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秦始皇给吕不韦的信(秦始皇写给吕不韦的一封30个字的信)

    栏目: 百科 日期:2022-11-18 23:00:39 浏览量(来源:小葛

    [摘要]吕不韦努力一生,为何因为秦始皇短短30个字的信,而饮鸩酒自尽?一个以精明著称的大商人,一个用计谋国的野心家,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政治家,一个写下了《吕氏春秋》...

    吕不韦努力一生,为何因为秦始皇短短30个字的信,而饮鸩酒自尽?

    一个以精明著称的大商人,一个用计谋国的野心家,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政治家,一个写下了《吕氏春秋》的文人,竟然因为30字的信,而服毒自尽。这封信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是什么让他如此害怕?

    作为一个商人,吕不韦可以说已经成为了商界的天花板。古往今来,还没有哪个商人,象他一想,有着无比硕大的脑洞,以及想到就去执行的行动力。

    1、低买高卖攫取人生第一桶金

    最初,吕布韦靠着低买高卖,从匈奴人那里买来廉价的马匹,再用奇高的价格卖出。用同样的方法,在珠宝行当,也是赚得盆满钵满。然而,因为远赴匈奴贩马,风险太大,吕布韦差一点死在那里。所以,吕父只许他做珠宝生意。

    即使已经做到了邯郸首富,吕布韦仍不满足,一直在思量着,如何能够做到一本万利、百万利、千万利。

    2、从秦异人身上发现商机

    就在这时,吕布韦遇到了秦国派来赵国做质子的秦异人。质子,是绝对的高危行业。明天能不能活着,全看运气。可是,吕布韦偏偏从这个朝不保夕的人身上发现了商机。

    当吕布韦将这个“谋国大计”说给父亲听后,得到了吕父的默许。是啊,能拥立一位国君,那何止是利益唾手可得。可以说,是为子子孙孙留下了长青的基业。

    吕布韦在成功接近秦异人,并向他其表示同情、敬意后,接着又说出,想帮他重返秦国,赢得秦国王位。开始秦异人觉得不可思议,认为吕布韦是在说笑。

    可是当吕布韦帮他分析秦国的形势后,秦异人便将吕布韦视为救命稻草。他已经受够了任人摆布的日子。

    就在吕布韦跟吕父分享,他已如何说动异人时。吕父却担忧了起来,如果到时异人登上王位,翻脸不认人怎么办?吕布韦听到后,也是一筹莫展。

    3、为了谋国吕布韦送上小妾

    忽然,他想到刚纳的小妾赵姬。他们二人感情甚好,将赵姬送于异人虽也有些不舍,但与谋得一国相较,赵姬也只是一枚棋子。在吕布韦的精心布局后,秦异人与赵姬如期相遇,异人立时被赵姬的美艳倾倒。

    这一切都看在了吕不韦的眼里,当异人向吕布韦请求将赵姬送于他时,吕布韦先是佯装大怒,后又笑着说,为了异人可掷万金,一个女子又算什么?于是,将赵姬送于异人。

    4、一波三折终回秦国

    之后,吕布韦依照计划,先是想方设法接近华阳夫人。他站在华阳夫人的角度,告诉她如何做才可能有希望登上太后的宝座。华阳夫人也深知如今虽得安国君宠爱,一但年老,又无子嗣,晚景不敢想象。

    她决定听从吕布韦的建议,收秦异人为养子。吕布韦的计划正在慢慢地变成现实。然而,当吕布韦回到邯郸不久,秦赵竟然爆发了长平之战。这可把异人吓个半死。

    幸好,吕布韦已游说过赵王,摆明让异人回国做秦王的好处。无论如何,这一回赵王并没有杀异人。可是,他们想要回国的想法,也一时难以实现。在几年后,秦军又开始攻打上党地区。这一次,赵王已经决定杀掉异人。

    吕布韦拿出600金,贿赂看管异人的士兵。士兵放了异人后,他俩马上逃回咸阳。由于走得过于匆忙,将赵姬和她的儿子留在了赵国。

    赵王发现异人跑了,勃然大怒。于是派人去杀赵姬,而赵姬得到亲族的庇护藏了起来,躲过一劫。

    5、事情的顺利远出所料

    回到秦国,他们第一件事,就是面见华阳夫人。为了讨得华阳夫人的欢心,专门穿了华阳夫人娘家那儿的服饰,也就是楚服。华阳夫人一见,很是欣慰,便给异人改名为子楚,收其为养子。

