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诸葛亮的北伐真实战绩究竟如何?如果把诸葛亮北伐当做是蜀汉对曹魏的战略进攻来看的话,那么诸葛亮北伐的战绩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在战略上不仅没有什么任何的突破,甚至...
诸葛亮的北伐真实战绩究竟如何?
如果把诸葛亮北伐当做是蜀汉对曹魏的战略进攻来看的话,那么诸葛亮北伐的战绩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在战略上不仅没有什么任何的突破,甚至还在不断的消耗蜀汉的国力。
可事实上诸葛亮北伐根本就不是什么战略进攻,当时的蜀汉压根不具备转入战略进攻的能力。
而大家之所以觉得诸葛亮北伐就是灭魏之战估计是因为曲解了《隆中对》的意思。
诸葛亮的《隆中对》可以说就是他给刘备制定的一个长期的战略计划,按照他的规划,蜀汉占据荆、益两州之地后发展国力,待足食足兵,天下有变时便可两路齐出,中原可定。
所以下意识就会认为当时的蜀汉已经占据了荆、益两州,又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力已然强盛,所以诸葛亮才会举兵北伐。
事实上且不说关羽已经把荆州给丢了,刘备在夷陵一战中也把跟随自己来到益州的精锐葬送了个七七八八,所以当时的蜀汉别说足食足兵了,就连占据荆、益两州的前提都没能实现,更别说最重要的那条天下有变了。
那么诸葛亮在这种情况下依旧选择北伐,那么他北伐的目的自然就不可能是战略进攻了,既然不是战略进攻,那又是什么呢?
战略相持阶段的局部战役。
如果是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么诸葛亮北伐的战绩实际上还是非常耀眼的。
诸葛亮北伐的目的
网上一直有一种观点,那就是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以攻代守,理由是刘备夷陵之战后蜀汉已经彻底失去了争霸的可能,而想要让蜀汉维持下去,在军事上不断给远离曹魏政治中心的西北压力就很有必要了。
网上的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诸葛亮避近就远的打陇右在拉长自己补给线的同时也拉长了曹魏的补给线,曹魏体量摆在那,每动一下的消耗肯定都要远高于蜀汉。
不过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蜀汉当时确实已经不具备争霸天下的实力了,但曹魏在赤壁之后同样伤筋动骨,加之秦川的天然屏障,曹魏想要灭蜀也没那么容易。
而且夷陵败后,诸葛亮第一时间就与孙吴重修于好,在唇寒齿亡的道理下,孙吴是不可能看着蜀汉被灭而无动于衷的。
所以诸葛亮北伐是以攻代守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
既然如此,那么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无外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政治目的很简单,蜀汉高挂的旗帜一直都是匡扶汉室,那么蜀汉的统治阶层和曹魏就是天然的敌人,对曹魏用兵就是政治正确。
所以无论如何,蜀汉都不可能放着反贼曹魏不管而安心在川渝发展。
经济目的其实也好理解,不管是刘备还是诸葛亮,他们对于益州来说都是外来者,他们在益州本身就避免不了要和益州本土士族争夺利益。
虽然夷陵一战,刘备从外面带来的人已经没剩多少了,但没多少不代表没有,有就必然要分土地,毕竟人家跟着刘备可不是为爱发电,要么为了口吃的,要么就是有政治诉求,所以这个矛盾也是避免不了的。
而在古代,农业生产就是经济最直接的体现,所以有了土地就等于有了经济,所以占领新的土地,既解决了内部矛盾,又发展了经济,可谓是两全其美。
最后就是军事上的目的。上面说过诸葛亮刻意舍近求远,放弃关中而选择陇右,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拉长曹魏的补给线,慢慢消耗曹魏的软实力。
除此之外,蜀汉的精锐已经被刘备葬送在了夷陵,所以诸葛亮必须要替蜀汉短时间内训练出一批精锐,而最快速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以战代练。
说白了就是不能让曹魏安心发展,在削弱曹魏的同时也增强自己,此消彼长之下,等将来天下有变时,蜀汉才能有争霸天下的可能。
剑指陇右
鉴于战略相持阶段的考虑,上面已经说明了诸葛亮北伐的
目的,那么他为什么又会对陇右这个地方情有独钟呢?
