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隋朝为什么一定要打高句丽?隋炀帝的名声不好,一生三次征伐高句丽,不仅没成功,而且还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瓦解。因此,在历史上,对隋炀帝征伐高句丽的战争并不看好,说这是...
隋朝为什么一定要打高句丽?
隋炀帝的名声不好,一生三次征伐高句丽,不仅没成功,而且还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瓦解。因此,在历史上,对隋炀帝征伐高句丽的战争并不看好,说这是他个人任性放纵,穷兵黩武的对外战争。
实际上,攻灭高句丽这一目标,并不是隋炀帝定下的,而是早在隋文帝时就有了。隋文帝对高句丽发动的战争规模也不小,但父子俩先后四次攻打高句丽,都没有对其造毁灭性打击。
隋朝灭亡后,唐太宗也一样发动了两次对高句丽的大规模战争,直到去世也没有成果。其子高宗李治继承太宗遗志,继续对高句丽作战,直到公元668年,中原人才攻灭高句丽政权。
如果说隋炀帝是昏庸之辈,那么唐太宗被认为是传统的英明君主,他为何也要攻打高句丽呢?这只能说明,高句丽的存在对中原王朝有百害而无一利。
那么,高句丽是如何得罪了中原王朝呢?我们从高句丽政权说起。
来自高句丽的威胁
隋朝时,朝鲜半岛上有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以高句丽最为强盛。七世纪初,高句丽占据着今天的东北东部和朝鲜半岛北部,首都设在平壤。朝鲜半岛的南部,又一分为二,百济占据半岛西南,新罗占据半岛东南部。
高句丽王朝早在隋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六个世纪,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以吉林为中心的夫余国王子邹牟,在浑江流域建立了高句丽政权。
至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公元427年),高句丽第二十代国王长寿王迁都平壤。至公元668年被唐朝攻灭,其国祚延续了705年。
高句丽政权,历经了中原王朝的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高句丽的地盘已很大了,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其不断发展的脚步已经正在踏入中原核心地带,这对任何一个中原王朝来说,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而且,高句丽王国不比其它游牧民族,其政权是一个体制完备且成熟的国家机构,且有着相当长久的农耕经济基础,软硬实力都不容忽视。
所以,不论隋朝皇帝,还是唐朝皇帝,都一致地认为,如果不遏制其进攻的脚步,此国必成为后世子孙的一大忧患。
因此,从战略意义的角度上来看,隋唐帝王一致认为,不论多大代价一定要攻灭高句丽,这个对外战略是十分正确的。
未尽臣节
我们知道,隋文帝杨坚是北周贵族。北朝后期,北周攻灭了北齐,但仍有顽固残余势力不断与北周发生冲突。
宣政元年(578年),逃亡到突厥的北齐范阳王高绍义,引突厥军南下,并企图占据范阳,因遭到北周的反击未能得逞。直到大象二年(581年),高绍义才被北周使臣押回中原。
