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请问西周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问西周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栏目: 百科 日期:2022-12-04 03:00:28 浏览量(来源:小孙

    [摘要]西周灭亡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事在人为。西周的灭亡并非一人之功,而是世代积累的结果。几个重要的节点人物值得关注一下:周穆王、周夷王、周厉王、周宣王、周幽王。先来说说...

    西周灭亡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事在人为。西周的灭亡并非一人之功,而是世代积累的结果。几个重要的节点人物值得关注一下:周穆王、周夷王、周厉王、周宣王、周幽王。

    先来说说周穆王。周穆王时期西周国力达到鼎盛,疆域东到大海,北到辽宁,西到甘肃,南到江汉流域,国家礼仪制度已然定型。但是穆王好大喜功,作为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他四处征讨、巡游,肆意彰显王朝的武功与实力。终于在不可一世的骄傲中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为后来的西周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这个严重的错误就是:不听劝谏坚持讨伐西戎。


    西戎世代生活在贺兰山地区,逐水草而居,对周王朝也是恭敬有加。但是穆王为了加强控制,便随便找了一个借口“不按时上供”武力征讨西戎。杀鸡焉用牛刀。不按时上供就要动用武力未免也太不近人情了。况且只是不按时,从没有少过也没有其他僭越之举。穆王的这一决定引起了西戎的反抗,也引发了周朝内部的担忧:这一仗不管结果如何,周已经输了,如果打不过西戎,周将蒙羞,如果战胜了西戎,也只能落个失德的名声。在耗费了大量军力物力后,周穆王只得到了四只白狼四只白鹿,而戎狄部落从此不再向周进贡,断绝与周的往来。

    结仇以后,戎狄部落实力不断增强,经常侵扰西周,成了西周最大的外患,而西周最后也是被戎狄灭掉的。


    再来谈谈周夷王。夷王足下堂是西周礼法崩溃的导火索。按照周礼,周王接见朝觐的诸侯是不下堂的,而周夷王是靠着诸侯的拥立才从叔叔周孝王手里夺过政权,因此周夷王在诸侯面前很没有自信,破坏了周礼,下堂觐见诸侯。在政治上也处处掣肘,受制于诸侯。

    当周厉王即位,他清楚地看到了父亲的困境,决心有所突破,但却用错了方法。他施行苛政,简单粗暴地将山林川泽由原先的国人共有霸占为王室专有,触犯了广大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同时施行恐怖监控政策,只要有抱怨的人,一经发现立刻处死。“防民之口胜于防川”的典故正是来源于此。周厉王巩固统治的方法无异于削足适履、饮鸩止渴。终于引火烧身,被国人暴动赶出了王宫。


    周宣王是周厉王的儿子。因为父亲政治失误,他过早地体会了人间疾苦,即位后曾励精图治有过一番作为,史称“宣王中兴”。但是和明崇祯帝一样,独木难支。西周积累的重疾已经不是小手术能解决的了。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土地。西周分封制的弊端导致广大的土地都已分封给了诸侯,王室直接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加上西北戎狄的不断侵扰,西周王室无论是在财力物力还是军事政治上都捉襟见肘。宣王晚年活在巨大的恐惧中。他听到民间有童谣称“桑木的弓、箕木的箭袋灭亡周朝”,就下令处死一对卖这两样器具的夫妻。由此可见,宣王晚年已经被恐惧控制,无法做出理性的判断了。

    到了周幽王,他已经具备了一个亡国君主所应当具备的所有素质。印象最深的还不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而是他为了让褒姒的儿子继承王位居然想杀了申王后和太子宜臼。他完全忘记了太子也是自己的亲身骨肉。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周幽王的内心该有多么的混乱和脆弱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最终太子宜臼的外公也就是申王后的父亲申候联合曾国与西北戎狄大举进攻西周,戎狄在骊山脚下杀死了周幽王,占领了镐京。

    很多人说西周灭亡是因为分封制,因为土地政策,我认为这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西周灭亡了,但分封制还在。而西周灭亡的内因不可忽视。

