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周天子地位不如强大的诸侯(周天子地位不如强大的诸侯)

    栏目: 百科 日期:2022-11-16 11:00:22 浏览量(来源:小施

    [摘要]为何周天子自己不掌握军队而导致诸侯做强做大?周武王伐纣之前,搞过一次“孟津观兵”的活动,可以说是一次特大阅兵活动。他自己带了“战车300辆,勇士3000人,披甲...

    为何周天子自己不掌握军队而导致诸侯做强做大?

    周武王伐纣之前,搞过一次“孟津观兵”的活动,可以说是一次特大阅兵活动。他自己带了“战车300辆,勇士3000人,披甲战士45000人”,名义上是讨伐商朝,实际上是探查诸侯的人心所向。结果孟津一会,来了八百诸侯,估计大多数都是村长级别的,带几十个人来凑个热闹,周武王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于是退兵。过了两年,他又一次来到孟津,这次“诸侯咸会”,也就是都来了,这里面肯定有人多的大诸侯,于是周武王这次没有回家,直接带着大家直接冲向牧野,一战击溃六十万商朝军队,占领朝歌。

    这是周人分封制下理想的军事制度。天子掌握着最强大的军队,然后其他诸侯各自带领自己的军队来帮忙,天子说打哪里,诸侯就一齐打向哪里。西周昭王三次伐楚,他都要求很多大小诸侯国随军讨伐,东夷小小的莱国国君启都亲自出马,回国后做了个小酒壶纪念此事,深以为荣耀。到了春秋初期,周天子威望虽然大减,还能经常使唤虢国、郑国军队东征西讨,到了战国末期,周赧王最后一次行使天子权力,带领楚国、燕国军队,同时号召其他诸侯参加对秦国的征讨,结果人家都不来,仗也没打成,搞得周赧王借来的军费都换不起,债台高筑了。

    “启从王南征,跚山谷,在洀水上,启乍且丁旅宝彝钺箙。”

    这个制度本来蛮好的,全国诸侯都自带干粮、出钱出人,紧密团结在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大周旗下,周天子的旗帜挥向哪里,大家伙就打到哪里。然而问题是,大家伙为啥要听你的?按照儒家思想,在德不在力,天子要是有德,大家伙就听他的,天子要是没德,就不听他的。可战国时期的周天子啥坏事儿都没干过,不能说他缺德吧,反观虎狼之秦倒是坏事做绝,韩魏那样的小国,不向周天子,却上赶着帮着虎狼之秦,甘心为之驱使。可见诸侯跟着谁,实际上是在力不在德的。

    在周武王的时代,四万五千正规军,已经是诸侯国里巨无霸一样的存在。周朝在平定“三监之乱”以后,拥有所谓的“西六师”、“成周八师”、“殷八师”等约22万常备部队(西周一师大概一万人),这在当时的世界上几乎是无与匹敌的存在。与此同时,以色列伟大的大卫王只有几千人的军队,横亘亚非欧三洲的亚述帝国,也就有十几二十万民兵。周昭王之前的西周朝廷,是华夏大地上绝对的大Boss。

    西周初期,周天子利用如此强大的兵力控制了中原地区条件最好的农耕地区:关中平原和河洛平原。有地就有粮,有粮就有兵。所谓天子邦内甸服,是以王城为中心的五百里画一个圆,这个半径一千里之内的土地都是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地方,正好就是关中平原和河洛平原。天子之国方圆千里,而他分封的诸侯大点的也不过百里,普通的只有一座城邑,就是为了保持对诸侯的绝对实力。甸服内的诸侯对王室承担的义务更多也更频繁,甸服者祭,所谓祭是每天都要举行的活动,也就是说甸服诸侯每天都要去王城提供服务,周天子朝廷里的大臣,多数来源于此地区的诸侯国君,要驻场上班的。而对那些不能够每天“祭”的甸服诸侯,周天子是可以“刑”的,也就是直接惩罚之。

    再往外五百里叫做候,再往外五百里叫做卫,这就一千五百里了,是周天子划分的华夏正统文化圈。候和卫对周天子的义务是宾服,宾服按季节提供“飨”,也就是缴纳粮食美酒就可以了。宾服圈子里的诸侯还是自家人,所以不听话的要伐他,周天子就会带着听话的诸侯国军队打过去,教训一番再回家。比如晋国曲沃代翼的时候,周天子就派虢国军队去讨伐曲沃武公,保护过可怜的晋候,后来曲沃武公贿赂了周天子,周天子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管了。