同样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来分析。
先从政治上来看,伟人曾说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这就是真理。
用在这里同样适用,陇右这个地方地处西北,属于汉夷杂居,比较难以管理,而曹魏这些年四面征战早已心力交瘁,所以在对待西北羌、氐少数部族时多采取直接镇压的方式,搞得当地怨声载道。
而蜀汉方面因为马超、姜维的关系,和当地少数部族的关系就要好上许多,有了群众基础,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会简单许多,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陇右三郡立即闻风叛魏归蜀。
经济上的原因则体现在陇右这个地方并不像如今我们看上去这般,当时陇右这个地方可是一个水土丰茂的粮仓。
除了土地,陇右也是中原连接西域的重要走廊,和西域通商的收入可是非常巨大的,这也是为什么大一统王朝都对西域念念不忘的原因。
军事,陇右这个地方,如果蜀汉处于战略进攻或者和曹魏战略决战的态势,那么陇右其实并没有多重要。
就像当年刘邦出汉中,也只是派了一支偏师去接管陇右地区,并没有多重视。
但若是在战略相持阶段,那么陇右这个地方就很重要了,我们都知道蜀道难,人都难走更别说车马了,若届时天下有变,诸葛亮要兴兵争霸天下,那么蜀道必然会成为他争霸天下时的绊脚石,后勤补给就能拖垮诸葛亮。
但有了陇右就不一样了,届时完全可以直接从陇右调粮进行补给。
补给都能直接走陇右,那么从陇右是不是也完全可以再出一军直抵关中呢,配合汉中之军,对关中就形成了天然的夹击态势。
抛开进攻不谈,就防守而言,汉中虽然有秦岭这个天然的天堑,但由于距离蜀汉中心过于遥远,有点孤悬海外的意思,可一旦有了陇右这个地方作为策应,那么就可以和汉中形成掎角之势,不管哪边受敌都可以做到快速反应。
最后自然就是陇右地区的良马,战马作为古代的战略物资不可谓不重要,尤其是对于以步兵为主要作战单位的蜀汉来说更是如此,骑兵的加入可以很好的对蜀汉兵力结构进行调整,不至于将来在大平原上作战还是步兵冲锋。
最后还有一点,那就是法正当年提出的“蚕食雍、凉”的政策,诸葛亮的北伐也算是他对刘备夺取凉州的一种尝试,万一成功了,就算失去了荆州,坐拥凉州的话,蜀汉依旧能保有争霸天下的可能。
结语
说了这么多,那么诸葛亮北伐真实的战绩如何?只能说基本完成了诸葛亮对北伐的设想,但也没能更进一步。
但仅这一点已经让蒋琬、费祎、姜维等后继者有了和曹魏抗衡的基础,但也仅此而已了,蜀汉想要更进一步,诸葛亮也没能做到。
更可惜的是,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没能如同诸葛亮一样处理好战略相持和战略决战之间的关系,一味追求对敌的歼灭以至于没能贯彻“保其岩阻”、固守益州的方针,被邓艾钻了空子。
当然,这也和姜维出身西凉,在蜀汉朝中备受排挤,不得不孤军在外屯兵脱不了关系。
诸葛亮的北伐真实战绩究竟如何?
诸葛亮五次北伐,除第三次取得局部胜利外,其他都完败。从具体战斗来说,第一次和第四次战绩较好,尤其是第四次。
第一次北伐战场主要在陇右。诸葛亮策反新城太守孟达没成功,之后便声东击西将目标锁定陇右,安定、天水、南安三郡纷纷叛魏响应。但响应归响应,诸葛亮真正军旗所指的只有天水和南安,主要是天水——天水参军姜维降蜀算是诸葛亮的一大收获。攻打陇西郡时遭到太守游楚的顽强抵抗,之后镇守陇山要塞街亭的马谡又被张郃击溃,诸葛亮只好撤军。撤军时顺便扫荡了陇西郡的西县,“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算是此次北伐的第二大收获。
第二次北伐规模较小,主要是围攻陈仓,战斗却很激烈。陈仓守军虽只有1000多人,城池却很坚固。诸葛亮让靳详劝降陈仓守将郝昭未果,之后开始强攻,云梯、冲车一齐招呼。郝昭用火箭和巨石应对,烧毁云梯砸断冲车,蜀军没占任何便宜。接着诸葛亮展开空中攻势,做了个木栏高台让士兵站在上面放箭,然后在城下垫土直接攀爬。郝昭见势不妙又在城墙里面筑了一道墙,攻城再次失败。最后诸葛亮改挖地道攻城,郝昭则横着挖进行拦击,还是没成功。双方没日没夜对峙了20来天,魏国援军赶到后诸葛亮撤军。撤军时斩杀了前来追赶的魏将王双,算是意外收获。
第三次北伐规模也很小,没有翻越秦岭,却取得了实质性胜利。诸葛亮派陈式攻打与汉中相邻的武都和阴平二郡,并亲自率军击退前来驰援的雍州剌史郭淮,最终占领二郡,在小范围内取得完胜。
第四次北伐战绩最好。诸葛亮率3万大军围祁山,之后留下邓芝继续进攻,自己带主力迎击前来解围的司马懿。在击退郭淮、费耀的阻击并成功收割上邽的小麦之后,诸葛亮与司马懿形成对峙,半个月后交锋大败司马懿。关于此役的战果,《资治通鉴》上说诸葛亮“获甲首三千”,《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 汉晋春秋》说“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关于“甲首三千”的理解,有说是俘虏3000人的,也有说缴获3000个头盔的,总之司马懿丢盔卸甲败得很狼狈。之后诸葛亮粮草不济,负责后勤保障的李平怕担责任,假借刘禅的名义让诸葛亮撤军。撤军时张郃追赶,被蜀军强弩射杀。
第五次北伐基本就是干耗。诸葛亮10万人马在五丈原驻军屯田,准备打持久战,结果打成了消耗战。除了一开始有个小规模冲突外——蜀军进攻北原被郭淮击退,之后双方基本就是干耗。诸葛亮多次挑战,还拿女人衣服取笑司马懿,司马懿就是不应战,最后耗了100来天把诸葛亮给耗死了。撤兵时姜维命人“反旗鸣鼓”吓退司马懿,留下“死诸葛走生仲达”的谚语,算是此次北伐的精神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