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李陵终生不回汉朝,即使汉武帝死后汉使希望他回也没有回来,这就是司马迁崇尚的人品吗你怎么看

    栏目: 百科 日期:2022-12-08 17:00:19 浏览量(来源:小苏

    [摘要]李陵终生不回汉朝,即使汉武帝死后汉使希望他回也没有回来,这就是司马迁崇尚的人品吗?你怎么看?李陵是李广的孙子,起初也是汉朝的一位名将,但他与祖父李广一样,都是一...

    李陵终生不回汉朝,即使汉武帝死后汉使希望他回也没有回来,这就是司马迁崇尚的人品吗?你怎么看?

    李陵是李广的孙子,起初也是汉朝的一位名将,但他与祖父李广一样,都是一个悲剧角色。不同的是,李广虽然为将一生都没能封侯,但起码美名被世人传颂,就连汉武帝也铭记他的一生劳苦。

    但李陵却不如他爷爷那么幸运,而是悲催的做了俘虏,终身没有回汉朝,在讲究忠孝的古代,即便在汉武帝死后,他没回,而司马迁却认为李陵的人品非常好,这是为什么呢?


    李陵投降匈奴

    李陵本是飞将军李广最有出息的一个孙子,其父早亡,受祖父影响他从少年时就开始从军,靠着祖上的荫功外加自己的努力倒也被汉武帝所看好,视为汉朝年青一代的翘楚。


    不料,在与匈奴的浚稽山之战中,李陵苦战八天不敌,最后被俘,成了匈奴的俘虏,这不但让汉武帝雷霆大怒,等于是打了自家祖宗的脸。

    如果是一般的将领被俘,汉武帝可能还不会气成那样,但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居然成了俘虏,这等于是动摇了军心一般。汉军中谁不知道李广虽然一生没有太多出彩的战绩,但是对大汉最为忠诚,对抗匈奴最为坚决呢?


    所以汉武帝一怒之下将李陵家小全部软禁,太史令司马迁替李陵说情,遭到牵连,被盛怒之下的汉武帝施以腐刑。过了一段时间后,汉武帝逐渐消火,也料想李陵或许真的是有苦衷的,没准是像张骞当年那样,先假意投降,然后再寻机出逃也说不定。

    于是,汉武帝派出与李陵祖父李广同朝为将多年的公孙敖,叫他想办法接李陵回来。

    没想到,这位本应与李家世代交好的老将军更是不靠谱,居然只从俘虏口中听说李陵在帮单于练兵,就将其作为事实禀告给了汉武帝,结果汉武帝更是盛怒,直接将李陵家小全部问斩了。

    之后,直到汉武帝逝世,李陵也再没回到过汉朝地界,而是一直定居于匈奴。至于是否在帮匈奴出力史料并未记载,但确实曾率领匈奴军队于浚稽山与汉军交战过,不过那场战斗李陵却意外的失利了,按理说,以他以往的战绩还不至于打一场小仗都会输。


    所以说李陵故意放水的可能性很大,也从此可以看出,他虽然身在匈奴,但心里确实还是系着大汉朝的。毕竟是李广的孙子,耳读目染下那种热爱国家民族的心还是不会泯灭的。

    可是,既然心里一直系着大汉朝,李陵又为什么终其一生都没回来呢?而司马迁又为什么始终认为李陵不归汉是有苦衷的,对其评价甚高呢?其实这要从三点来看了。

    家小已经被杀,回来也已无家可归

    李陵一生未归首先是因为其的家人都已经被汉武帝杀了,虽说是因为他投降匈奴所致,但要说他对汉武帝到底有没有怨恨也着实不得而知,但是家早已经没了却是事实。

    既然在汉朝已经无家可归,而匈奴单于又将自己女儿嫁给了李陵,帮他组成了新家,李陵自然就定居在了匈奴,没有再回来的必要了。


    千里迢迢,又始终处于战时状态

    其次是,纵观李陵一生,都是处在汉朝与匈奴的交战时期,双方的边界肯定是重兵把守不允许任何人通过的。即便李陵到了汉朝这边会被守城官兵接回国内,但匈奴人也不可能让他过去,要知道,此时的李陵不但是匈奴的降将,而且还是他们的驸马,怎么可能再叫他逃回去?

