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什么同一个朝代可以有太祖和高祖,太宗和高宗却不同时存在?“太祖”表示事物的源头,《文子·道原》:“夫无形者,物之太祖。”所以汉初大臣给刘邦定的是“汉太祖”,“...
为什么同一个朝代可以有太祖和高祖,太宗和高宗却不同时存在?
“太祖”表示事物的源头,《文子·道原》:“夫无形者,物之太祖。”
所以汉初大臣给刘邦定的是“汉太祖”,“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而汉高祖是“汉高皇帝太祖”的简称,就是谥号+庙号。
唐朝,李渊将“唐太祖”这个“称号”给了李渊的爷爷李虎,因为李虎是李家的“起源”,“唐国公”就是从李虎身上来的,这个“太祖”,李渊不能不给,所以李渊只能称“唐高祖”。
祖有功宗有德
《孔子家语·庙制》:“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
“祖有功宗有德”,即古代王朝尊始祖或开国之君为祖,有开创之功,其后有德之君则尊为宗。而这“祖”是指对“王朝”的添砖加瓦的功劳,也就是开国之君之前的祖先全部是“祖”,包括开国之君,开国之君之后的皇帝,全都是“宗”,甭管你有再大的功劳,也得是“宗”,比如唐太宗。
明朝的朱棣本来是明太宗的,被嘉靖改成“明成祖”,嘉靖皇帝主要是“旁支”继承大统,想为自己老爸兴献王找个皇帝,以示自己一脉是正统的“嫡子”。
清朝就完全不讲道理,努尔哈赤为清太祖,皇太极为清太宗,顺治为清世祖,康熙为清圣祖,雍正为清世宗,乾隆为清高宗,三个“祖”,努尔哈赤这个开创之功还适合“太祖”,顺治由地方政权变成全国政权,这个“祖”就勉强说的过去,但康熙这个是被雍正强行按上去的。雍正认为自己老爸康熙虽不是开国之君,但做的事就是开国之君做的,所以也按了个“祖”。
至于说“太宗”与“高宗”是可以同时出现的,唐太宗李世民,他儿子李治就是唐高宗。
为什么同一个朝代可以有太祖和高祖,太宗和高宗却不同时存在?
并不是很熟悉,试答探讨。
“太祖”“高祖”“太宗”“高宗”都是庙号,是帝王逝世后由后人追谥,属对帝王生前的“盖棺定论”。
最原始的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庙号起源于商朝,继兴于汉朝。汉朝虽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但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没有显赫功勋而没有庙号。刘邦是汉朝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高皇帝。《汉书详解》载“盖邦配天地,是为高祖,而尊号加之于上,虽昭穆之太祖庙,此亦高祖之庙也。”自此“太祖”便成为开国皇帝习惯沿用的庙号。南北朝的宋文帝刘义隆庙号太祖,却不是开国皇帝,引起时人议论耻笑。(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太”和“祖”一般用于(但不限于)开国皇帝庙号,符合创基立业和有功的标准,朱棣虽不是开国皇帝但相当于开国,故号“成祖”。第二代帝王庙号常常为“太宗”,祖取武功平天下,宗取有德守成。历史上有名的有唐太宗、宋太宗。(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是守成令主的美号。谥法上说:“德覆万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帱同天曰高”。高祖太宗被第一二代皇帝常用,一般帝王都有较突出的方面来追谥,如“仁”“哲”等,而庙号有“高”的,倒像是欲赞美却无词的虚谥。
庙号同朝代只会出现一个,多个是追尊改谥而来,后来发展到字数越来越多,庙号随意添加赞美之词,不能反映帝皇生前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