    在吕不韦和子楚来到秦国的第六年,秦昭王去世。而五十三岁的安国君只当了三天,也离奇去世,世称秦孝文王。

    6、秦王大封吕布韦

    子楚就这样,如愿当上了秦王。为了表达对吕布韦的感激之情,大封吕不韦。又是丞相,又是文信侯,又将河南洛阳十万户做为吕不韦的食邑。这里可是中原极为富庶之地。可谓极尽荣宠。秦国也迎来了长达十三年的吕不韦时期。

    7、大商人变成政治家

    吕不韦任相后,大赦天下,布施平民,重用贤能之人,同时还不忘记给大氏族好处。总之,方方面面都考虑得很周到。可见吕不韦不仅善于从商,从政也不在话下。

    秦国在出兵灭掉周朝最后一任国君周赧王后,还有一位遗留下来的东周君。东周君集结兵力想对抗秦朝,吕不韦很轻易地打败东周君,却没有杀他,而是像周武王对待武庚一样,将他安置在河南一处很小的封地上。

    8、施计害死魏无忌

    在助秦国实现野心的路上,吕不韦也是煞费苦心,不遗余力。当看到魏国公子魏无忌深得天下人之心,有可能会成为秦国最强有力的敌人时。吕不韦兵不血刃,略施小计,就让魏无忌难以再与秦国抗衡。

    吕不韦先是在魏国国内,散布流言,说国人只知有魏无忌不知有魏王。又四处派人,假装是从别国入魏,这些人一来了,就要拜见魏无忌,还说,听说魏无忌已经当上了魏王,特来恭贺。

    “众口铄金”,魏王由不信谣言到怀疑魏无忌,最后罢免了魏无忌的相位。魏无忌回到封地后抑郁而终。子楚在位三年后,也过逝了,十三岁的嬴政即位。因年龄尚小,大事小事皆由吕布韦做主。

    9、不遗余力扩张版图

    之后的十年,秦国依然掌握在吕布韦的手中,其扩张的态势也没有丝毫的减退。秦国先后占领了上党郡、晋阳郡,将两个郡合而为一,设立了太原郡。一路向东,夺走了韩国、魏国的大量土地。

    秦国一向被称为是虎狼之师,士兵也视战争为发家致富的机会。他们与其说是人,其实与猛兽的本质更接近。那种嗜血成性,令人不寒而栗。中原各国一看硬打,一定会吃亏。于是,韩国想到一个能够智取的办法。

    10、一个间谍修建的河渠

    他们派了当时一流的水利工程师郑国,让他去游说秦国,摆明兴修水利的好处,希望以此来削弱泰国的实力。大兴土木,尤其是兴修水利,特别耗损人力、物力。秦国能够看穿郑渠的真正来意吗?

    可能是这位水利工程师所言确实很有道理,也可能郑国是一位被埋没的演技派明星。总之,秦国开始动工修水渠。可是这个水渠修了好多年,都没修好。

    秦国人虽然有点傻,但还没有傻透。一想,不对呀,这都修了多少年了?欺侮我们没有修过水渠是吗?第一个想明白的,还是吕不韦。结果可想而知。

    吕不韦立马找来郑国。郑国也毫不隐瞒,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确实是韩国派来的间谍。并说,虽然水渠的修建暂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可是,长远来看,水渠一旦修好,将使秦国长久受益。

    吕布韦一听,也很在理,就让他继续将水渠修完。几年后,水渠完工,命名为郑国渠。这条长达300余里的郑国渠,灌溉土地达到数万倾,使用寿命达到100余年。

    11、不拘一格降人才

    从秦孝公开始,就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所以,在引进人才方面,秦国一直是非常重视。秦昭公为了留下范睢,曾五次给范睢下跪。这是何等的决心和气度?珍视人才,也是秦国取得最终胜利的法定。