    而且在那交通极不发达的年代,想从匈奴逃回汉朝恐怕也就只有一条大道,就算是李陵思乡心切,不怕回去之后再被军法处置了,想偷渡回国又哪有那么容易?

    再次叛变,岂非更无信义

    最后一点原因是,李陵自从投敌之后就被汉朝百姓唾骂,称其有辱门风,不配做李广的后人。而李陵又是从小在忠信节义的家庭中长大的,既然没了忠和节,至少还要保持着为人最后的底线“信和义”吧?


    匈奴单于对他不错,诚心以待,还把女儿嫁给了他。作为一个叛军之将,能受到如此礼遇,李陵自然是要懂得感恩图报的。虽然不至于帮助匈奴出谋划策攻打大汉,但起码不会再想着逃回去了,即便他不怕逃回大汉会被军法处置,也不想背叛国家以后再背信弃义的二次叛变,反而更被世人耻笑了。

    所以,综其上述三点来看,李陵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回到大汉的,而司马迁一直认为李陵还是个很不错的将领,虽然投敌叛国了,但也是有着苦衷,并且始终心系大汉,也确实是有原因的。

    因为李陵在投降的时候就是苦战了八昼夜等不到援军才投降的,很有可能是出于同情手下的弟兄们,如果他不投降,手下这些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就会全部跟着他陪葬。


    苦战了八个昼夜,兄弟们对汉朝也算是尽了力了,所以李陵很可能出于这种心理,才选择了投降,这跟关羽被曹操重兵包围时投降曹军是一样的道理。

    除此之外,李陵自投降匈奴后,数十年里只有一次带兵与汉朝交战,还是场败仗,之后就再没有关于李陵为将的记载,这也说明他心系着大汉,故意放水的可能性很大,而且匈奴单于也看出了他的心思,所以之后就再没让他领过兵。

    李陵一生都没能回归汉朝,虽然有过污点,但对大汉也是功大于过的,还算是对得起他将门之后的身份的。

    李陵终生不回汉朝,即使汉武帝死后汉使希望他回也没有回来,这就是司马迁崇尚的人品吗?你怎么看?

    李陵投降匈奴,终生不回汉朝,这事儿从大义来看,自然是值得谴责的,背弃自己国家的人,难道还指望得到好的评价?但具体到李陵身上,就觉得他似乎情有可原。

    因为他这一家子,真的太悲催了,像跟汉朝犯冲似的。跟打了鸡血一样拼命,却始终没有一个人能修成正果,而且下场都还挺惨。

    先说李陵的爷爷李广,与匈奴打了那么多年的战,战功却偏偏不足以封侯,许多比他资历浅的人都成为侯爷,他还是没有爵位,以至当时的人们都知道李广难封,甚至还怀疑他身带厄运。

    后来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李广上了年纪还不服老,天天找武帝说要出征,武帝被他磨得没办法,拉不下脸来驳胡子发白的老将军面子,只得让他跟随卫青,算是给了他最后一个立功封侯的机会。

    没想到李广迷失在茫茫大漠中,根本没能赶上与匈奴人的决战,等到卫青打把仗都打完,回军时正撞上迷路中的李广。卫青照例派人询问了李广几句,感到极为羞愤的李广,一时想不开竟然自杀了!

    这事还不算完,他的小儿子李敢因父亲之死迁怒卫青,找上门打了卫青一顿。卫青宽厚没有声张,想冷处理让这件事就这么过去,可霍去病得知此事后心下大怒,为给舅舅出气,在甘泉宫狩猎时射杀了李敢。

    对于武帝来说,霍去病的价值远远大于李敢。为了包庇霍去病,对外宣称李敢是狩猎时意外被鹿撞死的。什么鹿能撞死一个年轻力壮的英武小将?李家明知李敢死得蹊跷,但敢怒不敢言。武帝摆明了要保霍去病,李家中不能跟皇帝扳手腕吧。

