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人与海》这本书你喜欢吗?为什么?《老人与海》:铁骨亦柔情,方为真英雄《老人与海》讲的是一个老人捕鱼的经历,这个老人叫圣地亚哥。另外一个人物,是一个叫马诺林的...
《老人与海》这本书你喜欢吗?为什么?
《老人与海》:铁骨亦柔情,方为真英雄
《老人与海》讲的是一个老人捕鱼的经历,这个老人叫圣地亚哥。
另外一个人物,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男孩。
这么简单的故事,这么简单的人物关系,海明威却写出了非常精深、非常博大、非常奇异的内容。
王小波曾经这样评价:
“《老人与海》讲了一个老渔夫的故事,但是在这个故事里却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我佩服老人的勇气,佩服他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也佩服海明威。”
麦家说: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太宽大了,宽大到可以把一个世界浓缩地装下。是平地拔楼的奇妙,是以一当百的意味深长。”
香港作家马家辉曾评价:
“这本书就好像存在你大脑里的一个加油站,当你有挫败感、软弱感时,就替自己加个油。”
而对于其他读过这本书的人,有人感慨:“做一些不可能做的事,完成一些不可能完成的梦想,人生来不是易于屈服的,直到屈服变成了习惯”;
有人认为,它极具英雄主义色彩:“对抗世界也是对抗自己”;
有人收获了在人生路上:“勇敢、孤独、坚韧、与自己的对话,无论怎样,坚持到底”;
有人觉得:“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是当人们一再把手伸到限度之外,这个限度就一天一天地扩大了”;
有人从这个故事里读出了:“美学价值在于西方悲剧的呈现:命运无奈,但我绝不放弃,仍要反抗。对于人来说唯一不灭的,是希望”;
也有人说:“明知自己的软弱和生活的艰险,仍毅然坚持奋斗,这才是真正的勇敢和伟大”。
而我,则从这本书里读出了一个老人的铁骨柔情,正如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的《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里“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余光中先生将它翻译成“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老人并不是一个模板化的英雄、硬汉,更是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人,他内心细腻、触觉敏锐,看清现实之外,又有着独特的温柔。
01. 他是个铁骨铮铮的真汉子
圣地亚哥,是一个瘦骨嶙峋的老渔夫。
他每天出海打渔,已经连续84天一无所获,于是他成了小渔村里人尽皆知的“倒霉蛋”。
起初四十天,还有一个男孩跟随着他一起出海。
但是后来,男孩的父母认为老渔夫再也交不到好运,安排男孩去了另一条船。
年轻的渔夫,常常对老渔夫冷嘲热讽;年老的渔夫,则为他的处境感到难过。
面对生活的困窘、同行的嘲笑、他人的不理解,圣地亚哥毫不在意。
他依然每天早上迎着第一缕阳光出海捕鱼,坚信自己一定会有所收获。
他认为:“说不定今天就转运。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一天。走运当然是好,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早有准备了。”
最终,老人捕到了一条重量超过1500磅的大鱼。
但老人与大鱼之间力量悬殊,处于敌强我弱的状态。
大鱼拖着钓钩在水中游走,老人则猛拉绳索与之较量。
从中午到夜晚再到天亮,大鱼始终不愿妥协,老渔夫也越挫越勇。
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
后背因钓绳勒得疼痛至极,右手因紧拽钓绳伤痕累累,左手不听使唤地抽筋。
但老人坚信,只要坚持到最后,一定能降服大鱼。
无数次他强忍着自己全身的疼痛,把被钓索割得血肉模糊的手放到海水里浸泡得以舒缓一下疼痛,然后对自己说:“疼痛对男人来说算不得什么。”
最终太阳第三次升起时,大鱼总算被打败了。
可是当他把杀死的马林鱼拴在船边准备返航时,血腥味也引来了一批又一批鲨鱼的掠夺。
老人拼命与之搏斗,直到精疲力尽,鲨鱼依旧围在他船边。
只要砍掉钓索,放走那只大鱼,他就不用再受苦,不用生吃没有调味的鱼肉,就可以舒舒服服躺在家里那张垫满报纸的铁床上。
可是,他对自己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因此,他依然坚持应战,直到他终于驶进小港时,大鱼已经被啃咬得只剩一副骨架。
他没有因为丧失鱼肉而沮丧,也没有向别人炫耀自己三天三夜的战绩,而是像往常一样沉沉睡去。
真正的智者,从不逃避痛苦,而是在生命的历练中活出淡定与从容。