    吕不韦作为秦相,也非常重视人才的引进。如果说,秦国之前特别重视法家、兵家人才,而现在,对于人才的引进正应了龚自珍的那句诗“不拘一格降人才”。

    12、一部旷世奇书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吕不韦也注意到了文化的重要性。他招揽大量高级知识分子,共同编著了一部《吕氏春秋》。

    这部书可谓是保罗万象,不仅包涵了哲学、政治、经济,更有道德、历史、军事等等。其中的主要思想,也无外乎是为统治者服务。

    比如,书中强调要重视农业,而为什么要重要农业呢?不仅是因为“民以食为天”,更是想将农民束缚在一亩三分地上,便于统治。

    13、永载史册的活动方案

    吕不韦这一次又显示了他在宣传策划方面的才能。怎样才能让一本书拥有众多的读者?并对这书心悦诚服呢?吕不韦的宣传可谓是别出新裁,同时也达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谁能将《吕氏春秋》改动一个字,便赏其千金。”这道命令一出,书不仅立时出了名,前来看书简的人也越来越多。

    可是,几天过去了,却没有人能易一字。一方面,可能是这本书确实经过了严格的把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秦国百姓谁也不敢挑战这位相国。

    无论是哪种原因,因无人能改,再一次为书籍,狠狠地宣传了一把。历史发展到这里,吕不韦可谓是人生赢家。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不仅使得吕不韦名誉扫地,更成为他人生的滑铁卢。

    14、内廷丑闻尽人知

    在安国君去世后,赵姬升格为太后。可是太后这个称谓,并没能使她认识到自己的言行,对于整个国家都将举足轻重。

    赵太后和吕不韦旧情复燃,吕不韦深知这样做的危险,于是推荐了一名叫嫪毐的孔武有力的男子,假扮宦官,成为赵太后的男宠。

    毫无廉耻心的赵太后竟然还和嫪毐生了两个儿子。而嫪毐被封为长信侯后,野心日益膨胀,竟然在嬴政举行亲政大典时,发动了政变。

    15、嬴政一举剿灭嫪毐

    嬴政很快打败了嫪毐,对其施以车裂,并摔死了嫪毐和赵太后生的两个儿子,将赵太后送入冷宫。在得到嫪毐是由吕不韦献上的消息后,嬴政对吕不韦恨之入骨,立刻将其贬谪洛阳。

    16、因一封信断送了性命

    吕不韦回到洛阳后,本该进行反省,低调行事。可是吕不韦家中却每日聚集着大量门客,以及慕吕布韦之名,远道而来的外国使节。

    嬴政刚刚亲政,本就对吕不韦心生忌惮。而吕不韦被贬,还是如此高调,怎么能让嬴政不起疑呢?

    于是,嬴政给吕不韦写了一封30字的信。“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你对于秦有什么功劳?竟然得到了河南十万户的封赏?你和秦有什么血缘关系?竟然号称仲父。你带着你的家人一起去四川生活吧。

    为什么嬴政要这样说?无非是要让天下的人知道,吕不韦从今而后,对秦再无功无亲。而吕不韦这些年,正是凭着这两点极尽尊荣,享尽富贵。如今大势已去,吕不韦生无可恋,亦不想族人受到牵连。于是,慢慢斟下一杯毒酒,一饮而尽。

    总结

    吕不韦的一生可谓传奇,想他人不敢想,为他人不敢为,最终成就了千古奇人。以这样的方式登上人生巅峰,从古至今再无第二人。最难得是,登至顶峰后,吕不韦并未飘飘然,而是真的尽到了一个相国的职责。

    可惜,最后因其献嫪毐于赵太后,又没能在嫪毐暴露出野心后及时出来制止。说白了,还是私心作祟。最后等来了嬴政的恩断义绝,只得饮鸩赴黄泉。

    吕不韦努力一生,为何因为秦始皇短短30个字的信,而饮鸩酒自尽?