    再往外五百里就被看做是蛮夷了,蛮夷的义务是要服,一年进贡一次土特产就行了。春秋时候齐桓公数落楚国不进贡包茂,就是说他不履行“要服”的义务。要服再外面属于荒服,已经不被看做是中国人,他们只要承认周天子的王位就行,三年来一次朝拜,不带礼物也可以。不过他们要是连周天子的王位都不看在眼里,几辈子不来露个面,那就是不服了,就需要征伐之,到时候周天子会带着中原各诸侯的军队浩浩荡荡杀过去,灭了丫的,比如周穆王征犬戎。

    平王东迁之后,周朝丧失了对关中平原的控制,把它送给了养马出身的秦国。周王朝甸服内各诸侯国也都随之灭亡,只剩下一个河洛平原上不太听话的郑国。周平王、周桓王两代天子还都跟郑庄公闹得很僵,于是甸服诸侯对周朝的直接供养也彻底断绝了。周王朝没有了经济和物质来源,自然养不起军队,养不起军队就打不过不听话的诸侯,越打不过人家,人家就越不听话。繻葛之战中,郑庄公一箭把周桓王射下马来,代表着周天子最后一点威风也彻底扫地了,从此以后大家就各顾各的了,没人再听周天子啰嗦。

    所以,周天子不是不想自己掌握军队,而真的是做不到啊!

    为何周天子自己不掌握军队而导致诸侯做强做大?

    权力关系的基础永远是实力。

    周天子当然深知这一点,他们曾建立了完善的军事体系,既确保王室的统治力,又能发挥诸侯们的力量。

    为了维持优势,历代周天子都尽了全力,做出了各种尝试。

    只是,历史潮流滚滚向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落到实处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周初时,周天子既拥有足以压制任何诸侯的绝对优势军力,也拥有对诸侯国军队的控制权。

    周天子直辖军队为“西六师”、“成周八师”(或称“东八师”)。

    对于诸侯国的军力,也做了明确配额。

    周刚建立时,为发挥诸侯作用,压制殷遗民,定额为“大国三师,次国二师,小国一师”。

    周稳定后,做出调整:“方伯二师,诸侯一师”。

    周天子直辖力量合计14师,而大诸侯的力量最多只有2师,一般诸侯更只有1师。

    可以说,周天子的直辖军力,对任何诸侯都具有压倒性优势。

    而且,即便是诸侯的军队,也不是诸侯国君能完全说了算的。

    “师”是由是“卿”统领的,而各诸侯国的“卿”也全部是由周天子直接任命的。

    因此,在这套体系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周天子牢牢掌握着一切。

    不惜代价维系军事优势

    然而,维系王室的优势,仅靠一套体系是不够的,还需要历代统治者的不懈努力。

    事实上,历代周天子对维系军事优势都是极为重视的。

    周昭王时,发生了一场意外。

    当时,周军南征楚时,在渡汉水时,发生沉船事件,“六师尽没”。

    周昭王本人,连同“西六师”一起沉入汉水。

    “西六师”是周天子两大直辖力量之一,全军覆灭,对周国力的损耗是前所未有的。

    西周的军队是以战车为主力的。

    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西周的战车制作成本极高,而且战车甲士的训练、配合作战步兵的训练,所需要的时间也极为漫长。

    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要迅速重建六师,绝非易事,势必要透支国力。

    不过,周穆王即位后,励精图治,不惜代价,还是重建了“西六师”,并取得了一系列作战的胜利,重振了声威。

    然而,仅仅重建军队,打几场胜仗,并不能改变国力逐渐衰落的走向。

    由于国力损耗,周天子用兵时,往往在取胜后,无法进一步巩固胜利,而当周天子的大军离开后,对方又开始作乱,因此,各个方向的作战都久拖不决。

    战事越是久拖不决,周国力越是损耗,王室越是衰微。

    因此,到周夷王时,一些诸侯已经开始不朝贡,甚至相互攻伐,南方的楚国熊渠甚至公开称王!

    失败的改革

    仅仅像周穆王一样重建军队,不可能长期维系优势,改变不了王室衰微的走向。

    要真正重振王室,还需要扩充王室财力!有了经济基础,才能真正意义上的重振王室!

