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廷立皇储的名单为何放到正大光明匾后边,不怕让人偷换名单吗?你都能想得到的问题,发明秘密立储制度的雍正帝又怎么会想不到。古时候不管是圣旨还是其他的各种机密文件,...
清廷立皇储的名单为何放到正大光明匾后边,不怕让人偷换名单吗?
你都能想得到的问题,发明秘密立储制度的雍正帝又怎么会想不到。
古时候不管是圣旨还是其他的各种机密文件,通常都要做两份,一来为了存档,二来为了防止有人做手脚造假,而清代的秘密立储制度,也有类似的防范措施。
所谓秘密立储,就是不公开储君的名字,而是将储君人选的名字写好藏起来,等到皇帝驾崩才能取出来公布,然后让储君继位,这是清代强化皇权的重要方式之一。
从先秦时代开始,咱们国家就施行嫡长子继承制,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也因为这个缘故,以前确认储君都是公开的,而且优先的就是嫡长子,就是因为这样的制度,将其他的皇子直接弄到了嫡长子的后面[澹奕],以此打压诸皇子之间的竞争。
可皇权的诱惑,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够禁得住的,嫡长子继承制之下,手足相残屡见不鲜。
虽然是说嫡长子优先,可如果嫡长子没了的话,那么其他的皇子还是能取而代之,比方说唐朝时期的玄武门之变[澹奕],所以如何确立储君,一直是个非常头疼的问题。
清朝前期,尤其是入关前的嫡庶观念,并没有中原那么浓厚,前三代皇帝都没生前立储。
努尔哈赤、皇太极与福临都没有生前立储,而皇太极、顺治帝福临与康熙帝玄烨,也都不是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的皇位[澹奕],所以,清朝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习惯。
康熙帝时期想着效仿中原,立储嫡长子,结果弄出了著名的九王夺嫡事件。
作为当年诸皇子争夺皇位事件的亲身经历者,雍正帝为了防止这种事再发生,就创立了著名的秘密立储制度[澹奕],不再生前公开储君的身份。
方法也简单,就是将皇帝心目中储君的名字写好放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额之后,等到皇帝驾崩之后再取出来[澹奕],大家看新的皇帝到底是谁。
为了保证安全与可靠性,储君的名字有两份,还有一份在皇帝随身的锦囊之中。
古时候的圣旨之类,也都是这样,一份颁布出去,另一份需要存档起来对照。
不仅如此,皇帝贴身的锦囊可没那么容易就能碰到,而乾清宫向来戍守森严,很难靠近,想要把牌匾后面的名字给掉包实在难比登天[澹奕],这种事,想都不要想。
乾清宫在明朝原本是皇帝的寝宫,清朝康熙帝也曾在此居住,但雍正帝时期搬去养心殿,乾清宫就成为了重大朝会之类的活动举办地[澹奕],平日都一大堆守卫看着。
乾清宫这个地方,平时除了活动,不管是朝臣还是后妃,都不能够随便靠近。
要说打扫,因为这个地方实在重要,往往都有一群人盯着干活,也别想动啥手脚。
秘密立储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清朝的皇权,但是清朝后来皇子之间的明争暗斗其实也并没有怎么消停过[澹奕],至于想着偷偷换掉储君名字这种操作,就现实来说非常难。
清廷立皇储的名单为何放到正大光明匾后边,不怕让人偷换名单吗?
要说偷换,没有一个地方能百分百避免被偷换。而相对来说,正大光明匾后面恰恰是被偷换概率最低的地方。而且还有进一步的防范措施。
首先要说明,清朝皇帝的传位诏书,放在正大光明匾后面,就是秘密建储制度。这有象征意义,因为正大光明四个字是入关后第一个皇帝顺治手书,代表了清朝正统,而正大光明四个字也代表了大公无私,光明磊落。这道诏书是要在皇帝临终或者突然死亡时公布的,所以存放的地点必须明确,不能是个谁都找不到的地方。也不能仅有一两个人知道,否则诏书是真是假谁也说不清楚。故而,无论诏书放在哪里,都是众人皆知的,那就都有被替换的可能。
既然所有人都知道,那就要尽量确保在大家都知道的情况下没法被换掉。正大光明匾是个非常合适的地方。有两点好处:
一、戒备森严
(乾清宫家宴)
正大光明匾在乾清宫,是清朝皇宫中最重要的地方之一。乾清宫在顺治、康熙两朝的皇帝寝宫。虽然雍正以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但乾清宫依然是至关重要的所在。清朝皇帝每日早朝,也就是所谓的御门听政,就是在乾清宫外的乾清门。如遇雨雪或是天气寒冷,还会移入宫内。乾清宫西暖阁更是日常批阅奏折、召见大臣的最常用场所,皇帝只要在宫中,几乎可说每日必到。另外,乾清宫还是皇帝和后宫及皇子们举行家宴的地方。因此,乾清宫的戒备可以说是整个紫禁城最严的地方,侍卫们日夜轮班值守,闲杂人等根本接近不了。自然被偷换的概率要小很多。
二、高
(正大光明匾的高度)
单凭乾清宫戒备森严还不够,因为如果放在某个柜子里,来往打扫的太监宫女还是有机会接触到,到时人这么多根本说不清楚。而正大光明匾就不一样。它高悬于宫殿最高处,无论多少人往来,都够不着,要替换后面的诏书得搬把梯子。试想怎么可能有人能堂而皇之搬把大梯子进入乾清宫而不被拦下来呢?唯一能接触的人大概就是偶尔上去掸灰的小太监了。而他们一样不能轻易换掉诏书,因为诏书外面还有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匣子,上锁贴封条。小太监既不可能在梯子上面完成抬匾额取匣子开锁揭封条换诏书再复原的一系列工作,也不可能把一个匣子完全掩人耳目带进宫再拿着上梯子(大小不够藏着袖子里)。所以,高悬的匾额让换诏书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了。
退一万步说,真的被偷换了,也不是没有防范措施。因为传位诏书有两份。一份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另一份则是皇帝随身携带。比如嘉庆皇帝突然驾崩于承德的时候,正大光明匾后面的传位诏书就没找到,后来是嘉庆身边的一个小太监找到了皇帝随身带的那份传位诏书(相传道光即位后原本应该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传位诏书又找到了,还是和小太监发现的诏书一样,传位道光),至少这个双保险还是能起到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