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清朝“天下第一巡抚”田文镜,到了乾隆五年,却被河南巡抚汇报朝廷:“文镜在豫,百姓至今怨恨”,是为什么大家怎么看

    栏目: 百科 日期:2022-12-05 15:00:38 浏览量(来源:小傅

    [摘要]清朝“天下第一巡抚”田文镜,到了乾隆五年,却被河南巡抚汇报朝廷:“文镜在豫,百姓至今怨恨”,是为什么?大家怎么看?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清明节前夕,乾隆皇帝...

    清朝“天下第一巡抚”田文镜,到了乾隆五年,却被河南巡抚汇报朝廷:“文镜在豫,百姓至今怨恨”,是为什么?大家怎么看?

    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清明节前夕,乾隆皇帝摆驾出宫来到河北易县清泰陵祭奠父亲雍正皇帝。乾隆的御驾车队行进到清泰陵附近时却停了下来,乾隆就问为何车驾停了下来,御前侍卫领班问明情况后就回报了乾隆。

    原来是已故河南总督田文镜的墓占了御路不到三尺距离,所以导致了乾隆的御驾车队不得不停下调整。田文镜是雍正的得力助手,心腹重臣,当初他在河南巡抚任上极力推行雍正新政,政绩斐然,雍正曾称赞他为巡抚中第一人,故此素有天下第一巡抚之称。田文镜去世后,雍正特意赐田文镜陪葬在自己的帝陵旁边,因此田文镜墓才会出现在了清泰陵周围。

    御前侍卫领班就请乾隆定夺如何处理,乾隆就顺口说了一句:“拉倒吧。”结果这些御前大臣们就会错意了,原来乾隆在继位之初就曾经多次公开斥责田文镜虽然为官清廉,却为了追求政绩弄得河南民不聊生,是清官也是酷吏。因此大臣们就认为乾隆对田文镜不满,于是就直接把田文镜的墓地夷为平地。

    等过了几天乾隆祭奠完雍正,御驾回京时又路过田文镜墓,只见田文镜墓已经被夷成了平地,只剩下雍正亲自题写的两座诔文碑没有被毁,其余的地面建筑全部被拆毁。乾隆就又问御前大臣们怎么回事,大臣们就回报不是乾隆让拉倒的呢嘛,乾隆听完之后叹了口气,幽幽地说道:“朕说的拉倒岂是这个意思。”

    虽然这些御前大臣们会错了乾隆的意思,但乾隆事后并没有追究这些大臣们的错误,田文镜墓也就莫名其妙地被夷为平地了。那么田文镜作为雍正的心腹重臣还被夸奖为天下第一巡抚,为何会这么遭乾隆厌恶呢?且看下面细细说来。

    田文镜大器晚成凭借揭发瞒报灾情的问题获得雍正器重

    雍正时期最为倚重的汉臣除了大学士张廷玉之外,就属河南总督田文镜和浙江总督李卫二人了,当时云贵总督鄂尔泰再加上田文镜和李卫三人并称雍正在地方上的左膀右臂,三人都对雍正在地方上推行新政起到了很大帮助作用。

    其实鄂尔泰、田文镜、李卫三人经历也都很相似,他们三人在康熙时期都是寂寂无名,只是四五品官这种中层官员,但是雍正继位后很快就发现了三人的优势,火速提拔三人出任巡抚后又任总督,三人一跃而成封疆大吏。

    三人中又以田文镜岁数最大,他出生于康熙元年(1662年),其家族属于镶蓝旗汉军,他靠着家里有钱捐了一个监生身份,从而步入仕途。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田文镜在从七品的福建长乐县县丞的位置上开启了官场仕途之路,田文镜在官场上没有靠山,他只能在基层官吏的位置上稳扎稳打埋头苦干,即便如此升迁速度依然很慢,在官场上熬了22年,他才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时升到了正五品的知州。

    当时的田文镜已经44岁算是人到中年了,而五品的知州这个官职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还属于中层干部,而且古人的寿命还都比较短,因此属于他的时间没多少了,估计当时田文镜都不会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总督、巡抚这样的封疆大吏。

