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战时期,八路军第115师整编7个教导旅,为何称“教导旅”?1940年罗荣桓在山东组建了7个教导旅,很多人纳闷为何叫“教导旅”?要知道129师新组建的旅可是叫“...
抗战时期,八路军第115师整编7个教导旅,为何称“教导旅”?
1940年罗荣桓在山东组建了7个教导旅,很多人纳闷为何叫“教导旅”?要知道129师新组建的旅可是叫“新编旅”。
129师组建的第一个新编旅是在1940年2月,原129师688团与晋豫游击支队合编而成;而115师组建第一个教导旅是在1940年10月,由原苏鲁豫支队改编而成。
既然129师都有使用新编旅番号的先例,为何115师却不用,而要用教导旅这种非正规番号呢?
教导旅可以理解为随营学校,主要是负责训练新兵的,抗战时期,因为有大量的新兵需要训练,当时很多部队都设有教导部队。
教导部队早在黄埔军校建校时,就已经出现,教导部队因为主要承担新兵的训练工作,所以骨干一般都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军士,教导部队不属于一线作战部队,一般不参与打仗,把经验丰富的老军士安排在教导团,一者可以把丰富的作战经验传给新兵,二者也可以避免这些部队中的“宝贝”在战斗中损失。
正因为教导部队的这种性质,使得教导部队大多都是临编,根据训练的需求而组建。
1939年初,115师一部在陈光、罗荣桓的带领进军山东,经过一年多的发展,部队扩编了好几倍,因为没有新增的正规番号,新扩编的部队大多采用临时编制,比如某某支队或某某大队,但部队采用这样的番号,不利于统一指挥。
根据作战的需要,罗荣桓决定将整个山东地区的八路军115师部队进行整编,八路军在名义上属于国民政府的正规军,正规番号的使用理论上也需要得到国民政府的批准。
蒋某人一直想尽千方百计压缩八路军编制,想从他嘴里再多要一个连的正规编制简直是要了他的命。罗荣桓整编115师在山东地区新发展的部队,找蒋某人要番号基本不可能。
如果直接使用某某旅,肯定会引起蒋某人的警觉,而使用教导旅番号,则可以避免这种问题,一者教导旅是临时编制,二者即便是国民政府问起来,也可以说是训练新兵、民兵需要,不给国民政府以口实。
那能不能像129师那样使用新编旅的番号呢?也是有一定风险的,129师所处的山西一带,这里只有像晋绥军一类的地方部队,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115师所处的山东地区,这里还有不少中央军,如果使用新某旅也极有可能引起摩擦,没有使用教导旅来得稳妥。
抗战时期,八路军第115师整编7个教导旅,为何称“教导旅”?
1938年3月,第115师师长林彪意外中枪重伤,部队由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领,继续在吕梁山区对日作战,不久接到了支援山东抗日战场的任务。说明一下,在115师主力东进之前,我党领导的山东抗日武装主要是“山东纵队”,也就是山东人民起义部队发展起来的抗日武装,虽然当时已经壮大到近25000人,但毕竟不是正规军的底子,战斗力较弱。
(林彪)
所以从1938年7月起,延安抽调八路军第115师和第129师各一部,开始挺进山东,与山东纵队并肩作战,最初东进的是第115师第五支队和第129师的津浦支队(基本以团为基干编成)。期间第115师的其他部队,也分批开赴山东战场,及至罗荣桓、陈光率领师部和686团也到达山东的1939年3月,第115师主力已经在齐鲁大地完成了战略展开。
到了1940年7月间,八路军第115师的师部、所属第343旅全部及344旅大部,分别活跃在鲁西、鲁南、湖西、冀鲁边、冀鲁豫边、鲁东南等地区打击日寇;山东纵队则活动于鲁中、鲁东南、清河、胶东、苏皖边地区,而第129师的一部则活动于鲁西北地区。至此,三大系统的部队基本有了自己的作战区域,其中尤以第115师主力发展得最为迅猛。
毕竟是老红军的底子,又是整建制开来山东,而且山东人口稠密,所以分兵发动群众建立若干抗日根据地之后,一个连没多久便可以壮大为一个营甚至一个团。至1940年的秋天,115师所属部队已经从不到20000人(初建是15500人,但是在挺进山西后有一定发展),猛增到近70000人,部队番号既有原来的番号旅、团,也有新建的支队、大队,确实有些杂乱了。
如此混乱的编制和番号,不利于115师师部的指挥,所以整军和整编势在必行,于是1940年的秋冬,罗荣恒政委主持了整军工作。按照当时的实有兵力,以2000余人为一个团计算,足足可以编出来30多个团,那么一个师部指挥30多个团,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如果继续采用支队等临时编制,又显得不那么正规,于是决定新建若干“教导旅”。