    因此,周厉王即位后,开始改革,将王畿附近的山川收归国有,以扩充王室财力。

    这一举措的震慑力是非常的。

    原本称王的楚国熊渠见此,知道周厉王是个狠角色,不敢再称王了,取消王号。

    然而,所有的改革,都是动蛋糕。

    周厉王的改革,动了京畿附近周人的蛋糕。

    终于,周人奋起反抗,发起“国人暴动”,轰走了周厉王。

    国人暴动,能直接把天子轰走,背后隐藏了一个可怕的事实:西六师也集体背叛了周厉王!至少在这场暴动中冷眼旁观!

    这也难怪。

    西六师是以周人组成的,本身就是国人。而且,尽管他们是周王的直辖力量,但他们的领军将领是世袭的,因此,他们虽名义上为周天子直辖,但其实分属于各怀利益的世袭军事贵族!

    因此,国人暴动,不但意味着周厉王的改革嘎然而止,也意味着“西六师”军事贵族对周王已非绝对忠诚!

    因此,此后,“西六师”不再出现在周王征战的史料中。(或许后来被郑国等贵族势力所吸收。)

    最后的努力

    周厉王被赶走后,经过“共和执政”,即贵族联合执政,直到周厉王去世,周宣王才即位。

    吸取父亲的教训,周宣王已不敢再动王畿贵族们的蛋糕。

    为了重新确立王室的优势地位,周宣王做出调整。

    首先,西面防御,不再倚重“西六师”,而是依仗近支贵族,扶植新势力。

    他分封异母弟为郑公,建立郑国,以为西面屏障,又扶植尚为建国的秦人族群抗击犬戎,甚至送了7000兵马,以加强秦人的实力。

    其次,他将重心放在东面,利用“成周八师”及忠诚于周王的“南国之师”为主要军事力量。

    “成周八师”与“南国之师”东征西站,一度取得了许多胜利,打出了一个“宣王中兴”。

    然而,宣王晚年的几次惨败,却损耗了周王最后的力量。

    前797年,败于太原之戎,前793年,败于条戎、奔戎,前790年,千亩之战,败于姜戎,南国之师全军覆灭。

    其实,从最后千亩之战中,周宣王居然率南国之师讨伐游牧姜戎来看,连番征战下,宣王真的已经拼到没有几乎无兵可用了!

    随即,周宣王做出了最后一次挣扎:太原料民。

    通过在太原地区清查户口,整顿人口,增加赋税收入,征调物资,扩充兵源。

    太原,当时是边陲之地。

    然而,或许正因如此,这里受到贵族利益、周礼束缚较少,天下虽大,但富有天下的周宣王却只能在此进行充实国力的改革。

    看来,周王朝的衰落,并非周天子缺乏见识!

    无力的挣扎

    周幽王即位后,表现确实令人绝望。

    郑桓公出于发展需要,请求迁国,迁离了西陲。

    这个信号表明:周王的近支贵族也不再愿意屏障周王,而与一般诸侯一样,将发展自身实力作为主要目标。

    失去了郑、虢等屏障,“西六师”已早不是周天子的忠诚护卫者,而本已离心的诸侯国也因“烽火戏诸侯”而不援,申侯等带路党带犬戎攻入镐京,灭掉了西周。

    由此,周王失去了关中根本之地,只有洛邑附近的数百里之地,与一个中等诸侯实力相当。

    到周桓王时,他进行了最后努力,率军与郑国进行了一次交战。

    结果,一败涂地,最后的一点军力灰飞烟灭。

    此时的周天子,地盘狭小、威望丧尽,已经没有经济基础、政治资本来重建军队了。

    周天子,由此变成了名义上的共主,沦为大国争霸的看客。


    实力是一切权力关系的基础。

    周天子自然深知这一点。

    因此,整个西周时期,除了周幽王等人之外,历代周王都尽心尽力,想尽各种办法,试图确保周王的军事优势。

    周王最后丧失优势,只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而已。

    随着时代的发展,周人精密严谨的社会体系变成了束缚手脚的无形之绳。

    精密的井田制,使周天子的经济实力,无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增强。

    随着战争的损耗,周天子维系军事优势缺乏经济基础。

    以宗法关系为中心的世官制,又使周军的指挥能力不可避免的一代不如一代。

    战败的频率越来越高,战争的损耗越来越大。

    无孔不入的礼法,又束缚了周天子改革的手脚。

    任何改革都变成了违背“先王圣道”的暴虐之举。

    如此,周天子再是不情愿,也不可能改变王朝衰落的命运了。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