老人圣地亚哥,就是一个铮铮铁骨的真汉子,一个真正的智者。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永远是在战斗以及想办法继续战斗。
02. 铁骨之外,他是个温情而平凡的老渔夫
作为故事里绝对的主人公,老人圣地亚哥在海上捕鱼、与鲨鱼搏斗的过程就占据了这本书的大部分篇章,但一个人不可能只有英勇的一面、战斗时的一面。身而为人,谁都会软弱,会需要陪伴,需要朋友。
加缪有一句话:“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
故事中的小男孩马诺林与老渔夫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关系却胜似爷孙,而且,他不仅是老人的徒弟,更是同伴。
他们一起谈论捕鱼的运气、聊棒球、互相假装家徒四壁的小棚屋里有饭吃、有渔网用、有最新的报纸可以读;
小男孩为运气不佳、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的老人加油鼓气,赊账为他提供咖啡,为他准备捕鱼的诱饵;
在他筋疲力尽归来时,给予他最真切的关心,流下最动人的泪水;
而老人则在小男孩还只有五岁时就教他打鱼,做他温柔而特别的闹钟,每次都是赤脚悄悄地走近,轻轻拿起他的一只脚握在手里,直到小男孩睁开眼。
他尊重小男孩,把他当成小伙伴小男人,全身心爱着他。
小男孩也可以说是圣地亚哥人格中“童性”的体现,他的出现,让老人的人格更为丰满。是啊,一个人不可能只有僵硬的顽强,还有柔软的情感。
书中多次提到了这句话“要是小男孩在就好了”,甚至有一段话直接地点出,老人很希望能让小男孩看到他作为“最好的渔夫”,身上所拥有的勇气和毅力。
而老人也肯定曾经是个温柔的好丈夫。你看,以前墙上还挂着他妻子的一张彩色照片,可是他每次看了都会觉得自己孤单得可怜,就拿了下来放在屋角的架子上,上面盖着他的干净的衬衣。
罗曼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都会变得黑暗。”
而老人,心中有爱。
他骂有毒的水母是“坏家伙”,喜欢绿色的海龟和玳瑁,替所有的海龟伤心,觉得人类对海龟太残酷无情,因为海龟被剖开杀死之后心脏还能跳动好几个钟头。
他替柔弱的鸟儿发愁,因为它们很难得到食物。
他认为海洋是仁慈而美丽的,把海洋看成是女性,用“她”称呼海洋,认为大海之所以偶尔残暴,只是因为月亮影响了她,使得她不由自主地做出了任性或者缺德的事儿来。
他喜欢相亲相爱的海豚,把海豚和飞鱼看成是自己的兄弟,也喜欢并怜悯那条被他钓到的大鱼,甚至觉得它的举止风度和高贵尊严使得没有一个人类配得上吃它。
他回忆起曾经和小男孩钓了一条雌性大马林鱼,雄性的马林鱼一直待在它身边,跳来跳去,陪着它。他觉得这是他见过的最伤心的事,因此请求雌鱼的原谅。
他认为自己并不是虔诚的人,可是在和大鱼做斗争的过程中他还是好几次提及愿意念十遍《天主经》和十遍《圣母经》,前提是他能逮到那条大鱼。
从极度劳累中醒来之后看到小男孩就承认自己失败了,但转眼又兴致勃勃和男孩商量以后一起出海需要完善的事项。
种种以上都给我们呈现出一个温情而可爱的老头形象。
也许,有人会认为老渔夫的命运是悲惨的。
妻子去世他无依无靠,长期未捕到鱼靠饭店老板的施舍和男孩的接济,连续84天出海都没捕到一条鱼,还遭受众人揶揄。
后来虽拼尽全力捕到一条大鱼,又被鲨鱼掠夺。
满怀希望出海,却败兴而归。
殊不知,他其实更是幸运的。因为他有铁骨,亦有柔情,他懂爱,更有情,他有懂他的人,亦有他要守护的人。
03. 写作者海明威也是个铁骨柔情之人
创造这个不朽神话的海明威,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自己的经历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堪称是一个传奇。
叛逆、漂泊、出走、冒险;
打猎、捕鱼、拳击、斗牛、酗酒;
英俊潇洒、孔武有力、频繁追求女人并得手;
探秘了美国与古巴之间海上走私活动;
曾以记者的身份参加一战时,他亲赴意大利前线,并驾驶救护车冲过火线,被一颗开花炮弹炸成了重伤,后来医生在他身上取出了237块弹片,难以想象,他居然带着这么多的弹片,背着一个伤势更加严重的意大利士兵,在自己晕倒之前挣扎着到了救护站;
后来又参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亲历了西班牙内战,在内战期间,他3次以记者身份亲临前线,在炮火中创作剧本,并写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他曾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斗争;
他甚至曾于1941年,和夫人玛莎一起访问中国,支持我国抗日战争;
还在非洲经历过两次飞机失事;
头上缝过57针;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海明威客居古巴,潜心写作,1952年问世的这部《老人与海》,第二年就获得普利策奖,更于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这部声名远扬的作品,也有着海明威自己生活的影子。