    在知州位置上干了没多久,田文镜终于等来了机会,他以吏部考核优异的成绩被调入京城当了京官,出任了正五品的吏部员外郎之职。虽然属于平级调动,但是在京城可以近距离接触核心权力阶层,也更容易受到赏识晋升,这次调动进京也为田文镜日后晋升总督奠定了基础。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时,已经56岁的田文镜升了半级,从正五品的郎中晋升成了从四品的内阁学士(这一官职在雍正时期改为正二品,列入高官行列,通常都由礼部侍郎兼任)。

    此后田文镜一直到康熙去世,已经61岁的他还只是从四品的内阁学士,这样的年纪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基本都意味着仕途已经到头了,不出意外田文镜就会在这个职位上退休终老了。

    不过人生的精彩就在于丰富多变,机遇无处不在,就看你能不能抓得住。田文镜就是在这个年纪迎来了机遇,并且他还果断地抓住了。

    雍正元年(1723年)刚刚继位的雍正命礼部选人去祭告华山,这种祭告活动通常都是礼部选人然后由内阁牵头,而且这种差事是美差闲差,一路上吃吃喝喝,游山玩水,到了目的地走个过程形式就完事,最关键的是还能拿到地方官员的孝敬,所以这种差事一般都会被人抢着去干。而礼部和内阁都看田文镜年纪大,为官还十分清贫,抱着敬老的心态把这个美差就交给了他。

    这个美差也让田文镜有了开挂式晋升的机会,原来这一年山西全省爆发旱灾,庄稼颗粒无收,而时任山西巡抚德音为了自身政绩隐瞒灾情,这就使得受灾的百姓不仅得不到朝廷救济,还要继续正常交税,因此不少灾民被迫卖儿卖女,倾家荡产流离失所。

    当时川陕总督是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兼任,年羹尧是雍正的心腹爱将,他就把山西受到旱灾的灾情密报雍正,请求雍正拨款救济灾民,并制定相应的赈灾政策。当雍正质问山西巡抚德音时,德音为了隐瞒灾情保住自身的政绩,反而上奏称只是部分地区受灾,损失在他的可控范围之内,不需要朝廷拨款救济,而且还信誓旦旦保证山西可以上缴当年的财税给朝廷。

    就这样一时之间雍正也被整懵了,他也不知道是该信年羹尧还是该信德音了。于是在田文镜出发前,他就秘密交代田文镜沿途要考察山西地区的受灾程度,打探受灾的具体情况。

    田文镜这个人有股子较真的劲,他办事很认真负责,因此在祭告华山途中路过山西,田文镜特意考察了山西很多地方,发现灾情确实很严重,而且比年羹尧报告的还要严重得多,绝不像德音说的那样不需要朝廷救济。

    于是田文镜回京之后一五一十向雍正交代了山西灾情的严重程度,并且田文镜还根据自身基层的工作经验,结合山西实际情况制定了很完善的救灾办法。田文镜这一下就让雍正眼前一亮,这个老头不仅办事认真负责,还连处理办法都想好了,这种人不就是真正的为国家分忧的人嘛,于是雍正这时候就有了提拔田文镜的想法。

    不久之后,雍正下旨罢免了德音山西巡抚之职,并破格提拔任命田文镜为从二品的山西布政使。而布政使是一省主管行政的长官,权力地位仅次于巡抚,在德音被罢免巡抚之后,山西巡抚出缺,雍正特意让田文镜以布政使之职暂时替代巡抚。

    这也是雍正对田文镜的考验,当时的山西不仅灾情严重,而且官场亏空问题更加严重,各地衙门都有很大的亏空,因此雍正想考验一下田文镜有没有能力能扭转山西的局面。

    而已经62岁的田文镜到任之后用实际行动向雍正证明了自己还可以,他先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赈灾救济工作,稳定安抚了民心,使得灾情影响逐渐减小,随即他又自创“审追”之法专门追查各级官员的亏空,他先是让人把有亏空的官员监管起来,然后调查官员的家中私产,并派人监督清算,把亏空官员的家产全部变卖充公填补亏空,即使已经离职或者退休的官员都一样受到“审追”之法的清算。

