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山海经》有多神奇(《山海经》的神话)

    栏目: 百科 日期:2022-12-19 16:00:35 浏览量(来源:小费

    [摘要]《山海经》有多神奇?《山海经》。这本书具体的作者已经无从考究,也有人猜测可能是大禹,但是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发现一个问题,里面涉及的地理范围之广,时间跨度之大,绝...

    《山海经》有多神奇?

    《山海经》。

    这本书具体的作者已经无从考究,也有人猜测可能是大禹,但是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发现一个问题,里面涉及的地理范围之广,时间跨度之大,绝非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应该是经历了数十年甚至百年的积累才能记录下这些上古时期的内容。

    那么,这样一本可能是有组织有策划的书,为什么被称为是奇书呢?

    《山海经》之所以“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里面记载的东西,都是现在人们闻所未闻的,甚至一度有人认为这是一部荒诞的书,觉得它里面的内容并不可能存在,而是编撰的。

    但是随着就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山海经最神奇的地方,是里面记载的东西其实可能是真实存在的,比如怪兽、怪城。

    怪兽篇

    在《山海经》中描绘了一种动物“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其为兽,如豕而人面。”

    按照推测,这种“狌狌”应该就是现在我们说的猩猩,从体态到行动,和猩猩极为相似。可能是由于无法近距离观察,所以在描述上才会加入几分夸张,让人觉得这种似人非人的动物是不存在的。

    但是仔细研究后发现如果这种动物是猩猩的话,就会觉得这本书更加神奇,因为根据时间上的分析,上古时代,猩猩并没有出现在亚洲板块,最早出现在非洲,但是为何《山海经》会有这么详细的描述呢?这个也是山海经神秘的地方所在。

    还有相似的地方在于斑马也出现在了《山海经》当中。“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这里面描述的这种怪兽,体型和马很相似,但是头是白色的皮毛,身上有像老虎一样的条纹,尾巴是红色的。

    这样的描述和现在我们看到的斑马极其相似,而且这么详细的描绘是不可能通过想象来获得的,可是斑马怎么会从非洲跑到亚洲,让上古的人们一窥风华呢?即便到现在这也是个不解之谜。

    迷城篇

    《山海经》作为一部地理人文记录的传奇书籍,除了记录许多怪诞新奇的动物之外,就是在地理上面的记载令人感到困惑。

    在这本书中还记载了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的人都不会死,也不需要进行生育就能繁衍。当初《山海经》问世的时候,就连大部分学者也认为,书里面的这个地方应该是想象加上杜撰的,世界上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种族呢?

    但是到了近年随着科技的发展,有学者指出,这样不生不死的地方是很有可能存在的,原因就是克隆技术的出现。

    《山海经》上说这个地方的人是沉睡大约120年之后才苏醒过来的,因此有人推想,上古确实有这样一个地方,拥有非常强大的克隆技术,通过沉睡让这些克隆的器官存活然后再得到永生。

    所以也有人猜测在上古时期,已经有了很先进的克隆修复技术,来实现永生了。当然这个说法到现在都没有证据去支持它的真实度,只能说又为《山海经》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饮食篇

    除了这些怪诞的动物、人物以外,在这本书中还出现了很多能够治疗疾病的“食疗偏方”,这些偏方所食用的食物,到现在我们也无法找到踪迹,但是书里所说的病症却是日常我们经常看到的。

    比如,书里面告诉人们,如果一个人经常做噩梦,可以吃一种:鱼身蛇头六条腿,眼睛长得像马耳朵的鱼,也就是这种鱼能够治疗心病。

    除此之外,有一种叫做鵸鵌的鸟也有这种功效,但是长得很瘆人,这种鸟有三个脑袋六条尾巴,还很爱笑。除此之外,如果有了黄疸的症状,也可以通过吃一种长得像狸,只有一只眼睛,三条尾巴的“讙”来治疗。甚至连现在人们为之苦恼的痔疮,在《山海经》里面都可以通过一种叫做“虎蛟”的奇异怪兽来治愈。

    可是这些怪兽,让人们对于《山海经》的可信度又怀疑了几分,作为上古时期的最早记录文书,虽然这本书在文学、艺术、药学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贡献,但是这些怪诞的叙述人们该如何去相信呢?

    在国外也有很多学者对《山海经》进行各种考察,目的就是想要去验证这些看上去似真非真的叙述,到底可信度几何。

    美国学者墨兹就进行了一项检验,他根据《山海经》中的地理描述,不差分毫地按照书中的叙述去走过了许多地方,如果书上面要求他向东行走三百里,他绝对不会因为前面碰到什么东西或者困难而改道,而是认认真真的按照书中的提示去走。

    最后他惊讶的发现,《山海经》里面记载的四条山脉的走向、距离、动植物居然和现在美国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喀斯喀特山脉、海岸山脉的太平洋沿岸目前的距离一模一样。

    这个结果令很多外国学者都惊异不已,难道当时写下《山海经》的人真的历经万里实地考察了吗?这也是《山海经》这么多年来,依然被国内外众多学者进行反复研究的原因之一。

    在它的文字里面有太多神奇的地方,原本被世人认为不可能存在的一些现象,在多人的实际考察下居然能和现实达到重合,这种情况让人们对这本书又多了几分敬畏。

    虽然在《山海经》当中确实也出现了许多神话故事,让人们无法完全去相信这本书,但是随着和现实越来越多吻合情况的出现,鬼神、现实的无厘头结合,让人们对于这本著作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也希望有更多的学者能为我们揭开这里面的奥秘。

    《山海经》有多神奇?

