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图的故事(地图的故事的主要内容),关于《地图的故事(地图的故事的主要内容)》的内容介绍。地图故事:《琼郡舆地全图》古今地名解读 1 关 于《琼郡舆地全图》 《琼郡舆地全图》是清代嘉庆年间绘制的...
地图的故事(地图的故事的主要内容),关于《地图的故事(地图的故事的主要内容)》的内容介绍。
地图故事:《琼郡舆地全图》古今地名解读 1. 关 于《琼郡舆地全图》 《琼郡舆地全图》是清代嘉庆年间绘制的海南地理与风俗长卷,制作年代不晚于1836年,作者不可考。...
地图故事:《琼郡舆地全图》古今地名解读
1. 关 于《琼郡舆地全图》
《琼郡舆地全图》是清代嘉庆年间绘制的海南地理与风俗长卷,制作年代不晚于1836年,作者不可考。作品规格为184厘米×93厘米,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琼郡”即琼州府,清代辖海南全岛。“舆地”即地理,也是古代对地图的称呼。因此《琼郡舆地全图》也可以称为《清代海南岛地图》。
地图全卷
地图上南下北,海口在下,三亚在上,与现代地图相反。全岛地形呈长方形,严重失真。这是由于本图属“番俗图”一类,不标注道路和里程,而以民俗采风为主要目的,因此在黎民生活场景旁还附有简短的文字说明。
《琼郡舆地全图》记录了清代一府三州十一县各行政单位的大致方位和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山川、营寨、海港、城垣、炮台、景观等。由于年代变更,其中一些已经消失,部分名称改变或不再使用。海南的行政区划在两百年内也有较大改变,在本图中亦能解读出其流变的痕迹。
本篇主要分析全图的行政名称、地名、景观,并与当下对比。图中风俗部分留待下一篇解说。
全图幅面很大,本文将其分为下、中、上三部分,再对各部分中的每个行政单位局部截图进行分析。分图清晰度较高,读者可点击图片放大观看。
2. 第一部分:海南省北部
《琼郡舆地全图》局部1:全图下部,琼北区域
本区域含一府(琼州府)五县(琼山、文昌、澄迈、定安、临高)。
《琼郡舆地全图》局部1-1:琼州府及琼山县
琼州府辖万州(今万宁)、崖州(今三亚)、儋州,州府治所在琼山县(今海口市琼山区)。图中海口所为屯兵卫所,清代亦称“海口营”,在今海口老城(骑楼老街区域)内。府城旁金牛岭现为海口市金牛岭公园,其余山川、景观、炮台等多已消失。苏东坡亭或为现在的五公祠,三元峰在琼山中学旁,已不存。
图中左侧明昌塔和上部文峰岭(应为文峰塔)在1958年大跃进时被拆除,其中有“琼州第一塔”之称的明昌塔已于去年重建封顶。
《琼郡舆地全图》局部1-2:文昌县
今文昌市。图右侧为南渡江。文昌地图中的地名等与现代基本吻合。图中冯家湾、铜鼓岭、抱虎港、七星岭等名称未变,清澜港即今清澜湾。东湖、灵山现有东湖村、灵山村。
《琼郡舆地全图》局部1-3:澄迈县
今澄迈县。图中崖春岭今已不存,石牌港、马袅港仍在。右下角港口名称错误,应为石蠼港,在今马村港旁,现仍有石蠼古村,隶属澄迈县老城镇。
图中马鞍岭属海口市秀英区,即现在的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4A级景区。
《琼郡舆地全图》局部1-4:定安县
今定安县。区域内无山川景观名称。定安县原面积很大,后从定安县拆分出屯昌、琼中等县。
《琼郡舆地全图》局部1-5:临高县
今临高县。图中夏社岭、博始港今已不查,博铺港仍存,在文澜江入海口,为临高县历史上最重要的出海码头。
3. 第二部分,中部地区
《琼郡舆地全图》局部2:全图中部
本区域含两州(儋州、万州)三县(乐会、会同、昌化)。