第115师最初编组了六个教导旅,后来又增加了一个,每个旅下辖三个团,而没有编入各旅的其他作战团由师部直辖,这七个教导旅分别是:
教导第1旅由原苏鲁豫支队编成,旅长为彭明治。
教导第2旅由原苏鲁支队、鲁南支队及115师独立支队整编而成,旅长为曾国华。
教导第3旅由原运河支队及115师独立支队一部合编而成,旅长为杨勇。
教导第4旅由原343旅黄河支队编成,旅长为邓克明。
教导第5旅由原东进支队编成,旅长梁兴初。
教导第6旅由原冀鲁边津南支队、鲁北支队等编成,旅长为邢仁甫(后叛变)。
教导第7旅由原新编第3旅及新编第2旅各一部编成,成立于1941年,旅长为韩先楚。
(梁兴初)
115师为什么不跟第129师一样,自拟和排序“新编旅”的番号,而要统一改称为“教导旅”呢?这是由当时山东复杂的政治局面决定的,山东跟河北、山西的情况不太一样,前两个省份存在的都是晋绥军、西北军等杂牌,而山东已经是重庆方面新建的“鲁苏战区”之辖境,除了东北军和地方武装外,还有中央军的部队和比较完善的政工系统。
我们知道,八路军1937年进行改编时,国民政府只给了三师六旅十二团的番号,尽管八路军在抗战期间不断发展壮大,但是重庆当局是不可能再给增加番号的,但是军队的实际情况又要求必须扩大编制和增加番号,这是个矛盾。
另外,出于统战工作的需要,新建一些团级战斗队并授予自拟番号,轻易不会引起重庆方面的察觉,而如果新建师、旅级等战役单位的番号,肯定是有些麻烦的。
(罗荣桓)
所以整个八年全面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一直保留着三个师的番号,没有新增。至于旅级番号,在比较敏感的山东地区,也巧妙地使用了“教导旅”的名义,什么是教导旅呢?其实跟八路军最初组建的两个教导团(第120师教导团、第129师教导团)性质类似,那就是在编制不够的情况下,以司令部直属训练单位的名义,编组出来的没有正规番号的建制。
部队里面教导队、教导营、教导团的建制,通常是为了轮训基层干部、培训士兵骨干(类似于士官)、训练新兵而专设,有点随营学校的意思,比如粟裕将军投军不久,就被选送到叶挺第24师教导队培训,毕业之后就可以回部队当班长。这样的建制单位基本隶属于各级司令部的“直属队”,一般也不会有作战任务。
(彭明治)
那么使用“教导旅”的番号,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至少从字面上理解,都是培训和训练性质的非作战部队,一旦对方在这个问题上揪住不放,也好有个说法,主要还是为了掩人耳目,因为到1939年以后,老蒋对八路军扩建武装非常敏感。而罗帅的军政水平兼备那是有目共睹的,采用“教导旅”的番号可谓是用心良苦,尽量不给在重庆的“八办”找麻烦。
所以它的准确表述,是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第115师直属“教导某旅”,于学忠(鲁苏战区司令长官)等人就算发现了,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而对于八路军部队来说,头顶什么番号根本不重要,教导旅、独立团一样打鬼子。但是在1941年之前,在国共合作没有完全破裂的情况下,合理地运用一些斗争技巧,还是必需的,这一点用三个字解释最直白:你懂得。
(聂荣臻去了晋察冀)
同一时期,山东纵队也进行了整军工作,所有部队整编为四个旅、四个支队和两个直属特务团,兵力已有54000余人。这是山东民众抗日起义后的自建武装,不似八路军(第18集团军)那样被条条框框所限制,所以这四个旅的番号很直接,就是山纵第1旅到第4旅,不需要国民政府给什么正式的番号。
不过第115师各教导旅的番号存在时间并不长,1940年晚些时候才组建,到了1941年初就爆发了“皖南事变”,既然重庆当局率先撕破了脸皮,八路军各部队也就不需要有那么多顾忌了,广大指战员不再佩戴“青天白日徽”,大抵发生在这一时期。因此1941年8月,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延安命令第115师和山东纵队合署办公,正式组建“山东军区”(对外仍保留115师番号)。
正式成立山东军区后,第115师和山东纵队原属的各旅、各支队番号一律撤销,并开始实施“主力部队地方化”,也就是首先编组出军政素质和战斗力较强的13个主力团,归属山东军区直接指挥,而其他部队则改制为二级军区、军分区所属武装,七个教导旅的旅部机关,基本都与二级军区合并,分别组建了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清河、冀鲁边等军区司令部。
因此大概算起来,第115师各“教导旅”的番号,只存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属于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