    吕不韦选择自尽,为自己留个全尸,这是吕的聪明之处。秦始皇给吕不韦的信,这只是秦王烧向吕不韦的一把火而已,他还有好多把没来得及烧,吕不韦便受不了,选择自尽了。他的一生都在追名逐利中生活,当那样的生活戛然而止时,他的生命也就生无可恋了。


    吕不韦辅佐了两代秦王,帮助秦庄襄王登上太子位,在秦始皇的日志里,作为一国之相叱咤风云了十二年。他的死不是表面看上去的30个字可以结束的。



    吕不韦的丧钟:嫪毐集团的覆灭

    不得不说,秦始皇能在那个纷乱的年月存活下来,接管秦国,创建秦朝,似乎少不了老天对他的眷顾。但是在秦王朝的字典里,每个政客几乎都呈现出一个特点,即“短暂”,包括秦始皇,包括吕不韦。


    在中国古代的后宫中,嫔妃们对政治一般呈现出两种态度:一种为主动选择登上政治舞台,图谋使自己成为权力中心人物,比如吕后、武则天。另一种为自身并不想成为政治中心的人物,而是被迫陷入政治风暴中。比如嬴政的母亲赵姬。



    赵姬作为吕不韦政治投资的筹码,为吕不韦成功上位的确立下了汉马功劳,但也为吕不韦下台埋下了隐患,更何况吕不韦还给自己加了点慢性毒药--嫪毐。


    嫪毐对于吕不韦而言,只不过是赵姬的一个男宠,但对于赵姬而言,嫪毐几乎主宰了她的生活,是她最值得信任的生活伴侣和政治伴侣。赵姬不仅让嫪毐苟富贵,而且还让他干预朝政,这是吕不韦没有料到的。所谓失策,也正于此。


    赵姬对嫪毐宠爱有加,赏赐无数,封其为长信候,甚至把整个太原郡都赐给了嫪毐,更要命的是染指政权,“事无大小,皆决于毐”,以致于嫪毐炮制出了一个自己的集团。也就是说,秦国政坛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正统嬴政集团、太后嫪毐集团、吕不韦集团。而在这三个集团中,吕不韦并不占优势。



    公元前238年,22岁的秦王嬴政加冠礼,按照秦法规定,秦王举行加冠礼之后,就可以收回太后、相国手中的权力,全面行使王权。嫪毐坐不住了,他率先发动了叛乱,假借秦王玉玺和太后玉玺调军,试图攻打秦王。


    嬴政很快给予了回击,命吕不韦前往镇压,嫪毐战败,被活捉后施以车裂,并夷其三族,而且还杀了他与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同时把太后赵姬迁到雍地监管了起来,就连嫪毐的门客也被罚没家产迁往蜀地。



    秦王这一系列的操作,处事果断、手腕强硬,这对于吕不韦来说,并不是一个好兆头。因为嫪毐集团的崛起与他有着脱不了干系,秦王容不下嫪毐集团,难道就能容下吕不韦集团与他分庭抗礼?这对于嬴政来说显然是不可能的,可以说,嫪毐集团的覆灭已为吕不韦的死敲响了丧钟。


    但嬴政并没有像对待嫪毐那样立马将吕不韦拿下,也没有像对待自己的母亲赵姬那样将其软禁,嬴政首先考虑的是,作为两臣老臣,如何处理他才是上策,因为他的影响力太大了。



    秦王嬴政:气死人要偿命吗?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王朗,王朗竟当下被活活气死。嬴政给吕不韦的信也达到了这样的效果,且看这30个字: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意思很明了,其一,否定了吕不韦所有的功劳;其二,否定了自己与吕不韦的关系。这对于吕不韦来说是致命一击。


    论功劳论能力,吕不韦都不在秦王之下。吕不韦在位期间,为秦国开疆拓土。在靠近齐国的魏地设立东郡,让秦国和齐国变成了邻居,将六国一切为二,这让六国合纵抗秦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还施展外交手段,利用六国的矛盾为秦国谋福利,如他的门客甘罗游说赵王,轻松拿下赵国五城。



    他还为秦国网罗人才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国时期,有著名的四公子: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和魏国信陵君。他们争相养士,互相竞争。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自己手下的门客竟然没有四公子多,于是他自觉的加入了这场人才竞争。


    《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记载其门下有三千食客,这些宾客还写了一本书,叫做《吕氏春秋》。这部书虽历来被称为“杂家”之作,但实际上,它吸收了先秦诸子百家的精华,称得上是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


    《吕氏春秋》编成后,吕不韦在咸阳城上悬挂此书,并重金悬赏,说如能有人改其中一字,便赏千金。事实上,天下哪有不能改一字的书,这分明就是吕不韦在作吗?



