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皇太极主动与明朝和谈,条件非常合适,为何崇祯却不同意呢

    栏目: 百科 日期:2023-01-07 11:00:29 浏览量(来源:小葛

    [摘要]皇太极主动与明朝和谈,条件非常合适,为何崇祯却不同意呢?以和议佐攻战历来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打交道的一种手段。1626年下半年,鉴于二月间后金军在宁远之战遭...

    皇太极主动与明朝和谈,条件非常合适,为何崇祯却不同意呢?

    以和议佐攻战历来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打交道的一种手段。1626年下半年,鉴于二月间后金军在宁远之战遭遇失败、西进受挫,刚即位不久的后金汗皇太极即迫不及待地派人与明辽东巡抚袁崇焕接触,试图讲和。


    此时的皇太极是这么想的:后金正与朝鲜和北方的蒙古诸部、强敌明朝处在不友好和敌对的状态,三面受敌。有必要先与明朝讲和,先把前两者解决之后。方能与后者展开终极较量。


    而明朝方面,由于在不久前的宁远保卫战中挫败了后金主力的进攻,心理上处于优势。认为假以时日可以毁灭后金,所以对后金的求和,采取敷衍的态度。

    至1629年,经过三年的接触,双方和谈破裂,从而进入了纯粹的战争状态。


    战与和取决于双方的实力和意愿。而不是取决于双方的道德水平,是否信守承诺。

    这一时期,明朝总体上较强,后金较弱。明朝无心讲和而后金耍弄心机,因此和议不成。


    公元1642年松锦会战结束不久,面对惨败的结局,明上层以崇祯皇帝为首坐不住了。

    4月间,他派出兵部职方郎中马绍愉一行99人前往沈阳,与后金商谈停战议和。


    出人意料的是,就在刚刚获得大胜的情况下,清皇帝皇太极很爽快地就答应了与明朝和谈。

    很快,双方即议定了草案:一,两国通使,双方皇帝应予接见,互通想法;二,每年明向清馈黄金万两,银一百万两。清馈明人参千斤,貂皮千张。明朝每年送给清朝黄金万两、白银百万两。三,两国以宁远与塔山之间划定国界,在连山开辟互市。


    很多人认为,这对崇祯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如果他把握住了就能避免大明亡国的厄运。当时,如果崇祯皇帝接受和谈条件与清朝议和成功。无疑就可以避免两面就会作战的困境。因为明在关外与清朝军队,在关内与农民军同时开战,议和成功的话就少了一个敌人。

    结果会如此吗?

    首先咱们先说此番和谈的结果。这件事因明朝方面实际操作者兵部尚书陈新甲无意间泄露正与清廷私下议和的消息,以致遭到满朝文武强烈反对而最终破产。


    如果和谈成功的话,崇祯皇帝就能避免亡国,延续国祚了吗?

    太天真!

    何谈成功最关键的就是双方都要有诚意。

    此次,弱势的一方崇祯皇帝。他在松锦之战失败后已经没了选择。他有诚意达成合议。停止与后金的战争能让其获得喘息之机。

    那么作为强势一方。清皇太极有诚意吗?没有。

    此次。他之所以同意与明朝议和,

    一是因为在松锦会战中。清朝方面损失颇重,物资人力消耗很大,暂时还无力继续西进夺取宁远,山海关等地。

    二,清朝需要一段时间集聚力量。正如他与诸王贝勒大臣所解释的那样:经理之方,正多谋画。提出不能急在一时。提出攻取北京不能急在一时,而要从长计议。



    三,利用和谈,收取明的金银财物补充财政。

    一旦清朝恢复了实力,就会再度西进,攻取燕京。

    这样看来,即使明朝暂时与清达成和议,也不能保证长久。

    本文参考书目:《明史》,《清史》,《清太宗实录》。

    皇太极主动与明朝和谈,条件非常合适,为何崇祯却不同意呢?

    一说到明朝,都会用“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以及“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来形同其铮铮傲骨。崇祯末年,大明的江山已经是千疮百孔,内部是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不断动摇着大明王朝的根基,而外部怎么满清政权虎视眈眈,已经将明朝在东北的势力压缩到了山海关一线。

    而就在此时,皇太极主动向崇祯表达了求和之意,但就是这样一份雪中送炭的提议,却被崇祯断然拒绝。而崇祯也失去了最后的喘息机会,最终城破自缢,明朝灭亡。


    议和,是皇太极主动寻求的。

    1642年,皇太极主动向崇祯抛出了橄榄枝,寻求议和。此时的明朝上至崇祯,下至文武百官都不敢相信满清求和的诚意,毕竟,刚刚经历了松锦大战的明朝,损兵折将,精心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洪承畴、祖大寿等一众将领投降,使得明朝彻底失去了反击的能力,仅能困守山海关和宁远等几座孤城。

