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是怎么形成的? 这是人们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诗句!它的出处特别有意思,也很有教育意义:人生一世短短几十年,...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是怎么形成的?
这是人们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诗句!它的出处特别有意思,也很有教育意义:人生一世短短几十年,何必执着于外界事物?退一步海阔天空,心底无私天地宽!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出自清朝“六尺巷”的一段历史故事,也是一段历史佳话,至今让人们津津乐谈、广为传颂。那么六尺巷有何历史典故?六尺巷又是怎么形成的?一起来看看。
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西南一隅
典故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张英。张英是谁?大家或许不太熟悉,但他有一个更有名气的儿子广为人知,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清朝著名宰相—张廷玉。张英、张廷玉都是清朝的贤臣名相,被称为“父子宰相”,史上评价很高。张英父子为官清廉,为清朝固国安邦、团结统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张英,安徽桐城人,文华殿大学士兼任礼部尚书,位高权重,是康熙的红人,被康熙赞为“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 张廷玉,担任过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历经康雍乾3朝,是清朝唯一的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中国历史上的“父子宰相”极为罕见,为后世称颂的少之又少,像张英父子这样位高权重、又受人爱戴的父子宰相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张英—张廷玉之父
我们今天所讲的六尺巷的故事,就发生在张英的老家-安徽桐城,那时张英在京城为官,张英的母亲及其他家人都在安徽桐城老家生活。康熙年间,有一次,在安徽桐城发生了一件宅基纠纷的案件。争执的双方,一方是名门望族的吴家,地方上的一大富户,另一方就是官位显赫的张家,也就是张英家。
事情起因是这样的:吴家和张家一墙之隔,墙的南面是张家,墙的北面是吴家。吴家想翻盖新房子,说一墙之隔的“墙”是他家的,而张家认为这墙是他家的,为此两家为墙,争执不下。后来,两家就把官司打到了县衙。这下让县令为难了:吴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张家有个儿子在京城当宰相,这吴张两家的深厚背景,他哪边都得罪不起啊~因此,县令就从中调解,想让双方都各自退让一步,但达不成和解。县令当然也不敢轻易断案,于是案子从此也就拖了下来,悬而未决。
但是张家人,为尽快结案,就千里飞书到京城,向时任宰相的张英求救,大概意思就是说吴家人想独占那一面墙,希望他能回来处理好这件事,为他们出一口恶气。张英收到信,一下就明白了这是宅基纠纷,虽然只是一墙之争,但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睦邻友好关系,毕竟大家进进出出,抬着不见低头见,会十分尴尬的。还有,对于这样的宅基归属,一向难有定论,要解决好这样的问题,只得另觅他法。
张英没用权势压制吴家,而是计上心来,大笔一挥,给家人回了这样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回复堪称教科书级别,非常经典、有意思!诗的前两句也是广为传颂,小时候在农村时,经常听父亲提及。而后两句,很多伟人都曾提到过。回头看张英回复家人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他的意思就是说:不就是一墙之争吗?咱们让给吴家三尺,又有什么关系呢?万里长城倒还在,但修建长城的是秦始皇呢?当然,早灰飞烟灭了!什么你的我的?争来争去,到头来一切都是浮云,既然这样,又何必斤斤计较呢?人活着争来争去,一闭眼还不是一了百了,一切就烟消云散。张家人读罢张英的书信,明白了老爷子的意思,有所感悟,也觉得羞愧。既然老爷子都发话了,那就按照老爷子的意思,大度向后让出三尺吧。吴家人见此情形,深受感动,也向后让出了三尺。如此一来,吴张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六尺巷”。
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人处世,大度做人,克己处事!人生短短几十载,何必争来争去,执着于外界事物呢?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是怎么形成的?
“六尺巷”的故事其实有两个版本,但以张英的版本最有出名,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众多的版本中,张英的官最大的原因。
下面来看这两个版本的“六尺巷”。
一、清朝“张英”版本
这个是流传最为广泛的版本了,主角张英。
这个张英可不简单,他还有个更有名气的儿子——张廷玉。至今在安徽安庆还流传着“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的说法,说的就是他们父子两。
康熙时期,张英任文华殿大学士等职;雍正年间,张廷玉任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
张英、张廷玉父子都担任宰相,这在历史上非常少见;而且张英淡泊名利、为人谨慎,康熙帝称赞他:“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
六尺巷的故事发生在张英在京城为官期间,当时他已经官居宰相的高位了,但张英的母亲不愿意去京城,仍在桐城老家居住。
一次,邻居吴家在扩建宅院时,想占用张、吴两家之间的一块地,但张家认为这是祖上流传下来的基业,因此不肯退让;为此双方发生了争执,甚至到了要动武的地步。
后来事情闹到县太爷那去,县太爷也为这事愁得很:张家有个在京城当宰相的儿子,吴家也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谁都得罪不起啊。
所以这事拖了很久也解决不了。
于是张家就千里传书给在京城当宰相的张英,希望他回来办理这件事,为张家出口恶气。
张英收到家书后,知道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大笔一挥,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句: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收到书信后,一开始还很不解,张英都是一朝宰相了,金口一开,事情就分分钟解决了,于是都对张英有些不满。
还是张母识大体,明白儿子的意思:为了三尺地伤了两家和气、又气坏自己身体不值得。
于是张母主动与吴家和好,并把张家的墙院后撤了三尺;吴家见到张家这么讲大义,觉得心理上也过意不去,于是也把自己家的墙院后撤三尺。
这件事就在张英的书信调解下和平地解决了,在当地传为美谈;后来康熙皇帝听说此事,特地赞扬张英:
“百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
那有人要问了,说了半天,还不知道为什么叫“六尺巷”呢?
很简单,张家和吴家各自把墙院后撤了三尺,加起来不就是六尺?所以大家就把双方主动后撤六尺形成的巷子就称为“六尺巷”了。
时至今日,“六尺巷”已经成为桐城著名的3A级景区,位于桐城市西环城路,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过去玩玩。
二、明朝“李锦袭”版本
这个版本中,时间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主人公也变成了举人李锦袭。
大概的事情跟张英的版本差不多,说的是宛平县令李锦袭某天接到儿子李兰玉的书信,也是李家与隔壁因为建房产生纠纷,对地基争执不下,于是想请做官的李锦袭出面协调。
李锦袭也给儿子回信一封,写的不一样,但表达的意思很张英的差不多:
“千里寄书只为墙,让他一步有何妨;含元殿上离离草,原辈风流诗味长。”
李兰玉接到父亲的书信后,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于是主动与邻居和好,双方各让一步,事情友好解决。
李锦袭的版本发生时间还在张英之前,而根据有些专家考证,“六尺巷”的故事更有可能发生在李锦袭的身上,而张英的反而是张冠李戴;但是后来传来传去,张英的成了“正版”的,其他的都成盗版的了。
现在,桐城“六尺巷”的民间故事已经入选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徽地区对此的保护意识很强,如果有其他地方对“桐城六尺巷”表示怀疑,或者有新的看法,马上就会遭到安徽媒体的“讨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