他是一位有着丰富海上经验的捕鱼好手,1935年他生日前的一周,就曾用时32分钟,钓了360磅的马林鱼……他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融入了小说创作里,他自己也说过,自己是根据多年
的海上生活经验以及对渔民生活的了解创作《老人与海》的。
和所有最后终于成名的作家一样,海明威也有过数段艰难的日子。
比如在一战后,海明威曾和第一任妻子一同前往欧洲,在那里的五年间,海明威总是清晨天不亮就带着笔记本出门,在一家咖啡馆里认真写作。
他其实并没有钱买东西果腹,因此常常是饿着肚子回家的。但他却总是向妻子撒谎说自己已经吃饱了,吃得还很不错呢。
他结过四次婚,另有一个女情人死在他在哈瓦那庄园的游泳池里。也就是说,至少有五个公开的女人很深刻地陪伴过他,至于其他秘密的女人就不知道了,但一定不会少。在他的世界观里,女人也许也是猎物,可以尽兴去追,不必顾忌太多。
他爱猫狗成痴,收留了大量的流浪猫和流浪狗,而且任意它们自由繁殖,因此总把家里变成乱糟糟的猫狗场。
他很爱他的两个儿子,在他们还很小的时候经常陪他们一起游戏,也带他们一起出去游玩抓鱼。
他也经常不修边幅,酗酒成瘾,体重飙升。
卡斯特罗掌权后,海明威离开古巴定居美国。此时,他身上的多处旧伤,使他百病缠身,精神忧郁。1961年7月2日,或许是因为不堪忍受多重病痛的折磨、或许是因为创作灵感缺失的绝望、或许是因为传说中性无能的焦虑,他用猎枪和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经历过世人眼中艺术家所应该经历的一切,就连最后的死亡,都是充满了自我色彩。
他被人称为“硬汉”,可是又有谁能否认他亦心怀柔情?
04.写在最后
麦家认为:这部小说之所以被大家喜欢,被人们津津乐道,正是因为小说里面充满了象征和隐喻,它把人的困境、绝境、希望,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己的关系,人类的命运、孤独、奋斗、不屈,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怜悯,都放进去了。
这就是一个大师的手笔,貌似简单,其实无比充盈丰沛。
世事无常,人生总是起起伏伏,困境总是不经意的出现,阻碍我们前进的脚步。
路遥的《人生》里有一句话:
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
愿你我都能成为那个在困境面前永远铮铮铁骨而同时怀有柔情的人。
《老人与海》这本书你喜欢吗?为什么?
毫无疑问,作为世界名著,我非常喜欢并熟读《老人与海》,因为这部作品通篇充满了浓郁的哲学意味,展现了人不应向命运低头的勇气和精神。
世界上许多文学家都是以长篇巨著闻名于世的。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莎士比亚的《王子复仇记》,雨果的《悲惨世界》,曹雪芹的《红楼梦》等。然而美国作家海明威却以他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轰动了世界文坛,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以他那“雄狮”般的精神成为风靡欧美的传奇人物,在不同国度、不同肤色、不同时代的读者心海中掀起了永不消失的狂涛。小说仅仅讲述了一个老渔夫捕鱼的故事,却寓含了深刻的哲学意味。
那么,什么是哲学意味呢?哲学意味是作品透露出来的对人生真谛的高层次的体验和思考,是一种具体的人生精义、深刻的生活真谛。它是作品结构的胜境、灵境。《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中,对作品的哲学意味做了解释:“是一种寓意、一种暗喻、一种象征”。它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它最耐人寻味,最富启迪性,最能使人联想到生活。它可以说是文学作品的无言之美,是启迪人性的“理外之理”“味外之味”。它又是“一种悠远之感,一种缠绵之情,一个待解之结,一块待填的空白”。
尤其是在疫情当下的社会,《老人与海》的哲学意味会更加引起人们的不同感受。它激励着人们去感悟、去追求、去开拓、去创新、去竞争。它告诉人们:人生就是拼搏,顽强地拼搏,即使受到屈辱也还要拼搏。人就是这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正因为如此,这篇小说才具有永久不衰的魅力。
1.作者艺术修养充满了哲学意味
《老人与海》的哲学意味得益于作者高度的艺术修养,来自作者对人生真谛的刻骨铭心的体验,是他用全部痛苦、坎坷、血泪、生命换来的人生感受。一个对生活有过深刻体验或饱尝过人生灾难的作家,即使他写的是一棵小草、一朵野花、一阵小雨、一片白云、一件凡人小事,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作品中贯注一种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哲学意味。海明威的艺术修养来自他丰厚的生活积累,来自他传奇式的生活。
