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人的隶书是汉代隶书的复兴吗?一九八八年十月,沈鹏实地到访,赏樊敏碑良久,以书家的感悟留诗一首:芦山访樊敏碑【6】得识芦山一面难,摩挲竟日费盘桓。浑圆应接衡方近...
清人的隶书是汉代隶书的复兴吗?
一九八八年十月,沈鹏实地到访,赏樊敏碑良久,以书家的感悟留诗一首:
芦山访樊敏碑【6】
得识芦山一面难,摩挲竟日费盘桓。
浑圆应接衡方近,稍逊衡方体势安。
三、樊敏碑拓本及释文
碑文记叙了樊敏家族世系源流,还记载了东汉末年社会动乱的诸多史事,记录有樊敏与青衣羌族的密切交往,通过对碑文的研究,可以印证和补充史书对地方史事记载的不足,在对上古史、民族史、地方史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图八:樊敏碑)
北京图书馆收有曾为梁启超认为最佳的整幅卷轴拓本(长220,宽85厘米),有明代人韩逢禧、清人嗣(王票)、冯浩、陈继昌、梁启超等人题跋与考订(其跋语从略),为元或明初拓本。铃∶“逢禧”、“廉”、“嗣(王票)”、“冯浩之印”、“史莲”、“景氏秘藏”、“剑泉所得鸿宝”、“任公”、“钦冰室藏金石图书印”、“宝佛庵主”、“王敬美氏”等印。
(图九:梁启超全集·汉樊敏碑)
梁启超言:海内第一本者,当不欺我耳?【7】
此处录入北图《樊敏碑》拓本【8】
(图十:北图樊敏碑拓本)
我早年曾收有此碑拓本,因某些文字笔画很细很锐,和整体风貌不协调,一直不敢判真,直至到达碑前,细细观察,拍摄下高清照片,放大对比,才敢肯定是早年原石原拓。那些细细锐锐的文字笔画,原来是用刀片“修复”文字笔画的痕迹--那不是修复文物,是破坏文物啊!以局部实物照片和拓本做对比,特别是“国”“辟”“台”“喜”这些字是很明显的。
(图十一:碑的局部)
(图十二:拓本局部)
因北图版的拓本照片模糊,以我的拓本做碑文释读。
(图十三:樊敏碑拓本)
以下全文简体字竖排,红色字部分做了注释、附后。
注释【2】【20】:
宓戏:即伏羲。《汉书·古今人表》作:宓义。《艺文志》作:宓戏。
亶甫:即古公亶父,周文王的祖父。《史记·周本纪第四》: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
杨:通“阳”,指阳虎,春秋末鲁季氏家臣,曾专鲁政。
濯冕题刚:冠冕群僚,提纲携领。
夷史:夷益、史鱼二人以高节直臣见称。
卓密:卓茂、杜密为东汉直臣,载《后汉书·本传》
扰穰: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纲混乱。
投核:弃官。
米巫残虐:东汉末年张修、张鲁等以五斗米教举行起义。
牧伯刘公,二世钦重,表授巴郡:益州牧刘焉、焉子刘璋敬重樊敏的才德,表请为“巴郡太守”,这是樊敏职业生涯的辉煌。
松侨:赤松子、王子乔,仙人。
汁洽:太岁在末。
干桢:建筑的主柱,喻:支柱。
鬼方:商周时期西北边境的强敌,后泛指边疆少数民族。
“盛息懆书”四字已不可见,据《金石录》补记。
四、“滨近圣禹,饮汶茹汸”考
碑文“滨近圣禹,饮汶茹汸”,可知东汉巴蜀之地,大禹文化之兴盛。以东汉益州刺史部北部地图【9】直观视之:
(图十四:东汉地图)
樊敏碑所在之芦山县有漏阁,《县志》载: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飞仙关......世传大禹治水遗迹为神禹漏阁云【10】。
(图十五:民国芦山县志)
1947年,张大千曾画此美景【11】:
孤峰绝青天,
断岩横漏阁。
六时常是雨,
闻有飞仙渡。
(图十六:张大千画作《飞仙关》)
我也曾站在多功峡前,感受过大千之视觉。今人复建漏阁,有联云:
索桥弄舞戏浅予,
飞仙关开张大千。
清人的隶书是汉代隶书的复兴吗?
谢邀!
清代书画家席夔写的《隶书千字文》继承了汉隶的特点:字体扁方、蚕头雁尾、方中见圆、布局均匀。
受到后人的喜爱,不失成为学习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