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人说话是用普通话交流还是方言?古人用什么样的语言进行交流,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显然,古人是不会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因为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是1955年...
古代人说话是用普通话交流还是方言?
古人用什么样的语言进行交流,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
显然,古人是不会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因为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是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会议确立的,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因此可以看出,现在的普通话与解放前普通话还是有区别的,在于现代普通话与解放前的普通话的语音标准不同,所以解放前的普通话较多使用南方音和古音,当然这也和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有关。
那么,现代普通话究竟起源何时?“普通话”一词最早出现在清末时期,1902年,学者吴汝纶去日本考察,就曾提到“普通话”这一名称,1909年清政府将北平语音命名为国语。
古代有普通话吗?当然有,但那时不叫普通话,叫“雅言”。
雅言起源于现在的陕西。
“雅言”是中国最早的通用语言,在通用意义上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后人将古代通用的上古音系称为“雅言”。其音系为上古音系,中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就出现了“雅言”。
殷代建都在洛阳周边。周、汉代在长安,所以历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就是在西安,洛阳一带,这一点一直到唐、宋、元、明都是如此。要指出的是,历朝历代,凡官吏,必须懂雅言。
那么地方百姓,说话当然以方言为主,能说雅言的,都是文化人,读书人和官吏。
至于文言文,是一种文章形式,与日常口语差别极大,只有文人使用。但也有例外,如诗歌、词、曲、小说,就十分贴近百姓生活。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就是用唐代民间的口语写就,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一读就懂的原因,而不是用所谓云山雾罩,曲高和寡的方式。再例如,清代皇帝的朝奏批复,也都用口语,什么“知道了”,什么“朕很好,已经回复过了啊!”,什么“朕躬甚安好又胖了些”,有大臣想为皇帝庆生,结果皇帝直接怼以:“不必来。”
古代人说话是用普通话交流还是方言?
讲的当然是当地方言,因为普通话二十世纪初才出现。
“普通话”一词最早出现于清末,清廷1909年规定北京官话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国语读音,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规定国家通用语言为普通话。国语的前身是明清官话,更早之前则称为雅言。
沿革:1909年清政府将北京官话命名为国语;民国时多次制定标准,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了第一套国家认可的国音注音字母,1923年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中国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语音,1932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确定国语标准;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制定标准后于1955年向全国推广。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