少年时的海明威,精力旺盛,争强好胜,有想象力,对于冒险、搏斗极有兴趣。他的医生父亲常常带他到大森林去渔猎,培养了他从小对渔猎的喜好。他目睹过许多动物之间“生存竞争”的殊死搏斗。他当过随军记者,先后四次奔赴西班牙,与士兵在同一条战壕里并肩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又在欧洲战场参加反法西斯战斗。在那些岁月里,“他完全陶醉在战斗中,仿佛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上”。在意大利的战场上,他负了重伤,身上一共中了237块弹片,先后动了十几次手术还没有取尽,战争造成了他严重的后遗症,使他记忆力减退,部分听觉失灵。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没有比这种症状更为残酷、更为痛苦的了。为寻求安宁和生命力的恢复,他到很远的地方去打猎,他像一个奋斗在斗牛场上伤痕累累的斗牛士。然而,这头受伤的狮子却未能再次怒吼,婚姻的坎坷使他心灰意冷,多病缠身又使他痛苦不堪。在经历了迷惘—奋斗—孤独的三部曲后,这头雄狮憔悴了,终于在悲观中倒下,于1961年7月2日清晨用猎枪自杀。他一生共写了50多部短篇小说,充满了暴力、鲜血和死亡的意象,构成了贯穿于他一生的思想真谛:蔑视死亡的“硬汉”精神。
海明威曾经说过:“我是按照冰山的原则来写作的,那就是浮在水面的只有八分之一,还有八分之七藏在水下。你知道的东西可以略去不写,这样反而加固你的冰山,略去不写就是含而不露。”是的,要表现这“八分之一”就要有“八分之七”来做基础。他笔下写的都是他所见所闻或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即写自己熟悉的东西。他写战争,写斗牛,写海浪,写渔夫,写鲨鱼,写打猎,写他的欢乐与痛苦、追求与奋斗。
《老人与海》虽然取材于一个古巴渔夫打鱼的真实故事,但他并不单单叙述这个故事,而是糅进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体验。他不仅有过和老人相似的人生经历,而且有过和老人与海打交道极为相似的具体体验。他常乘定做的“拜伦号”游艇外出捕鱼。有一次,他曾与大鲨鱼搏斗了半个多小时,独自将一条785磅(只差12磅就达世界纪录)的大鲨鱼钓出水面,拖进船舱。他还对马林鱼的生活习性和有关知识十分熟悉。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和赞扬,人们将一种玫瑰色的鱼命名为“海明威新马林”。《老人与海》与其说是写一个老人,倒不如说是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正因为他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所以他才可以这样万中取一、以少概多、以最简洁的语言和手法来表现鲜明的形象,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蕴藏在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
2.主题思想充满哲学意味
《老人与海》的主题思想充满了哲学意味。它描写一个古巴老渔人驾着一只小船,孤零零地到茫茫大海里去打鱼,可是他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在第八十五天终于捕到一条比他的小船还要大的马林鱼,而鱼却被一群鲨鱼吃掉,当他回到岸边时,捕获的鱼只剩下一副骨架子。
他开篇写道:“他是个独自在海湾里一只小船上打鱼的老头儿,他到那儿接连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有捉到。”单刀直入,一笔触及主人公这个“失败的英雄”,他把这个主题升华到哲理的高度,写出了人的倔强,又写出了人的屈辱,并给人以启迪:人活着就要奋斗。小说有句充满哲理的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你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作者颂扬了人的勇敢精神,在灰暗的主题上轻轻地抹上了几分明朗的色彩。老渔夫忍着饥饿和伤痛孤单与疲倦,在茫茫的大海上与大鲨鱼搏斗了几个昼夜,但斗争的结局只拖回了一副比他的小船还要大的鱼骨架,同时归来的还有他那只残破不堪的小船和他那耗尽了精力的躯体。他失败了,却是英勇地失败了,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他却赢得了胜利。借着水面映出的街灯的反光,只见捕捉回的那条死鱼的大尾巴挺立在船艄后面:鱼脊骨的赤条条的白线,黑压压一团的头,伸得很长的鳍和身上一切光溜溜的部分。看到眼前的几天几夜的搏斗而获得的战利品老人没有叹气,没有悲伤,却在茅棚里,依旧脸朝下睡着了,可爱的孩子坐在一旁守护着他,不去打扰他,而“老头正在梦见狮子”。这是一幅多么美丽而带着神秘色彩的画面啊!
