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吴三桂起义之后,他手下的兵马是怎么高达70万的?要说吴山桂一怒为红颜,起兵对抗李自成,后一路打到云南席卷半个中国,兵力最多的时候有70万那还是有可能的。但是要说...
吴三桂起义之后,他手下的兵马是怎么高达70万的?
要说吴山桂一怒为红颜,起兵对抗李自成,后一路打到云南席卷半个中国,兵力最多的时候有70万那还是有可能的。
但是要说吴山桂反清复明,对抗清庭的时候兵力有70万,那只能是清朝的史官为了表彰康熙的丰功伟绩夸大事实。
自古对于兵力都有虚张的成分,像赤壁之战曹操号称帅众80万,实则按当时曹操的地域面积及社会发展情况,80万绝对是不可能的,古今史学界无一认同此数,一般认为孙刘联军在5万左右,曹军在8万左右。
而吴山桂反清复明时的兵力一般认为在20万左右,来源一是自己的老家底,关外宁军,号称铁骑3万,实则一万多。二是一路招降来的明军跟农民起义军。三是起义途中归附的清朝兵力。
《清实录》中就有记载,云南平西王下官甲一万员名,绿旗兵及投诚兵共六万名。顺治十七年,吴三桂部共约七万余人,其中六万为降兵。顺治十八年,吴三桂通过打击南明余部,招降白文选部一万多人,李定国之子李嗣部五千人,又进一步扩充了实力。顺治时期,吴三桂部兵力共约十万余人,其中大半为降兵。而当时清廷一年就要为其支付900万两的军费。
由于后期无仗可打,为了自保吴山桂自觉的裁掉了大部分兵力。但这可能只是做给皇帝看的,以吴山桂当时的地位及经济实力想分散隐藏自己的兵力那还是轻而易举的。
吴三桂作为清朝的平西王,在经济上,吴三桂的经费开支独立核算,收支并无需向朝廷报审。为了大量敛财,他在云贵私增大量苛捐杂税,并开金、银、铜矿,自铸钱币;在云南、西藏间搞茶马交易,直接与西藏达赖五世通商。在政治上,云贵两省所属的文武官员的任免都由他指派调配,朝廷不得过问干涉。他甚至还可以向各省推荐选拔官吏,逐渐形成各省兵权几乎都由吴三桂同党心腹所扼制的局面。据《皇清奏议》记载,康熙时期,吴三桂推举的官员,遍布云南、贵州、广西、四川。这个现象史称“西选之官遍天下”。
由于“西选之官遍天下”,所以吴三桂在西南地区有较强的号召力,他起兵后,云南提督张国柱、贵州巡抚曹申吉、提督李本深;祖泽清、罗森、吴之茂等地方大员纷纷归附,反叛清廷。还不到一年时间,吴三桂的势力范围就由云南一省扩大至六省,完全控制了云贵川,控制了湖南、陕西、广西的一部分,而此时吴山桂能动员的兵力大约有20万。
说到三藩之乱,你们可能想到康熙王朝里周培公说服陕甘提督王辅臣归附康熙的画面。王辅臣这个人也是个传奇人物,原本是农民起义军的一员,后归附清朝几经变故成了吴山桂的部下。王辅臣当时身为陕甘提督有6万人马,是哪一方都想拉入伙的重要人物。假如说王当时义无反顾的加入了吴反清复明,或许后来的历史将完全不一样了。
吴三桂起义之后,他手下的兵马是怎么高达70万的?
首先,顺治十七年,清廷命令吴三桂裁军。吴三桂被迫无奈,只好裁了几万人,但是保留了将近三万名精兵悍将。即便再加上一些地方武装,全军也只有不到六万人。总之,从投靠清廷到起兵反清前,吴三桂的部队从未超出过十万人。
影视中的吴三桂
起兵以后,吴三桂迅速招募了不下十万名新兵。随后,全国各地有许多人纷纷起兵响应吴军,例如:耿精忠在福建,所部迅速发展到了十万人;尚之信在广东,所部也有数万人,但是不到十万人;王辅臣在西北,所部也有十万人上下;孙延龄在广西,所部有几万人;李本深在贵州,所部有几万人。另外,吴之茂、崔世禄、王永清、郑蛟麟、罗森等人,其麾下都各有上万人,甚至多达几万名官兵……
三藩之乱示意图
另外,台湾的郑经、川西的一些土司、草原上的察哈尔部、青海的一些少数民族武装、南方的一些苗人部落,也纷纷起兵攻打清军。据统计,所有的反清武装加起来,一共超过了六十万人。但是,这些队伍并不团结,甚至相互攻伐。所以,清军先败后胜,各个击破了这些武装力量。吴三桂的核心力量毕竟有限,加上他在战略上犯了一些错误。所以,清军最终杀入了昆明,而且平定了整个南方地区。
战火连天
吴三桂等人发动的起义,虽然打出了“兴明讨虏”的旗号,赢得了不少汉人和对满清朝廷心怀不满的人的支持,得以在短短的时间内席卷长江以南地区。但由于他曾经亲手引清军入关,亲手杀害永历帝,实乃无以自圆,所以并未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再加上其根本目的在于搞割据,起事诸将皆为其朋党,吴三桂一死,登时土崩瓦解。所以,其失败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