    但是事实上,皇太极的这次求和,不仅是真的,而且态度上也是非常的真诚。

    其一,包括皇太极在内的满洲贵族们,都是主张与明朝议和的,他们对明朝的土地不感兴趣,对目前的状态已经非常满足。而真正主张继续南下的官员,反而都是祖大寿、范文程、孔有德等,这些投降清朝的明朝将领们。

    其二,皇太极非常清楚的看到满洲人口相较于汉族人口少只又少,贸然占领汉族地界对于满洲部族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并且也没有做好占领汉族地界的准备,容易被淹没在汉族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

    其三,刚刚结束的松锦大战,满清这面也付出了非常巨大的损失,也需要时间来休养生息,恢复国力。

    就这样,在1642年,明朝派出了一支中高规格的代表团访问清朝。作为清朝的皇帝,皇太极的热情表现让明朝使臣受宠若惊,明朝使臣即将抵达沈阳的时候,皇太极特意率领文武官员出城20里迎接,而且对明朝使臣的态度非常热情。


    皇太极开出的条件,不仅是非常的合适,对于当时的明朝,可以说是非常优厚,无法拒绝。

    在与明朝使臣的会面中,皇太极开出了自己的条件:

    第一,明朝和清朝以宁远、塔山一线为边境,保证互不相侵。

    第二,明朝人口逃进清朝境内,清朝会遣返回明朝。

    第三,明朝每年向清朝提供100万两白银和1万两黄金,换取清朝的1000斤人参、1000张貂皮。

    第四,明朝崇祯皇帝本人或者明朝内阁高官,前来辽东与皇太极会盟,双方宣誓为兄弟之国。

    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们都看到这个条件都会觉得似曾相识,没错,这就是明清版本的“澶渊之盟”,同样是和平共处,同样是互通互市,同样是交付岁币,也同样是兄弟相称。

    这个议和条件,对于当时的明朝,真的是太合适。

    一方面,明清停止了东北地区的战事,也是对于明朝京畿重地军事威胁的解除,明朝可以放心的把东北地区和京畿地区的兵力投入到剿灭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上,孰胜孰负尚未可知。

    另一方面,明朝每年最大的财政支出就是东北的军费支出,为了同满清作战,明朝五次加收“辽饷”,而与满清的议和将会让明朝卸下沉重的财政包袱,缓解内部矛盾。而明朝每年为此支出的100万两白银以及1万两黄金,在庞大的军费开支面前,完全可以不值一提,毕竟在1620年,军费已经涨到了2300万两,崇祯年间数额更为巨大,其中绝大部分都用在辽东与满清的战场上。

    一个小小的细节失误,最终让崇祯拒绝了皇太极开出的条件。

    至于前三条内容,只要是个明白人,都会选择答应,只是最后一条,两国以兄弟相称,平起平坐,因为事关国体,使臣必须要争得崇祯的同意。明朝代表团回到北京后,随即把皇太极的意见写成了书面材料,汇报给了兵部尚书陈新甲。而陈新甲也非常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整理好了文书,准备第二天秘密上报给崇祯皇帝。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由于陈新甲的仆人不了解情况,把原本要密奏崇祯的文书当成了公开的奏折提交了上去,结果第二天,满朝大臣都知道了这件事。此时,崇祯的朝堂是尽是“文人误国”的东林党人,在“义愤填膺”之余,依旧摆出了天朝上国的架子,不仅纷纷要求弹劾陈新甲,同时也要崇祯断然拒绝皇太极的这份“丧权辱国”的和谈条件。

    这个时候,崇祯皇帝在性格上的多疑、好面子、爱推卸责任的弱点暴露无疑,不仅杀掉了陈新甲,同时也拒绝掉了皇太极议和条件,把整个国家推向了两面受敌的深渊,也最终导致了明朝的覆亡。而在此之前,在迁都和放太子去南京两件事情上,崇祯也是因为自己性格上的弱点,丧失了最好的机会,也让大明朝最终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皇太极驾崩,顺治登基,最终满清入关,江山易主。

    皇太极驾崩后,顺治皇帝继位,多尔衮为摄政王。不同于皇太极的议和政策,在降清的明朝就臣的影响下,多尔衮等满清高层对于入主中原达成了一致意见。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自缢,明朝灭亡。之后吴三桂在山海关前降清,满清铁骑随即杀出山海关,拉开了满清入关,江山易主的序幕。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