    吕不韦如此张扬的为自己的大作打广告,进行自我炒作,显摆的就是自己的势力。那时嬴政还没有加冠,他的势力也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但他的确为秦国输送了人才,比如李斯便是其中一位,吕不韦下马后,李斯凭借《谏逐客书》一跃成为秦国的又一个丞相,再次改写了秦朝的历史。你就说吕不韦的影响力大不大吧?


    而更让嬴政不能放心的是,吕不韦都解甲归田了,想返聘他为相的国家络绎不绝的上门,这是吕不韦不自知的表现。如若吕不韦真的去了其他国家为相,这对于嬴政来说是不能发生更是不能容忍的事情。



    面对一个如此出类拔萃的人才,秦王嬴政有什么理由留下他呢?从对嫪毐集团的处理上,就能看出嬴政天生就是一个残酷无情的铁腕政治人物。秦王短短几十个字,就把吕不韦一生的功劳给轻轻的抹去了,并且把吕不韦与秦国,与秦王自己的缘份断得干干净净。


    这对于吕不韦来说,秦王实际上已经砍了他的“头”了,他已被贬为庶人,已无铠甲护身,他的人生还能走多远,已经可以望到边了。嬴政对于吕不韦打出的是一套组合拳,先把你的相位剥了,将你打发回食邑之地洛阳,再将你迁往蜀地,接下来只要你活着,我有的是办法对付你。



    吕不韦读到秦王的信时,可能的心理上有这么几层变化,其一,气愤到吐血,怎么我一世的清明,竞得如此之下场,心有不甘。其二,一盆冷水寒彻骨,自觉人生走到了尽头。其三,尽管秦王剥夺了他的尊严,但自己总得留几分气节。最终选择了自我了断。


    对此,《史记·吕不韦列传》给出的答案是: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酖而死。由于吕不韦是自杀而死,秦国并没有为其举行国葬。吕不韦的门客私下用民间的丧仪安葬了他,但即使如此,嬴政也不能容忍,重罚了吕不韦的门客。



    凡是吕不韦的门客,不论参与吊丧与否一律流放。凡是像嫪毐、吕不韦这样操纵国家权力的人,罚他们家人一律为犯人。由此可见,嬴政是有多么憎恨吕不韦。


    你说,吕不韦选择自尽,不是明智之举吗?总比像嫪毐一样遭受车裂之刑强,总比到最后被逼得无路可退痛苦挣扎而死要强。那么像吕不韦这样的辅佐重臣,有没有存活的可能性呢?也有。



    吕不韦有存活的可能性吗?

    在《雍正王朝》中,辅佐雍正登上帝王之位 的邬思道,他就是一个懂得进退的人。在雍正即位后选择了隐退,这就是一种智者之举。此举既打消了雍正的忧虑,不对君权造成威胁,又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的机会。


    吕不韦精于获得权力,但却不懂得什么时候要放弃权力。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行政环境 决定了中国的政治逐步走向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由此产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国君成为唯一的最高统治者。



    在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下,不管是谁,也不论你与国君是什么关系,你的权力都不可能长期超越君权。吕不韦的不自知就在于,长期越位侵占君权,且影响力巨大,秦王是看在眼里的。从父亲子楚即位,再到他十三岁继位以来的九年执政,吕不韦的才能和声望,他看得清清楚楚。


    如若一味的纵容吕不韦,只会引火烧身,最终将自己沦为吕不韦案板上的鱼肉,任其宰割。特别是吕编撰的那本《吕氏春秋》,实际上就是吕治国蓝图的全面反映,这让嬴政如何放心得下?



    如果吕不韦在秦王加冠之后,立即选择隐退江湖,从此不问世事,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如果他被剥相后,回到洛阳,整日闭门思过,再也不见外客,或许还可以达到亡羊补牢的效果。但遗憾的是,他并没有这么做,与其说是在秦王的逼迫之下自杀,倒不如说是自己将自己逼上了绝路。


    可惜呀,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商人还是没有占到优势,之后的商人更不好混了,士农工商排在老末。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