老人疲倦了。他能不疲倦吗?当他顺着堤岸走时,才知道他已经疲乏到什么程度。“他跌倒了,试着站起来,可是非常困难。”然而他并没有灰心,没有失望,而是以惊人的毅力胜利地回来了。正如他所说:“痛苦对一个男子汉不算一回事。” 他仍不失为一个英雄,
《老人与海》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观与艺术追求,象征着人类征服生命与自然的不懈斗争和至死不屈的理想精神。所以,这个故事貌似平淡,细细体会则从中体味到对人类生命的力量的敬仰和赞叹。
3.老渔夫形象充满哲学意味
《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老渔夫是海明威塑造的一个“硬汉”形象,这个艺术形象充满了哲学意味。他是一个孤独、年老体弱的渔夫,但他却乐观、自信、刚强。他的“那双眼啊,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他一连出海八十四天没有捉到一条鱼,仍然乐观、开朗、一如既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在与马林鱼、鲨鱼激烈的搏斗中,他忍着饥饿、伤痛、孤独,他竭尽全力,体现了人的勇气与不屈不挠的精神。
“跟它们斗”“我要跟它们斗到死”,他边说边鼓起全身的气力,用他那染了血的手把一杆锋利无比的鱼叉又扎进去,只“听得出那条大鲨鱼身上皮开肉绽的声音”。“到了半夜的时候,他又跟它们斗起来”,因为鲨鱼群闻腥而来,他只看到它们的鳍在水里划出的纹路,看到它们扑到被他捕获的马林鱼的身上时所放出的磷光。此时此刻,老人哪里还顾及饥饿、伤痛,他拿起船上仅有的棍棒朝它们的头上打去,凡是他能够感觉到的、听见的,他就不顾一切地用棍棒劈去。鲨鱼群被打败了打沉了,而老人几乎也累倒了。他趁着鲨鱼还没出现的时刻,靠在船边,喘了喘气,然后从那条死鱼身上被鲨鱼咬过的地方撕下了一块肉,他嚼了一嚼,觉得肉很好,味道也香,于是赶快填饱早已咕噜叫的肚子。正当他闭目养神时,又看见了鲨鱼,于是他重新振作,等鲨鱼来到船前时,他大喊一声:“星鲨,来吧!” 说着,运叉如风,对准鲨鱼的脑顶中央扎去,可鲨鱼依旧闭紧了嘴咬住马林鱼,老头的叉又从它的左眼戳进去,但它还是缠住不放。老头又把叉子扎进它的脊骨和脑子中间去。当鲨鱼嘴一松滑下来的时候,他说:“去、去,星鲨,滑到一英里深的水里去,去见你的朋友吧,也许那是你的妈妈呢。”老人多么幽默啊!此时,他忘记了疲劳,忘记了伤痛,忘记了孤独,一人在与鲨鱼搏斗。可是,此刻他却用尽了最后一件武器,怎么办呢?就这样被海浪淹没、被鲨鱼吞吃了吗?不!猛然间,他想起了船上还有一把掌握方向的舵。于是他不顾一切地把舵从船上拽掉,用它去打,去砍,两只手抱住它,一次又一次地劈下去。这时,我们怎能不宛如身临其境、耳闻其声,替老渔夫的命运担心呢? 这是一个勇于战胜大自然的英雄的老渔夫,使读者不禁为他欢呼叫好!
作者塑造的老渔夫这个伟大的艺术形象,分体现了人生的哲学意味——人类不应向命运低头,应该具有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和不屈不挠的斗士精神。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有着深刻而久远的社会意义。正因为其作品深蕴含蓄的魅力,才赢得了人们的盛誉,其哲学意味充满了悲剧性地对人生的理解。老人的失败是一个悲剧,因为他奋战了几个昼夜捕获的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光秃秃的骨架,可是他却保持了硬汉“不可被打败”的风度和“重压下的优美”。在生命的最紧要关头,在几乎与小船一起被海浪、鲨鱼吞没的时刻,老人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和拼搏,没有失却人类的尊严和风度。这正是老人的最光彩、最可贵之处,也正是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永久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