《琼郡舆地全图》局部2-1:乐会县与会同县
今琼海市。乐会县在海南省东部历史最为悠久,县城位于现琼海市博鳌镇乐城村。元代将乐会县西北部析出,置会同县,县城位于现琼海市塔洋镇。民国期间,会同县更名为琼东县。1958年,琼东县、乐会县、万宁县3县合并为琼海县,后建琼海市。
图中花杆岭、白石岭、多异岭仍在,那乐港不详,潭门港即上图右中潭门镇所在。
《琼郡舆地全图》局部2-2:海南省中部
图中五指岭为今五指山。熟悉海南地理的读者早就会发现,五指山市、乐东县、保亭县、琼中县、白沙县、保亭县都未在全图中出现,而所有这些县市都位于远离海岸的海南岛内陆地区。
这是由于海南腹地为本地土著所有,汉人只能占据滨海地区,自汉代以来民族冲突从未停止。直到民国期间,各民族关系方才得以稳定,以上那些县市都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设立的。
明清两代为了防止黎民造反,在通往海南内陆的重要关口设立军营据点,即“营汛”,上图中“太平汛”、“水尾汛”都是营汛。其中太平汛在屯昌县南吕岭,原属定安县。水尾汛原属琼中县,后划归白沙县。
《琼郡舆地全图》局部2-3:儋州
现儋州市。图中双峰岭、南阜岭、红纱港、博顿港都已不存。全图中儋州市地名消失最多。
《琼郡舆地全图》局部2-4:昌化县
今昌江县。图中墩吉沙不存,新英港属儋州,在儋州湾内,本图距离相差甚大。海头港仍在,属昌江县。马瑝山与种花岭或已不存。
图中县城旁博沙汛,原属儋州,后发展为城镇,成为白沙县的前身。
《琼郡舆地全图》局部2-5:万州
今万宁市。万宁唐代为万安,明代改万州,近代曾并入琼海市,后又划出。图中九曲岭今属保亭县,东山岭在万宁市区旁,为万宁市郊著名景区,也是海南特产东山羊的原产地。新潭港及东澳港名已废弃,现有新潭镇与东澳村。
4. 第三部分,海南省南部
本区域含琼南一州(崖州)两县(陵水、感恩)。
《琼郡舆地全图》局部3-1:陵水县
今陵水县(图中凌为笔误)。图中多银岭、纶林港或已不存,铁炉港现属三亚市,洞栖港应为侗栖港,椰子湾现为椰子岛,黎庵港现为黎安港。图中北港以河流出海口位置判断应为万宁市的港北港。地图在本区域误差较大。
图右下角宝亭汛,应是宝停汛的笔误。宝停汛位于现在的保亭县县城处,为保亭县前身。
《琼郡舆地全图》局部3-2:崖州
今三亚市。崖州州治在今三亚市崖城镇,三亚河入海口处。图中上部黎村或为乐东县黎村,但离海较远。崖州港现为崖州湾,三亚港未变。南山即三亚市南山寺,5A级景区,大横岭及石板岭已不存,
本图左下角乐安汛在乐东县抱由镇,即乐东县县城,为乐东县前身。逸贤岭应为隶属于东方市的俄贤岭风景区。
《琼郡舆地全图》局部3-3:感恩县
今东方市。原东方县县城在东河镇,距离海岸线甚远,后因经济建设需要迁至现在的八所镇。
图中吉义岭、尚岭或不存,东方市现有感城港,无感恩港。图中望楼现有望楼港,属乐东县,岭头港亦属乐东,英湖港应为英潮港,在昌化江入海口处。
海南省感恩改东方,昌化改昌江等,都是在近代发生的。传统封建政府为了教化、威慑边疆少数民族,取地名多带有训导、教育含义,这些地名很多在四九年后被另取新名,以表示对少数民族同胞的尊重,几个省会也是这样。
5. 说明
本文依据美国国会图书馆()高清图像文件(11719像素×23437像素),除锐化外未做后期处理。由于笔者对海南省地理及相关历史认知有限,解读必有谬误,敬请批评指正。斗胆撰写此篇,实为抛砖引玉之意也。
《琼郡舆地全图》中黎族风情部分,将在下一篇解读,敬请期待。
地图是地理要素之一,其中与地图关联紧密的历史故事叫什么?
地图是地理要素之一,其中与地图关联紧密的历史故事叫“图穷匕见”。
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史书有过哪些记载地图的故事?
