更是着力培养,为他编了一本专门的教材叫作《劝诫歌》,每句押韵,读来朗朗上口,既容易记,又有助于学习道理。
冯太后组织汉学大师,一共编了三百多章,称得上是儿童教材的勇于实践者。
此外她又编写了十八篇《皇诰》在宴请百官的大殿上以诏书的形式颁布,作为皇帝学习的指南、为人的准则以及施政的刚领。

冯太后虽然鲜被历史提及,但她所做的贡献一点都不比那些千古帝王差!
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冯太后病故于平城太和殿,享年49岁。
从此,北魏正式进入了太和盛世的后半期——孝文帝时代。
从北魏“子贵母亡”的一个陋习,而被冯太后得利,这样看来还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的,不然,当时的冯皇后要是生下儿子会很麻烦的,历史上所有的巧合不过都是因缘际会而已!
如何评价北魏冯太后?
冯太后是北魏文成帝的皇后,中国古代著名的女政治家和改革家。曾辅佐三位皇帝,主张吸收汉族先进科技和文化,对北魏社会的发展有很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