除了高绍义,还有北齐宗室高保宁据守营州,而且拒不投降。营州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镇抚高句丽、契丹、库莫奚等民族要地。
杨坚夺取北周皇权建立隋朝后,高保宁联合高句丽,对抗到北周灭亡后,又接着对抗隋朝,有时甚至高句丽王亲率军队参与保护行动。
可以说,高句丽对高保宁的大力保护,这本身与隋朝的利益已经发生了冲突。更为严重的是,高句丽还联合了突厥,控制契丹等东北诸族,这让隋朝很不放心。
高句丽与突厥有着传统的友好关系,突厥强盛时还常与高句丽结好及聘使往来。可以说,高句丽与突厥之间的同盟关系,已成为隋朝的心腹大患。
公元598年,隋文帝命汉王杨谅为统帅,以三十万兵力进攻高句丽,但因瘟疫等原因并没有成功。此后,高句丽在表面上虽然表示臣服,但并没有停下袭扰的脚步。
高句丽联合突厥,操纵靺鞨、契丹渡过辽河,不断骚扰中原。契丹在605年甚至入侵了河北,河北地区长期存在分裂情绪,而隋朝的中心远在西北,一旦他们大规模进攻,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契丹人最终被击退,但这件事也让中原王朝清醒地认识到,只要高句丽存在一天,中原帝国的潜在威胁就加重一天。
隋文帝给高句丽定了两条重罪:其一,未尽臣节;其二,驱逼靺鞨,固禁契丹 。隋文帝死后,隋炀帝继承了他的遗志,一心要攻灭高句丽。
隋炀帝先后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攻灭战争:
但是这次进攻阵仗虽大,但却没有成功。高句丽各军坚守城池,隋军则处处受阻,因久攻不下,五个月过去后,隋军只好撤军而归,去时百万大军,归时残兵仅有几千人。
当时的东北亚,不论地形还是气候,都是易守难攻。那里夏季有倾盆大雨,而雨季一过就是寒冬,真正可以作战的时间仅有四个月,即从四月到七月,也就是雨季开始前,这样严苛的作战条件对隋唐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就在隋炀帝与高句丽僵持不下时,隋朝发生了内乱。礼部尚书杨玄感发动了叛乱,他是负责后勤保障工作的,而且他的叛乱还靠近东都洛阳,内部形势的严峻性突然上升。
所以,隋炀帝只好退兵,全力应对杨玄感。最后杨玄感兵败被杀,但隋炀帝的第二次远征高句丽也宣告失败。
然而隋炀帝并没打算罢手,他似乎想通过对外战争的胜利来重新树立自己的权威,进而达到安内的目的。
所以,他还是不顾一切地踏上了远征之路。这次进攻相对顺利,没多久,高句丽王便请降了,因此,隋军撤军。
但请降只是高句丽的缓兵之计,高句丽王并没有主动到隋廷以示诚意。因此,隋炀帝还打算发动第四次远征之战,就在这时,隋国内的局势已经乱了,最终在数年后灭亡。
隋朝灭亡后,唐太宗和唐高宗继承了隋炀帝的遗志,在半个世纪后,终于由唐朝攻灭了高句丽政权,从公元598年到668年,长达七十年的隋唐攻灭高句丽的战争,最终以胜利告终。
除了上述两个原因之外,有人认为,隋唐帝国都认同自己是汉朝的继承者,他们也是继汉帝国之后重新统一的王朝。
出于民族主义的理想考虑,他们都有恢复汉朝疆域和领土的愿望。隋朝在建立之初,就开始了收复汉朝领土的计划。
在南方,隋文帝将中原王朝的势力拓展到了今天的河内一带;在西方,又战胜了吐谷浑,在东北亚的拓展则受到了高句丽的牵绊。
因此,隋朝对高句丽发动战争,也有出于维护汉民族主义的雄心壮志。
综上所述,隋唐两朝相继攻打高句丽,有着强烈的政治意图,也有着汉民族主义的成分,主要还是高句丽对隋唐政权的威胁太大了。
隋朝为什么一定要打高句丽?