    再说李陵的父亲李当户,也就是李敢的长兄,早早就死了。他的死细究起来也有问题,什么问题?没有任何史料记载了他的死因,只说“当户早死,遗腹子陵”。

    然而,这句话之前还记录了一件事。武帝和韩嫣打情骂俏,嬉戏在一处不成体统,担任郎官的李当户认为韩嫣无礼,上前把韩嫣打跑了,史书上说武帝因此而赞赏李当户。

    但这可能吗?武帝男女不忌,韩嫣是他心爱的男宠,为了韩嫣不惜与亲生母亲王太后对抗,李当户打了韩嫣,武帝能高兴?只怕在心里暗骂这小子没眼色、煞风景。

    接着史书就写到了李当户的死,这两件事情之间真的没有一点联系吗?未必!李当户打的是韩嫣,伤的其实是武帝的颜面,这就不能不让人对李当户的死因感到蹊跷。

    也就是说,李广、李敢、李当户,李陵最亲近的几位长辈,都不是寿终正寝。李当户怎么死的没有明证,但李广之死与卫青有关,李敢直接就是霍去病杀死的,卫青和霍去病既是武帝亲近的外戚,也是武帝重用的将领,在李家看来他们就是一伙的。

    李陵不至于把武帝当作仇人,但内心深处定然觉得皇帝对自家不公。他叛汉不回,肯定有这方面的影响,整个家族三代人的经验教训,让他从骨子里对武帝缺乏安全感。

    而最直接导致李陵投奔匈奴的那一战,分析下来也不尽是李陵的过失。

    当时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征大宛,命李陵带5000步军给李广利运送粮草。李广利的统军能力,在汉廷内部一直饱受怀疑,能当上将军更多靠的是妹妹李夫人在武帝跟前受宠,以至于李陵不愿意给他当后勤,转而踊跃请战。

    武帝被他的勇气所打动,同意他自成一军,到兰干山南边出击牵制匈奴单于兵力,以策应李广利的军事行动,并且命令强驽都尉路博德带一批士兵在中途迎候李陵,提供补给,听从他的指挥。

    但是,路博德以前当过伏波将军,羞于当李陵的后备部队,上书武帝说现在不是打匈奴的好时机,希望留李陵到春天再出战。

    结果晚年的武帝猜疑心渐重,以为是李陵后悔了,不敢与匈奴交战。年轻气盛的李陵一怒之下急速出击,也不管有没有后援了。

    李陵这一去,没像他爷爷李广一样迷路,却更糟糕,在浚稽山遇上了单于主力,被匈奴三万多骑兵包围。但李陵展现出过硬的军事指挥素养,连连重创匈奴的进攻,逼得单于一度萌生过解围撤退的念头。

    只可惜李陵军中出了汉奸,让匈奴这边探听到汉军的真实情况,知晓李陵5000步卒奋战数日,已经是强弩之末,于是死缠烂打直到李陵军溃败投降。

    消息传回汉朝,武帝自然十分生气,文武百官也都号着皇帝的脉,落井下石唾骂李陵。只有司马迁为他说情,根据平素自己与李陵的交往,推测他估计是诈降,以留得有用之身寻机报答汉朝。

    但是正在气头上的武帝,认定司马迁是在帮李陵推卸责任,下令将其下狱施以宫刑。

    过了一段时间,武帝忽然回心转意,认识到李陵投降匈奴是无救援所致,便派公孙敖深入匈奴去接李陵回朝。可是,公孙敖没有找到李陵,却带回了一个消息,说李陵帮匈奴练兵,准备打汉朝。

    武帝很生气,再也不提接李陵回来的话,还把李家满门抄斩。

    其实帮匈奴练兵的是另一个叫李绪的汉朝降将,但事情到了这一步,已经无可挽回。李陵还怎么回来?不管因为什么,家人反正全被汉朝皇帝杀了。谁能保证他回来后不会被清算?

    所以汉使找到他,希望他回来的时候,李陵拒绝了,说是不愿再次受辱。这个“再”字,估计不单是指他自己,还指他那些倒霉的长辈吧。

    至于李陵的人品问题,客观来说,不能以司马迁的感观去做评判,因为他厌恶卫青、霍去病等外戚,对李家迷之好感,《史记》中都有所偏颇。大家还是根据已经发生的事情去判断。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