    田文镜就这样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稳定了山西灾情还填补了各级衙门的财政亏空,一时之间让山西的官场吏治都焕然一新,但是田文镜也因此得罪了很多官员,他的风评在当时很差,不过雍正却十分欣赏他这种不畏艰难且雷厉风行改革创新的手段,于是雍正很快就提拔田文镜成为河南巡抚,后来更是特意升任他为河南总督。

    60多岁的田文镜就是靠着办事认真负责,敢于揭发瞒报灾情问题而大器晚成,获得了雍正的赏识和器重,此后他在河南积极帮助雍正推行新政,成了雍正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

    屠龙勇士终成恶龙,因此田文镜也被乾隆痛斥为酷吏

    田文镜最初到河南任职时,河南的官场亏空问题比山西更加严重,田文镜到任之后继续照搬在山西任职时的办法,严查官员亏空,同时他还要在河南省内推行雍正新政的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

    由于雍正新政的政策触犯了士绅利益,因此当时河南省内很多高官都拒绝推行这项政策,田文镜也是不怕伤人,凡是不肯推行新政的人他全都弹劾,由于这些人都与京城的高官有联系,因此田文镜一时之间受到了很多京城高官的质疑。

    后来田文镜更是由于弹劾了时任直隶总督李绂的同窗,被李绂和江南道御史谢济世多次弹劾。雍正当时一直就想整顿官场风气推行新政,田文镜的办法正合他的心思,因此他顶住了这些弹劾田文镜的高官带来的压力,力挺田文镜,并且后来雍正更是盛怒之下把李绂和谢济世罢官,判了斩监候的重罪。

    要知道堂堂的直隶总督李绂都因弹劾田文镜被判了斩监候,从此之后朝臣们就明白雍正是铁了心想支持田文镜一心推行新政并整顿吏治了,于是就没人敢再弹劾田文镜了。而田文镜也彻底在河南站稳了,从此之后河南就成了雍正新政的实验基地,雍正也越发器重田文镜。

    最初清朝的总督之职中没有河南总督的职务,这个职务只在顺治时期因清军南下时短暂存在过,此后河南一直属于直隶总督的辖区范围。在雍正五年(1727年)时,雍正特意为田文镜特设了河南总督之职,他把河南全省和山东省部分地区划入田文镜的辖区,也就是说雍正把直隶总督一分为二,分成了直隶总督和河南总督两个官职,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田文镜特设,在田文镜去世后,河南总督被废除,其辖区并入直隶总督管辖,可见雍正对田文镜的器重。

    不过田文镜虽然受雍正器重,但他的官声很不好,和他齐名的鄂尔泰和李卫不管是在官场上还是在民间官声都很不错,尤其是李卫,体恤百姓,还能协调好同僚之间的关系,不仅百姓喜欢他,连同僚也都很喜欢李卫。

    田文镜却比李卫差远了,他为官确实非常清廉,他的子女都从没有因他当高官而沾光,他本人的生活起居也非常节俭。但是他是清官却不是好官,他在推行雍正新政期间,只知盲目执行,忽略了结合实际情况的问题,他不顾百姓死活,推行新政不知变通,而且他在官场上过于清廉,得罪了很多同僚,所以他的官声不管是在官场上还是在民间都很差,同僚管他叫酷吏,连河南百姓当时也管他叫酷吏。

    在晚年的时候田文镜甚至蜕变成了和德音一样为了追求政绩,不顾百姓死活,隐瞒灾情的酷吏。也就是说曾经靠揭发隐瞒灾情的屠龙勇士田文镜,最终他自己也变成了一条恶龙。

    雍正八年(1730年)河南省和山东省发生了水灾,虽然田文镜上报了灾情,但是当雍正决定赈济灾民并减免当地赋税时,田文镜却为了自身政绩考核回奏称河南和山东两省府库盈余丰富,足够自己赈灾,不需要朝廷拨款赈济,同时还保证像往年一样上缴足额税赋,而雍正出于对田文镜的信任,于是也就信了两省灾情不重要的事情,没有拨款赈济,让两省自给自足。