山川、河流、大海……这丰富多采的事物,如何更清晰地记下它们,让人们如临其境呢?靠口头的描述,显然其影响范围太小,更何况是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靠文字的记录,无论其说的多么详细,也要大伤脑筋地去想象。那么,怎样才能直观、生动而又明白地让人们了解某一地区的地理状况呢?地图,也惟有地图,才可以让人们面对它,脑海中就能浮现出平原、山脉、江河的清晰形象,不出家门,就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根据中国古籍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地图。尚书上记下了一个使用地图的故事:周朝初年,成王命令周公旦占卜修建洛阳城。周公旦实地考察建城的选址以后,就将占卜选定的结果绘成地图,献给成王。当然,受条件的限制,这时的地图内容也仅限于一个较小的范围。诗经里面也有些与地图有关的字句,按照后人的解说,也就是按照地图上所指示的山川,依次进行祭祀的意思。
后来不少典籍也记载了有关地图的事情,《史记》记载,刘邦攻到咸阳后,手下的将领们争先恐后地到有钱人家取金银财物,只有萧何先到秦国丞相和御史的家里寻找法令、地图、书籍,收藏起来。于是刘邦对天下的要塞、人口多少、地方的贫富、百姓的疾苦等,都知道得清清楚楚。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统治,确实绘制了不少地图。再结合《史记》的记载,不得不承认,正是秦始皇主持绘制的地图,让汉高祖大受其利,多少有些讽刺意味。不过秦代的地图传到晋代就大多数失散了。
晋朝的裴秀是绘制地图的高手,他能够根据统一标准,订下制图原则,绘出准确可靠的地图。裴秀还总结了绘图经验,订了《制图六法》,采用有系统的科学方法绘制地图。裴秀的“六法”是指: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将绘制地图所要涉及的各个方面,都包括到里面去了。后来的学者考证后认为:裴秀的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最早的地图学典范。裴秀本人,也可以称得上地图大师了。
历史在发展,包括绘制地图在内的科学技术也在进步。裴秀之后,又涌现出了不少杰出的地图绘制者,唐代贾耽、北宋沈括、元代朱思本,都在地图方面作了极有价值的贡献。宋代《华夷图》和《禹迹图》石刻,至今还保留在西安碑林中,苏州也保存着《平江图》这幅南宋地图,是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城市地图。根据这些地图,可以知道,从六朝到元明时代,中国人编制地图已经有了较高的水准。这些地图,传统上都采用了“计里画方”图法,或称为方格图法。这种传统的制图法,在13、14世纪之交传播到西方,影响传之阿位伯世界。随后,14、15世纪,欧洲地图学迅速发展,可能通过阿拉伯人而吸取了中国制图法的精华。
中国地图的发展,是古代有识之士多年思考、实践的结果,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不少西方人却说,中国地图的发展,是清初由西方传教士协助的,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近年来,考古学家在长沙马王堆发现了3幅古地图,就是对上述说法的最有力驳斥。这3幅地图是画在帛上的。马王堆汉墓下葬年代是汉文帝12年,距今已有2100多年了。
马王堆出土的地形图,虽然绘于2000多年前,但内容丰富,绘制精确,具备现代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地貌、水系、居民点、交通网。也遵循了基本的制图原则:对内容的分类分级,图例的统一设计,主区较详尽而邻区较简略等。这幅地形图所绘制的范围,大概是今天的广西的全州、灌阳一线以东,湖南新田和广东连县一线以西,北至新田、全州,南到珠江口外的南海。地图主区是当时诸侯国长沙南部,邻区是西江诸侯南越王赵佗辖地。地图比例大约在十七万分之一到十九万分之一之间。地图绘出了大小30多条河流,九条标有名称,其河流骨架、流向、主要弯曲等均与现代地形图大致相同。图上的山脉,以闭合的山形曲线来表示坐落、范围及延伸方向,并在曲线上加绘月牙形符号,表示山头和山嘴的位置。图上共绘出80多个居民点,县城以长方形表示,乡里用圆圈表示,并可以看见大部分县城和重要市镇之间有道路相连。
上一篇:滑稽调皮的句子精选3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