    要看那个伴随着西周灭亡已经不可调和的内因是什么,我们可以看伴随着西周一起消亡的是什么?我觉得是一种精神,是从文王开始,历经武王、周公等发扬的破除神权至上、敬德保民的敬畏之心。从穆王开始这份初心就开始动摇了,他肆意彰显武功的同时站在了德与民的对立面。到了夷王,敬德保民改成了敬诸侯,到了宣王,因为害怕失去权利滥杀无辜,最后到了幽王连亲生骨肉都可以残杀了。他们早已忘记了王朝成立之初的愿景,忘记了天下人,在家族的盛衰中迷失了自己。

    福祸相依、高下相随,太平盛世并不比战争年代就容易生活,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西周的故事提醒世人,远离了本心,无论外在曾经拥有金山还是银山,最终都会化为乌有。

    西周灭亡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宗周倾覆的隐忧早在周夷王时期就已经种下了。周夷王是一位威权主义君王,但他的统治又十分的虚弱。因为其父周懿王的不得人心,少年时代的夷王曾经被国人剥夺过继承天子之位的权力。而正像历史上大多数的孱王庸主一样,周夷王也是急不可待用推行暴政来彰显自我的存在。他听信谗言,残忍的杀害了齐哀公,造成了东方““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这一地区诸侯的恐惧和混乱。以至于宗周名声扫地,荒服诸侯从此不再向宗周朝贡;而楚国国君则以公开僭越王号的方式以示决裂。

    而继承了夷王的周厉王更是无道并最终激起鄂侯的反叛,叛军声势浩大一度抵达“厉内”(京郊),令宗周一片恐慌弥漫着惊恐:“呜呼哀哉!用天降大丧于下国”。在外部的打击之下宗周内部的积怨也随之爆发,终于引发了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


    鄂侯驭方鼎(王南征鼎) 及【铭文】:“王南征,伐角、僪(遹),唯还自征,才坏(在坯), 噩(鄂)侯驭方内(纳)壶于王,乃(祼)之,(驭)方(侑)王, 王休(偃),乃射,뽨(驭)方(佮)王射,뽨(驭)方休阑,王宴,咸酓(饮),王寴易(亲锡驭)方玉五嗀(瑴),马亖(四)匹,矢五束,(驭)方(拜)手뻪(稽)首,(敢)对(扬)天子不(丕)显休(赉),用乍(作尊)鼎,迈(其万)年永宝用。

    厉王客死于汾,继位的周宣王虽然力图振作,北伐戎狄又膺惩荆蛮、平定淮夷、征服徐夷,将江汉徐淮地区彻底归于王化。但是此时宗周却已经是回光返照:周宣王废除了自古以来天子亲耕的籍田之礼,这意味着作为“西周盛王”经济根基的井田制已经瓦解于无形。同时日渐老迈的宣王对内冤杀杜伯,对外干预鲁政,使宗周朝廷再次失信于诸侯。而宣王后期军事上也是屡战屡败,北狄西戎卷土重来,甚至一度攻入西周腹地的泾水。到了宣王驾崩时留下的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末世。


    周的历史比传说中的坦格利安王朝还要富有传奇性。

    周幽王即位以后地震、旱灾导致大片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以至于“邦国殄瘁”,加之幽王的暴虐,最终在太室之盟失败后招来了亡国之祸。

    而宗周朝廷所在的地缘位置又给这种乱局雪上加霜。宗周朝廷一直定都于渭河谷地,西、北方向一马平川,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防范类似猃狁这样的敌人。而东部崇山峻岭的阻隔不仅造成了一旦外敌兵临城下,王畿之外的九服诸侯根本无法及时勤王。于是宗周朝廷便长期在东西两个方向疲于奔命:一方面为了“国家的完整性”,宗周朝廷要不断介入东方诸侯的各种事务;另一方面为了“国土安全”,需要保证西部的军事安全。但历史却最终证明二者不可得兼。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