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宋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时候,十六州汉族老百姓态度怎么样?总的来说,早期中原政权夺回燕云十六州时,这些地区的汉族百姓还是持拥护态度的。后周显德六年,被史学家赞誉为“...
北宋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时候,十六州汉族老百姓态度怎么样?
总的来说,早期中原政权夺回燕云十六州时,这些地区的汉族百姓还是持拥护态度的。
后周显德六年,被史学家赞誉为“五代第一明君”的周世宗柴荣,亲自率军北伐,宁州,莫州,瀛州三地的辽国刺史(都是汉人)均不战而降。所辖十七县百姓“欢声雷动”。不到一月间,周军又攻破辽国易州和北汉辽州,生擒二州刺史。只可惜柴荣于进军途中突然重病,只好撤走,不久就病逝于开封,可谓壮志未酬。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赵光义征伐北汉成功,引得胜之军再伐辽国,起初宋军还算打得顺手,一度包围辽南京,辽顺州守将刘廷素、蓟州守将刘守恩相继率部降宋。但因久攻不下,辽军名将耶律斜轸,耶律休哥以奇兵来援,导致宋军三面受敌,于高粱河大败,不得不撤走。各州得而复失。
北宋雍熙三年,宋太宗赵光义乘辽朝新君初立之机,再次派三路大军北伐。曹彬率东路军攻下涿州,潘美率西路军连克云、朔、寰、应四州。但不久曹彬轻敌,导致粮道被断,继而大败,东西各路宋军难以相顾,只得全面撤退,于撤退时又损失大将杨业。所夺各州全部放弃。尽管如此,涿、云、朔、寰、应五州的百姓,大多数不顾拖家带口长途跋涉,都跟随宋军撤往了中原。可见直到此时,各州百姓依然心向汉族中央政权。
但雍熙北伐失败后,北宋的禁军主力精锐损失过重,导致此后的战略形势转攻为守,宋军再也没能返回燕云。各地百姓在多年的辽,金统治下,逐渐被同化(但也可以认为当地的契丹,女真政权接受了汉族的同化),总之是不再以宋政权为念了。到了靖康之变后,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并逐渐扩散到中原。岳飞北伐时,中原百姓还能积极响应岳家军。而到了宋宁宗开禧北伐时,中原汉族百姓,竟然大部分都拥护金政权,积极参加金军,甚至自发组建游击队抵抗宋军“侵略”。
会有这些怪象,究其原因也是有很多的,但两宋时期沉重的苛捐杂税,过度的搜刮民脂民膏,导致频繁的农民起义爆发,以至于两宋政权失去太多民心,应该是其中的主要因素。
所以孟子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是很有道理的。
在下是喜欢探讨军事和历史问题的书生,欢迎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北宋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时候,十六州汉族老百姓态度怎么样?
关于宋辽相争的燕云十六州,首先要说明一点,宋辽对于燕云十六州的合法性,都没有争议。
1,辽是通过合法途径获得的燕云十六州。
①石敬塘政权有求于辽,以燕云十六州作为回报,诱使辽出兵中原,对石敬塘政权鼎力相助。因此燕云十六州是辽合法所得。
②由于五代十国,天下大乱,诸国割据,天下没有共主。所以辽国合法获得燕云十六州,无须天下共识。
③辽拥有燕云十六州时,宋还没出现。宋帝以武力平天下,帝位并非唐天子禅位而来,因此宋不具有对燕云十六州的继承权。
2,燕云十六州是中原故地,自古就是汉地。宋作为中原之主,汉人朝廷,对燕云十六州提出申索,也有道理。燕云十六州回归中原有合理性、正当性。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燕云十六州之争,是宋辽国家层面的争斗,与燕云十六州的百姓无关。百姓的态度是,谁打赢了,就认谁做老板。而宋辽也皆视燕云十六州的百姓,为自己的子民。
关于燕云十六州之争,始于后周国主柴荣。周主柴荣,不认同辽占有燕云十六州,于是起兵征讨。周主柴荣夺得三州以后,不幸驾崩。
赵宋代后周,宋太祖将南征视为重点,于是就停止了征讨燕云十六州。
宋太宗时期,南方战事已毕,此时又正逢辽主驾崩,辽由萧太后携幼子,理国政。宋太宗认为这是天赐良机,于是重新开始征讨燕云十六州。无奈何,辽将耶律休哥、耶律斜轸丶韩德让丶萧挞凛等人,太过强悍。宋军不但未夺得燕云十六州,反而将后周夺回的三州,丢掉一个。自此燕云十六州,辽占十四州,宋占二州。
宋太宗驾崩,宋真宗赵桓即位。辽认为宋帝此时忙于安内,于是就想趁机夺取被宋占据的二州。
由于二州被宋占据的时日已久,百姓人心向宋,在军民同心协力的情况下,辽军以倾国之兵,也未能得手。
于是,萧太后领着韩德让、萧挞凛等人,率倾国之兵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阳西北部)。辽想攻破澶州,直逼开封,迫使宋让出占据的燕云十六州之中的二州。
宋真宗在大臣寇准等人的规劝下,被迫御驾亲征去澶州。于是宋辽在澶州对峙。由于:
1,辽军疲惫,已属强弩之末。
2,辽将耶律休哥、耶律斜轸已离世。
3,辽大将萧挞凛,意外死于宋军“床子弩”之下,大挫辽军士气。(当年擒拿杨业的辽将,就是萧挞凛)
4,由于各地宋军,源源不断的前来增援。
因此辽主征宋的决心,发生了动摇。辽宣称只要宋归还两州,辽就撤军。而宋帝亦知辽军动摇,宋帝一方面不想让出两州,另一方面也不想与辽开战。
一是开战,耗费太大。
二是辽军强悍且人数太多,宋辽决战,宋军没有绝对的胜算。
宋帝也深知,让辽主空手而归,辽主是绝不会同意的,因此与辽议和,签定了《澶渊之盟》。大致内容是:
1,宋不让出到手的二州,亦不再追讨辽占据的燕云十四州。宋辽以两国停战线为边界,永不再战,永守和平。
2,宋每一年,必须给辽“岁币”,即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
据宋朝记录,宋真宗时代,宋一年的财政收入为1600万两银绢,每一年付给辽30万两银绢,不会对宋有多大影响。
倘若宋辽不和,边界长期打仗,宋的支出,会远不止这个数。
3,宋辽开放边界,设互市,开展经贸文化交流。
自此宋辽边界,迎来了近百年的和平。宋辽边贸热络,为双方带来了巨大的利益。燕云十六州的百姓,也因此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正是燕云十六州的百年富足,引发了后来的金国的红眼病。宋金为了燕云十六州再起峰烟。宋朝面对危机,处置不当,导致宋朝丢了半个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