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始皇焚书坑儒,那么儒家典籍是如何流传下来的?焚书坑儒是历史上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采纳了谋士李斯的建议,而采取的两个极端措施。焚书坑儒的由来一个是将所...
秦始皇焚书坑儒,那么儒家典籍是如何流传下来的?
焚书坑儒是历史上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采纳了谋士李斯的建议,而采取的两个极端措施。
一个是将所有儒家典籍全部烧毁,同时将秦朝之前的列国史记,除了秦国的史记外,也都全部烧毁,并且规定不准私藏隐瞒,否则治以重罪。这个措施在历史上就被称为“焚书”。
另外一个由于当时部分儒生和方士对秦国的统治非常满意,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引用儒家经典或是儒家先贤的理论来抨击秦始皇。结果惹恼了他,一怒之下秦始皇下命令坑杀、就是活埋了当时都城洛阳的460多名儒学者或是与儒家有关的学者。历史上便称呼这个行为是“坑儒”

不可一世秦王朝
焚书坑儒表面上是针对儒家和儒家典籍的,实际上是秦朝“罢黜百家,唯我独尊”思想的外延体现。因为秦朝以“法学”得天下,当然希望用法学来治理巩固天下,所以除了法学之外的所有学说都遭到了不公平待遇也就不足为奇了。
既然是这么大规模地焚烧儒家经典,又是大规模地坑杀儒家学者,那么我们现在所读到的这些儒家经典又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我认为不外乎有以下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点焚书坑儒主要针对的是都城洛阳的儒学派,那么在秦国统治的其它地方。这种行为能被彻底执行的几率有多大,这点值得深思。

秦始皇焚书坑儒
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其余六国多数国家的治理采用的是儒学,这样一来在原本属于六国的领土上的很多地方,就会有很多的儒学经典和儒学者保留了下来。
再加上在原本六国的领土上,真正彻底执行“焚书坑儒”政策的不会有多少人,更多的只是做做样子而已。那么儒学典籍和儒学者都到保留和保护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二点秦国推崇的是法家,法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以法治国,凡事讲究的是犯了错误就要严厉地惩罚。而儒家的中心思想以中庸治国,讲究的是怀柔之术,意思就是就算犯了错误,找出原因对策之后不再犯错就可以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
虽然法家和儒家的理念是完全相反背道而驰的。但是他们的根源是一致的。无论法家还是儒家它们都发源于老祖宗的经典《易经》,也就是说他们是同宗同源的。完全可以将它们看成是易经中阴阳两极的中阴极和阳极。
法学偏重于阳极,反之儒学则偏重阴极。那么就算秦始皇真正地杀光了所有的儒学者,焚烧了所有的儒家典籍。后来只要有聪明的学者将法学典籍反过来解读和研究,便能很快就得到完整的儒学典籍了。
第三点儒学的发展已经根深蒂固了,无论是典籍数量还是从业人员数量来说,都应该是所有学术派中最大体量的存在。

法家思想
而焚书坑儒又仅仅只是针对知名的学者或是有儒学堂的地方,但对偏远地方和那些不知名的儒学者都是“疏于管理”的。
所以就存在这样的可能了,在偏僻的小山村也有儒家学者,他也保存了儒家典籍。这样的人数单个来看是有少了点。可是放眼全国,数量就一定很可观了,毕竟偌大的一个秦国,绝对应该不止区区460多名儒家学者。

儒家思想
由此看来,因为上面提到的三个因素,儒家典籍得以保存并流传下来似乎就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了。当然这也只是我一家之言,仅仅只能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供各位有兴趣的人士参考。
历史的真相如何,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但是过程看来已经不重要了,真正的结果是,儒家典籍确实躲过了焚书坑儒这一大劫而得以保存了下来。

儒家经典
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典籍是不是就真的是儒家典籍的全部?还是有那些没有躲过大劫的典籍,只是我们并不知道而已呢?
秦始皇焚书坑儒,那么儒家典籍是如何流传下来的?
国家藏书没焚,焚的是民间藏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这里说得很明白,非博士官所职藏书。
原因还是学界在郡县制和分封制上,淳于越等反对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引发的斗争。秦皇采纳李斯建议,禁私书,留技术类书籍,而官藏百家是留下来的,所以刘邦入关中,萧何才有保留文章典籍并以正统名义代代相传。其中含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