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四川是一个什么样的省(四川省是怎么来的)

    栏目: 百科 日期:2022-11-13 10:00:32 浏览量(来源:小邵

    [摘要]四川省的四川又从何而来?四川现在只有三川,为何还叫四川省?历史上,我国最早被划分为九州,这也是我国被称为“九州大地”的由来。而当时的四川就位于梁州,这个地区境内...

    四川省的四川又从何而来?四川现在只有三川,为何还叫四川省?

    历史上,我国最早被划分为九州,这也是我国被称为“九州大地”的由来。而当时的四川就位于梁州,这个地区境内多河流山川,很多人认为,四川就是代指其境内的四条河流。

    这种说法其实存在很大的误区,“四川”之所以谓之四川,是由于辖区内存在四个主要行政区。那么,四川这个名字到底源自何时,四川又是哪四个川呢?

    “四川”一词最早出现在宋朝徽宗年间,而且是出现了在徽宗皇帝颁布的诏书之中。当时的四川地区,被分为四块等级相同的行政地区,分别是益州路、梓州路、夔州路和利州路。

    那个时候的老百姓,习惯性地将这一整块区域称为“川陕四路”,简称四川路。等到宋朝灭亡元朝建立,并且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元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建立“行省制度”。

    其实,元朝的行省制度并非是横空出世,它主要是在宋朝时期的“路”级行政区域的基础上,通过将多个路级行政区域合并,建立起级别最高的行省。

    当时,全国总共有10个行省,其中就包括四川行省。也就是从元朝开始,四川作为最高级别的地方行政区,开始正式存在。

    元朝在1368年正式结束了在南北方的统治,到了1402年,退居漠北的北元也宣告亡国。这时候的明朝,开始对全国范围内的各行政区域进行重新的划分。

    明朝对一省最高行政长官的称谓是“布政使”,相当于是省长的级别。四川地区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就是四川布政使,下属三个部门,分别是承宣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个部门共同协助布政使实现政务、法务监察、军事三大方面的管理。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到了清朝时期,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巡抚,但是,为了提升临近各省在平叛、赈灾、征税等方面的协调效率,临近几个省份会设立一个总督,总督的地位高于巡抚。

    而当时的四川省,由于是国家的纳税大户,单独设立了一个总督。很多时候,四川总督还兼任四川巡抚,由此四川省的行政级别,一时间就会高于其他省份。

    到了新中国建立之后,四川只剩下了三川,当初的“川陕四路”缺少了一个夔州,而当年的夔州地区,其实就是今天的重庆市。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迁都重庆,就是占了当时四川军阀刘湘的地盘,山城重庆一时间成为国家的首都,地位自然不能再附属四川,反而是一跃高于四川,从这个时候开始,四川也变成了“三川”。

    当时的国民政府在完成迁都之后,重庆开始成为战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工业中心,和四川的附属关系开始加速割裂。等到抗日战争结束,国民政府把首都又迁回了南京。

    可是,经历过抗日战争的重庆,已经成为了西南地区的战略城市,新中国成立之后,更是把重庆设立为直辖市。就算到了今天,重庆市在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上,比原本的“老上级”四川省,还高了半个级别。

    再回到开头的问题,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四川的名称由来是因为境内河流众多。据相关的资料统计,四川境内光是成名的河流就达到了一千四百余条,历史上著名的大江大河包括金沙江、青衣江、岷江、嘉陵江、乌江等等大江,而大河则是包括黑河、白河、大渡河、赤水河、安宁河。

    这些大江大河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在古人的固有概念中,四川留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川泽遍布,所以,“川”是对于这些河流的总称。

    最早的时候四川被称为蜀地,先秦时期这个地方还存在着两个国家,一个是巴国一个是蜀国,其中蜀国的国君,就是后世口中“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的杜宇。这两个小国都是先于东方六国被秦国所灭。秦国在这个地区设立了巴郡和蜀郡两个郡县行政区。

    等到汉高祖建立汉朝,在四川地区设立了益州,代替了秦朝的两个郡县行政区。也就是说,从汉朝开始,四川真正成为了一整个行政区划。

    后世唐朝为了削弱地方官的权力和资源,开始对大块的行政区进行割裂,虽然行政区域的叫法和区位划分有所不同,但是整体格局已经形成。到了宋朝时期,四川的名字正式开始被使用,并且一直在今天依旧被沿用。

    四川省的四川又从何而来?四川现在只有三川,为何还叫四川省?