高句丽已经在东北修长城了,你还能把它当成一个不听话的弹丸小国吗?巅峰时期,高句丽有六十万军队,完全就是东北一霸主,什么样的小国能折腾出这么多军队。而且,高句丽征服了契丹、靺鞨等胡人部族,军队的战斗力非常强,因为有草原骑兵。
隋炀帝动员百万大军,的确是过分了。但李世民晚年准备彻底消灭高句丽,大唐也是举国搞动员。折腾的人力,也不止百万。
四川打造辎重战船、江浙打造运兵战船、山东组织运输、河南和陕西征募壮士,整个大唐动员了30万作战军队。这还只是国内动员。
在备战过程中,大唐也没闲着。公元647年,李勣所部跟高句丽干了10个月。公元648年,薛万彻领衔又跟高句丽干了4个月。大唐为了灭国高句丽,就没让这家伙闲着,一直各种战争折腾。然后,国内不停歇地厉兵秣马,举国动员了三十万大军,这才敢说要把高句丽灭国。
但,就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时,李世民死了。所以,这个任务只能交给唐高宗李治来完成了。李治是怎么打的?就是连年不断地暴力输出,之前是几个月、十几个月地打,现在就是以年为单位,十几年、十几年地打。即便是这样,大唐也没能把高句丽灭国。最后,高句丽内部上演了宫廷政变,于是大唐抓住这个机会,终于完成了灭国高句丽的任务。
所以,高句丽不好打。隋炀帝即便动员百万大军,也不能说百分百灭掉这个国家。但是,李世民知道控制战争规模、节制国力动员;李治也知道搞持续地暴力输出、依靠国力碾压。那么,隋炀帝是傻吗?非要搞百万规模的总动员,甚至还搞了三次,直接把大隋给搞死了。
战争有战争的算法,但政治也有政治的算法。
一个原因是隋文帝杨坚打下的底子太好。大隋的行政效率可以说冠绝整个中国历史,不让秦始皇。在历朝历代,老百姓总会有逃税的,总会有桃花源这种税外之地,也总会有终南山上无数逃税的隐士。但是,在大隋就是不行,任谁都得交税。行政效率要多高有多高,说修大运河,马上就能开完;说建洛阳城,马上就能建完;说在山西开路修长城,立即就能搞定。
这是前提,是个必要条件。你让宋朝动员个百万大军试一试,心有余但力不足,这个行政效率,大宋王朝根本就不具备。
另一个原因是隋炀帝的权力游戏。隋朝人不喜欢隋炀帝,唐朝人也不喜欢隋炀帝。实际,隋唐都是一伙人,关陇贵族和山东豪族。贵族和豪族士大夫们都不喜欢隋炀帝。因为隋炀帝动了他们的奶酪,就是要切分这伙人的权力。那怎么才能从这伙人手中切分权力呢?一个是迁都,关中的关陇贵族太强,不能跟这伙人在一块玩,所以迁都到洛阳。这个手段,之前的北魏孝文帝用过,之后的武则天也用过。另一个手段就是搞战争,通过资源重新整合来倒逼权力重新分配。
贵族不听话、豪族不好使,而杨广则热衷用出身比较低的士人,特别是南朝投降过来的官员。这伙人最听话,相当于战国时代的游士,命运全都绑在了皇权这架马车上。但是,这还不够,皇帝得有自己的军队。但当时的军队都在关陇贵族手中,隋炀帝手里没枪,那还能怎么玩。如果皇帝能够碾压朝堂,他老爹隋文帝杨坚也不会怕老婆怕了一辈子。杨坚不是天生怕老婆,他主要怕老丈人独孤信一家。独孤家就是就关陇贵族的一哥,分分钟就能让他这个皇帝下台。
所以,搞战争,特别是搞大规模的灭国战争,则能够完成两件事,一个是灭国之功,这个威望就太高了;另一个是在战争中锤炼出一支真正听话的皇家军队。有了这些条件,隋炀帝完全就可以甩开什么关陇贵族和山东豪族,皇权专制也才能落地。
但是,有一个问题,是杨广死活也解决不了的。那就是钱从哪来?你是有军队了,但军队得养,得拿钱来养。太行上以东是豪族的天下,关中是关陇贵族的天下,天下税赋得经由宰相过手。所以,杨广需要新财源,但这个新财源直到安史之乱后才出现,具体就是江淮财源。因此,杨广再怎么折腾也折腾不过大势,大英雄只能乘势而为,逆势操作往往都会翻盘。
最后总结:
首先,高句丽真得不是小国,而且非常不好打。隋唐两大帝国折腾了几十年,才把高句丽搞定。
其次,杨广有自己的政治算盘,就是要通过征高丽的灭国战争立出自己的flag,扩张皇权力量。
但是,英雄只能乘势,而杨广却在逆势,所以再怎么折腾也是徒劳。大唐代隋,实际上统治阶层都是一伙人,只是换了个皇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