    结果田文镜向雍正保证完之后,灾情就越发厉害,河南和山东很多地区百姓流离失所,靠卖儿卖女交税和生活,甚至个别地区还出现了武装反抗的事件。就在这种情况下,田文镜还一度隐瞒灾情,坚决声称两省可以足额上缴税赋。

    到了雍正九年(1731年)灾情已经隐瞒不住,甚至有受灾百姓跑到京城告御状,雍正也十分震惊,于是他派还是宝亲王的乾隆和户部侍郎王国栋去灾区考察并下旨拨款赈灾。乾隆也是在这时候认识到了田文镜是一个为了政绩牺牲百姓的酷吏,这也是乾隆日后对田文镜看法恶劣的原因。

    由于灾情严重,很多朝臣这时候纷纷站出来弹劾田文镜,要求雍正将其严惩。但是雍正却不忍惩罚田文镜,称人都会犯错,更何况已经70多岁的田文镜,他只是因年老精力不足所以被下属所蒙蔽。就这样雍正给田文镜找了一个年老多病的理由,让他暂时停职养病。

    不过没多久田文镜很快又官复原职,但是田文镜也是在官复原职不久之后,在雍正十年(1732年)年老去世,享年72岁。田文镜去世后,雍正非常悲痛,特意下旨在河南全省建立专祠祭祀田文镜,并让田文镜入河南省贤良祠,还让田文镜陪葬在他的帝陵旁边。

    乾隆继位之后,第一个声讨的前朝旧臣就是田文镜,乾隆曾称田文镜有负雍正信任,致使河南和山东百姓流离失所,是典型的酷吏。也因为乾隆继位之后对田文镜的公开声讨,才造成了后来田文镜墓被御前大臣们妄自揣测乾隆的想法而推平。

    在乾隆五年(1740年)时,当时的河南巡抚雅尔图还上奏乾隆称河南百姓至今都还在怨恨田文镜,并建议乾隆像田文镜这种酷吏没资格入祀贤良祠,更没资格受百姓祭祀。乾隆只同意撤掉田文镜的专祠,并称田文镜毕竟是先帝重臣,不能翻旧账否定他的政绩,因此乾隆保留了田文镜入祀贤良祠的资格。

    这也说明了乾隆并没有打算深究田文镜,毕竟乾隆莫名其妙地推平了田文镜墓,他也算是对田文镜心中有愧,也不好再继续深究他了。

    写在最后

    田文镜其实算是一个矛盾体的存在,他既是清官,但却又是酷吏。办事能力强,执行能力强,还能清廉律己,可是他为了政绩可以牺牲百姓利益,所以这种官对于老百姓来说也不是好官。

    而雍正也不是不知道田文镜的这个缺点,但是他能包容田文镜的这个缺点,雍正需要的就是田文镜这样的人,能贯彻执行他的新政,还能整顿吏治。所以雍正可以放大田文镜的优点而包容他的缺点。

    乾隆则与老爹雍正不同,雍正是严于律己更严于律人,治国以严酷著称。而乾隆的执政风格则与雍正完全相反,乾隆效仿的是其祖父康熙皇帝,施政以宽仁为主,很明显田文镜可不是宽仁路线的风格,因此田文镜这种酷吏自然就会成为乾隆声讨的反面典型。

    不过乾隆还是给老爹雍正留面子,他对田文镜只限于口头声讨,除了莫名其妙推平田文镜的坟墓之外,乾隆也算是点到为止,没有对田文镜进行深层的清算。

    清朝“天下第一巡抚”田文镜,到了乾隆五年,却被河南巡抚汇报朝廷:“文镜在豫,百姓至今怨恨”,是为什么?大家怎么看?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一点在田文镜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田文镜,雍正皇帝的宠臣,与李卫、鄂尔泰并称为雍正朝时期的封疆大吏的标杆。雍正皇帝对于田文镜是非常的信任与器重,具体表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田文镜原来隶籍于汉军正蓝旗,后来被雍正直接抬到了地位非常高的汉军正黄旗之中;

