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天祥为什么不在广府地区起兵而是客家地区?其实,南宋流亡朝廷的主要作用是护送皇室血脉撤离。主要路线有两支,一支是沿海岸线从临安撤退至雷州或琼崖,一支是沿山路经衢...
文天祥为什么不在广府地区起兵而是客家地区?
其实,南宋流亡朝廷的主要作用是护送皇室血脉撤离。
主要路线有两支,一支是沿海岸线从临安撤退至雷州或琼崖,一支是沿山路经衢州/信州经梅关古道/广州撤退至雷州或琼崖。
水军在福建发生一次海战,可能是补给不足以支撑至雷州,因此在九龙港(宋王台)上岸。
按理说南宋朝廷逃亡,应该是低调行事的,但南宋水军可能是为了吸引元军注意力,先后立赵昰(9岁)、赵昺(5岁)为帝。而且,在流亡朝廷已至雷州后,居然返回江门设立行在展开决战,很明显是以赵昺为靶,掩护其他人落地。
广府地区相对比较方便,元军可以从西江、北江直达,宋军是无法抗衡的。
另外,广府地区原本是南汉的地盘,经宋一朝,未必收得民心(而且,自赵光义设立市舶司,广州的定位始终是南洋贸易母港,百姓并不多)。而客家人疑似厢军开拓江右而移入江西福建山区的,基本上都是中原子弟,宋军收拢客家兵应该容易很多。
至于方言问题,个人认为宋末广州地区应该是闽方言(潮汕话),现在的广府话其实是南宋遗民切入后的结果。宋元战争,南宋遗民一路溃散,主要分布在深圳至雷州之间的大片区域。南宋遗民相对富裕,而且武力较强,因此在当地占有利地位,逐渐同化当地原住居民,而闽方言原住民则被排挤至岭南的两端,形成了今天广东方言的格局。
另外,客家人是民国才有的概念。古代各地户籍管理是有分主户和客户的,主户是有地的居民,客户是租地打工的人。因南宋大量移民至岭南,因此土地问题严重,经常发生土客械斗,也就是山里人下山和当地人争夺土地。
民国时期罗香林提出了客家人的概念,遂成为一个族群。其实,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同源,应该归一。粤方言为粤客赣方言南支、赣方言为粤客赣方言北支、客家方言为粤客赣方言山地话。
文天祥为什么不在广府地区起兵而是客家地区?
元灭南宋,是由北向南推进,江浙是前线,赣闽是二线,广府是大后方,战争爆发时,文天祥在江西赣州,不就地起兵勤王,难道要跑到大后方广府吗?如果跑到广府,他能值得大家尊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