    不知你所说的三川是哪三样东西。

    而且,四川省称呼的来源,是北宋初期四个 行政监察区“路”的合称,与什么三川扯不上。

    我们来看看“四川”这个地名称呼的由来和演化过程。

    四川之地,起初称为蜀地。

    夏商时期,蜀人部落从今茂县一带沿岷江而下,迁徙至成都平原,到商周时期建立了蜀国。从而有了古称“蜀”。

    后来,在今四川之地有蜀国、巴国等小国家。

    战国时期,秦国兼并蜀国、巴国,推行郡县制,在今川西设立蜀郡(治所在成都)、川东设立巴郡(治所在江州,即今重庆)。

    西汉时,在今四川之地增设了广汉郡。

    汉武帝时在全国设立了13个刺史部,今四川地区属于益州刺史部。

    三国时期,刘备建国“汉”,史称蜀汉。

    三国末年,魏灭蜀汉,分割益州,增设梁州。

    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就一直沿用梁州、益州的建制。

    在这期间,今四川之地先后建立了多个政权,更迭频繁,但是“蜀”或“巴蜀”的称呼一直存在。

    唐朝建立后,废除州、郡制,将全国分为十道,每道各辖若干州。

    在隋唐时期,“道”属于监察区名称,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安史之乱”后,地方割据兴起,“道”成为事实上的地方行政机构。

    在此期间,改益州为剑南道,治所位于成都府。因为此地位于剑门关以南,故名剑南道。

    而且,今四川之地的一部分例如剑阁以东地区,属于山南东道、山南西道管辖。

    宋朝建立后,地方行政机构实行州(府/军/监)、县的二级制。同时,设置直辖于中央的监察区“路”,地位高于州(府/军/监)。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将天下分为15 “路”。后来增加到18路、23路。

    起初,今四川之地主要分属西川路和峡西路。

    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把西川路拆分为益州路、梓州路,把峡西路拆分为利州路、夔州路。

    于是,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这四个 “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

    在此期间,这里还设置了四川制置使的机构官职。

    因而,就有了简称“四川”之说。

    例如南宋邓深《柔远楼》诗中有:“四川形胜当前险,三峡波涛据上游。”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送丘宗卿帅蜀三首其一》诗中有:“四川全国牙旗底,万里长江羽扇中。”

    元朝建立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合并了川峡四路,设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

    当时“四川行省”的衙门驻成都路,辖境包括今四川中东部、重庆大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等。

    这是“四川”建省的开端。

    清朝建立后,在天下设置18个行省,其中就包括四川省。

    新中国初期的1950年1月,撤销四川省,划分为川西行署区、川东行署区、川北行署区、川南行署区和西康省。

    1952年9月,撤销川东、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区,恢复四川省建制,在成都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

    1997年,原四川省的重庆市、涪陵市、万县市、黔江地区,组建重庆直辖市。

    至此,形成今四川省行政区域。

    有一说,“四川”之名来自当地的四条河流。

    例如晚清民国时期的通识课本《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中,对四川的解释就采用了这个说法:

    “称四川省者,以境内有岷江、沱江、嘉陵江、大渡河四大川,因以为名也。”

    这一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是正统说法。

    “川”本义是河流、水道,这倒没错。

    例如甲骨文中,“川”的字形像两岸之间有水流过。字中两边的两条曲线,像河流的两岸;河中的几个小点,指奔流的河水。

    但是,四川省内河流众多,以长江水系为主,并不仅仅有岷江、沱江、嘉陵江、大渡河四大河流。

    还有黄河、金沙江、雅砻江、沱江、涪江、嘉陵江、赤水河等。

    而且,四川籍的诗人、学者流沙河先生,曾经专门否定了四川得名于四条河流的说法:

    “省名四川,非谓此省有四条川。长江三峡,古称川峡。元代分为川峡东路、川峡西路、川峡南路、川峡北路,共四个行政区,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而建行省。”

    所以,综上所述,正统的说法应该是:北宋咸平四年合称的“川峡四路”或“四川路”,是“四川”之名的来源。

    元朝设立“四川行省”,成为“四川”建省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确立了四川省。

    上一页12下一页