    其二,田文镜最开始是河南总督,在雍正六年(1728年)的时候,被雍正委以河南山东总督,这是雍正为田文镜量身打造的职位;

    其三,雍正十年(1732年)田文镜去世后,雍正让田文镜安葬在自己的泰陵旁,以示对于田文镜的恩宠。

    田文镜之所以能够为雍正所信任与宠爱,一方面,是因为田文镜为官清廉,能力出众,符合雍正对于优秀官员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就是田文镜可谓是不遗余力的贯彻雍正的各项政策,换句话说,就是田文镜是绝对的眼中只有雍正,而不顾其他。雍正皇帝就曾评价他:

    “忠诚体国,公正廉明。”
    “老成历练,才守兼优,自简任督抚以来,府库不亏,仓储充足,察吏安民,惩贪除弊,殚竭心智,不辞劳苦,不避嫌怨,庶务俱举,四境肃然。”

    尽管田文镜的能力为雍正所欣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田文镜的缺点和问题也是非常的突出。

    在田文镜主政河南期间,由于待人处事有欠宽和,过于严苛,可以说田文镜是典型的“酷吏”。再加上雍正九年(1731年)的黄河灾患中,田文镜竟然“沽名钓誉,与手下官员刻意隐瞒了灾情,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尽管对于这些事情雍正皇帝并没有追究,但是在雍正去世,乾隆登基后,这件事情便成为了田文镜非常严重的“污点”。乾隆皇帝在继位后就曾对田文镜批判到:

    “河南自从田文镜上任督抚以来,严格治理,他的下属官吏竟然剥削民众,致使河南人民深受其困。前年田文镜隐匿河南灾情不报,百姓流离失所,幸亏先帝爱民,派遣官员前去赈抚,才保证河南的安定,这件事天下人尽皆知。”

    而这对于已经去世的田文镜来说,仅仅是清算和批判的开始。


    乾隆朝初年对于田文镜的批判之声此起彼伏,实际上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乾隆皇帝对于田文镜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朝堂之上对于田文镜的翻案清算与批判的主流声音。

    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皇帝祭扫泰陵的过程中,又阴错阳差的荡平了了田文静的陵寝,这件事情不仅仅是乾隆皇帝厌恶田文镜的表现,同时也向朝臣表明了自己对于田文镜的态度。

    实际上,乾隆皇帝本就看不上田文镜,还是因为田文镜过于严苛的处事方式,再加上田文镜晚年出现的“谎报灾情”事情,是的田文镜一直为乾隆所厌恶,所以乾隆皇帝对于田文镜的评价远不如李卫和鄂尔泰:

    鄂尔泰、李卫、田文镜皆皇考所最称许者,其实文镜不及卫,卫又不及鄂尔泰。

    其次,还是因为田文镜自身的问题,有着其处事方式的问题,同时与其得罪了太多的官员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实际上从雍正朝开始,朝堂之上就已经开始有了对于田文镜的弹劾,但是都被雍正皇帝压了下来。但是到了乾隆朝,面对着并不喜欢乾隆皇帝的田文镜,特别是在乾隆皇帝将田文镜的坟墓拆毁之后,让朝臣看到了乾隆皇帝对于田文镜的而态度,因而开始了对田文镜的批判。

    这其中,有着对于田文镜不满的发泄,也有着为了迎合乾隆皇帝的圣意而进行随声附和,但是不管怎样说,田文镜的一些行为,确实在河南当地造成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同时其性格也开罪了不少的官员同僚,这才有了朝堂之上对于田文镜的一致反对声音。


    最终,在乾隆五年(1740年),河南巡抚雅尔图上奏

    “文镜在豫,百姓至今怨恨。”

    同时请求将田文镜撤出河南贤良祠。

    在此之前,乾隆皇帝已经拆毁了田文镜的陵墓,并且对田文镜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因而对于这次的弹劾,乾隆皇帝以“不能翻出前案”为由,进行了驳回,没有将田文镜撤出河南贤良祠,而对于田文镜的评价也就此盖棺定论,之后便不再进行评价了。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