    1953年,美国学者亨利埃特·默茨向世界宣告:“过去2000多年一向被中国人认为是神话的《山海经》,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的文字记录。”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本从先秦时代就为中国人所熟知并被视为神话传说的古老奇书,最早为其正名的居然是一个外国人。我们也不禁感叹,中国文化的包容与广博,为世界文明留下了太多的记忆和遐想。

    《山海经》概括:

    篇章结构:《山海经》最早的文本记载,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大宛传》,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称“《山海经》十三篇”,但内容早佚,无法查证。现公认传世的《山海经》分为《山经》和《海经》两大部分共计18篇。

    《山经》分为《南山经 》、《 西山经 》、《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5个部分。《海经》分为《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海外经》包括《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4个部分;《海内经》包括《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4个部分;《大荒经》包括《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内经》5个部分。

    《山海经》主要内容及文献价值:

    作为“华夏三大上古奇书”之一,《山海经》所记载的内容可谓世间万象、无所不包。《山海经》不仅记载有地理、动植物、矿物等自然科学,还涉猎巫术、宗教、神话等怪诞学说,另外在哲学、美学、气象、海洋学、心理学等方面也多有提及,难怪被人评价为“汪洋宏肆,有如海日。”

    对于《山海经》,学术界的评价很高,认为只要细心钻研,深入探讨,就不愁没有新发现。它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部地理志,又蕴含着丰富的神话学价值;在宗教学的研究中,它被视为研究原始宗教的难得材料,又在一定程度上为历史学提供依据;而在科学和文学的诸多领域,《山海经》都为他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和灵感。

    关于《山海经》的争议:

    关于《山海经》的争议,古来有之,比较出名的有司马迁,他在《史记·大宛传》中写到:“ 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表明这位名垂千古的史学大家,对于《山海经》心存疑虑,不敢妄下结论。

    而现代文学家、著名民主战士鲁迅先生对它的情感则更加复杂,《阿长与<山海经>》里,当长妈妈把自己心心念念的《山海经》交到他手里时,他“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彼时对于年幼的鲁迅而言,“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但在熟读全书后,鲁迅先生又毫不留情的称《山海经》为“巫觋、方士之书。”

    《山海经》的美国情缘:

    在很久以前,包括中国历代先贤,在多番研究和考察后,基本都认定《山海经》里描述的光怪陆影的神话世界,是上古先民茶余饭后头脑风暴虚构出来的,更多的认为它是一本神话故事。

    随着抗战胜利,国民政府与美国政府的密切往来,越来越多的美国史学家开始踏足中国,一窥东方古国的神秘。爱德华·维宁对一本记载这各类怪兽神话的古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将其翻译后在美国发行。《山海经》借此机会,“第一次”走出国门,触电美国。

    另一边,美国一位历史学女博士亨利埃特·默茨在图书馆查找文献时,好巧不巧的就翻到了维宁的译本,也由此,让她踏上了一条探寻东方,去伪求真的有趣之旅。

    和很多初遇《山海经》的读者一样,默茨最初只是被千奇百怪的奇珍异兽所吸引,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她突然对书本里记载的人文地理,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同于之前的学者把眼光局限于中华大地,默茨大胆猜测,在中国找不到对应参照的《山海经》,或许与其他国度有着某种神秘的关联。

    之前那种莫名的熟悉感,让她决定先从自己的祖国开始寻找突破,幸运的是,她的猜想很快就在美国得到了证实。根据她的踏勘结果,《山海经·东山经》中记载的四条山脉,极有可能就在北美洲:

    第一列山脉,起自今美国怀俄明州,至得克萨斯的格兰德河止,共12座山。将古华里换算为英里,与《东山经》中第一列山的距离完全相符。

    第二列山脉,起于加拿大的曼尼托巴的温尼泊,止于墨西哥的马萨特兰,共17座山。距离与《东山经》第二列山脉相合。

    第三列山脉是沿海岸山脉的太平洋沿岸,完全走太平洋海岸航行,起于阿拉斯加的怀尔沃德山,至加州的圣巴巴拉,共9座山。距离也与《东山经》所列第三条山脉相符。

    第四列山脉,起于华盛顿州的雷尼尔火山,经俄勒冈州到内华达州北部,共8座山,距离与《东山经》第四列山相合。

    至此,默茨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文章开头那个震惊国内外学术界的著名宣言。我国学术界对默茨博士的研究更是高度重视,于上世界80年代引进来她的研究著作——《几近褪色的记录》(《PALE INK》)。

    除了这四条山脉外,默茨博士还找到了其他很多类似的证据,比如《大荒东经》中记载有“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她通过对比,认为这条大壑指的就是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又比如后羿射日的传说,与墨西哥奇瓦瓦州流传的“十日浴于扶桑汤谷”极度相似。

    全球风物地理志:

    默茨博士的研究,不仅仅是颠覆了人们对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认知,更重要的是,为后来的研究者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思路和广阔的领域。中国学者们也用一个个新的证据表明,《山海经》不是简单的中国古代人文地理文献,而是一部横跨整个世界的全球风物地理志。

    比如,在丹麦达尔宾德的一处教堂里,一个“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的壁画形象,与《海外西经》中关于战神刑天的描述不谋而合。而在欧洲的不少地区,也都出现过类似的生物绘画。此外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大西洋里常见的飞鱼等,都能在《山海经》中找到对应记载。

    听起来不可思议,但事实就是如此,也许正如默茨博士所说,智慧的中国先祖,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周游世界,继而将一路所见作文记载成册,代代相传。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